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志慕遐峤,偶时叨抚封。幸兹秋成候,得与心期从。
夙志慕遐峤,偶时叨抚封。幸兹秋成候,得与心期从。
宛在洲渚外,稍跻林岭重。紫垣感嘉惠,丹壑畅幽踪。
宛在洲渚外,稍跻林岭重。紫垣感嘉惠,丹壑畅幽踪。
之子绰有裕,结庐枕前峰。亭台互亏蔽,物象分轻浓。
之子绰有裕,结庐枕前峰。亭台互亏蔽,物象分轻浓。
玉伞践危石,苔枝栖古松。登攀逐群彦,息偃惭衰容。
玉伞践危石,苔枝栖古松。登攀逐群彦,息偃惭衰容。
阊阖如可接,灵仙疑暂逢。海帆去的的,霜雁来噰噰。
阊阖如可接,灵仙疑暂逢。海帆去的的,霜雁来噰噰。
赫奕护军重,导迎裨将恭。回舟迟新月,鼙鼓迎疏钟。
赫奕护军重,导迎裨将恭。回舟迟新月,鼙鼓迎疏钟。
杨于陵

杨于陵

(753—830)唐虢州弘农人,字达夫。杨震后裔。代宗大历六年进士,释褐为句容主簿。时韩滉节制金陵,奇其才,妻以女。累官至侍御史。滉以总财赋之任入朝,权倾中外,于陵以妇翁权方炽,不欲进取,以读书山水为乐。滉殁,乃入朝,累官中书舍人。出为浙东观察使,政声流闻。入拜户部侍郎。宪宗时为吏部侍郎,监察奸吏,调补平允,当时称之。穆宗即位,迁户部尚书。敬宗时以左仆射致仕。卒谥贞孝。 ▶ 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惜往日之曾信¹兮,受命诏²以昭时³
译文:痛惜地回忆往日曾得到宠信,受诏令立法治国使当世政治清明。
注释:¹曾信:曾经信任。²命诏:诏令。³昭时:使时世清明。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¹先功²以照下兮,明法昭之嫌疑³
译文:继承祖先的功业,德辉照临百姓,使法度严明,消除是非疑问。
注释:¹奉:继承。²先功:祖先的功业。³嫌疑:指对法令有怀疑的地方。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¹而日娭(xī)²
译文:因之国家富强而法度以立,君上委事于忠臣日以游息。
注释:¹贞臣:忠贞之臣,屈原自指。²娭:游戏。玩乐。
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秘密¹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译文:忠臣全心全意地黾勉从事,偶有过失也不会有危殆发生。
注释:¹秘密:“黾勉”的一声之转,努力。
心纯庬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
心纯(dūn)(máng)¹而不泄兮,遭谗人²而嫉之。
译文:纵然心地淳厚而不泄露机要,也遭到奸人的嫉妒谗毁。
注释:¹纯庬:淳厚。庬,朴实。²谗人:指上官大夫。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其然否。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¹其然否²
译文:君主满含忿怒地对待下臣,不去澄清辨别内中的是非。
注释:¹清澄:指弄清事实真相。²然否:是非。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蔽晦¹君之聪明兮,虚惑²误又以欺。
译文:君王的耳目都被遮掩,黑白颠倒啊受人欺骗。
注释:¹蔽晦:掩盖。²虚惑:把无说成有叫虚,把假说成真叫惑。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
弗参验¹以考实兮,远迁²臣而弗思。
译文:不去细心地查核事实,也不考虑就放逐忠贤。
注释:¹参验:参较验证。²远迁:远远地放逐。
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
信谗谀¹之溷(hùn)²兮,盛气志³而过之。
译文:听信混淆黑白的谗谀之言,指责我罪状怒气冲天。
注释:¹谗谀:惯进谗言谀辞的人。²溷浊:糊涂。³盛气志:大怒。⁴过:督责。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¹而见尤²
译文:为何忠贞无罪的臣子,反而遭受诽谤,受到斥贬?
注释:¹离谤:遭毁谤。²尤:责备。
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
¹光景²之诚信³兮,身幽隐而备之。
译文:有愧于信实有常的日光月影,我还是逃避到幽暗之处。
注释:¹惭:悲忧。²光景:即光明。³诚信:真实。⁴备:具备。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
临沅湘之玄渊¹兮,遂自忍而沈流。
译文:面对沅湘黑洞洞的渊底,狠着心想跳进奔流的江里。
注释:¹玄渊:深渊。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yōng)¹之不昭。
译文:那样结果是身死而名灭,可惜君王被蒙蔽心地不明。
注释:¹壅君:被蒙蔽的国君。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
君无昭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sǒu)¹
译文:君王没有明确的标准不能明察是非,使芳草埋没在沼泽荒地。
注释:¹薮幽:大泽的深幽处。
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焉舒情而抽信¹兮,恬²死亡而不聊³
译文:哪里还能够倾吐衷情?我将泰然地与世别离不茍且偷生。
注释:¹抽信:陈述一片忠诚。²恬:安。³不聊:不苟生。
独障壅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
独障(zhāng)¹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²
译文:只为障碍壅塞所掩蔽阻隔,使得忠臣个个无所适从。
注释:¹鄣壅:与“蔽隐”同义。鄣壅而蔽隐,指重重障碍。²无由:无路自达。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闻百里¹之为虏兮,伊尹²烹于庖厨。
译文:听说百里奚曾作过俘虏,伊尹埋没在厨房烹调。
注释:¹百里:百里奚,春秋时虞国大夫。²伊尹:原来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曾经当过厨师。后来任商汤的相,辅助汤攻灭夏桀。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吕望¹屠于朝歌兮,宁戚²歌而饭牛。
