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身卧白云堆,已分黄尘断往回。不是幽人遗俗去,肯寻流水渡关来。
十年身卧白云堆,已分黄尘断往回。不是幽人遗俗去,肯寻流水渡关来。
三秋风月从头说,千里湖山觌面开。久欲过逢须一快,岂知劳结倍难裁。
三秋风月从头说,千里湖山觌面开。久欲过逢须一快,岂知劳结倍难裁。

zhīxiányǒuguīzuǒshìmíngchóuchànghuànlànyíngbiānsānyǒngtànxiǎngjiànyóuzhīzhéyònghuángshānshìzhīyùnchéngzhījiān怀huáizizhònglǎoxiōngshùnzhīxiányǒu--zhū

shíniánshēnbáiyúnduīfēnhuángchénduànwǎnghuíshìyōurénkěnxúnliúshuǐguānlái

sānqiūfēngyuècóngtóushuōqiānshānmiànkāijiǔguòféngkuàizhīláojiébèináncái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摧折¹不自守²,秋风吹若何³
译文: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
注释:¹摧折:摧残折断。²自守:保卫自己,坚守自我。³若何:怎么办。《新唐书》有“诏不许,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暂时花戴雪¹,几处叶沉波。
译文: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
注释:¹花戴雪:暗指花开。芦苇花为灰白之色,花开如同顶着白雪。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译文: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江湖后摇落¹,亦恐岁蹉(cuō)(tuó)²
译文: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还担心岁月虚度。
注释:¹江湖后摇落:此处江湖引申为退隐。²蹉跎:失意,虚度光阴。

jiānjiā

 tángdài 

cuīshéshǒu qiūfēngchuīruò 
zànshíhuādàixuě chùchén 
ruòchūnfēngzǎo cóngzhǎngduō 
jiānghòuyáoluò kǒngsuìcuōtuó 
萧疏树影过西墙,残月溶溶到草堂。
萧疏树影过西墙,残月溶溶¹到草堂。
译文:稀疏的树影渐渐地穿过西面的墙壁,残月将它明净洁白的光辉投射照在草屋上。
注释:¹溶溶:明净洁白。
秋景最清尤在夜,客居虽好总怀乡。
秋景最清尤在夜,客居虽好总怀乡。
译文:秋天的景色最凄清、最凉爽的时候在夜晚,虽然我在这里居住得很不错,但我总是怀念着自己的故乡。
延青水榭吟诗舫,饮渌山庄斗酒场。
延青水榭(xiè)吟诗舫(fǎng)¹,饮渌山庄斗酒场。
译文:我在青山绿水的亭台楼阁中吟诗作对,又在山庄的酒场里面痛快地饮酒。
注释:¹诗舫:指供人赋诗吟咏的游船。
一自孙卢蹂躏后,悲风燐火啸枯杨。
一自孙卢¹(róu)(lìn)后,悲风燐(lín)火啸枯杨。
译文:自从孙恩和卢循被杀害之后,悲凉的秋风和看得见的火光正在呼啸着枯萎的杨树。
注释:¹孙卢:孙恩和卢循。东晋末年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反晋斗争。这次起义是东晋南朝时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军坚持斗争达十二年之久,转战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对东晋门阀士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
寒食¹未明至湖上。太守²未来,两县令³先在。
译文:寒食节到西湖时天还没亮,太守还没有来,两县令先来了。
注释:¹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古代寒食节时禁火,吃冷食。²太守:宋代对知府、知州的别称。此处指当时杭州知州陈襄。³两县令:指钱塘令周邠(bīn)和仁和令徐畴。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¹早满湖。鼓吹²未容迎五马³,水云先已漾双凫(fú)
译文:天色未明,乌鸦尚在啼鸣,官船早已满湖都是。礼仪乐队尚未列好队伍迎接太守,远处水面就迅速驶来了两县令的船只。
注释:¹朱舰红船:指各级文武官员的船只。宋代官船涂以朱红色。“朱舰”一本做“乌榜”。²鼓吹:汉以来古乐名。这里泛指当时演奏的乐曲。³五马:太守的代称。⁴水云:远处水面。⁵漾:泛舟。⁶双凫:此处指二县令。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映山黄帽¹(chī)头舫(fǎng)²,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yú)³
译文:青山倒映在湖中,用篙撑船的年轻人驾驶着龙船,岸上青烟缭绕,那是从有柄的香炉里升腾起来的。难得遇见如此晴朗的春日,而年老多病的我只想真正地睡一觉。但愿能有一个僧榻,让我好好地睡一会。
注释:¹黄帽:指用篙(gāo)撑船的年轻人。²螭头舫:泛指龙船。螭,古代传说中一种动物,蛟龙之属。³须臾:片刻。

