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吹作海涛声,挥斥浮云日更明。波上石鲸时吼雨,只知楼阁是蓬瀛。
天风吹作海涛声,挥斥浮云日更明。波上石鲸时吼雨,只知楼阁是蓬瀛。

gěnyuèbǎiyǒnghuīyúntíng--zhì

tiānfēngchuīzuòhǎitāoshēnghuīchìyúngèngmíngshàngshíjīngshíhǒuzhǐzhīlóushìpéngyíng

李质

李质

(?—823)唐人。始为汴州节度使牙将,尝以计诛李齐,迎韩充镇汴。终金吾将军。 ▶ 1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liáo)
译文: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译文:好在有剩下的经书可以作伴,也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¹雪未消。
译文:春天到来时草阁的梅花率先开放,月亮照着空旷的庭院积雪尚未消溶。
注释:¹虚庭:空空的庭院。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堂上花灯¹(zhū)²集,重闱(wéi)³应念一身遥。
译文:此时余姚家里的厅堂上灯火通明兄第们都来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¹花灯:即灯花。²诸弟:指在余姚家乡的兄弟。³重闱:父母居室。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去年今日卧燕台¹,铜鼓中宵(xiāo)隐地雷²
译文:去年的今天还住在京城,元宵节的铜鼓声隐约如滚地的雷响。
注释:¹卧燕台:住在京城。燕台,指燕京。²隐地雷:隐隐的雷声。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¹马蹄回。
译文:月儿依傍着苑楼灯影暗淡,风中传来阁道上来回的马蹄声。
注释:¹阁道:古宫苑中架木通车的复道。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qiāng)¹三更谩自哀。
译文:在万里炎荒之地频频回首往事,夜深时听见百姓的笛声使人徒自悲哀。
注释:¹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此处借指龙场苗族百姓吹奏的乐器。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¹曾为两宫开。
译文:还记得先朝许多快乐的事情,孝宗皇帝曾经为两宫开禁。
注释:¹孝皇:指明朝的孝宗皇帝。
每逢佳节倍思亲,元霄之夜,诗人自然是要怀念亲人的,而在这种时候,远离亲人的游子更会感到寂寞冷清,回忆往事也是十分自然的了。作者把这种感受如实写来,更加显得真挚、深沉。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家世为边户¹,年年常备胡²
译文:世世代代都是边界上的住户,年年都要防备胡人进攻。
注释:¹边户:边境地区的住户,此处指代辽(契丹)交界处宋境内的居民。²备胡:防备胡人侵扰。胡,古代对北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此处专指契丹。
儿僮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儿僮习鞍马,妇女能弯弧¹
译文:儿童从小就学会了骑马,妇女们也都能拉弓射箭。
注释:¹弯弧:拉弓,指射箭。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胡尘¹朝夕起,虏骑蔑(miè)如无²
译文:胡人经常发起突然袭击,敌军猖狂如入无人之境。
注释:¹胡尘:辽军骑兵搅动起的沙尘,指辽军入侵。²蔑如无:视如无人之境。蔑,轻视。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xiè)(hòu)¹(zhé)相射,杀伤两常俱²
译文:偶然相遇就互相射杀,彼此之间经常都有伤亡。
注释:¹邂逅:偶然相遇。²俱:相当。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自从澶(chán)州盟¹,南北结欢娱。
译文:自从双方签订澶州之盟,南北两国于是握手言和。
注释:¹澶州盟: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主萧太后和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攻,直抵澶州,威胁汴京。真宗本想听从王钦若、陈尧叟之计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抵抗,只得勉强去澶州督战。由于部署得当,加之宋军士气高涨,在澶州大败辽军,并杀其大将萧挞凛,辽军被迫请和。结果战败的辽国,不但没有退还半寸幽燕的土地;打了胜仗的宋朝反而同意每年赠辽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同辽国签定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虽云免战斗,两地¹供赋租。
译文:虽然避免了杀戮和争斗,却要到两边去缴纳赋税。
注释:¹两地:两边,指宋和辽。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将吏戒生事¹,庙堂²为远图。
译文:当官的不许我们惹起纠纷,说是僮廷为了深远的谋略。
注释:¹戒生事:不许惹起纠纷。²庙堂:指北宋朝廷。远图:深远的谋略。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身居界河¹上,不敢界河渔。
译文:祖祖辈辈住在界河岸上,却不敢到界河里去打渔。
注释:¹界河:两国分界的河流。