译文:吕望在朝歌当屠户,宁戚边喂牛边唱歌谣。
注释:¹吕望:本姓姜,即姜尚,他的先代封邑在吕,所以又姓吕。²宁戚:春秋时卫国人,他在喂牛时唱歌,齐桓公认出他是个贤人,用他做辅佐。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不逢汤¹²与桓³兮,世孰云而知之。
译文:不碰上汤、武、齐桓、秦穆,世间有谁知道他们的好处?
注释:¹汤:商汤。²武:周武王。³桓:齐桓公。⁴缪:同“穆”,秦穆公。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¹信谗²而弗味³兮,子胥死而后忧。
译文:吴王夫差轻信了谗言,逼死伍子胥后忧患降临。
注释:¹吴:指吴王夫差。²信谗:指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³弗味:不能玩味辨别。⁴子胥:伍子胥,吴国的大将。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介子¹忠而立枯兮,文君²³而追求。
译文:忠心的介子推甘愿抱着树站着被烧死,晋文公省悟后派人将他访求。
注释:¹介子:介子推。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²文君:晋文公。³寤:觉悟。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封介山而为之禁¹兮,报大德²之优游³
译文:封了介山而禁止采樵,报答他大恩大德的优厚。
注释:¹禁:封山。²大德:指介子推在跟从晋文公流亡的途中,缺乏粮食,他割了自己的股肉给文公吃。³优游:形容大德宽广的样子。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思久故¹之亲身兮,因缟(gǎo)²而哭之。
译文:想起故旧多年的亲身同伴,便穿起白色丧服痛哭泪流。
注释:¹久故:故旧。²缟素:白色的丧服。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yí)¹而不疑。
译文:有人忠贞诚信为节操而死,有的人以欺诈得仕。
注释:¹訑谩:欺诈。
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弗省察而按实¹兮,听谗人之虚辞。
译文:不去省视考察按之以实,只听进谗者所说的虚妄之辞。
注释:¹按实:核实。
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
芳与泽¹其杂糅兮,孰申旦²而别之。
译文:芳香的腥臭的混杂在一起,又有谁自夜达旦认真辨识?
注释:¹泽:臭。²申旦:自夜达旦。
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
何芳草之早殀(yāo)¹兮,微霜降而下戒。
译文:为什么芳草会早早枯死,这说明微霜初降就得警惕。
注释:¹殀:同“夭”,死亡。
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
¹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
译文:确实是君主不聪明受人蒙蔽,才使进谗献谀者日益得意。
注释:¹谅:诚然。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¹其不可佩。
译文:自古以来的嫉妒贤才者,都说蕙草杜若不能佩戴。
注释:¹蕙若:蕙草和杜若,都是香草。
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妒佳冶¹之芬芳兮,嫫(mó)²姣而自好³
译文:嫉妒那佳丽之人的芳美,嫫母丑陋却自负妩媚可爱。
注释:¹佳冶:美丽。²嫫母:传说是黄帝的妃子,貌极丑。³自好:自以为美好。
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虽有西施¹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译文:就是有了西施的绝顶美貌,受谗妒也会被丑恶之人取代。
注释:¹西施:春秋时越国著名的美女。
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愿陈情以白行¹兮,得罪过之不意²
译文:我愿意陈述情愫表白行为,想不到竟意外地得了罪过。
注释:¹白行:表白行为。²不意:没有意料到。
情冤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
情冤见(xiàn)¹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²
译文:光天化日下真情与冤曲显明,有如天上的星宿各有置措。
注释:¹见:同”现“,显现。²错置:安排、陈列。错,同“措”。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
乘骐(qí)(jì)¹而驰骋兮,无辔(pèi)²³而自载。
译文:乘骑骏马作长途奔驰,没有辔缰衔勒全凭自己控制。
注释:¹骐骥:骏马,良马。²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³衔:勒马口的铁链。
乘氾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乘氾(fàn)¹(fú)²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译文:乘坐筏子向下游行驶,没有船只划桨全靠自己配置。
注释:¹氾:同“泛”,浮起。²泭:同“桴”,即筏子。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背法昭而心治兮,辟¹与此²其无异。
译文:背弃法度而凭私心治事,也就好像与这些没什么差异。
注释:¹辟:通“譬”,譬如。此:前面的例子。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宁溘(kè)¹而流亡²兮,恐祸殃之有再。
译文:我宁肯忽然死亡随流而去,惟恐有生之年国家再受祸灾。
注释:¹溘死:忽然死去。²流亡:流而亡去,指投水而死。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不毕辞¹而赴渊²兮,惜壅君之不识。
译文:衷情未诉完就要投入深渊,痛惜昏君不了解我的衷肠。
注释:¹毕辞:说完话。²赴渊:投水。

