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兵厨盛,春泉响臈篘。定知盈榼送,不待扣门求。
闻道兵厨盛,春泉响臈篘。定知盈榼送,不待扣门求。
沆瀣应难比,茅柴祇自羞。病身从法缚,好客为公留。
沆瀣应难比,茅柴祇自羞。病身从法缚,好客为公留。

xiùshīyùnèr--zhū

wéndàobīngchúshèngchūnquánxiǎngchōudìngzhīyíngsòngdàikòuménqiú

hàngxièyīngnánmáocháixiūbìngshēncónghǎowèigōngliú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河上望丛祠,庙前春雨来时。楚山无限鸟飞迟,兰棹空伤别离。
河上望丛祠(cí)¹,庙前春雨来时。楚山无限鸟飞迟,兰棹(zhào)²空伤别离。
译文:从河上看到,古祠隐约在树丛里,茫茫楚山笼罩着蒙蒙春雨。眷恋的鸟缓缓飞去,带走欸乃的船桨,唱着孤独的楚离。
注释:河渎神: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片四十九字。¹丛祠:建在树丛中的古祠。一说解为很多庙宇。²兰棹:指用兰香木所造的船,泛指精美的船。棹,船桨,这里以“桨”代船。
何处杜鹃啼不歇?艳红开尽如血。蝉鬓美人愁绝,百花芳草佳节。
何处杜鹃¹啼不歇?艳红开尽如血。蝉鬓(bìn)²美人愁绝³,百花芳草佳节。
译文:子规何处哀啼,染红杜鹃带血的心曲。相思欲绝的相思女,鬓发飘零如蝉翼。更难堪百花红艳,芳草茵绿,佳节又添相思意。
注释:¹杜鹃:又名杜宇、子规。²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³愁绝:愁极。

  这首词虽然应词牌名写了祠庙,但其作意在于表现女子的离情别绪,展示男女间的爱恋情愫。

  上片立足于“望”,着眼于“别”。“河上”点明女主人公所在船上。“丛祠”以下,皆为望中所见,也渗透望中所感:春雨蒙蒙,正好巧妙带出离别时的迷茫心境;江天寥阔,楚山有情,鸟似恋春而迟飞,这实在也是离人情怀的曲折表达、感情的外射;“兰棹”句更为婉转深透,见船而联想到郎君的远离。而棹从水中举起,水珠滴下,也有如惜别的眼泪,更修饰以“空”字,无情有理,进入一层,看似痴想,实则深厚,不言人情而人情自见。

  下片紧接上片的一个“伤”字,纵笔驰骋,远扬开去。开始二句借物寄怨。杜鹃的啼叫声是“不如归去”,杜鹃花开,夫君应该返回。而现实是他偏偏离去了。杜鹃啼声已使人不堪,又见花开如血,这正好反衬出离情的痛楚。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并用“不歇”状声,“如血”烘色,更使哀情激越,如泣如诉。末二句从对方入手,设想心上人也在为离别忧愁,以彼衬此,把离情推进一层;同时用人美、时美,反衬伤时、伤怀。

  全词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以其情真,深婉感人,一改《河渎神》词调本意,为一大创新。同时词人以灵活之笔,刻画相思愁情,参差错落,意境浑然。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7-69
2、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6-17

shén··shàngwàngcóng--wēntíngyún

shàngwàngcóngmiàoqiánchūnláishíchǔshānxiànniǎofēichílánzhàokōngshāngbié

chùjuānxiēyànhóngkāijǐnxuèchánbìnměirénchóujuébǎihuāfāngcǎojiājié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译文:嵩山的太室山与少室山相携高凌青天,少室山上的贝多树一年可开三次花,紫烟氤氤。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译文:山中有蓬莱海上仙客,宛如麻姑仙女。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译文:大道在心,喧尘莫染,心迹高韬,浮想联翩。
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
时餐金鹅蕊¹,屡读青苔篇²
译文:饥时就餐桂花的金鹅蕊,闲暇时每每精读青苔纸写的道书。
注释:¹时餐金鹅蕊:“鹅蕊”一作“蛾药”。²屡读青苔篇:“青”一作“古”。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译文:宇宙八极恣意游憩,长在天宫九垓交际周旋。
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
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
译文:一瓢饮尽颍河水,身骑舞鹤来到伊川。
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
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
译文:晚上还归空山去,身披秋霞独眠。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译文:明月如鸾镜挂在女萝藤间,夜晚松风呖呖如鸣琴弦。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译文:潜影晦光隐居中岳嵩山,锻精炼魄栖息在云幄。
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
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
译文:霓裳飘飖,凤声呖呖,绵绵不绝。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译文:愿你与西王母一道来看看我这个下谪人间的东方朔。
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
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
译文:如果焦炼师你可以收到我这封紫书,我将铭心刻跟你学习仙道。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别时只说到东吴¹,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译文:我真后悔嫁给商人为妻,偏又命运不好,逢上了负心的郎,临走时,说是到东吴去。三年过后,却从广州寄来了信。
注释:¹东吴:泛指太湖流域一带。

