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岁勤劳不自量,退居栽植复何忙。静思身外功名误,老觉闲中气味长。
壮岁勤劳不自量,退居栽植复何忙。静思身外功名误,老觉闲中气味长。
雨后群山千叠翠,春回幽圃百花香。农人不识归休客,载酒相邀入醉乡。
雨后群山千叠翠,春回幽圃百花香。农人不识归休客,载酒相邀入醉乡。

hóngchéngyùn--hào

zhuàngsuìqínláoliàng退tuìzāizhímángjìngshēnwàigōngmínglǎojuéxiánzhōngwèizhǎng

hòuqúnshānqiāndiécuìchūnhuíyōubǎihuāxiāngnóngrénshíguīxiūzàijiǔxiāngyāozuìxiāng

吕颐浩

吕颐浩

吕颐浩(1071年—1139年4月30日),字元直,其先乐陵人,徙齐州。南宋初年名相。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今存《忠穆集》等。吕颐浩在相位时,颛肆自用,力排李纲、李光诸人。创立月椿钱,为东南患。然宣和伐燕之役,颐浩随转运;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又苗傅等为逆,颐浩与张浚创议勤王,卒平内难。少长西北两边,娴於军旅;应诏上战守诸策,条画颇备。 ▶ 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fén)¹
译文: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注释:¹河汾: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汾:指汾水,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心绪(xù)¹逢摇落²,秋声不可闻。
译文:心绪伤感、惆怅,又恰逢落叶飘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注释:¹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²摇落:树叶凋零。

  这首五绝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它采取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复杂心情。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这前二句是说,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黄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前二句显然化用了《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的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同时也不难使人联想到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点破,留给读者自行理会。然而题目却点出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是受到震惊的。难道这是由于个人的原因遭遇而被震惊了吗?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在一生中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外放。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因此前二句的含义是复杂的。总的说来,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后二句是说,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凋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为了使读者体会这种心情,诗人在后二句便明确的加以说穿了。“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战国楚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用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此诗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什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2-63 .

fénshàngjīngqiū

tǐng tángdài 

běifēngchuībáiyún wànfén 
xīnféngyáoluò qiūshēngwén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译文:过去的是不可能再回归了,真是糟蹋了这整个春天。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¹人。
译文:在这鸟语花香的氛围,鸟儿拼命地叫着好像劝我赶紧喝酒!可看到这即将散落的梅花更让人伤感了!
注释:¹杀:甚、极。同“煞”。

xìngjiāngdōuzuòshī--yáng广guǎng

qiúguīzhēnchéngzāochūnniǎoshēngzhēngquànjiǔméihuāxiàoshārén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rùn)潘郎,又是何郎婿(xù)。记取钗(chāi)¹新利市²,莫将分付东邻子³
译文:送别的酒劝你一醉方休,清秀而丰润的潘郎,你是哪家的郎婿?记住美人与升官所赏的喜钱,不要交给东边邻居好色的小人。
注释:¹钗头: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结住头发的称“钗子”。钗头系钗的首端,多指钗。这里代指美女。²新利市:仕庆所赏得的钱,这里代指升官所得赏钱。³东邻子:东边邻居好色之子。
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
回首¹长安²佳丽³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yú)名字。
译文:忆起京城那个美女密集的都市,我是英俊潇洒的不一般的人物。为向青楼女子寻觅往日风流韵事,在妓院的墙上还留着名字。
注释:¹回首:回顾,忆起。²长安:古都。这里泛指京都。³佳丽:美丽的女子。⁴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这里代指妓院中的女子。⁵花枝缺处:妓院,白居易《长安道》诗:花枝缺处青楼开。

  上片,以“酒”为媒体,写苏轼对潘大临的嘱咐与期望。“别酒劝君君一醉”,写饯行。“别酒”,象征深情厚谊。“劝君”,情谊非同寻常。一杯,君醉了。再一杯,自己也醉了。醉后吐真言:“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第二、三句选择人生两大事进行议论:一是“学而优则仕”。二是“书中自有颜如玉”。文人过考,面临两大话题。每每提及,倍觉亲切自然。“清润”二字,饱含着苏轼对潘大临青春美的赞赏之情。“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以史实为教训,苏轼叮嘱潘大临要记取:仕庆得到的赏钱与此而幸遇的美女是珍贵的,千万不要轻易丧失于东邻的好色之徒手中。可谓语重心长,语短情长。