  《惜往日》以首句名篇。本篇有真伪之争。南宋魏了翁《鹤山渠阳经外杂抄》因篇中提到伍子胥,怀疑本篇和《悲回风》为伪作。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和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以作品语气而致疑。清吴汝纶《评点古文辞类纂》以《怀沙》为绝笔,又因本篇文词浅显,而疑本篇非屈原所作。今人陆侃如、冯沅君、刘永济、谭介甫、胡念贻等人,也都以本篇无标题且多乱辞等原因,对本篇的作者为屈原提出疑问。然而无论如何,持此种理由的观点说服力不是很强,与持本篇作者为屈原的论点相比,显得不十分有力。因此,自然不能剥夺屈原对本篇的著作权。

  《九章·惜往日》以首句名篇。此篇是作者在临终之前回忆自己平生政治上的遭遇,作者痛惜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遭到奸人的破坏,而未能使之实现,表明了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并希望用自己的一死来唤醒顷襄王的最后觉悟。全篇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从“惜往日之曾信兮”至“身幽隐而备之”。追叙自己曾被怀王信任,自己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为楚国的富强出力,但最终因奸人进谗,遭到怀王猜忌而疏远。“惜往日”就是忆往日,痛往日,因回忆过去而哀痛也。《史记·屈原传》说屈原开始时是“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开头四句与这些是对得起来的,但接下来的话就转了。

  “国富强”四句,言当时的楚国,修明法昭,上下一心,确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好景不长,楚怀王委弃良臣,奢侈淫佚。但屈原认为楚王虽然有过失,己犹欲弼正匡辅,此意与《离骚》和《九章·抽思》二篇可以互证。

  “心纯庬”四句言由于自己对楚王一片忠心,不肯把秘密泄露给其他同僚,因此引起在位同僚的嫉妒,他们向怀王进谗言,怀王从而对自己发怒、猜忌、疏远,这正是《屈原传》中“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一段的形象写照。“蔽晦君”以下六句,言那些小人蔽塞君王的聪明才智,虚饰罪状,以惑误君,又欺罔之;君王也不参验考核,究其真相,就疏远贬斥了我再不思念。