  这首小令从唐女子刘采春《啰唝曲》“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的绝句脱化,也穿插了《啰唝曲》“莫作商人妇”及白居易《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意境。但较原诗来看,“闺怨”的含意更为显豁。“悔作”、“当逢”,口吻如生,表现出散曲小令开门见山的直露本色。“闺怨”的前提多为夫君别离远出,唐诗往往将这种前提加以隐掩或推衍。除上举的《啰唝曲》外,如张潮《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其妙味如前人所评:“意其远行,却在近处。总以行踪无定。”看来恰恰同《啰唝曲》的“意其近行,却在远处”反了个向。不过要让读者一览即领悟却不容易,可见唐诗是过于偏重含蓄了。

  徐再思改诗为曲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化含蓄为显露,当然也有别的因素。唐韩偓《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不怎么知名;而李清照化用其意作成的《点绛唇》秋千词,“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云云,却为人传诵。可见夺胎前人成作,也不失为出新的一途。

  原诗的薄情夫君“只道往桐庐”。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唐方干《思江南》:“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看来唐代桐庐为一交通中心。曲中改成了“别时只说到东吴”。东吴的指谓说法不一,据周祁《名义考》,元明时习以苏州为东吴、湖州为中吴、润州为西吴,苏州在元代确实是繁荣的商业城市。这也说明曲作者不是简单地模仿照搬,而是根据元代的实际情形更改了“闺怨”的细节。

yángchūn··guīyuàn--zài

qièshēnhuǐzuòshāngrénqièmìngdāngféngbáoxìngbiéshízhǐshuōdàodōngsānzàiquè广guǎngzhōushū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ǎi)(ǎi)¹堂前林,中夏²(zhù)³清阴。
译文:堂前林木郁葱葱,仲夏积蓄清凉荫。
注释:郭主簿:主簿,州县主管薄书一类的官,应当是诗人的朋友。¹蔼蔼:茂盛的样子。²中夏:夏季之中。³贮:储存,积蓄,这里用以形容树荫的茂密浓厚。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凯风¹因时²来,回飙(biāo)³开我襟。
译文:季候南风阵阵来,旋风吹开我衣襟。
注释:¹凯风:指南风。²因时:按照季节。³回飙:回旋的风。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息交¹²闲业³,卧起弄书琴。
译文:离开官场操闲业,终日读书与弹琴。
注释:¹息交:停止官场中的交往。²游:优游。³闲业:指书琴等六艺,与仕途“正业”相对而言。⁴卧起:指夜间和白天。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园蔬有余¹²,旧谷犹储今³
译文:园中蔬菜用不尽,往年陈谷存至今。
注释:¹余:多余,过剩。²滋:生长繁殖。³犹储今:还储存至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营己¹²有极³,过足非所钦
译文:经营生活总有限,超过需求非所钦。
注释:¹营己:经营自己的生活。²良:很。³极:极限。⁴过足:过多。⁵钦:羡慕。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chōng)¹(shú)²作美酒,酒熟吾自斟³
译文:我自舂秫酿美酒,酒熟自斟还自饮。
注释:¹舂:捣掉谷类的壳皮。²秫:即粘高粱。多用以酿酒。³自斟:自饮。斟:往杯中倒酒。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弱子¹²我侧,学语未成音³
译文:幼子玩耍在身边,咿哑学语未正音。
注释:¹弱子:幼小的儿子。²戏:玩耍。³学语未成音:刚学说后,吐字不清。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此事真¹复乐,聊²用忘华簪(zān)³
译文:生活淳真又欢乐,功名富贵似浮云。
注释:¹真:淳真,天真。²聊:暂且。³华簪:华贵的发簪。这里比喻华冠,指做官。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遥遥望白云¹,怀古²一何³深!
译文:遥望白云去悠悠,深深怀念古圣人。
注释:¹白云:代指古时圣人。²怀古:即表示自己欲仿效古时圣人。³一何:多么。

