樾馆者,盖即林取材,基颠柘,架茅茨,
樾馆者,盖即林取材,基颠柘,架茅茨,
居不期逸,为不至劳,清谈娱宾,斯为尚矣。
居不期逸,为不至劳,清谈娱宾,斯为尚矣。
及荡者鄙其隘阒,苟事宏湎,乖其宾矣。
及荡者鄙其隘阒,苟事宏湎,乖其宾矣。
词曰:
词曰:
紫岩隈兮青谿侧,云松烟茑兮千古色。
紫岩隈兮青谿侧,云松烟茑兮千古色。
芳靃蘼兮荫蒙茏,幽人构馆兮在其中。
芳靃蘼兮荫蒙茏,幽人构馆兮在其中。
靃蘼蒙茏兮开樾馆,卧风霄兮坐霞旦。
靃蘼蒙茏兮开樾馆,卧风霄兮坐霞旦。
粤有宾兮时戾止,樵苏不爨兮清谈已,永岁终朝兮常若此。
粤有宾兮时戾止,樵苏不爨兮清谈已,永岁终朝兮常若此。

sōngshānshízhìshíshǒu ·yuèguǎn

hóng鸿 tángdài 

yuèguǎnzhě gàilíncái diānzhè jiàmáo 
 wéizhìláo qīngtánbīn wéishàng 
dàngzhěài gǒushìhóngmiǎn guāibīn 
yuē 
yánwēiqīng谿 yúnsōngyānniǎoqiān 
fānghuòyīnménglóng yōuréngòuguǎnzàizhōng 
huòménglóngkāiyuèguǎn fēngxiāozuòxiádàn 
yuèyǒubīnshízhǐ qiáocuànqīngtán yǒngsuìzhōngzhāochángruò 
卢鸿一

卢鸿一

卢鸿一(?一740前后)唐画家、诗人,著名隐士。一名鸿,字浩然,一字颢然,本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东北)人,徙居洛阳,后隐居嵩山(今登封市)。博学,善篆籀,工八分书,能诗。画山水树石,得平远之趣,与王维相当。卢鸿回山后,聚徒五百余人,讲学于草堂之中,成为一时之盛。自绘其胜景为《草堂十志图》,有摹本,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全唐诗》录存其骚体诗十首,名《嵩山十志》,为描写嵩山十景、歌咏自己的隐逸生活之作。 ▶ 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燕草¹如碧丝,秦桑²低绿枝。
译文:燕地小草刚像丝绒一般柔软纤细,秦地的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了树枝。
注释:¹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²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当君¹怀归²日,是妾³断肠时。
译文:当你怀念家园盼望归家之日时,我早就因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注释:¹君:指征夫。²怀归:想家。³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wéi)¹
译文: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要吹进罗帐激起我的愁思呢?
注释:¹罗帏:丝织的帘帐。

  此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开头两句是说,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经叶翠枝绿。

  开头两句,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的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在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和丈夫的恩爱相处,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产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诗人巧妙的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和怀疑和眼前的真景结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情感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的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这是一般兴句不容易做到的。两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和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和含蓄美。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三、四句是说,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直接承接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丈夫及春怀归,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用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的所在。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末两句是说,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诗中的最后两句,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对行役屯戍未归的丈夫的殷殷思念之情。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是为了表达孤眠独宿的少妇对丈夫的思情。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的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1-252