  该词是一首纪游即景之作。词前有小序,序中交代了时间、地点及有关人物。上片写天色未明时的景物,并暗示“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开头“城头月落尚啼乌”一句,借用唐诗“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象(也是实写),写出了黎明前的特征性景物。暗点题目中“未明”二字,而且景中有事,由自己从杭州城内出发写起,也暗示了西湖的方位(“月落”在西方),下句写到西湖便不觉突兀。接着写来到西湖边一眼瞥见的景物:“朱舰红船早满湖。”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游船早已满湖都是。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可见西湖上游人游兴之浓,也为下文写“两县令先在”伏下一笔。“尚”、“早”二字前后呼应,体现了两句所描述的景物在时间上的联系。三、四句就同游伴侣着笔,意思是说还未安排用乐曲来迎接太守,而水天一色的湖面先已荡漾起两位县令的游船。两句一虚一实,暗点题目“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双凫”既是用典,也是比喻,用来指游兴极高的两位县令,显然也带有调侃的意味。

  下片承上二、四句,再写湖上、岸边景物,并略表厌倦之意。“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两句展现了西湖湖上、岸边有特色的画面。这既是西湖景,又是风俗画,给人以清新感。篇末二句回笔写苏轼自己,与起笔相照应,表达了某种厌倦的情绪和澄淡的情怀。

  全词展示了寒食节清晨众官迎接太守到来的一段场景特写。其中,苏轼的傲散与两县令的恭谨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苏轼厌倦官场应酬,蔑视俗吏的内心情怀。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24-126

ruìzhè··chéngtóuyuèluòshàng--shì

hánshíwèimíngzhìshàngtàishǒuwèiláiliǎngxiànlìngxiānzài

chéngtóuyuèluòshàngzhūjiànhóngchuánzǎomǎnchuīwèiróngyíngshuǐyúnxiānyàngshuāng

yìngshānhuángmàochītóufǎngjiāànqīngyānquèwěilǎobìngféngchūnzhǐshuìqiúsēng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春风倚棹(zhào)¹(hé)(lǘ)²,水国春寒阴复晴³
译文: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们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阴忽晴。
注释: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员外郎之职。¹倚棹:泊舟,停船。²阖闾城:即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³“水国”句:一作“水阁天寒暗复晴”,又作“水国春深阴复晴”。春,一作“犹”。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细雨湿衣看¹不见,闲花²落地听无声。
译文: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一点声响。
注释:¹看:一作“人”。²闲花:指野花。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¹南万里情²
译文:薄暮时你离开了,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
注释:¹湖:指太湖。²情:一作“程”。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东道¹若逢相识问,青袍²今已³误儒(rú)
译文: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
注释:¹东道:一作“君去”。²青袍:又称青衿。唐代贞观四年(630)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上元元年(674)又规定,八品官员服深青,九品官员服浅青。³已:一作“日”。⁴儒生:诗人的自称。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背景和本事,现在难以考证确切。从"春风倚棹阖闾城"句知道,此诗当作于今苏州城。从目前考知的史料看,作者一生中曾有过两次离苏州,一次是被贬为南巴尉时。一次是赴淮西鄂岳转运史判官时。被贬南巴在唐肃宗至德三年初,诗中"春风"、"春寒"句证明,作诗时是在冬末春初,时间与被贬南巴的时令相吻合。又诗末有"青袍今已误儒生"句。印证其作于遭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此外,青袍又称青衿,按唐朝的服饰制度,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每品又有正、从和上、中、下之别。南巴尉属从九品下,正好服青。由此推断,此诗大约作于至德三年初,诗人第一次被贬,行将赴任之际。

