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禄都无簿领迷,得钱邀客手频携。
春来佳景回三径,雪后晴波满一溪。
岁月易凋青鬓色,尘埃难上白云梯。
烦君枉驾惭荒萦,空种梧桐待凤栖。
窃禄都无簿领迷,得钱邀客手频携。
春来佳景回三径,雪后晴波满一溪。
岁月易凋青鬓色,尘埃难上白云梯。
烦君枉驾惭荒萦,空种梧桐待凤栖。
朱长文

朱长文

朱长文(1039—1098)北宋书学理论家;字伯原,号乐圃、潜溪隐夫,苏州吴县人(今属江苏苏州),未冠。 ▶ 18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zhè)(gū)飞。
译文: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又看到长着锦色羽毛的的鹧鸪,振翅而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处处湘(xiāng)¹合,郎从何处归?
译文:满怀的愁情,就像聚拢在湘江上空的阴云,无奈而深情地问苍天,自己的丈夫从何处归来。
注释:¹湘云:湘江上的云。

  这是一首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收录《鹧鸪词》三首,有李益的这首和李涉的两首。李涉诗云:“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李益与李涉在诗中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来烘托气氛,为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可见《鹧鸪词》在内容上均是表现愁苦之情的,而且都须用“鹧鸪”的飞鸣来托物起兴。也就是说,《鹧鸪词》中少不了鹧鸪,此外鹧鸪在诗中还有切题、破题的作用。

  两首诗不同之点是:李涉的《鹧鸪词》由怀古兼及游子行客之情。他充分运用联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斑竹阴阴,想到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听到鹧鸪的啼叫,触动自己羁旅的愁怀。所抒之情,并非集中于一点,而是泛咏愁情。李益的《鹧鸪词》,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抒情较强烈,也更集中。

  李益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带的女子。诗的开头写她怀远的愁情,不是用直陈其事的方法来正面描写,而是用“兴”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有韵致。

  如前两句都是用兴的手法。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为舜南巡而死,泪下沾竹。这种染上斑斑泪痕的竹子,称为“湘妃竹”,又称“斑竹”。诗中人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连类而及,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绪。正在这时,诗中人又看到引动她愁绪的另一景物,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且飞且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鹧鸪喜欢相对而啼,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游子、思妇,都怕听鹧鸪的啼叫。看到听到鹧鸪的飞鸣,自然会使这位思妇的愁怀,一发而不可收了。

  接着诗句自然地过渡到“处处湘云合”一句,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以阴云喻愁怀,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文镜秘府论·地·六志》引《赠别诗》曰:“离情弦上急,别曲雁边嘶,低云百种郁,垂露千行啼。”释曰:“……上见低云之郁,托愁气以合词。”《鹧鸪词》的“处处湘云合”,既是对实景的描写,又巧妙地比喻女子愁闷的心情。

  诗的前三句,诗人用湘江、湘云、斑竹、鹧鸪这些景物构造出一幅有静有动的图面,把气氛烘托、渲染得相当浓烈,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使诗情显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它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我们仿佛看到她伫立湘江岸边翘首凝望的身影,感觉到她盼郎归来的急切心情,人物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一致,绘出了一幅湘江女子怀远图来。

  这首诗清新含蓄,善用比兴,具有民歌风味。抒情手法全靠气氛的渲染与烘托,很有特点。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04-705页