  这首诗分为两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叙说澶渊之盟以前边民对契丹的抵抗和斗争。后八句为第二部分,写澶渊之盟以后,朝廷软弱无能,使边民的生活更加艰苦。这首诗采用诗中人自叙的口吻,使人感到更加真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开头两句,正是这种形势的真实写照。“家世”句是说家里世世代代都在边地居住,可见时间之久。而在这很长时期中,不仅年年都要防备契丹的侵扰,而且一年之中,时时刻刻都处在战备状态。正是这种长期的战斗生活,培养了边民健壮的体魄和勇武性格,以致孩子还没有长大就已开始练习骑马,妇女们都能弯弓射箭。边民的英武表现在各个方面,作者也会从边民那里听到或看到许多这方面的事例,如果件件罗列出来,就会拖沓冗长,没有重点,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诗中只写儿童妇女的“习鞍马”、“能弯弧”,取材很精。儿童习马,妇女射箭,这在别处是很难见到的,最能体现边民的尚武特点。这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不仅有着现实的依据,还同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关。河北地方,从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经常征战之地,当地人民,历来就有尚武之风,加之宋朝建国以来与辽国长期对峙,使尚武之风更加发展。孩提妇女都能弯弓射箭,青壮年男子更加骁勇善战。

  这样英武的人民,绝不会任人侵侮,下面四句,就写边民对契丹的英勇斗争。“朝夕”表明辽军不仅攻扰须繁,而且出没无常,威胁极大。“蔑如”是说边民对契丹毫不畏惧,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眼中,表现了边民的英雄气概。因为契丹经常来犯,边民常常同他们不期而遇,一见之后即互相射杀,双方死伤常常相当。“俱”表明辽军异常凶悍,也体现了边民为保卫国土、保卫自己的和平生活而英勇战斗的精神。

  上面虽然讲到残酷的战斗,巨大的伤亡,情调却是高昂的,下面转到澶渊之盟以后,情调就不同了。这次议和是宋辽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宋朝对辽即完全采取妥协屈服的方针了。诗中的“结欢娱”,即指这次议和,这本是统治者的语言,边民引述,是对最高统治者和那帮主和派大官僚的辛辣讽刺。据和约,以后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表面上“情同手足”,“欢娱”得很。宋朝廷用大量绢、银买得了“和平”,以为可以笙歌太平了;契丹统治者打了败仗,还得到这样丰厚的贡献,是真正得到了“欢娱”;而受苦的却是宋朝劳动人民,这大量的绢银,全都将从他们身上榨取出来。而对于边民说来,他们更要同时向宋、辽两方交纳赋税,遭遇更加悲惨。朝廷既然对辽采取妥协屈服的方针,边境上的将吏就害怕同辽发生纠纷,便约束边民,不准他们“生事”,实际上就是要边民服服帖帖听凭契丹骚扰,不得反抗。朝廷为了欺骗民众,便把这种妥协求和以求苟安一时的行径,说成是深谋远虑。“远图”本是统治者欺骗人民的话头,诗中用作反话,加以讽刺。诗的最后两句就是“远图”的具体说明。“界河”本来是中原故土,此时却成了宋辽边界,而且由于朝廷的妥协退让,住在界河上的边民,甚至连去界河打鱼的权利也被剥夺了。“不敢”,不仅是说要遭到辽军的横蛮干涉,还包括宋朝将吏的制止,因为他们害怕得罪辽军。末两句极为悲愤沉痛,是对朝廷的尖锐谴责。

  这首诗写法同杜甫的名篇“三别”相同,都是采用诗中人自叙的口吻。这样写可以使人感到更加真切,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诗中把澶渊之盟的前后作为对照,也使得对朝廷主和派的揭露更加深刻有力。欧阳修前期在政治上站在以范仲淹为代表为改革派一边,对辽和西夏主张坚决抵抗,反对妥协。他在庆历三年(1043年)写的《论西贼议和利害状》,就主张对西夏采取强硬态度。这首诗正是这种政治主张的反映。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欧阳修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29-31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篱畔(pàn)秋酣(hān)一觉清¹,和云²伴月不分明。
译文:东篱的菊花下,酣梦一觉方醒,只觉得天上的云与月混在一起,还看不分明。
注释:¹秋酣一觉清:秋菊酣睡,梦境清幽。²“和云”句:唐代张贲以“和霜伴月”写菊,兹换一字,以写菊花梦魂高飞;以“不分明”说梦境依稀恍惚。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¹还分陶²令盟(méng)
译文:如此花下飘飘欲仙的酣眠,不是为了追寻庄子梦蝶的感觉,只是为回忆陶渊明爱菊、赏菊的风雅。
注释:¹忆旧:实即“梦旧”,诗题中“梦”字句中不出现是咏物诗技巧上的讲究。²分盟:表示结交友好,语出《左传》。这一联构思或受元代柯九思“蝶化人间梦,鸥分海上盟”诗句的启发。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睡去依依随雁断¹,惊回故故²恼蛩(qióng)鸣。
译文:梦中心思随着南归的大雁远去,又缕缕被蟋蟀的鸣叫声惊醒。
注释:¹“睡去”句:意谓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²故故:屡屡,时时。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译文:醒来以后,我的幽怨还能找谁去诉说?只有把无限的情思寄托于衰草寒烟。