chūn

bái tángdài 

yāncǎo qínsāng绿zhī 
dāngjūnhuái怀guī shìqièduànchángshí 
chūnfēngxiāngshí shìluówéi 
庚辰(1040年,即康定元年)诏书,凡民三丁籍一,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主司欲以多媚上,急责郡吏;郡吏畏,不敢辩,遂以属县令。互搜民口,虽老幼不得免。上下愁怨,天雨淫淫,岂助圣上抚育之意耶?因录田家之言次为文,以俟采诗者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译文:谁说我们种田人快乐?春天欠下的赋税,秋天还没交足。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里胥(xū)¹扣我门,日夕²苦煎促。
译文:乡中的小吏敲打着我的大门,日日夜夜狠狠逼迫催促。
注释:¹里胥:地保一类的公差。²日夕:朝夕;日夜。
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
盛夏流潦(lào)¹多,白水²高于屋。
译文:今年盛夏雨水非常的多,大水涨得高过房屋。
注释:¹流潦:“潦”同涝,指积水。²白水:这里指发洪水。
盛夏流潦多,白水高于屋。
水既害我菽(shū)¹,蝗又食我粟(sù)
译文:水已经淹没冲走了稻菽,蝗虫又吃光了粱粟。
注释:¹菽:豆的总称。
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
前月诏书来,生齿¹复版录²
译文:前月诏书下达,挨家挨户把户口登录。
注释:¹生齿:人口。²版录:在簿册上登记人口,称版录。版,籍册。
前月诏书来,生齿复版录;
三丁藉一壮,恶使¹操弓韣(dú)²
译文:三个中间要抽一个,迫使去做弓手编入军伍。
注释:¹恶使:迫使。²弓韣:弓和弓套。
三丁藉一壮,恶使操弓韣。
州符¹今又严,老吏持鞭朴。
译文:州里的命令十分严厉,老吏拿着鞭子不断催着上路。
注释:¹州符:州府衙门的公文。
州符今又严,老吏持鞭朴。
搜索稚与艾¹,惟存跛(bǒ)无目²
译文:只剩下跛子与盲人,就算是小孩与老人也不放过。
注释:¹艾:五十岁叫艾。这里指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²无目:瞎眼。
搜索稚与艾,惟存跛无目。
田闾¹敢怨嗟(jiē)²,父子各悲哭。
译文:村里人谁敢叹气抱怨?父子各自悲伤痛哭。
注释:¹田闾:田间,乡间。这里指乡里人。²怨嗟:怨恨叹息。
田闾敢怨嗟,父子各悲哭。
南亩¹焉可事?买箭卖牛犊²
译文:田里的活怎么去干?为了买箭早就卖了牛犊。
注释:¹南亩:指农田。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称。²“买箭”句:汉代龚遂为渤海大守,教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见《汉书·龚遂传》)。这里反用这个故事。
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
愁气变久雨,铛(chēng)(fǒu)¹空无粥;
译文:怨愁之气化作连绵秋雨,锅子瓦罐空空吃不上一顿粥。
注释:¹铛缶:锅和罐。
愁气变久雨,铛缶空无粥;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¹
译文:盲人跛子如何耕种?死亡只是迟早的事情。
注释:¹迟速:慢和快;缓慢或迅速。意思是是迟早的事。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
我闻诚所惭,徒尔¹²君禄³
译文:我听老农的话十分惭愧,白白地拿着朝廷的俸禄。
注释:¹徒尔:徒然。²叨:不配享受的待遇而享受了叫“叨”。³君禄:指官俸。
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
却咏《归去来¹》,刈(yì)²向深谷。
译文:还不如弃官回乡,打柴种田在深山大谷。
注释:¹归去来:辞赋篇名。晋陶潜所作的《归去来兮辞》。²刈薪:砍柴。刈,割。
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这首诗反映了北宋田家生活的痛苦。1040年(康定元年)六月,为了防御西夏,宋仁宗匆匆忙忙地下诏征集乡兵,加强戒备。而官吏们借此胡作非为,致使人民未遭外患,先遇内殃,上下愁怨,情景凄惨。田家的语言,浅显通俗,共二十四句,每四句写一件事,层层进逼,所述被逼租、遭水蝗灾害、征为弓兵、遭鞭扑、卖牛、饥饿等,都饱含血泪,令人惨不忍睹。诗的构思和立意,都直接继承了杜甫的“三吏”、“三别”,焕发着现实主义的光芒。

