累月追随今别离,人生离合岂无时。愿言更励坚高志,力索穷探慰所思。
累月追随今别离,人生离合岂无时。愿言更励坚高志,力索穷探慰所思。

yùnbiéfànchóngèrshǒuèr--zhū

lèiyuèzhuīsuíjīnbiérénshēngshíyuànyángèngjiāngāozhìsuǒqióngtànwèisuǒ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薤上露,何易晞。
(xiè)¹上露,何易晞(xī)²
译文:薤叶上的露水,是多么容易晒干啊!
注释:¹薤:植物名,叶子丛生,细长中空,断面为三角形,伞形花序,花是紫色的。²晞:晒干。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译文:露水虽然今日被晒干,但明日清晨又会落在薤叶上,人一旦死去,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归来呢?
《薤露》本是送葬的哀歌。旧说出于楚汉之际的田横的门客,田横被汉高祖征召,半途自杀,他的门客哀悼他作了此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

xiè

míng liǎnghàn 

xièshàng  
míngzhāogèngluò rénshíguī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微茫¹灯火共荒村,黄叶漫²山雪拥门。
译文:隐隐约约闪烁着的灯火陪伴着荒凉的山村,枯黄的树叶落满了山岭,厚厚的积雪拥塞着柴门。
注释:长寿山居:是诗人在内乡县白鹿原东崦(yān)修建的书斋。元夕:即元宵,农历正月十五。¹微茫:隐约,模糊。²漫:满,遍。
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
三十九年¹何限事²,只留孤影伴黄昏。
译文:三十九年的人生,经历了无限世事,只留下孤独的身影,相伴我度过黄昏。
注释:¹三十九年:诗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至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恰三十九岁。²何限事:无限事。

  该诗与《京都元夕》以乐景寄哀愤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在诗人心目中,元夕时的热闹也好,冷清也好都排遣不了他浓重的家国之恨;都流荡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愤激的情感。该诗前两句写景,景是凄凉萧条的,这是诗人冷清孤寂心境的观照;后两句抒情,情是凄苦忧伤的,这是由灯火微茫、村荒地野、黄叶漫山、积雪拥门的景所引发的,是外景与内情契合而一所激起的心灵的颤动。以景显情,情景交汇,使这首咏叹节令的小诗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句,描写长寿山居元夕景况。荒村里,隐隐约约地有几点灯火,与“炫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的京都元夕大有不同的是,这个元夕他既未出游,又无人过访。山居处所,黄叶满山,积雪堆门,一片萧条、凄凉景象。“共”字写出唯有微茫灯火与荒村相伴;“漫”“拥”表现残叶遍野,积雪塞门。如此意象,映衬出了诗人冷清孤寂的心境。

  “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句,触景生情,直接抒发诗人心中的郁积。三十九年,多少往事,如今只落得形单影只,独自和黄昏作伴。“只留”已见形孤;“孤影”再现影单。“黄昏”既暗示年令的迟暮,也暗示金国的国运如日薄西山。“只留孤影伴黄昏”,就意味着诗人在独自为自己的迟暮,金朝的没落而深深的忧伤。

  该诗因为贯注着诗人深沉的国衰之痛,沧桑之慨,所以境界就远远地高出一般的咏叹景物的诗篇,显得意境峻拔,气势沉郁。“三十九年何限事”,蕴蓄了无尽的国仇家恨,无尽的苦辣辛酸。北方蒙古军残暴侵凌,金王朝飞速衰落,“何限事”中包含着的正是诗人的无穷恨憾。“只留孤影伴黄昏”所体现的也不仅仅是诗人自己的孤寂凄清,而更重要的是诗人对金王朝江河日下的命运的牵系和忧虑。

参考资料:
1、 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105-106页

zhǎng寿shòushānyuán--yuánhǎowèn

wēimángdēnghuǒgònghuāngcūnhuángmànshānxuěyōngménsānshíjiǔniánxiànshìzhǐliúyǐngbànhuánghūn

