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澄空没点云。素娥依旧驾冰轮。自缘人意看承别,未必清辉减一分。
倾白堕,拥红裙。不知谁主复谁宾。更筹易促愁分袂,又作东西南北人。
万里澄空没点云。素娥依旧驾冰轮。自缘人意看承别,未必清辉减一分。
倾白堕,拥红裙。不知谁主复谁宾。更筹易促愁分袂,又作东西南北人。
郭应祥

郭应祥

[约公元一二二四年前后在世]字承禧,临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嘉定间进士。官楚、越间。其他事迹不可考。 ▶ 1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枫林已愁暮(mù)¹,楚水复堪悲。
译文:黄昏时分的枫林似乎在惆怅夜晚即将降临,楚水向东,水声催人心中悲起。
注释:¹暮:傍晚。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译文:和你分别后,山寒月冷,两岸猿声似永无断绝之时。

sòngzhāng--wángchānglíng

fēnglínchóuchǔshuǐkānbēi

biéhòulěngshānyuèqīngyuánduànshí

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
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¹水飞山亦²飞。
译文:山峰奇特,石子奇形怪状,松树更是奇异。云在空中漂浮游动,水也在流动,似乎感觉到山也在移动着。
注释:文殊院:寺院名。¹飞:飞动。²亦:也。
华山忽向江南峙,十丈花开一万围。
华山忽向江南峙(zhì)¹,十丈花开一万围²
译文:华山面对着江南耸立着,花开得特别多,可以用十丈和一万围来表示。
注释:¹峙:直立,耸立。²围:量词,两只胳膊合拢来的长度。

huángshānjuédǐngwénshūyuàn

wèiyuán qīngdài 

fēngshísōnggèng yúnfēishuǐfēishānfēi 
huàshānxiàngjiāngnánzhì shízhànghuākāiwànwéi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转烛(zhú)¹飘蓬²一梦归,欲寻陈迹³(chàng)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wéi)
译文:真是世事变幻莫测,像那风摇烛火一样飘忽不定,又像是漂流的浮萍一样,最终只是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能到哪里去寻找呢?隔着重重山水。这就是天意如此吧。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
注释:¹转烛:风吹烛火。这里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²飘蓬:飘动的蓬草,这里比喻人世沧桑,飘泊不定。蓬,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断,遇风飞旋,故又称飞蓬。³陈迹:过去事情遗留下来的痕迹。⁴怅:怅惘,不如意。⁵教:让,令。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待月¹池台²空逝水³,荫(yīn)楼阁漫斜晖(huī),登临不惜更(gèng)衣。
译文:我站在池塘上,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我注视着傍晚的阳光,眼前满是夕阳的余晖,登高望远,再也看不到往昔熟悉的身影,看不到日思夜想的古国山河,我禁不住流泪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注释:¹待月:这里暗指夜深人静时情人私下约会。²池台:池苑楼台。³逝水:逝去的流水,常用来比喻已过去的时间或事情。⁴荫花:《全唐诗》中作“映花。荫,隐藏,遮挡。⁵漫:同“谩”,弥漫。⁶斜晖:傍晚的光辉。⁷沾:沾湿,浸润。

  这首词写作者怅恨无依、登临感怀的情状。词的上片以“人生如梦”开篇,感叹自己身如“转烛”“飘蓬”,恍在梦中。既然人生如梦,则不如常在梦中,因为也许只有梦中才能得归故国,重拾旧欢。只可惜“欲寻陈迹”但却满眼物是人非,徒增怅恨而已。心愿难遂,怅恨难消,这一切看来似乎天意,自己只能在这凄苦寂寞的现实中徒唤奈何了。上片三句是句句感慨,字字关情,总把自己的怀想和残酷的现实对照起来写,反差明烈,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

