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难提挈,行藏固有期。安身未得所,开口欲从谁。
不是难提挈,行藏固有期。安身未得所,开口欲从谁。
应物心无倦,当垆柄会持。莫将成废器,还有对樽时。
应物心无倦,当垆柄会持。莫将成废器,还有对樽时。

yǒngshàngjiǔpiáochéngxiāomíng--zhūwān

shìnánqièxíngcángyǒuānshēnwèisuǒkāikǒucóngshuí

yīngxīnjuàndāngbǐnghuìchíjiāngchéngfèiháiyǒuduìzūnshí

朱湾

朱湾

朱湾(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巨川,号沧洲子,西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徵辟。工诗,善于咏物。李勉镇永平,嘉其风操,厚币邀至,署为府中从事。日相谈讌,分逾骨肉。久之,尝谒湖州崔使君,不得志,以书作别,尽吐牢骚。遂归会稽山阴别业。湾著有诗集四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耕人¹扶耒(lěi)²(yǔ)³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译文:山林中农夫扶着犁低声说着话,花丛外面不时落下一只白鸥。
注释:¹耕人:耕农。²耒:古代用来耕地翻土的农具。《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耜为铲,耒为柄,称为耒耜。后用为农具的总称。³语:是谈话,是谈论林丘:又作“林邱”。树木与土丘,泛指山林。⁴鸥:鸟类的一种,头大,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羽毛多为白色。多生活在海边,主要捕食鱼类。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欲验¹春来多少雨,野塘²漫水可回舟。
译文:想要检验春雨的雨量,只看那野塘中涨满的春水,可以自由回转一只小船。
注释:¹验:证实。²野塘:野外的池塘或湖泊。

  此诗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一群耕农在小树林的土堆旁谈论着什么;三四句正面点题,看着眼前的景象,经诗人观察后发现一处野塘,水已溢出,虽未写春雨本身,但写了春雨后的景象和春雨带来的“喜”意。全诗朴实无华,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侧面烘托、渲染,以景写情,画面鲜明生动。

  此诗写春雨,但诗人并未着力于雨中之景,而是写雨后情形。其所选意象亦与一般咏雨之作大异其趣,使人读后顿生清新之感。

  首句“耕人扶耒语林丘”写春雨过后,村人手扶耒,在山丘之际,互为相谈。诗人虽未有半字言及农人心情,但一“语”字,则将耕人喜得春雨之情展露无余。《诗经·大雅·公刘》写周人安居之情形,即用“于时言言,于时语语”二句形容之。此处用“语”字亦收相同之效。春季农事伊始,农田待耕,故农人“扶耒而语”。

  林丘之景叙毕,诗人又将目光投向花外水流。经春雨滋润一过,春花泛彩流红。春花之外,是流水蜿蜒。因有春花相阻,故未见春水,但时见沙鸥飞落,欲集沙洲。杜甫曾有诗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于茫茫天地,一线长河之间,陡出一沙鸥飘飘,其苍茫之势自是工部气象。而此诗则以一“落”字出,其较野老而言,又甚有轻巧灵动的兴味。

  末二句切入正题,问雨来多少。诗人自问已毕,又自答曰“野塘漫水可回舟”。既是野塘,无人打理,想必水浅难泊,而此番春雨一过,水势大涨,竟可回舟其间,其雨势之大可以想见。都云“春雨贵如油”,亦无怪乎耕人扶耒相语,欣欣而喜了。

  全诗借春雨之事,写耕人,写沙鸥,写野塘,此三者均含世外之意。村人野老,农耕桑麻不必说,沙鸥自飘然有逸气,野塘回舟亦安然独立于尘世之外。故此诗于清新中隐隐透出一股逸气。而作者其词“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大酺·越调春雨》)虽同写春雨,其所抒之情则迥然有别了。

参考资料:
1、 乐云主编,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11,第975页

chūn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gēngrénlěilínqiū huāwàishíshíluòōu 
yànchūnláiduōshǎo tángmànshuǐhuízhōu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崇祯二年¹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yǎn)²。日晡(bū)³,至北固,舣(yǐ)江口。江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xùn)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江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qí)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tián)¹⁰,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shā)¹¹眼翳(yì)¹²,翕(xī)然张口¹³,呵欠与笑嚏(tì)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译文:崇祯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经由镇江到兖州去。这天下午三四点左右,我抵达北固山,在江口靠岸停船。月光像从囊中倾泻出来似的,倒映于水中,江上波涛吞吐澎湃,江面露水蒸气弥漫,好像把天幕都喷染成了白色,我非常惊喜。船经过金山寺时都已经二鼓天了,路过龙王堂,进到大殿里,一切都是漆黑寂静的。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我喊小仆人把唱戏的戏服道具拿过来,在大殿中大张旗鼓地点上明亮的灯火,演唱韩蕲王金山以及长江大战等多个剧目的戏。锣鼓声喧嚣嘈杂,整个金山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个老和尚用手背揩拭着眼睛,看得目瞪口呆,呵欠声、欢笑声、打喷嚏声一起响起。他们慢慢定晴望过来,想看看我们是哪里的人,因何事情于何时到了这里,可是都不敢发问。剧目唱完后,天快要亮了,我们解开缆绳,渡江而去。金山寺的僧人们都跑到山脚下,久久地目送我们,不知道我们是人、是神怪、还是鬼魂。
注释: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金山寺位于此处。¹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明毅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²兖:即兖州,在今山东西南部。³晡:古代的时刻名称,指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到五点。⁴北固:即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的长江边上,由前峰、中峰和后峰组成。⁵舣舟:船停靠岸边。⁶噀:喷水,喷吐。⁷漆静:漆黑寂静。⁸小奚:指小奴仆,未成年的仆人。⁹韩蕲王: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延安(今陕西绥德)人,两宋之际名将,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并称为“中兴四将”,死后被追封为蕲王。¹⁰喧阗:形容声音大而杂。¹¹摋:揉。¹²翳:眼翳,眼角膜上长出的一种妨碍视力的白斑。¹³翕然张口:张大嘴巴合不拢,形容目瞪口呆的样子。