  第二段从“临沅湘之玄渊兮”至“使贞臣为无由”。屈原身临湘水,决心自沉,该段写临死之前的思想斗争,更显得其就义的从容。

  “临沅湘”四句,汪瑗认为“上二句是极推己之恶恶之心,不欲与谗人并生于世,盖反言以见其欲死也。下二句是明己之遭君不明,死为无益,又正言其不必死也。”(《楚辞集解》)“君无昭”四句言君王不知长短,故不能察,使芳草为薮泽所壅遏而不通;君王如此不明,忍死而无益,于是甘心死之,决不苟活。这四句是对“遂自忍而沉流”的回答。

  “独鄣壅”二句谓忠臣非不欲尽力,只是由于“鄣壅而蔽隐”而不得辅佐。此所谓“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者也。

  第三段从“闻百里之为虏兮”至“因缟素而哭之”。历举前世君王得贤人则兴盛与信谗言则灭亡的事情来作进一步的对比说明。其中关于介子推的事情叙之尤详,本意是还希望楚王因自己之死,悔悟而改弦更张,振兴楚国。“闻百里”六句,历举百里奚逢秦穆公,伊尹逢商汤王,吕望逢周文王,宁戚逢齐桓公之事迹,此四子,国君用之而国强。

  “吴信谗”二句举伍子胥事。吴王夫差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死后吴国便被越国灭亡。“封介山”四句举介子推之事。介子推追随晋文公流亡,文公复国不封介子推,介子推逃入深山;文公以火烧迫其出山,子推抱木而死,文公悔悟,追封介子推。屈原在这里以伍子胥死后而吴亡,与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幡然悔悟,因而追封介山之事作对比,暗示“存君兴国”之意。

  第四段从“或忠信而死节兮”至“使谗谀而日得”,承上文言自古忠臣之死,没有不是因为君王听信谗言而造成的。

  “或忠信”四句承前一段列举贤臣之例而进一步发挥。指出忠信者反而被迫死节,奸佞者反而被信之不疑,全都是因为君王不能参验考究加以鉴别,而一味听信小人谎言。“芳与泽”两句言君主如不能按实省察,则不能分别忠信与奸佞。“何芳草”四句言君既不能省察分别忠奸,则忠臣的命运就不会好了。

  第五段从“自前世而嫉贤兮”至“如列宿之错置”。进一步陈明自己过去与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光明正大的,如排列天上的列宿那样明明白白。在自己死后,自己所受的委屈,一切都将会昭雪于天下。

  “自前世”六句以美女比贤能之人,谓在怀王时代,嫉善忌能,已经是这样子的了。美好的东西被说成是丑恶的,丑恶的东西被说成是美好的,一有好的东西出现,谣言马上就会产生。

  “愿陈情”四句言自己的心情与行为光明正大,如星斗罗空,必将愈来愈明白,连“陈”、“白”也都是不必要的了。司马迁曾赞扬屈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日、月、星为三光,“列宿错置”,亦即“与日月争光”。

  第六段从“乘骐骥而驰骋兮”至最后为。进一步表明自己将沉江自尽,以身殉国的决心。

  “乘骐骥”二句谓驾良马疾驰,却不用控制马匹的器具。

  “乘氾泭”二句谓乘木筏沿流而下,却不用船桨而自恃人力。

  “背法昭”二句谓背弃法昭而随心所欲地治理国家,就好比上述两种情况,与之并无差别。

  “宁溘死”四句写自己赴死之因,屈原谓“恐祸殃之有再”,朱熹说“不死恐‘邦其沦丧’而辱为臣仆……箕子之忧,盖为此也。”蒋骥说:“谓国亡身虏也。”根据当时楚国屡败于秦的形势,朱、蒋二人的分析是颇有见地的。最后二句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自己写完这篇诗作之后就要赴水自尽,所以可以判断这篇诗作确是屈原的绝笔。