  下片,以梦幻、假想之笔,写苏轼以自己还未赴试人仕的美妙人生构想来激奋潘大临的功名心。“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以假想之笔,写了以往应试入仕之人的的美好回忆。“长安”京都,政治中心,处处都有“佳丽地”。多少“三十年前”的妙龄仕途男子,出入于繁华的“佳丽地”,常常发出幽悱的咏叹:“我是风流帅”。一个“风流帅”,一语双关,说政治上出人头地。神情上英姿潇洒。苏轼赴试将近20岁,即将赴京参试的正茂风华,预想成为“风流帅”人物的一天定会到来。最后两句,满怀深情地对潘郎说:“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想当年,我未亲自出入“佳丽地”。但而今,我就要“功成名遂早还乡”,已不可能寻觅青楼旧事,更不可能在青楼墙上留名,而只能“记取”了。言下之意,你该有信心去实现试后的“黄金屋”和“颜如玉”的人生两大美愿。

  该词,写送潘大临赴省过考。以“蝶恋花”这一带有象征性意义的词牌,以“青楼”、“佳丽”这一带有显示性意义的题材,来嘱托、期望潘大临赴省参试获得成功。词中反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封建仕宦意识和性爱观念。这是苏轼思想上的一种时代局限性。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41-844

diéliànhuā··sòngpānlín--shì

biéjiǔquànjūnjūnzuìqīngrùnpānlángyòushìláng婿chāitóuxīnshìjiāngfēndōnglínzi

huíshǒuzhǎngānjiāsānshíniánqiánshìfēngliúshuàiwèixiàngqīnglóuxúnjiùshìhuāzhīquēchùmíng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¹会东徐²,今日凄凉南浦(pǔ)
译文: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注释:¹戏马:即戏马台,位于徐州南。²东徐:即徐州。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莫恨黄花¹未吐,且教红粉²相扶。酒阑(lán)不必看茱(zhū)(yú),俯仰人间今古。
译文: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注释:¹黄花:菊花。²红粉:歌女或侍女。

  赏析(一)

  该词上片写别情,开头两句写景由近及远:“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这两句词行文结构上的整齐对仗,也为这首词的意境铺开增加了无限的美感。然而,空间上的开阔却和时间上的收缩不同,后两句词人开始交代事件:“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这两句应题说明了送别一事,通过时间上由远及近的对比,借“当年”徐州聚会的热闹气氛与“今日”送别友人的凄清情景作比较,更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寂寞和失落的悲凉心情。上片营造出的词人送别友人时的矛盾心理,很好地暗示了他与徐君猷的感情之深,于是下片起韵先说道:“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这两句词人站在朋友的角度言语,他深知朋友还不想离去,重阳节后菊花就快开放了,但是由于离别两人无法共赏秋菊,这便是“恨”的由来。此时的词人已经不似过去那样对离别伤感断肠,历经人世风霜和厄运的苏东坡此时已经可以笑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仕途上的沉浮进退。人的一生就在俯仰之间,醉酒当歌,及时行乐,这才是把握与朋友短暂相聚的最好办法。所以词人一个“莫恨”便打消了“凄凉南浦”的婉约惆怅,“黄花未吐”“红粉相扶”两处相应的意象,在字面上也通过饱满的暖色色彩渲染了全词的温热的氛围。结尾两句词人点出心意:“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等酒喝得差不多了就不用再上山看茱萸了,人生就是转瞬间古今变换了。重阳节本来应该赏菊,还应该遵循旧习俗佩带茱萸香袋以辟邪气、求长寿。此时词人却认为这一切都不必要,人间一切都在俯仰之间,相聚总是短暂的,别离是令人悲伤的,不用拘泥于这些风俗。干脆纵情畅饮一番,直到尽兴酒阑。这种略带凄凉意味的超旷情怀与苏东坡早先写下的众多送别词都不同,这样的情怀也正是词人身处人生最低谷时的真实内心独白。看惯看穿了身边发生的一切,词人以空间上极广、时间上极长、内心极开阔的心理去面对喜乐,面对顺逆,面对一切。

  赏析(二)