  开头四句是说,谁讲田家快乐呢?春天的租税,到秋天还未能交足。地保、里长敲打我家的门,正没早没晚地催迫交税呢。这四句写租税的繁重,田家感叹春税到秋都未能交完,而催促又急,痛苦可知。次四句写在水灾、蝗灾的侵袭下,秋收难有指望。盛夏五、六月,内涝成灾,白水比住房还高,豆类、谷类都受到严重的灾害。作者此时在河南襄城县做县令,这里靠近许昌,池临汝河。河水涨时,河岸里面即就形成内涝;河中之水常常高过堤岸下的人家居屋。这四句写灾祸频仍,因而田家处境更加悲惨。接着“前月诏书来”以下八句,是诉说除了租税剥夺和天灾威胁之外,兵役又带来严重的灾难。就在1040年夏天,西夏攻宋,朝廷增置河北、河东、京东西诸路弓手,襄城地处京西路,之前朝廷诏书下来登记人口,三丁抽一壮丁(“三丁籍一壮”,即指三丁抽一),强迫人民操持弓箭。当时州里又下了公文,严紧地催迫,老吏拿着鞭子和敲朴,到乡下来搜索,连老年和幼年,也都在抽兵之列。幸免于役的,只有跛子和瞎子。这八句写官吏变本加厉地为非作歹,抽丁太滥,造成田家都无壮丁在室,情况倍加凄惨。

  下面“田闾敢怨嗟”以后八句,写在兵役、租税、水灾等灾难的煎逼下,田家生活艰难,欲诉无门,走投无路。诗中先写:面临重重追迫,田家哪敢怨嗟,只有父子相持悲哭。种田地哪还再有指望,为了买下弓箭,只好把牛犊卖掉。次写淫雨不止,天意愁怨,锅子里、罐子里连稀粥都装不上了。瞎子和跛子都没有劳动力,不能耕种,死亡只在早晚之间了。这八句总写人祸、天灾给田家带来的苦难。以上各节,全是田家自诉之语。是诗的第一部分。

  结尾四句,是作者听了田家语所兴的感慨。也是诗的第二部分。“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作者是地方官,听完田家悲酸的诉说,感到内心的惭愧。他自己身为县令,徒然受到从人民身上剥夺来的官俸的供养,却不能为人民解除忧患,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只好吟诵《归去来辞》,学陶渊明弃官归田,回到深山幽谷,砍伐薪柴,自食其力。全诗朴质无华,感情深厚。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作者为诗,正是继承了这样的光辉传统。作者论诗以平淡自励,力挽北宋初期西昆体所形成的华而不实的诗风,对于转移诗坛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唐代诗人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作者这首诗的结尾四句,和韦诗同样感人。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80-82页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7年5月1日:第25-26页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¹风且暴²,顾我则笑。谑(xuè)³笑敖(áo),中心是悼(dào)
译文:风整日的吹,又猛又急,他有时冲我回头只笑一笑。全是调戏放荡嘲讽又慢傲,让我心内深感悲伤更寂寥。
注释:¹终:一说终日,一说既。²暴:急骤,猛烈。³谑:调戏。⁴浪:放荡。⁵敖:放纵。⁶中心:心中。⁷是悼:悼是。悼,伤心害怕。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霾(mái)¹,惠²然肯来。中往中来³,悠悠我思。
译文:风儿整日狂吹呀雨雾罩,他是否愿意痛快回家来哟?这个负心人不来也不往啊,让我空思念呀悠悠又遥遥。
注释:¹霾:阴霾。空气中悬浮着的大量烟尘所形成的混浊现象。²惠:顺。³中往中来:不往来。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终风且曀(yì)¹,不日²³曀。寤(wù)不寐(mèi),愿言则嚏(tì)
译文:风儿整日吹呀天色阴沉,前天阴沉沉没几天又发昏。一梦醒来就再也难以入睡,为你我伤风感冒思念殷勤。
注释:¹曀:阴云密布有风。²不日:不见太阳。³有:同“又”。⁴寤:醒着。⁵言:我。⁶寐:睡着。⁷嚏:打喷嚏。民间有“打喷嚏,有人想”的谚语。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曀曀¹其阴,虺(huǐ)²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³
译文:风凄凄呀天昏地暗阴沉沉,雷声远远地传来约约隐隐。梦乡醒来就再也难以入睡,我总是不能排遣倍感伤心。
注释:¹曀曀:天阴暗貌。²虺:形容雷声。³怀:思念。

  此诗共四章。以女子的口吻,写她因丈夫的肆意调戏而悲凄,但丈夫离开后,她又转恨为念,忧其不来;夜深难寐,希望丈夫悔悟能同样也想念她。其感情一转再转,把那种既恨又恋,既知无望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真实地传达出来了。