  这篇诗歌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文辞质朴率直,浅显易懂,表意十分明白流畅。比如对于楚王的谴责,在《离骚》等其他作品当中,一般比较委婉曲折,往往用“荃”、“灵脩”、“哲王”等来代替,而在此篇中,因是赴水之前的绝笔,则无所顾忌,直接责备楚王为“壅君”。此篇诗作的这种风格,在全部屈赋中是显得十分奇特的。

  其次,文章结构上前后照应,诗歌以“明法昭”起,以“背法昭”结,前后呼应。林云铭《楚辞灯》说;“以明法昭起头,以背法昭结尾,中间以'无昭’两字作前后针线,此屈子将赴渊,合怀王、顷襄两朝而痛叙被放之非辜、谗谀之得志,全在法昭上决人材之进退、国势之安危。盖贞臣用则法昭明,贞臣疏则法昭废;及既废之后,愈无以参互考验而得贞谗之实,而君之蔽晦日深,虽有贞臣,必不能用,是君为壅君,国非其国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本篇这个特点。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40-846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译文: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¹迟。
译文: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天已大亮,忙于春耕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
注释:¹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译文:妇女和小孩子前来送饭,相互亲爱、取悦;乌鸦等鸟儿飞上飞下巧妙相随,觅食米饭和谷种。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纷纭政令¹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译文: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
注释:¹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
青梅煮酒¹²时新³。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
译文:又是残春天气,青梅煮酒,好趁时新,春游时,与意中人不期而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注释:¹青梅煮酒:古人于春末夏初,以青梅或青杏煮酒饮之。²斗:趁。³时新:时令酒食。
回绣袂,展香茵。叙情亲。此情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
回绣袂(mèi),展香茵(yīn)¹。叙情亲。此情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²
译文:他招呼她转过身来,铺开了芳美的茵席,一起坐下畅叙情怀。游丝悠扬不定,若有还无,仿佛自己心中缥缈的春思,欲来还去。
注释:¹茵:垫子。泛指铺垫的东西。²朝云:相恋的女子。用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典故。

  “青梅”二句写又是残春天气,青梅煮酒,好趁时新,以闲笔入题。古人春末夏初时,好用青梅、青杏煮酒,取其新酸醒胃。“斗时新”,犹言“趁时新”。接下来,“东城”二句写抒情主人公春游时,与意中人不期而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耿湋《寄司空曙李端联句》:“南陌东城路,春风几度过。”其后陆游亦有“看花南陌复东迁”之句(《花时遍游诸家园》)。

  过片三句,描述两人相遇后的情景,“展香茵,叙情亲”写词人铺开了芳美的茵席,一起坐下畅叙情怀。其亲密无间,殷勤款洽,说明词人跟他的意中人缠绵深长的情爱。正由于词人能够跟这位意中人“叙情亲”,所以才动了他的非份之想:“此时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游丝”悠扬不定,若有还无,仿佛自己心中缥缈的春思,欲来还去。

  “朝云”,喻意中人,亦用典暗示她那“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的身伤。这三句是说词人这时甘愿化身为千尺游丝,好把那朝云牵住。可是,这柔弱袅娜的游丝,未必真能把那易散的朝云留住,这十二字中,有着“象外之象”,蕴含了丰富的潜信息:偶然的相会,短暂的欢娱,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离散;多少怅惘,多少怀思,尽不言之中了。

  这首词感情深挚,虽写丽情,但不纤佻,而文笔纯净,有一种幽细、含蓄之美,是一首颇有品格的小令。

参考资料:
1、 李文禄、宋绪连.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07月:第625页
2、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92页

zhōngqíng··qīngméizhǔjiǔdòushíxīn--yànshū

qīngméizhǔjiǔdòushíxīntiāncánchūndōngchéngnánhuāxiàféngzhezhōngrén

huíxiùmèizhǎnxiāngyīnqíngqīnqíngpànzuòqiānchǐyóuzhùcháoyún

两月春霖三日晴,冬寒初暖稍秧青。
两月春霖(lín)¹三日晴,冬寒初暖稍²秧青。
译文:连绵的春雨下了两个月,春日里只晴了几天,冬季寒冷的天气刚刚回暖,秧苗逐渐变青。
注释:¹春霖:连绵的春雨。²稍:逐渐。
春工只要花迟著,愁损农家管得星。
春工¹只要²花迟著³,愁损农家管得星
译文:可是春季造化之力一直要花迟迟地开,让农家发愁忧伤一整年。