  词的下片以写景起,即景抒怀。“待怅池台”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境,作者心如“池台”,有“待怅”之思,思之不得,所以有“空逝水”之叹,一个“空”字,道出了作者满怀的寂寞和凄凉。“荫花楼阁”是所见之景,大概也是所怀之梦,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被夕阳斜照映出满目的惨淡凄伤,这大概也是梦回归国的心中景况。“登临”二字是词眼,一切的感伤也许是“登临”造成的,登高望远,怀思故国,故国已失,怅恨无已,各种各样的忧思、烦懑纷至沓来,于是“泪沾衣”。可是作者这里又用了“不惜”二字,有深意,既写出作者亡国失家后必然的愁苦,也写出作者悔恨自责、宁愿多承受些这锥心之痛的复杂情怀,所以“登临”也许是已“登临”,正“登临”,但恐怕更多是还要“登临”,苦也“登临”之意。作者的复杂心境以一句带之,更婉转凄切,至真至到。

  全词前直后曲,直笔如平常白话,曲笔如林间幽径,搭配得当,相得益彰。虽情调稍显低沉,但情意真挚,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海边吹笛.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J].新阅读,2013,06:14-15

huànshā ·zhuǎnzhúpiāopéngmèngguī

 dài 

zhuǎnzhúpiāopéngmèngguī xúnchénchàngrénfēi tiānjiàoxīnyuànshēnwéi 
dàiyuèchítáikōngshìshuǐ yīnhuālóumànxiéhuī dēnglíngèngzhān 
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
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qiú)¹
译文:今年冬天,很少出现霜雪天气;腊月时节,不喜欢穿厚厚的毛皮衣。
注释:¹重裘:厚毛皮衣;指质量极差、分量很重的皮衣(与轻裘相对)。
渐动园林兴,顿宽薪炭忧。
渐动园林兴,顿宽薪(xīn)¹忧。
译文:春意渐渐萌动,园林里到处兴意盎然;心中顿觉宽慰,不需担心百姓薪炭之忧。
注释:¹薪炭:木炭。
山陂泉脉活,村市柳枝柔。
山陂(bēi)¹泉脉活,村市柳枝柔。
译文:山坡深处,泉水脉脉,潺潺流动;村市近处,柳树枝条,婀娜多姿。
注释:¹山陂:山坡。
春饼吾何患,嘉蔬日可求。
春饼¹吾何患,嘉蔬日可求。
译文:家中的春饼,我不需要担忧;新鲜的蔬菜,每天都忧以吃到。
注释:¹春饼:一种薄饼,吃春饼是中国民间立春饮食风俗之一。在一些地区(东北、华北等地区)立春有吃春饼的习俗, 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

  这是陆游的一首乡村腊月诗。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乡村腊月图,处处彰显了春意萌动与阵阵暖意。诗人的悠然之心,自得之乐,闲适之境,富足之态,跃然纸上,令人心向往之。

  “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首联是说:今年冬天,很少出现霜雪天气;腊月时节,不喜欢穿厚厚的毛皮衣。这是写“腊月之天气”。通过“少霜雪”“厌重裘”,可以感受到诗人眼前这个冬天是暖冬。暖的既无霜也无雪,既不需要穿皮衣,也不要穿棉袄。这个冬天,确实有点暖和呢。然而,这么个暖冬,带给诗人的心情是如何的呢?

  “渐动园林兴,顿宽薪炭忧。”颔联是说,春意渐渐萌动,园林里到处兴意盎然;心中顿觉宽慰,不需担心百姓薪炭之忧。这是写“腊月之所思”。既然是暖冬,诗人一边想着春意早就在园林开始萌动了吧。另一边也是最重要的,能够彰显陆游诗歌特别之处的,就是忧国忧民。诗人首先想到的是,百姓不要为了薪炭发愁,这才是真正值得可喜可贺的一件大事。诗人之所思,其境界之高,格局之大,眼界之宽,远超一般诗人矣!