  这首诗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诗。这首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己梦幻般的情思,带有明显的谶语的意味。诗的第一句写入梦,以下依次写梦境,末后两句承“蛩鸣”“惊回”好梦而道出梦醒时的“幽怨”之槽。咏者一进入梦境,就说是“和云伴月不分明”。那种恍惚不定,依稀难辩的梦中情景,犹如人的命运之不可主宰。次联说的是梦中的追求。“庄生蝶”,指庄周做梦化为蝴蝶翩翩飞舞的故事。这里引来点出“梦”。“陶令”即曾做过彭泽县令的陶潜,他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这里借来指所要追寻的知音。

  诗的前四句,其中之意,可证诸黛玉的乎生遭遇。林黛玉父母俱丧,寄食于贾府,世身可怜。但是,她的叛逆的思想,却是封建贵族大家庭所绝不能容让的。她怀抱的希望,只能从梦中去寻找,而她所迫寻的梦,又是如此的轻飘模糊,追不到,摸不到。她在“亿旧”即“梦旧”当中,最终也是不能寻得“海上鸥盟”那样的知交好友的。于是林熏玉唱出“登仙非慕庄生蝶”,把“梦”都了结于“逝者登仙界”的最后归宿之中。

  诗的后四句写“惊回”“醒时”的情景。“醒时幽怨同谁诉”。黛玉有满肚子的‘幽怨”,她虽然有视为平生知己的宝玉,但是又没有谁可倾诉。黛玉的《咏菊》诗写过“满纸自伶题素怨”,《问菊》更直白地说“孤标傲世偕谁隐”。这样看来,黛玉存有的“幽怨”,那是她孤高的品格不能融合于贾府的鄙俗;而黛玉的这种品格,又是以她的叛逆思想作为基础所形成的。可以这祥说,封建社会的道德思想,对叛逆者的思想行为的压迫和摧残,是造成林黛玉“幽怨”满怀的最根本原因。林黛玉的“幽怨”,即深藏的哀怨之所以找不到诉说之人,想来曹雪芹原著所写,是黛玉还泪未尽“登仙”之时,宝玉已因贾府事败、抄没而遭祸。所以黛玉梦醒时找不到知己倾诉,剩下的却只有“衰草寒烟无限情”的衰败悲凉的肃杀秋情。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 汤世洪 汤国元 陈建华 詹鹏万编写,红楼梦诗词鉴赏,花城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第203页

mèng

cáoxuěqín qīngdài 

pànqiūhānjiàoqīng yúnbànyuèfēnmíng 
dēngxiānfēizhuāngshēngdié jiùháixúntáolìngméng 
shuìsuíyànduàn jīnghuínǎoqióngmíng 
xǐngshíyōuyuàntóngshuí shuāicǎohányānxiànqíng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游蕲(qí)¹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注释:¹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 一作:潇潇)
山下兰芽短浸(jìn)¹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xiāo)²暮雨子规³啼。(萧萧 一作:潇潇)
译文: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杜鹃声声。
注释:¹浸:泡在水中。²萧萧:形容雨声。³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¹?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²唱黄鸡³
译文: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¹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²白发:老年。³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上阕写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730-731 .

huànshā ·yóushuǐqīngquán

shì sòngdài 

yóushuǐqīngquán línlán shuǐ西liú 

shānxiàlánduǎnjìn sōngjiānshājìng xiāoxiāoguī  (xiāoxiāozuò xiāoxiāo )
shuídàorénshēngzàishào ménqiánliúshuǐshàngnéng西 xiūjiāngbáichànghuáng 

闲院宇。独自行来行去。花片无声帘外雨。峭寒生碧树。
闲院宇。独自行来行去。花片无声帘外雨。峭(qiào)¹生碧树。
注释:¹峭寒:严寒。
做弄清明时序。料理春酲情绪。忆得归时停棹处。画桥看落絮。
做弄¹清明时序。料理春酲情绪。忆得归时停棹处。画桥看落絮。
注释:¹做弄:故意播弄。
这首小令,写惜春伤别情绪。上片写庭院春景。帘外细雨,落花无声。独自徘徊,寒生碧树。下片抒情。清明时节,风雨无情,忆得归时,画桥停棹,正满眼落花飞絮,春将尽矣。全词婉秀淡雅,柔媚多姿。表现了“蒲江词”的风格。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