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底嗟长别,流襟一恸君。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恸君。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转蓬飞不息,悲松断更闻。谁能驻征马,回首望孤坟。
转蓬飞不息,悲松断更闻。谁能驻征马,回首望孤坟。

zàilǒngtóupānxuéshì--chǔliàng

lǒngjiēzhǎngbiéliújīntòngjūnyányōuyànsuǒgèngzuòshēngfēn

zhuǎnpéngfēibēisōngduàngèngwénshuínéngzhùzhēnghuíshǒuwàngfén

褚亮

褚亮

褚亮(555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 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春风疑不到天涯¹,二月山城²未见花。
译文: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
注释:¹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²山城:亦指夷陵。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残雪¹压枝犹有橘,冻雷²惊笋欲抽芽。
译文:有的是未融尽的积雪压弯了树枝,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气,春雷震动,似乎在催促着竹笋赶快抽芽。
注释:¹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²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夜闻归雁(yàn)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¹
译文: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我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
注释:¹“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 云。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 :美好的景物。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jiē)
译文: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可以嗟讶?

  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后人也说它“起得超妙”。这两句一果一因,语气连贯;次序上先以“疑”领起,引出对于“疑”的解释,因此显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所以,虽说是有如口语的句子,其实写得很讲究。全诗的关系,也是一联紧接一联,意脉含蓄而绵细。唐人律诗多用平列的意象、断续或跳跃的衔接,欧阳修则力图将八句诗构成流动而连贯的节奏,这无疑是唐诗之后的一条新路。

  这首《戏答元珍》是欧阳修的律诗名作,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此年欧阳修因事左迁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丁曾有诗赠欧阳修,欧阳修乃于此年作诗以答。此诗首联写山城荒僻冷落;颔联承前细写山城荒凉之景,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后两联抒情。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欧阳修在这样一首普通的诗中表达了决不屈服的昂扬之志,道出了作者哲理性的人生思考。正是在这一点上,欧阳修的这首诗体现了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征。

yuánzhēn

ōuyángxiū sòngdài 

chūnfēngdàotiān èryuèshānchéngwèijiànhuā 
cánxuězhīyóuyǒu dòngléijīngsǔnchōu 
wénguīyànshēngxiāng bìngxīnniángǎnhuá 
céngshìluòyánghuāxià fāngsuīwǎnjiē 
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芙蓉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吹箫人去。但桂影¹徘徊,荒杯承露。东望芙蓉缥(piāo)(miǎo),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qiáng),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lù)
译文:吹箫的人已经走了,但桂花树的影子徘徊着。收成不好的年岁承接着甘露,向东望去缥缈的荷花池,仿佛注入了寒光。去年在半夜梦见横在江上。依靠着高的桅杆,长短不齐的诗赋。茫茫地搅动着,尽兴返回,没有惊动鸥鹭。
注释:¹桂影:桂花树的影子。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¹、角巾²东路。人间俯仰³,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译文:谁知道明年在哪里?慢慢地在等待黄鹤楼的友人,一直漂泊在外度过前半生。二十四桥,还记得杜书记吗?二个字,三个字,字字都是这样,看看刺史,东路的布衣。抬头低头的人间,悲欢何时到期限,能像从前一样团圆。
注释:¹使君:汉代称“刺使”: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代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²角巾:借指隐士或布衣。³俯仰:低头和抬头,比喻很短的时间。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

  《桂枝香·吹箫人去》是南宋刘辰翁的一首词,在中秋佳节之际,回忆团圆,显示出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中秋之日,月圆人离,不免伤怀。作者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宋亡不仕。本文通过写景、抒情的双重手法对这团圆之日进行描绘,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道出国破家散的心酸感受。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了中秋月夜。

  下片抒情,联想到明年到何处,进行了人与人的对比,写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对亲人的思念,更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渴盼。