zhè--

xiāngjiāngbānzhúzhījǐnchìzhèfēi

chùchùxiāngyúnlángcóngchùguī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biāo)吹面,黄花初把。苍鬓(bìn)羁孤,粗营鸡黍,浊醪(láo)催贳(shì)¹。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译文:秋天的南方,无数的落叶,又零落地飘下。清澄的江水飘过一阵细雨,清凉的风吹过行人面,黄色的花才开始含苞。白眉羁旅一人,简单的在农家小院宿营,几杯浊酒带来许久感伤。对着斜斜的露滴,有点凄冷的香恰如其分,故人去,徒留感叹。
注释:¹贳:赊欠。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底事,强成沾洒。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qī)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¹。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yú)细看,牛山²底事,强成沾洒。
译文:头上的丝带在醉意中不经意掉落,将要睡觉时,水雾萦绕小屋。回来的相互牵着的儿女,归来时欢语嬉笑,依然邀好友同住。从开着的门望去,一轮明月映江,仿佛是很悲伤的小虫鸣唱了整夜。白天再把茱萸细看,牛山下的事,真的是难以忘怀的。
注释:¹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²牛山:《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
邃院重帘何处,惹得多情,愁对风光。睡起酒阑花谢,蝶乱蜂忙。今夜何人,吹笙北岭,待月西厢。空怅望处,一株红杏,斜倚低墙。
(suì)¹重帘²何处,惹得多情³,愁对风光。睡起酒阑(lán)花谢,蝶乱对忙。今夜何人,吹笙北岭,待月西厢。空怅望处,一株(zhū)红杏,斜倚低墙
译文:深深的院子,一道又一道的门帘遮掩,她在什么地方呢?宴会散了,花凋谢了,蜂蝶因无花可采而忙乱。今天晚上是谁在等着心上人来相见,在往日约会相见之处等待那个女子到来,红杏矮墙还在,却不见心上人到来。
注释:¹邃院:深院。²重帘:一道又一道的门帘。³多情:多情之人,此处指张生。⁴酒阑:酒筵将散。⁵北岭:即缑岭,在今河南偃师境内。⁶低墙:矮墙。
羞颜易变,傍人先觉,到处被着猜防。谁信道,些儿恩爱。无限凄凉。好事若无间阻,幽欢却是寻常。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尝。
羞颜易变¹,傍人先觉,到处被着猜防²。谁信道,些儿³恩爱。无限凄凉。好事若无间阻,幽欢却是寻常。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尝。
译文:这种秘密的约会不敢使旁人知道,但由于心虚胆怯,容易脸红,往往旁人发觉,到处被人猜疑防范。得到的是一点恋爱的喜悦,付出的代价是无限凄凉的。好事若是顺利如意,不逢到阻碍,那么,约会相见的喜悦也就平淡无奇了。同是爱情中的滋味,其中特别香美的,除非是偷着尝。
注释:¹羞颜易变:由于害羞,容易睑红。²被着猜防:受到别人的猜疑、提防。被:蒙受,受到。³些儿:片刻,一小会儿。⁴好事:美好的事,指恋爱。⁵间阻:阻隔。⁶就中:其中。

  上片写张生相思与赴约。前五句,写张生相思无奈的心态。第一次见到莺莺时,张生就为莺莺“颜色艳异,光辉动人”所震惊,这就是他稍后对红娘吐露的“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这一实心话的内情。作者将这一情节略去,直接写张生见过莺莺后所产生的浓浓的相思之情。“邃院重帘”,暗指莺莺住处;“何处”,是作者询问,因为对张生来说,莺莺的住处是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及。其所以如此,是由于当时两情未通,在他们之间,还远隔着礼教的大防。这一问,既表示了作者的关切,又唤起了读者的注意。果然,张生正处于相思难熬的时刻:“惹得多情,愁对风光。”一个“惹”字写出了莺莺的美色所产生的巨大的诱惑力。这里的“多情”原是相思以至痴情的同义语,作者写这一词语,褒贬之义分明。“风光”是供人观赏、引人喜爱的,张生以“愁”面对它:这是以乐景写忧情,可以收到双倍的艺术效果。紧接着,又通过张生的行为、生活环境以及张生眼中的景物,来透视张生的心态。由“睡起”说明张生的懒散,由“酒阑花谢”说明张生的苦闷,由“蝶乱蜂忙”说明张生的的百无聊赖和寂寞难耐(是一笔反衬)。后六句,写西厢约会以及张生急切期盼的心情。“今夜何人”,又作一设问,引起对张生赴约情事的叙写。“吹笙”句运用神话典故(也是一种美化),暗示张生与对方有约;“待月西厢”,则运用《莺莺传》中莺莺诗的现成语辞,明点男女约会之事,使全词歌咏崔、张爱情的主旨更加显豁。“空怅望处”三句,写张生将到西厢只见景物而不见伊人时焦躁乃至失望的心理,着一“空”字便曲曲传出。“一株红杏”是一种特征性景物,是《莺莺传》中所写到的,用来烘托旖旎风情,也恰到好处。

