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海棠下,双双进酒杯。今朝风雪里,一纸远书回。
昔日海棠下,双双进酒杯。今朝风雪里,一纸远书回。

yínshǒusān--zōu

hǎitángxiàshuāngshuāngjìnjiǔbēijīncháofēngxuězhǐyuǎnshūhuí

何吾驺

何吾驺

明广东香山人,字龙友,号家冈。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官少詹事。崇祯六年擢礼部尚书,旋入阁,与首辅温体仁不协,罢去。南明隆武帝召为内阁首辅。闽疆既失,赴广州,永历帝以原官召之,引疾辞去。有《宝纶阁集》。 ▶ 6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zài)(shān)载柞(zé)¹,其耕泽(shì)²。千³(ǒu)其耘(yún),徂(cú)(xí)徂畛(zhěn)。侯¹⁰侯伯¹¹,侯亚¹²侯旅¹³,侯彊(qiáng)¹⁴侯以¹⁵。有嗿(tǎn)¹⁶其馌(yè)¹⁷,思¹⁸¹⁹其妇,有依²⁰其士²¹。有略²²其耜(sì)²³,俶(chù)²⁴(zī)²⁵南亩²⁶,播厥百谷。实²⁷²⁸²⁹³⁰,驿驿³¹其达³²。有厌³³其杰³⁴,厌(yān)³⁵其苗,绵绵其麃(biāo)³⁶。载(zài)³⁷济济³⁸,有实³⁹其积⁴⁰,万亿⁴¹及秭(zǐ)⁴²。为酒为醴(lǐ)⁴³,烝(zhēng)⁴⁴(bì)⁴⁵祖妣(bǐ)⁴⁶,以洽⁴⁷百礼。有飶(bì)⁴⁸其香。邦家之光。有椒⁴⁹其馨,胡考⁵⁰之宁。匪(fěi)⁵¹⁵²有且,匪今斯今,振古⁵³如兹。
译文:拔掉野草除树根,田头翻耕松土壤。千人并肩齐耕耘,洼地坡田都前往。家主带着长子来,子弟晚辈也到场。壮汉雇工都出勤,地头吃饭声音响。丈夫夸妻饭菜香,妻爱其夫有依傍。耜的尖刃多锋利,南面那田先耕上。各类谷种播入土,颗粒饱满生机旺。小芽纷纷拱出土,长出苗儿好漂亮。禾苗越长越茂盛,谷穗下垂长又长。收获谷物真是多,露天堆满打谷场,成万成亿难计量。酿造清酒与甜酒,进献先祖先妣尝,百礼合洽供祭飨。美味佳肴散芳香,呈现国家很兴旺。献祭椒酒香喷喷,祝福老人常安康。不是此地才如此,不是今年才这样,万古都有这景象。
注释:¹载芟载柞:芟,割除杂草;柞,砍除树木。载……载……,连词,又……又……。²泽泽:通“释释”,土松散润泽貌。³千:概数,言其多。⁴耦:两人并耕叫“耦”。⁵耘:除田间杂草。⁶徂:往。⁷隰:低湿地。⁸畛:高坡田。⁹侯:语助词,犹“维”。¹⁰主:家长,古代一国或一家之长均称主。¹¹伯:长子。¹²亚:叔、仲诸子。¹³旅:幼小子弟辈。¹⁴彊:同“强”,强壮者。¹⁵以:雇工。¹⁶有嗿:即“嗿嗿”,众人吃饭的声音。¹⁷馌:送给田间耕作者的饮食。¹⁸思:语助词。¹⁹媚:美。²⁰依:壮盛。²¹士:《毛传》训“子弟也”,朱熹《诗集传》训“夫也”。²²有略:即“略略”,形容锋利。²³耜:古代农具名,用于耕作翻土,西周时用青铜制成锋利的尖刃,是后世犁铧的前身。²⁴俶:始。²⁵载:读作“菑”,用农具把草翻埋到地下。²⁶南亩:向阳的田地。²⁷实:种子。²⁸函:含。²⁹斯:乃。³⁰活:活生生。³¹驿驿:《尔雅》作“绎绎”,朱熹《诗集传》训“苗生貌”。³²达:出土。³³厌:美好。³⁴杰:特出之苗。³⁵厌厌:禾苗整齐茂盛貌。³⁶麃:谷物的穗。³⁷载获:开始收获。³⁸济济:人众多貌。³⁹有实:即“实实”,广大貌。⁴⁰积:露天堆积。⁴¹亿:十万。⁴²秭:一万亿。⁴³醴:甜酒。⁴⁴烝:进。⁴⁵畀,给予。⁴⁶祖妣:祖父、祖母以上的祖先。⁴⁷洽:合。以洽百礼,谓合于各种礼仪的需用。⁴⁸有飶:即“飶飶”,形容食物的香气。⁴⁹椒:以椒浸制的酒。⁵⁰胡考:长寿,指老人。⁵¹匪:非。⁵²且:此。上“且”字谓此时,下“且”字谓此事。⁵³振古:终古。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
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
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
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
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
实函斯活,驿驿其达。
实函斯活,驿驿其达。
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
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
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
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
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全诗三十一句,不分章,但有韵,是《周颂》中最长的一篇,也是几篇有韵诗中用韵较密的一篇。