  张岱是一位负奇才的杂家,他在戏曲方面造诣尤深,同时,他又是一位戏曲作家,可惜其戏曲作品未能流传下来。张岱写戏,不过是偶然为之,所谓“游戏词场”,但他酷爱戏曲艺术却是显而易见的。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崇祯二年(1629)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文中通过细致描写一位老僧的一连串动作,展现出了被惊醒的僧人们惊疑不定、惊喜交加的复杂情绪。全文语言流利畅达,刻画细腻传神。

  首先,是人的情绪非常之好,停舟江口,月光溶溶,江涛漭漭,因之才有“余大惊喜”之情绪。于是乘兴又开船游于江上,这个乘兴,当是忽发奇想的第一契机,时至二鼓,来到大殿前,景致又自不同:四围寂寂,月光如霰。这又是一个刺激,人的情绪更加兴奋。其次,也是更主要的,是由于金山寺这个特定的地方,古往今来,就是征伐麈战之处。油然间,作者想起了与京口有关的历代兴亡遗事:王濬楼船,旧垒神鸦,京江怒涛,金山战鼓,……当年韩世忠,梁红玉就是在这里以八千兵勇大败兀术金兵十万。因而,作者遂有“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之想。张岱在金山寺演的戏,名目不详,内容是很清楚的,后世京剧中有《战金山》,又叫《黄天荡》,都是取材《宋史》韩世忠本传及《说岳全传》,《双烈记》传奇的。张岱金山夜演的或即《双烈记》传奇的选出,亦未可知。

  当时作者是赴兖州途经镇江,参读《陶庵梦忆》卷四之《兖州阅武》中有“辛未三月,余至兖州”的话,可知此行历时不短。由此推测,作者大概是在游历访古。金山夜戏演的是武戏,到了兖州又有阅武之举,这隐约透露出作者这一时期对国力不支所感到的忧虑,联系明亡后他对故国的深沉怀念以及“披发入山”,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的气节,颇有助于了解张岱其人的思想。

  张岱为文,似无意于感人,然每每于寻常细寓的娓媚道来中,洋溢着深沉的情感,无论欢愉愁苦,都令人心驰神往,抚玩无厌。他特别善于点染,常常是在片言只语中传神入化。此则中写江上景物笔调十分别致:“月光倒囊入水”的“囊”字,“噀天为白”的“噀”字,都是神来之笔,颇耐寻味。特别是写老僧夜起看戏的一段,更令人叹为观止。写得一老僧活脱脱如在目前,一寺僧人便尽在眼底了,是谓一笔作百十笔用也。读张岱文,须特别注目于类似的筋节窍髓,其妙处每每在此。