  此诗通过对仲夏时节,诗人闲适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恬淡自甘的心境。诗的前四句写景,堂前林木茂盛,所以虽时至仲夏,堂上仍很清凉。南风不时吹来,拂动着我的衣襟。这几句把诗人在炎热的仲夏,坐在阴凉的堂前,悠闲舒适的情态刻画出来。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冲和,意境浑成,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篇展现的都是人们习见熟知的日常生活,“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曾《诗谱》)虽如叙家常,然皆一一从胸中流出,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因而使人倍感亲切。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无不紧扣一个“乐”字。你看,堂前夏木荫荫,南风(凯风)清凉习习,这是乡村景物之乐;既无公衙之役,又无车马之喧,杜门谢客,读书弹琴,起卧自由,这是精神生活之乐;园地蔬菜有余,往年存粮犹储,维持生活之需其实有限,够吃即可,过分的富足并非诗人所钦羡,这是物质满足之乐;有粘稻舂捣酿酒,诗人尽可自斟自酌,比起官场玉液琼浆的虚伪应酬,更见淳朴实惠,这是嗜好满足之乐;与妻室儿女团聚,尤其有小儿子不时偎倚嬉戏身边,那呀呀学语的神态,真是天真可爱,这是天伦之乐。有此数乐,即可忘却那些仕宦富贵及其乌烟瘴气,这又是隐逸恬淡之乐。总之,景是乐景,事皆乐事,则情趣之乐不言而喻;这就构成了情景交融,物我浑成的意境。诗人襟怀坦率,无隐避,无虚浮,无夸张,纯以淳朴的真情动人。读者仿佛随着诗人的笔端走进那宁静、清幽的村庄,领略那繁木林荫之下凉风吹襟的惬意,聆听那朗朗的书声和悠然的琴韵,看到小康和谐的农家、自斟自酌的酒翁和那父子嬉戏的乐趣,并体会到诗人那返璞归真、陶然自得的心态。

  这首诗用的是白描手法和本色无华的语言。全诗未用典故,不施藻绘,既无比兴对偶,亦未渲染铺张,只用疏淡自然的笔调精炼地勾勒,形象却十分生动鲜明。正如唐顺之所评:“陶彭泽未尝较音律,雕文句,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答茅鹿门知县》)当然,这种“本色高”,并非率尔脱口而成,乃是千锤百炼之后,落尽芬华,方可归于本色自然。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只有“大匠运斤”,才能无斧凿痕迹。本色无华,并非质木浅陋。试看首二句写景,未用丽词奇语,但着一平常“贮”字,就仿佛仲夏清幽凉爽的林荫下贮存了一瓮清泉,伸手可掬一般,则平淡中有醇味,朴素中见奇趣。又如“卧起弄书琴”,“弄”字本亦寻常,但用在此处,却微妙地写出了那种悠然自得、逍遥无拘的乐趣,而又与上句“闲业”相应。再有,全诗虽未用比兴,几乎都是写实,但从意象上看,那蔼蔼的林荫,清凉的凯风,悠悠的白云,再联系结尾的“怀古”(怀念古人不慕名利的高尚行迹,亦自申己志),不可能与诗人那纯真的品格,坦荡的襟怀,高洁的节操,全无相关、全无象征之类的联系。这正是不工而工的艺术化境之奥妙所在。所以苏轼评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刘克庄说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系灼见。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95-498
天都奇伟海云幽,莲蕊莲花高入秋。
天都¹奇伟²海云幽³,莲蕊莲花入秋。
译文:天都峰奇丽雄伟,云海深远,莲花峰高耸入云,奇松怪石千姿百态,如莲蕊盛开。
注释:¹天都:诗中指天都峰。²奇伟:形容奇特壮美、奇异不凡。³幽:深远。⁴莲蕊:诗中指莲蕊峰。⁵莲花:诗中指莲花峰。⁶高:高峻。
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
¹识黄山真面目²,风华³半在玉屏楼。
译文:要想领略黄山的真正的风采,它的一半风貌展现在玉屏楼的上面。
注释:¹欲:想要。²真面目:真实的景色。³风华:风采、风貌。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