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平明跨驴出,未知¹适谁门。
译文:天亮后骑驴出门溜溜弯儿,没定准要上谁家的门。
注释:从孙济:杜甫的堂孙杜济。《全唐诗》题注:济字应物,官给事中、京兆尹。¹知:一作“委”。
权门多噂𠴲,且复寻诸孙。
权门多噂(zǔn)𠴲(tà)¹,且复寻诸孙²
译文:想到权贵人家礼数太多费口舌,还是来找我的孙儿们。
注释:¹噂𠴲:即“噂沓”,费口舌。²诸孙:本家孙辈。
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
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
译文:孙儿贫困又无事可做,房屋简陋得像荒村。
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
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¹
译文:堂前长着野生的竹子,屋后长着野生的萱。
注释:¹萱:诸本植物,亦称“金针菜”。
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萱诸秋已死,竹枝霜不蕃¹
译文:萱草经秋已经枯死,竹枝遇霜也已凋残。
注释:¹蕃:一作“翻”,一作“繁”。
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
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
译文:杜济哟,你淘米时要少打水,水打多了井会浑;
刈葵莫放手,放手伤葵根。
(yì)¹葵莫放手,放手伤葵²根。
译文:你割葵时不要放手砍,放手乱砍会伤葵根。
注释:¹刈:割。²葵:冬葵,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阿翁¹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译文:阿翁我已懒散惯了,今日弄得你手忙脚乱。
注释:¹阿翁:为老年男子的自称。
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所来¹为宗族,亦不为盘飧(sūn)²
译文:我这次来是为密切宗族情谊,也不是为了一顿饭。
注释:¹来:一作“求”。²盘飧:盘盛食物的统称。飨,饭食。
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
小人利口实¹,薄俗难可²论。
译文:小人好生口舌长于挑拨离间,这种薄俗姓难于详细去论谈。
注释:¹利口实:一作“实利口”。²可:一作“具”。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译文:你不要听信外人的闲言而猜忌我,古人对同姓家族一向亲密和善。

  这首诗是杜甫去从孙杜济家中受到杜济以米饭葵羹的招待,杜济可能露出勉强不耐烦的神情和举动,于是作者发出一阵牢骚和教训的话。全诗措辞委婉,语言幽默,虽是训示,却有情趣,显示了杜甫高超的诗歌艺术水平。

  此诗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杜甫当时的日常生活情况。按照陈贻焮《杜甫评传》的说法,杜甫当时在长安经常挨饿。此诗起二句“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语本陶渊明《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他来找杜济,的确有想叨扰一顿饭的意思。“权门多噂𠴲,且复寻诸孙”,是说达官贵人既然高攀不上,不得已,只好求助于族人。这四句写出了杜甫穷愁潦倒,走投无路的悲惨处境。

  “诸孙贫无事”六句,表现了杜济的宅舍之景,可见杜济的境况也不太好。他看到杜甫这位“阿翁”来了,便忙着淘米做饭相待。这从“淘米少汲水”四句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里还委婉地批评了杜济的待客态度。“阿翁懒惰久”以下又有明显的长辈教训晚辈的意思。这可能是杜济有什么地方冒犯了杜甫,因而引出了他的一番牢骚和教训来。杜甫明知杜济家境不宽裕,决不会因为杜济只有米饭葵羹招待而怪罪于他,这里的冒犯主要是杜济的态度。杜济见这位不速之客上门,碍于情面,只得勉强招待他,不过心里却老大不高兴,就随便对付他一顿粗茶淡饭,加上家里人手少,杜济平日又懒散,如今要他亲自汲水淘米、刈葵作羹,无疑会感到很窝火,于是就难免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汲水将井水搅浑,刈葵放手乱砍一气。杜甫见了当会有所觉察,有所感慨,于是写出“淘米”四句加以点破。“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两句是以自己的懒散反讽杜济的行动匆忙、奔走不停。话说得委婉而幽默,讽意自明。

  为了一顿饭,没想到自讨没趣,杜甫按捺不住了,便发话说:“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说来这里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密切宗族情谊,显然是托辞。这几句也说明了杜甫居长安下杜城那段短暂时期,由于穷途落魄,常受乡里小儿、族间晚辈的凌辱、排揎、中伤和嫌弃,“朝廷故旧”冷落他,“乡里儿童”不容他,甚至连这个多少谙事的“从孙”招待一顿米饭葵羹也要给他颜色看,处此困境,他不禁感慨万千,悲愤欲绝。此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4-196
浅红淡白间深黄,簇簇新妆阵阵香。
浅红淡白间深黄,簇簇新妆阵阵香。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诗贵自然,“咏物以托物寄兴为上”(清·薛雪《一瓢诗话》),托物寄兴亦以自然为绝妙,自然天成是咏物诗的至境。丘浚作诗主张自然成文,反对用奇语异辞,认为“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答友人论诗》)。所以,他的诗大都写得自然清新,颇多天机自动天籁自鸣机趣。他的咏物诗也大多是“眼前景物口头语”的自然流露,并不刻意追求寄托,只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托物寄兴,借景言情,似无寄托而寄托遥深,更是精彩绝妙,不同凡响。