  该词首句写眼前,系实境;次句写远眺,系虚境;第三句由远眺而思忆远方弟弟。“当年”在徐州同游戏马台,“今日”在黄州孤居长江边,于对比中落实心境的“凄凉”。过片以“黄花”点出重九。“莫恨”、“且教”,语似旷达而实含惆怅。结末二句反用杜甫诗意,给全词弥漫上一股浓浓的人生虚无之感。

参考资料:
1、 刘尊明,朱崇才编著,休闲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07,第298页
2、 马玮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09:第220页

西jiāngyuè ·chóngjiǔ

shì sòngdài 

diǎndiǎnlóutóu chóngchóngjiāngwàipíng dāngniánhuìdōng jīnliángnán 
hènhuánghuāwèi qiějiàohóngfěnxiāng jiǔlánkànzhū yǎngrénjiānjīn 
十八日昧爽促饭,而担夫逃矣。久之,店人厚索余赀,为送浪穹。遂南行二里,过一石桥,循东山之麓而南,七里,至牛街子。循山南去,为三营大道;由岐西南,过热水塘,行坞中,为浪穹间道。盖此地已为浪穹、鹤庆犬牙错壤矣。于是西南从支坡下,一里,过热水塘,有居庐绕之。余南行塍间,其坞扩然大开。
十八日昧(mèi)¹促饭,而担夫逃矣。久之,店人厚索余赀(zī)²,为送浪穹(qióng)。遂³南行二里,过一石桥,循东山之麓(lù)而南,七里,至牛街子。循山南去,为三营大道;由岐西南,过热水塘,行坞中,为浪穹间道。盖此地已为浪穹、鹤庆犬牙错壤矣。于是西南从支坡下,一里,过热水塘,有居庐绕之。余南行塍(chéng)间,其坞(wù)扩然大开。
译文:十八日天亮时催促吃饭,但挑夫逃走了。很久,店主人多要我的钱,为我送行李到浪弯县。于是往南行二里,过一座石桥,沿东山山脚往南走,前行了七里,到牛街子。沿山往南去,是到三营的大路;从岔路向西南,过热水塘,在坞中行走,是到浪穿县的小路。原来这里已经是浪弯县、鹤庆府犬牙交错的接壤地带了。于是往西南顺着一支坡下,一里,经过热水塘,有民房环绕。我往南从田间走,山坞豁然大开。
注释:¹昧爽:拂晓和黎明,指清晨时分。²余赀:富馀的资财。³遂:于是。⁴麓:山脚。⁵牛街子:今仍名牛街,在洱源县北境。⁶三营:今名同,在洱源县北境。⁷热水塘:云南俗称温泉为热水塘,此处专指牛街温泉。该温泉至今仍存,在牛街稍南的公路边。
西南八里,有小溪自东而西注。越溪又南,东眺三营,居庐甚盛,倚东山之麓,其峰更崇;西望溪流,逼西山之麓,其畴更沃;过此中横之溪,已全为浪穹境矣。三营亦浪穹境内,余始从鸡山闻其名,以为山阴也,而何以当山之南?至是而知沐西平再定佛光寨,以其地险要,特立三营以控扼之。土人呼营为“阴”,遂不免与会稽少邻县同一称谓莫辨矣。
西南八里,有小溪自东而西注。越溪又南,东眺三营,居庐甚盛,倚东山之麓,其峰更崇;西望溪流,逼西山之麓,其畴(chóu)更沃;过此中横之溪,已全为浪穹境矣。三营亦浪穹境内,余始从鸡山闻其名,以为山阴也,而何以当山之南?至是而知沐西平再定佛光寨,以其地险要,特立三营以控扼(è)之。土人呼营¹为“阴”,遂不免与会稽少邻县同一称谓莫辨矣。
译文:往西南走八里,一条小溪从东向西流。越过小溪又往南走,向东眺望三营,居家很兴盛,傍靠在东山麓,那里山峰更高大;向西眺望溪流,紧逼西山麓,那里土地更肥沃;越过这条横穿山坞的小溪,已经完全属于浪弯县境了。三营也在浪弯县境内,我最初在鸡足山听到三营之名,以为是山阴二字,但为什么位于山南呢?到了这里才知道,西平侯沐英第二次平定佛光寨,因为其地险要,专门建立三营来控制。当地人读营为阴声,于是不免与绍兴府会稽相邻的山阴县称谓相同、不能分辨了。
注释:¹“土人呼营”句:明置绍兴府,山阴、会稽两县同为其附郭县,治所皆在今浙江绍兴。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