天遣为农老故乡,山园三亩镜湖傍。
¹遣为农老故乡,山园²三亩³镜湖傍。
译文:朝廷让我归乡务农老死故乡,占地不多的山中的别墅、园林就建在镜湖的旁边。
注释:¹天:指朝廷。²山园:山中的别墅、园林。³三亩:约数,为数不多。⁴镜湖:湖名,在今浙江绍兴附近,亦名“鉴湖”。
嫩莎经雨如秧绿,小蝶穿花似茧黄。
嫩莎(suō)¹经雨如秧绿,小蝶穿湖似茧(jiǎn)²
译文:娇嫩的莎草经过雨水滋润跟加翠绿,在花丛中穿来穿去的小蝴蝶与蚕茧一般嫩黄。
注释:¹莎: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²茧黄:一般指蚕茧。
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
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¹岁丰穰²
译文:斗酒只鸡过着朴实小康的生活,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注释:¹十风五雨:指风调雨顺。²丰穰:丰收。
相逢但喜桑麻长,欲话穷通已两忘。
相逢但喜桑麻长,欲话穷通¹已两忘。
译文:自己沉醉于纯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已经忘怀了人生得失。
注释:¹通:显达。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和戎¹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²
译文: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可笑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
注释:¹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²边:边防,边境。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朱门沉沉¹²歌舞,厩(jiù)³马肥死弓断弦
译文:豪门府第终日沉溺于宴乐歌舞,棚里的战空肥胖老死,军库中闲置的弓箭也已腐朽断折了。
注释:¹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²按:击节拍。³厩:马棚。⁴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⁵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shù)¹(diāo)²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译文: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促着月亮下山,三十岁从军现已是白发丛生。
注释:¹戍楼: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²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笛里¹谁知壮士心,沙头²空照征人³骨。
译文:谁又能理解羌笛声中传出的战士心声呢?落月的余光把战场上征人的尸骨照映。
注释:¹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²沙头:边塞沙漠之地。³征人:出征戍守边塞的战士。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nì)胡传子孙¹
译文:中原大地古来战争不断地发生,而今只能让金人在此传子生孙?
注释:¹逆胡传子孙:指金人长期占领中原。金自太宗完颜晟进占中原,至此时已有四世,故云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遗民¹忍死望恢复²,几处今宵垂泪痕。
译文: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今夜不知有多少人流泪望月轮!
注释:¹遗民:指金国占领下的中原百姓。²恢复:恢复中原故土。

  《关山月》充分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饱含诗人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愤,读来使人泪下。这种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来自其伟大的爱国情怀,还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构建了多重套叠的对比示现修辞文本。

  诗每四句分为一个层次,三个层次分别选取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作为全诗的结构框架,语言极为简练概括而内涵却又十分丰富深广。一边是豪门贵宅中的文武官员,莺歌燕舞,不思复国;一边是戍边战士,百无聊赖,报国无门;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诟,泪眼模糊,盼望统一。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三幅对比鲜明的图画,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第一段: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诗人先以“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总领全诗,与下文的诸种场景形成直接的因果关系。诗的开始“和戎”句谓本应只是暂时权宜之计的和戎,却一忽而过十五年,有批评之意;将军能战而不战,“空”字质疑的语气很重。继以“朱门沉沉按歌舞”和“厩马肥死弓断弦”这两个典型情景为着眼点,进行对比。一边是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一边是马棚里战马肥死,武库中弓弦霉断。

  “朱门”句指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了国土沦陷的现状,“沉沉”用得很好,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写出重臣不以国家为重,唯知作乐的情形。“厩马”句写英雄无用武之地写得很沉痛。这种对比揭示了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荒淫腐化,导致边防武备一片荒废的现状。这说明他们早已忘却国耻。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日日不忘抗金复国的伟大诗人陆游,面对统治者的苟安思想和腐朽生活,强烈的愤慨之情如万丈烈火,喷涌而出。

  这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朱门”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二段: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在这和戎诏下的十五年中,边关没有了流汗掉肉的辛苦操练,没有惊心动魄的流血战事,一切归于风平浪静,相安无事。在这里,诗人把比较的着眼点聚焦于尚存者和死难者的命运和价值。对于尚存者来说,由于有最高统治者的“和戎诏”,多少年来,他们无所事事,只有以阵阵刁斗声送走一轮又一轮的明月,只有把自己的心事寄托于幽咽的笛声中,每天都在这种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打发时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许多三十岁左右参军的壮士现在都已经白发苍苍了。

  一个“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壮士心”,写得何等赤诚,一个反问句,显得多么无奈!在这急促催月的刁斗声中,在这如怨如泣的笛声中,隐含了壮士们盼望杀敌立功,尽快结束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早日回归久别的家园的迫切心情,但这种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如果说存活者还可以有一丝幻想,那么对于死难者来说呢?“沙头空照征人骨”,一个“空”字,说明了战士们杀敌和归乡的诸种愿望,将随着老死边关、化做暴露于野的白骨而最终落空,也说明了他们的献出的青春与生命毫无价值。

  诗歌忌重字,这句诗却与前面的“将军不战空临边”复用“空”字,看似败笔的两个字却正好将“将军”“征人”的生活命运构成了鲜明对比。生者无聊幽怨,死者暴尸沙场,生与死的对照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和戎路线的无声控诉和对边关战士的深切同情。“空照”、 “谁知”等词语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

  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主要描绘中原遗民含泪盼望复国的画面。“中原干戈古亦闻”,诗人首先展现了一幅遥远浩瀚的历史背景图: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古代中华儿女为了抵御外辱,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诗人此句用意深刻:这一句上与开头的“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的现状遥相对照,形成古今对比的情景,借古讽今;下与“岂有逆胡传子孙”形成对比,诗人用了一个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式,表达了对和戎政策的无比愤慨之情。

  紧接着,“逆胡传子孙”和“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构成一幅对比鲜明的情景:一边是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群,其乐融融,准备落地生根;另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这两个情景两相对照,又融为一体。这幅图景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陆游的另外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原沦陷地区,胡人的盛嚣尘上和遗民的痛苦凄惨,无不揭示了“和戎诏”的巨大祸害,展现了遗民的复国愿望。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的局面。然而遗民们期待北伐,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伤心落泪。这就是结尾两句“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的含义。