  这首诗作意与作者的《咏荔枝》诗同一机杼,正确理解全诗旨意的关键,也在于对“可怜”一句内涵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此句与“可怜生处是天涯”句的句法相同,用意也一样,“可怜”在这里也该作可爱解。意思是说不到重阳,海南菊花就开放得如此美好清芬,它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不屑为应时而开供人观赏。这样理解,才契合实际情况与诗人精神。海南四季如春,花儿四季开放,不受节侯限制。诗人对此深有体会,称誉海南岛是四季春香的花岛,说:“海岛三千余里地,花朝二十四番风”,处处“春光晓色四时同”(《花岛春香》)。菊花反季节开放,正是四季如春的花岛春香的典型特征的真实写照。诗人通过对海南菊花反季节开放的动人景象的深情赞颂,热情讴歌了海南人民不趋时不媚俗的高洁品格和高贵情操。

  咏物诗妙在神与物游,情与景谐,在不离不即之间使形似与神似浑然天成完美结合。丘浚的《咏菊》诗就是这样的杰作。

yǒng--qiūjùn

qiǎnhóngdànbáijiānshēnhuángxīnzhuāngzhènzhènxiāng

xiànzhītóuhǎoyánliánkāiwèizhòngyáng

重来对酒,折尽风前柳。若问看花情绪,似当日、怎能彀。
重来对酒,折尽风前柳。若问看花情绪,似当日、怎能彀(gòu)¹
译文:几欲举杯,对酒无言,折尽花中摇曳的柳条也数不尽那浓浓的离情别绪。遥忆当年花前把酒、壮志酬筹,何等快意。
注释:¹彀:同“够”。
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
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¹。自古青蝇(yíng)白璧²,天已早安排就。
译文:还是不要提那些空虚如幻的陈情旧事了,趁着良辰未尽,再多饮一杯消愁的美酒,自古英雄多壮志难酬,是非成败上天早已为我们安排妥当了。
注释:¹搔首:以手搔头,是为人之焦急或有所思的情态。²青蝇白璧:喻小人谗谤好人,污其青白。青蝇,苍蝇。白璧,白玉。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与好友饮酒时的寄情之作。词人写这首词,既是劝慰临行的好友,也是在抒发自己对好友被小人谗害的激愤之情。

  词的上阕寥寥二十一字,却弥散着失意与无奈的情绪。一句“折尽花前柳”,点明了送别的主题。正所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离别总是让人感伤的,而一个“尽”字,亦写出了词人不舍的深情——似乎只有折完花前的细柳方能显示出他对友人的惜别之情。隋朝诗人的《送别诗》说:“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离别总是黯然销魂,也总能勾起万般感触。
  
  词的下阕,笔锋突转,由伤别转入对世事人生的感叹。“休为西花瘦,痛饮频搔首”化用李清照的《醉花阴》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花,人比黄花瘦”。以此来劝慰友人勿叹于西花古道,不要独自销魂消瘦,今日一别,相聚又不知是何时,索性狂歌痛饮,以慰年华吧。“痛饮频搔首”,这里容若当是引申自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中“此日空搔首,何人共解颐”的句子,将友人引为人生知己。故此句既是慰友亦是慰己。接下来,容若继续宽慰友人:小人谗滂君子,污其清白,自古已然,就好像上天早已安排好的一样。正如他在《金缕曲·赠梁汾》中所言,“蛾眉谣诼,古今同忌”。此时的纳兰是愤愤不平的,却也是沉默无奈的,但这种沉默却源自他的清傲与旷达。

  这首词写别情,却脱出别情外,终又回到别情上,始终想解脱,故作旷达语,又始终不可解脱,终归于一句对于人生的理解“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以此宽慰自己。全词可谓凄婉哀绝,能催人生出同感来。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245页

shuāngtiānxiǎojiǎo··zhòngláiduìjiǔ--lánxìng

zhòngláiduìjiǔzhéjǐnfēngqiánliǔruòwènkànhuāqíngshìdāngzěnnénggòu

xiūwèi西fēngshòutòngyǐnpínsāoshǒuqīngyíngbáitiānzǎoānpáiji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