  这首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水国指苏州一带,因这一带多江河水流而名。这一联说,在春风乍起的时节,诗人将起程作万里之行,船停靠在苏州城外,故友严士元前来送别。二人执手相向,百感交集。回首往事,瞻念前途,心中就象水国变幻莫测的天气,忽晴忽阴,忽好忽坏,还不时带些初春的寒意。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阴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明白如话,但细细体味,会觉得韵味无穷。雨细得让人无从感觉,直到衣服由潮渐湿,方才知道。这种自然景象,只有"水国"常有。阴儿落地,皆因春风春雨所致,前后相承,互为因果。此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对床夜语·卷三》云:"人知刘长卿五言,不知刘七言亦高。……散句如‘叹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细雨湿衣看不见,闲阴落地听无声。’措思削词皆可法。"对这两句诗,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主客谈笑之间,忽略了客观环境的变化,偶然才发现雨已湿衣,阴已落地。笔者以为这种解释不确。诗中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阴落地听无声。"一"看"一"听",表明作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在探求。他看过,听过,然而一无所获。我们知道,残阴落地,是十分零乱的,声音之微;一般也是听不到的,倘或落阴有"声",倒是奇事。那么作者何以如此下笔呢?试推想来,大概二人谈话之中,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默然相对。在这暂短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看到阴办在纷纷飘落,认真去听,却也听不到半点声响。这里应是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这样理解,全诗的气氛与作者的心境才统一。此外,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的格外细致。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这是写作者想象中的景象,由儿体的细写转向宏观景致的粗描。薄暮夕阳下,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愈发勾起作者的情思。应该说,这情思是非常复杂的,有对朋友、亲人的思念,有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孤帆远行的寂寞,总之,作者设想着旅途上的景况和自己的心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东道可指严:七元,即东道主的省称;亦可指东路上的故交相识,与作者的南行相照应。临行之前,关照朋友,若遇到打听我的知己,请转告他们,我已被"青袍"所误。儒生,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代称。按古代传统观念,渎书人当以匡世济国为己任。有一颗成就事业的勃勃雄心。但而今诗人一领青衿,官微职卑,满腹雄才大略无以施展,仕途生涯坎坷不平。从这句诗中,我们看到诗人这里既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是对朋友们的劝诫,抒发了自己久抑心头的忧怨。

biéyánshìyuán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chūnfēngzhàochéng shuǐguóchūnhányīnqíng 
shī湿kànjiàn xiánhuāluòtīngshēng 
xiéjiāngshàngfānyǐng cǎo绿nánwànqíng 
dōngdàoruòféngxiāngshíwèn qīngpáojīnshēng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红蕉(jiāo)¹隐隐窗纱,朱帘²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³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译文:红色的芭蕉花照映着隐隐约约的窗纱,朱红色的门帘是个小门小户的人家。绿色柳树下一位公子骑着一匹马,正在匆匆离开这户人家在断桥西边便是白堤,满湖的蒙蒙细雨笼罩着忧愁的花。
注释: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共二十八字。¹红蕉:红色的芭蕉花。²朱帘:朱红色的门帘。³断桥:在浙江杭州西湖白堤上。原名保佑桥,唐时称断桥。

  首二句先写送者与行者所居环境幽雅安适。“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曲。”暗示出这是一对情侣之间的送别,实际是作者的情侣送他。红蕉花的色彩隐隐约约地映在窗纱上,小巧幽雅的宅院,门上挂着朱红色的门帘,这是多么宁静清幽的环境.这是离开人叫头看到的情景。“红蕉”多被文士比喻为美女,白居易在《东亭闲望》诗中说:“绿桂为佳客,红蕉当美人。”而这里的红蕉在隐隐纱窗里,是否就是美人。 “朱帘小小人家”,娴静幽雅的小院小户,却充满一种甜情蜜意的感觉,也是离人眼中所见,那几分眷恋之情就在这种氛围里。

  三、四句写行色匆匆,没有思想准备,且又是在断桥分手,更加令人伤心。此是以动景映衬别愁。一对情侣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依依不舍地分手了。行人骑着马在杨柳掩映的路上匆匆离去,佳人在注目远送,挥手致意,依依惜别。行人在断桥西面的白堤上离开这个令人缱绻温馨的所在,这里曾经留下那么多美好的记忆。

  结末一句,移情于物,以满湖烟雨和含愁之花,将离愁别绪物我融一。“满湖烟雨愁花。”这时,整个湖面被蒙蒙的烟雨所笼罩,湖面上到处是充满忧伤而含泪的荷花。这一句以景托情,迷蒙的景物与迷茫的情思相统一,构成一幅凄迷的意境,风情旖旎,风情无限。同时又与开头“红蕉”照映,的确含蓄蕴藉,深得小令三味。

  这首小令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作者写离别,但送别之人是谁,始终没有露面,只以红蕉、朱帘、愁花暗示送人之人是一位女子,送别是其一对情侣之间的相送。作者没有一句言情,却通过小小人家之美,西湖烟雨之愁,尤其是含愁之花,将缠绵悱恻之爱,依依不舍之情都表现出来。是借景抒情之典范佳篇。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尹博.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306
2、 蔡践.元曲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200
3、 蒋星昱.元曲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69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