参考资料:
1、 汤高才主编 沈伟麟 吉明周副主编.历代小品大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06:689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结束¹浮云²³,翩(piān)出从戎。
译文:装束完毕跨上轻捷的骏马,马儿轻快奔驰慷慨从戎。
注释:塞下曲:汉乐府《横吹曲》有《出塞》《入塞》,多写边塞的战斗生活。唐代新乐府之《塞上曲》《塞下曲》均来源于此。¹结束:装束完毕。²浮云:良马名。相传汉文帝有良马九匹,其一名浮云。³骏:好马。⁴翩翩:形容驰马形态轻疾生动。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且凭天子怒¹,复倚²将军雄。
译文:倚仗着天子的威严发怒,又倚仗将军的英迈豪雄。
注释:¹天子怒:《战国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²倚:倚仗。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万鼓雷殷(yǐn)¹地,千旗火生风。
译文:万鼓齐鸣如同雷震天地,千旗飘荡犹如烈火生风。
注释:¹殷:震动,震动声。司马相如《上林赋》:“殷天动地。”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日轮¹驻霜戈(gē)²,月魄³悬雕弓
译文:日光辉映着霜雪般的剑戈,悬空之月好像一张雕刻着图案的弓。
注释:¹日轮:日形如轮,指太阳。南北朝庾信《镜赋》:“天河渐没,日轮将起。”²霜戈:指闪闪发光的戈、矛等兵器。³月魄:初生之月。也泛指月亮。梁简文帝《相宫寺碑铭》:“珠生月魄,钟应秋霜。”⁴雕弓:雕刻着图案的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青海¹阵云²(zā)³,黑山兵气冲。
译文:边境荒漠上空的乌云叠起如兵阵,黑山上的戈矛杀气直冲天穹。
注释:¹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境内。这里泛指边远荒漠之地。²阵云:言云叠起如兵阵。³匝:环绕。黑山:山名。在今陕西榆林西南。唐调露初年(679),裴行俭大破突厥条部于此。这里泛指边塞要地。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战酣太白¹高,战罢旄(máo)²空。
译文:唐军酣战之际太白星在夜空高悬,战罢髦头星落得一场空。
注释:¹太白:即金星,又名启明星、长庚星。《史记·天官书》:“察日行以处位太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战伐,常用以比喻战事。²旄头:星宿名,即昴(mǎo)宿。《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髦头星象征敌必败。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译文:从戎万里的勇士不怕死,谁知一时竟然获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画图麒麟阁¹,入朝明光宫²
译文:我的真容也画在麒麟阁,皇帝召见我入朝明光宫。
注释:¹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功臣像于该阁,以表彰他们的功勋。²明光宫:汉代宫名。代指皇帝临朝的宫殿。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大笑向文士,一经¹何足²³
译文:面对着文士我开怀大笑,《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哪里值得探究到底!
注释:¹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²何足:哪里值得。³穷:探究到底。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古人昧(mèi)¹此道,往往成老翁。
译文:古人不能明白此中玄妙,往往蹉跎一生就成白发老翁。
注释:¹昧:愚昧,不懂。

  这是一首歌颂大丈夫从军赴边、生死搏战、凯旋受赏的诗。全诗表现出主人公从戎报国、立功边域的远大理想,赞扬了他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整首诗语言明快、格调高昂、气势磅礴、意蕴深长。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开篇二句,诗人就将一个装配齐备,身跨战马,奔腾如飞的勇士形象突兀地推到读者面前,使诗歌一开始就具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显得奇警迅猛。此诗起调显然受到曹植《白马篇》的影响,但不同的是《白马篇》在“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突起之后,却以慢笔插入“借问谁家子”以下大段铺陈,写“游侠儿”的生平和高强武艺。高适却将这些一概摒弃,快人快语,一腔豪气,一泻到底。所以,三、四句再从“天子怒”“将军雄”两方面予以渲染。这样,勇士的赴敌就更理直气壮。再加上“将军”的雄武,愈发增加了胜利的信心、立功的热望。开始四句,痛快豪壮,层层蓄势,已将勇士的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这样就使下文“快战”场面的出现水到渠成。

  “万鼓凭殷地”以下八句,将主人公赴敌过程的细节一概删掉,直写战阵的壮阔。同时加以生动的夸张和想象,突出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万鼓齐鸣,犹如惊凭震天动地;千军万马,红旗飞扬,恰似烈火借助风威。战士们精诚贯日月,使其留驻空中;“阵云”冲山岳,群峰为之晃动。这样神勇的军队,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呢?文势至此高潮,陡然收住,如截奔马,使之折入对主人公心胸的袒露,与起首相呼应。

  一般说来,在文势的高潮突转,比较难以为继,它必将聚集起更大的力量,才能再掀波澜,否则就有龙头蛇尾之弊。不过这种担心对高适来说显然是多余的。他的万斛豪情,不如此就不能尽情发泄,故自“万里不惜死”以下八句,感情突破陡煞的闸门,冲天而起,再奋逸响。因为直接参战的主人公,他的理想就是到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去搏击,是以“万里不惜死”的无畏追求而得到“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的最高奖赏。因此,他被这撼天动地的战斗场面鼓舞,为自已能建功立业、凯旋受赏而欣喜若狂。自然,对于皓首穷经、老于牖下的平庸书生生活,他是不屑一顾的,因而以“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这样的英雄豪语,把主人公安边定远的壮志、豪宕不羁的精神,如狂飙勃发般地倾泻出来。

  高适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情,以饱含着强烈感情的语言,率直地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诗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既峰峦迭起,又一气贯注,感情的洪流愈泻愈强,毫无衰减,如骏马注坡,不可羁勒。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518-520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jí)¹
译文:桃叶啊桃叶,桃叶轻巧,渡江不用划船桨就可以过去了。
注释:¹楫:船桨。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rǔ)¹
译文:你就渡江去吧,不要有什么苦恼,我自会迎接你回来的。
注释:¹汝:你。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小娃¹撑小艇(tǐng)²,偷采白莲³回。
译文:小娃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注释:¹小娃:指小孩子。²艇:船。³白莲:白色的莲花。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不解(jiě)(cáng)踪迹¹,浮(fú)(píng)²一道开。
译文: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注释: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²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240
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3

chíshàng

bái tángdài 

xiǎochēngxiǎotǐng tōucǎibáiliánhuí 
jiěcángzōng píngdàok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