nóngjiātàn--yángwàn

liǎngyuèchūnlínsānqíngdōnghánchūnuǎnshāoyāngqīng

chūngōngzhǐyàohuāchízhechóusǔnnóngjiāguǎnxīng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¹
译文: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云簇疏棂,雾迷高阁,春天总是迟迟不来。玉颜憔悴、芳姿瘦损,但是这番惦念、这番折磨又有谁知道呢?只有在夜晚的梦中才能相聚,向阳的梅枝也到了发芽的时节。
注释:¹南枝:向南,亦即朝阳的梅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玉瘦檀(tán)¹无限恨,南楼羌(qiāng)管休吹²。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³也,别到杏花肥
译文:梅花风姿清瘦,南楼的羌笛不要吹奏哀怨的曲调。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的梅花不知道被吹落多少?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
注释:¹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²羌管休吹:意谓不要吹奏音调哀怨的笛曲《梅花落》。³迟日:春日。⁴肥:这里指盛开。

  这首词以咏梅为题,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怅惘,极其高华而深至地表现了出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起句袭用欧词,一字不改,而又融化不涩,别具意境。这种问鼎名篇的作法,表现了漱玉词人的魄力与艺术上的自信。以设问的口气一连迭用三个“深”字,能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院宇深邃,气象雍容的声情效果。迭字用得好,却能形容尽妙,动人于不自觉之中……李春照这首《临江仙》一、二两句用得浑成而富有变化。因而避免了袭用成句容易造成的雷同之感。“庭院”句言其深,“云窗”句状其高。一纵一横,交相映衬,便将一座贵家池馆的富丽与春幽的气象勾画出来了。云簇疏棂,雾迷高阁,这是何其缥缈春幽、高出尘寰的所在呵。“春迟”二字语义双关,包蕴甚深,不可草草读过。乍看起来,仿佛是主人公慨叹春光的姗姗来迟。然而这仅是表面的理解。其实,阳春有一序,天地无私,烂漫的春光是不会遗弃这锦屏府第的,这个“迟”字所反映的意蕴中不只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是一种主观的感情。作者是借春光不到的艺术构思来表现春闺思妇的凄黯心绪。它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等等,可说是同其委婉的手法。

  “为谁憔悴损芳姿?”更设一问,以跌宕的笔触,补足上文。指出了原来使闺中人赏春无绪、芳姿悴损的,不正是对远人的思念和被爱情的折磨吗?几经铺垫,到此才将一篇题旨揭出来。

  “夜来春梦好,应是发南枝”,歇拍处点出梅花,承上巨启下之笔,高华中带有一些凄丽的意味。“春梦”乃是结想而成的南柯相会。远人纵未得归,这梦里的欢娱便也是一分消受了。

  以春词写苦思,倍增凄苦……她不是以梅花直接比人,而是把梅花同春梦联系起来,因好梦而溯及梅花,又以“应是”云云推测之词,加以摇曳,愈觉意折层探,令人回味不尽。漱玉词富于形象之美,尤长于活用比况类形容词。如“绿肥红瘦”与此处之“别到杏花肥”等,皆能别出巧思,一新耳目。“杏花肥”犹言杏花盛开也。然而不用常语而换一“肥”字,把形容词活用作谓语,就大增其直观的美感。巧而不尖,新而不怪,真能超越凡庸,别开生面。

  此处着一“肥”字,上与“瘦”字关合,以梅花之玉瘦,衬红杏之憨肥,益觉鲜明生动。同时两相映带,还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早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二十四番花信风,已吹过十一番了。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孤赏。难怪园中的春色,尽作愁痕了。末尾以景结情,骚情雅韵,令人凄然无尽,洵为小令中精品。

参考资料:
1、 周笃文.李清照词鉴赏[M].山东:齐鲁书社出版社,198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