  下片写张生恋爱生活中的波折、苦涩以及幽会偷期的喜慰之情。换头“羞颜易变”三句,作一转折,写莺莺突然变卦,不但未接纳张生,反而严加指责,拒之甚坚。《莺莺传》中写张生先是半惊半喜,以为事必有成,待莺莺一番训斥,迅即离去之后,不禁目瞪口呆,怅然若失。这太出乎张生的意料之外,使张生无法理解。本来“待月西厢”的诗简是莺莺所写,莺莺却忽然翻脸不认人。原因是莺莺从小接受了封建礼教,尽管一时动了真情,爱上了张生,甚至以诗简主动约会,显示了莺莺初步的叛逆性,但在思想深处仍有着“情”与“礼”的矛盾,在莺莺的面前仍有难以逾越的礼教的大防。再则,莺莺当时对红娘还不摸底,唯恐红娘向夫人告发。这对莺莺固然是痛苦的事,对张生伤害就更大。以下“谁信道”三句,写张生所感受到的极其苦涩的滋味,是张生的内心独白(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评述)。随后“好事若无间阻”三句,有好事多磨之意,再作一转折,似可看成作者作为旁观者对张生的宽慰之辞。篇末“一般滋味”三句,承前“幽欢”二字,写张生与莺莺终于背着夫人而幽会西厢,也道出了张生甘苦备尝之后的深层心理。

  全词强化了叙事性,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将传奇小说《莺莺传》中有关情节演化成了小叙事词,具有一定的抒情色彩。作者没有作纯客观的叙述,而是表达了对张生和莺莺的命运满怀关切和同情。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426-429

zhōnghuāmàn··suìyuànzhòngliánchù--shì

suìyuànzhòngliánchùduōqíngchóuduìfēngguāngshuìjiǔlánhuāxièdiéluànfēngmángjīnrénchuīshēngběilǐngdàiyuè西xiāngkōngchàngwàngchùzhūhóngxìngxiéqiáng

xiūyánbiànbàngrénxiānjuédàochùbèizhecāifángshuíxìndàoxiēérēnàixiànliánghǎoshìruòjiānyōuhuānquèshìxúnchángbānwèijiùzhōngxiāngměichúshìtōucháng

初过元宵三五。慵困春情绪。灯月阑珊嬉游处。游人尽、厌欢聚。
初过元宵三五。慵(yōng)¹春情绪。灯月阑(lán)珊嬉游²处。游人尽、厌(yā)³欢聚。
译文:刚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有点春天的慵懒倦怠感。那些嬉戏游乐的地方的花灯已经渐渐熄灭,游客也渐渐减少,现在正是参加聚会的好时机。
注释:¹慵困:慵懒倦怠。²嬉游:嬉戏游乐。³厌:适合。
凭仗如花女。持杯谢、酒朋诗侣。馀酲更不禁香醑。歌筵罢、且归去。
凭仗¹如花女。持杯谢²、酒朋诗侣。馀(yú)(chéng)³更不禁香醑(xǔ)。歌筵(yán)罢、且归去。
译文:烦请如花美人。端着酒杯告诉酒朋诗侣,我还有些醉意,再喝不下美酒。歌舞宴席结束,还是回去吧。
注释:¹凭仗:请。²谢:告诉。³馀酲:残留的醉意。⁴香醑:美酒。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乌啼鹊噪昏乔木¹,清明寒食²谁家哭。
译文: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
注释:¹乔木:高大的树木。²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谁垒(lěi)¹春草绿。
译文: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
注释:¹垒垒:众多的,重重叠叠的。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别离 一作:离别)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¹死生别离处。(别离 一作:离别)
译文:棠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
注释:¹尽是:都是。尽,皆也。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冥冥¹重泉²哭不闻,萧萧³暮雨人归去。
译文: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萧萧的雨声里回去了。
注释:¹冥冥:昏晦的样子。²重泉:黄泉,九泉,是人死后的归处。³萧萧:象声词,指雨声。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就描写了寒食扫墓的情形。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道尽生离死别的苦痛。

hánshíwàngyín

bái tángdài 

quèzàohūnqiáo qīngmínghánshíshuíjiā 
fēngchuīkuàngzhǐqiánfēi lěilěichūncǎo绿 
tánghuāyìngbáiyángshù jìnshìshēngbiéchù  (biézuò bié )
míngmíngchóngquánwén xiāoxiāorén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