  第一章写欢娱,是从男女双方来写。“谑浪笑敖”,《鲁诗》曰:“谑,戏谑也。浪,意萌也。笑,心乐也。敖,意舒也。”连用四个动词来摹写男方的纵情粗暴,立意于当时的欢娱。“中心是悼”,悼,担心忧惧的意思,是女方担心将来的被弃,着意于将来的忧惧。

  第二章承“悼”来写女子被弃后的心情。“惠然肯来”,疑惑语气中不无女子的盼望;“莫往莫来”,肯定回答中尽是女子的绝望。“悠悠我思”转出二层情思,在结构上也转出下面二章。

  第三、四章表现“思”的程度之深。“寤言不寐”,是直接来写,“愿言则嚏”、“愿言则怀”则是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是曲折来写。而归结到男子,又与第一章写男子欢娱照应。全诗结构自然而有法度。

  诗各章都采用“比”的表现手法。因比而兴,诗中展示出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悚人心悸的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这在古代爱情婚姻题材的诗歌中是别具一格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9-61

zhōngfēng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zhōngfēngqiēbào xiào xuèlàngxiàoáo zhōngxīnshìdào 
zhōngfēngqiěmái huìránkěnlái wǎnglái yōuyōu 
zhōngfēngqiě yǒu yánmèi yuànyán 
yīn huǐhuǐléi yánmèi yuànyánhuái怀 
四月一日天,花稀叶阴薄。
四月一日天,花稀叶阴薄。
泥新燕影忙,蜜熟蜂声乐。
泥新燕影忙,蜜熟蜂声乐。
麦风低冉冉,稻水平漠漠。
麦风低冉冉,稻水平漠漠。
芳节或蹉跎,游心稍牢落。
芳节或蹉跎,游心稍牢落。
春华信为美,夏景亦未恶。
春华信为美,夏景亦未恶。
飐浪嫩青荷,重栏晚红药。
飐浪嫩青荷,重栏晚红药。
吴宫好风月,越郡多楼阁。
吴宫好风月,越郡多楼阁。
两地诚可怜,其奈久离索。
两地诚可怜,其奈久离索。
本诗主要讲述初夏时节,美景当前,却与好友知己却分居两地的无奈之情。其中“麦风低冉冉,稻水平漠漠。”“吴宫好风月,越郡多楼阁。”,麦子属北方农作物,水稻属南方农作物,吴,越更是对立的国家,写出作者与好友分居两地,赏着不同的风景,感受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唯一相同的恐怕就是那颗互相思念,牵挂的心情吧!“芳节或蹉跎,游心稍牢落。”“两地诚可怜,其奈久离索。”美好的初春时节,已经虚度过去,游玩的心情突然低落起来。我们却又分居两地,实在无奈!

wēizhīyuèzuò--bái

yuètiānhuāyīnbáo

xīnyànyǐngmángshúfēngshēng

màifēngrǎnrǎndàoshuǐpíng

fāngjiéhuòcuōtuóyóuxīnshāoláoluò

chūnhuáxìnwèiměixiàjǐngwèiè

zhǎnlàngnènqīngzhònglánwǎnhóngyào

gōnghǎofēngyuèyuèjùnduōlóu

liǎngchéngliánnàijiǔsuǒ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八岁偷¹照镜,长眉²已能画。
译文:八岁时总是偷偷地照镜子,已经能画纤长的眉了。
注释:¹偷:指羞涩,怕人看见。²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岁去踏青¹,芙蓉²作裙衩(chà)³
译文:十岁时春日踏青郊游,采摘芙蓉花装饰自己的裙裳。
注释:¹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²芙蓉:荷花。³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二学弹筝(zhēng)¹,银甲²不曾卸。
译文:十二岁时学习弹琴非常用功,套在指头上的银甲也顾不得摘下来。
注释:¹筝:乐器,十三弦。²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四藏六亲¹,悬知犹未嫁。
译文: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注释:¹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³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十五泣春风¹,背面²秋千下³
译文: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注释:¹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²背面:背着女伴。³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也有人认为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suìtōuzhàojìng

shāngyǐn tángdài 

suìtōuzhàojìng chángméinénghuà 
shísuìqīng róngzuòqúnchà 
shíèrxuétánzhēng yínjiǎcéngxiè 
shícángliùqīn xuánzhīyóuwèijià 
shíchūnfēng bèimiànqiūqiānxià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