  此诗的思想内容:《关山月》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这是诗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为下诏和戎,将军才不战空临边,战士才不得趁年轻力壮上阵杀敌,遗民才不得从外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诗人的思想倾向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诗中所表现的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正因为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们才说《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常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

  在《关山月》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直接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54-955
2、 颜邦逸.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 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386-388
3、 唐月琴,试论李清照、陆游、辛弃疾词作的对比手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

guānshānyuè

yóu sòngdài 

róngzhàoxiàshínián jiāngjūnzhànkōnglínbiān 
zhūménchénchénàn jiùféigōngduànxián 
shùlóudiāodǒucuīluòyuè sānshícóngjūnjīnbái 
shuízhīzhuàngshìxīn shātóukōngzhàozhēngrén 
zhōngyuángānwén yǒuchuánsūn 
mínrěnwànghuī chùjīnxiāochuílèihén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夜泊¹鹦鹉洲²,秋江月澄澈(chè)³
译文:晚上停泊在鹦鹉洲,秋天江上的月亮澄澈明亮。
注释:¹泊:停船靠岸。²鹦鹉洲: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南长江中。³澄澈:明亮。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¹
译文:听到邻船有人唱歌,歌调能使人愁煞。
注释:¹堪愁绝:能使人愁煞。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¹
译文:唱完后便是低低哭泣声,不时抽泣哽咽。
注释:¹泣声通复咽:抽泣兼哽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绝雪。
译文:寻着声音去寻找唱歌人,发现是个肤色绝雪的妇人。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独倚帆樯(qiáng)¹立,娉(pīng)²十七八。
译文:十七八岁的样子,独自倚靠着船帆。
注释:¹樯:船的桅杆。²娉婷:形容女子美貌。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夜泪似真珠¹,双双堕(duò)明月。
译文:泪水就像夜里珍珠,一直不停的滴落下来。
注释:¹真珠:即珍珠。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译文:我问这是谁家的女子,为何哭得这般凄苦。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一问一沾襟(jīn)¹,低眉终²不说。
译文:但一问却哭得更伤心,低着头一直不说话。
注释:¹沾襟:一作“沾巾”,即眼泪沾湿手巾。²终:一作“竟”。

  此诗是诗人夜泊鄂州时,听到一位十七八岁女子的歌声而纪实成篇的。其描绘了一个面颜如花、貌美娇艳、背靠桅杆、手拨琵琶、愁绪犹如长江水奔流不息的女子。诗人真实地描写出歌女的悲惨境况,她们渴望像正常人一样过稳定生活,不仅需要应有的物质生活资料,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同时,此诗不仅寄予了作者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亦是借此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心情。满腔报国热情不得抒发,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作者当时的心情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

  此诗之美就美其简练、含蓄,在其“不言”之处。“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这曲歌调是《霓裳》还是《六幺》,这份惆怅是“似诉平生不得志”还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呢,令人难以猜测。“歌罢继以泣”,女子的怨绪一发即不可收,其歌声凄凄惨惨,撕心裂肺。究其原因,不外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作者将秋江、明月、江船串联起来作为氛围背景,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淡淡地用上一个“堪”字,却产生出一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境;最妙的还是“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她却“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在深秋明月夜,一位美丽的少妇如此伤悲,是自叹身世的可怜,还是抒发闺中之怨。作者没有让她“说出”,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处处“不言”,却又处处“在言”,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结合作者当时凄凉的心情,作者是从京城谪至浔阳,路宿鄂州时写下的这首诗,满腔报国热情,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自然是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秋天成为“寒秋”,明月成为“冷月”,江船成为“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是“堪愁绝”。但这心中的哀愁又能向谁倾诉,这无奈的心境又有谁能体会,也只能对着这凄冷的景物默默“沾襟”罢了,那浓浓愁思尽在这“不言”中。这“不言”之美乃是一种含蓄之美,寥寥几笔似寻常,却能让人反复咀嚼,久久回味,那充满了含蓄之美的诗词与文章,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蕾,虽比不上绽开的花朵那般妩媚,却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魅力。

  此诗中作者听到这歌泣,便“寻声”去“见其人”。看到这位如花般歌女后,作者没有用“美丽”或“动人”来描绘她的容貌,只是用了“颜如雪”三个字,在文学创作中用“雪”来形容人的容貌是比较少的,而此诗中“雪”字却恰好切合了诗间的意境。“雪”留给人们的印象一是洁白无暇,一是寒心彻骨。“颜如雪”既道出一位肌肤如雪的少妇楚楚动人的形象,又表现出其哀愁悲伤的心情。从视角来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观,只隐约地看到她如雪的容颜,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

  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特别真诚深挚,因为是深秋月夜巧遇女子,所以诗情特别哀婉凄凉。

参考资料:
1、 李丽.《琵琶行》与《夜闻歌者》的比较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第2期).
2、 马承五主编. 唐宋名家诗词笺评[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4.第182-183页
3、 程克夷.《琵琶行》的雏型——白居易《夜闻歌者》试析[J].语文园地,1982,(第5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