  “山陂泉脉活,村市柳枝柔。”颈联是说,山坡深处,泉水脉脉,潺潺流动;村市近处,柳树枝条,婀娜多姿。这是写“腊月之所见”。此联写得极其优美,对仗也极其巧妙。特别是一个“活”字,一个“柔”字,放在句末,使得整句诗一下子就写活了。诗人眼中所见的是泉水叮咚,是柳枝发芽,是处处充满春意的一个暖冬,这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

  “春饼吾何患,嘉蔬日可求。”尾联是说,家中的春饼,我不需要担忧;新鲜的蔬菜,每天都可以吃到。这是写“腊月之富足”。今年不仅仅是一个暖冬,还是一个丰收年。诗人通过写自己衣食无忧,折射出周围村民的生活状态。可以想见,这是一个富足的腊月,老百姓可以开开心心过一个祥和的春节了。 纵览全诗,虽处腊月,但春的喜悦,无处不在,山河园林,泉水柳枝,远景近景,处处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是腊月诗中的名篇佳作。

yuè--yóu

jīndōngshǎoshuāngxuěyuèyànzhòngqiú

jiàndòngyuánlínxìngdùnkuānxīntànyōu

shānbēiquánmàihuócūnshìliǔzhīróu

chūnbǐnghuànjiāshūqiú

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争如我避风波走在安乐窝!
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cān)¹?昨日玉堂²臣,今日遭(zāo)残祸。争³如我避风波走在安乐窝!
译文:争夺功名像马车下坡,谁能看破它的惊险? 昨天还是翰林院的大臣,今天就遭遇了灾祸。怎么能和我避开官场的风波,走在安乐的地方相比呢?
注释:清江引:曲牌名。南曲属仙吕入双调;北曲又叫《江儿水》,属双调。五句。字数定格为七、五、五、五、七。多用为小令。¹参破:佛家语,其意即看破、看透。²玉堂:汉代宫殿的名称,此处指翰林院。³争:怎。

  “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起得很有气魄,开门见山,向迷恋仕途的人提出了严重警告:你们知道吗,在仕途上追逐功名利禄的人如同坐在一辆载重的下坡车上一样,随时可能摔得车毁人亡,个中危险谁看破了。首句运用比喻,准确切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紧接的三句全是为首句作注脚。第二句“惊险谁参破”,实际意思是说谁也没有参破。为了让这些迷恋官场的痴人惊醒,三四句就用事实来说话:“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 ”两句十个字,是充满血和泪的总结,是对元代官场的险恶的真实概括。贯云石的祖父阿里海涯是元初平宋统一全国的重要功臣之一。公元1286年在授给他高官后不久,元世祖忽必烈“遣要束木钩考荆湖行省钱谷”(《元史·世祖本纪》),要从“贫贿”入手整垮这位开国功臣,他被逼自杀了。桑哥主持朝政, 百官动辄得咎,他“壅蔽聪明,紊乱政事,有言者即诬以他罪而杀之。”和贯云石同朝为官的权臣铁术迭儿,“蒙上罔下,蠢政害民”、“恃其权宠,乘间肆毒,睚眦之私,无有不报”(《元史奸臣传》),将不少正直的官员杀害了。这是全曲的第一层意思,写官场的险恶,虽占篇幅较多,但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

  “争如我避风波走在安乐窝”,是第二层;点明全曲主旨。“风波”:指“竞功名”的政治生活。宋代邵雍曾隐居河南苏门山中,题所居为“安乐窝”。后世遂以安乐窝代指隐居安逸的生活。全句说,这一切怎么比得上我躲避政治斗争、辞官归隐。全曲集中笔昙描绘“竞功名”的危险,是为了同“安乐窝”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同“玉堂臣”比,隐逸生活是闲适美好的;同“遭残祸”比,隐逸生活是安全幸福的。这样描写,就使作品所肯定的生活具有强烈的吸引人的力量。

  这首散曲在艺术上的鲜明特点是把歌颂隐逸生活同大胆揭露官场险恶结合起来写,语言泼辣,道理透彻,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批判力量,抵消了消极情调,显示出豪迈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 词曲赋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798页

qīngjiāngyǐn··jìnggōngmíngyǒuchēxià--guànyúnshí

jìnggōngmíngyǒuchēxiàjīngxiǎnshuícānzuótángchénjīnzāocánhuòzhēngfēngzǒuzà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