  全诗虽未分段,其叙事自成段落,层次清楚,前二十一句可算是第一部分,后十句算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叙述以下内容:

  首四句写开垦。描写了有的割草,有的刨树根,一片片土壤翻掘松散,“千耦其耘”,遍布低洼地、高坡田,呈现热烈的春耕大生产景象。“千耦其耘”的“耘”字,单释为除田间杂草,与“耕”合用则泛指农田作业。开垦时重在耕(翻掘土壤),这里是为了用韵,略为“耘”,实即“千耦其耕”。所谓“耦耕”,是上古一种耕作方式,即二人合作翻掘土壤。如何并力,可有几种形式,如挖掘树根,宜对面合作;开沟挖垅,不妨并肩;盖使用耒耜翻地,必须一推一拉。这里言“千耦”,是言极多,从低洼地到高坡田,遍布田野,开垦面积多,出动的劳动力多,这只可能是有组织、有领导的集体性质的大生产。

  第五至第十句写参加春耕的人,男女老少全出动,强弱劳力都上场,漂亮的妇女,健壮的小伙,在田间吃饭狼吞虎咽,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据文献所载,周王是全部土地的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他只直接拥有一大片土地,以封建形式将土地分封下去,他取贡赋,并有权随时收回土地。所以被分封者只有较长期的、较固定的使用权,各土地领主又以同等形式分给下属,这样可以层层分下去,而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当时的家庭实际是家族,以家长为首,众兄弟、子孙多代同居,这种土地分配和家庭结构形式,在诗中都反映了出来。

  第十一至第十四句写播种。锋利的耒耜,从向阳的田地开播,种子覆土成活。“啊!多么锋利的耒耜!”“播下百谷就出芽!”在这赞叹声中饱含着欢欣,反映出金属(青铜)农具的使用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十五至第十八句写禾苗生长和田间管理。“驿驿其达”,“厌厌其苗”,也是赞叹中饱含喜悦;“緜緜其麃”,表示精心管理,努力促进作物生长,表现了生产的热情。

  接下去三句写收获。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以“万亿及秭”形容露天堆积的谷物广大无边,表现丰收的喜悦。“万亿及秭”一句是全诗的转折处。此句以上是写农事,从开垦叙述到收获;此句以下则转人祭祀和祈祷,可以说是诗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前七句写制酒祭祀,是全诗的思想中心,表明发展生产是为烝祖妣、洽百礼、光邦国、养耆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报答祖先,光大家国,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这也是周代发展生产的根本政策。周代制酒主要用于祭祀和百礼,不提倡平时饮酒。末尾三句是祈祷之辞,向神祈祷年年丰收。《毛诗序》云:“《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后人多以此篇为不限于籍田祀神之用,与《周颂·丰年》诗大致相同,亦可为秋冬祀神之诗。

  全诗叙述有层次、有重点,初言垦,继言人,言种,言苗,言收,层层铺叙,上下衔接;至“万亿及秭”而承上启下,笔锋转势,言祭,言祷。在叙述中多用描写、咏叹,时或运用叠字、排比、对偶,押韵而七转韵,都使全诗的行文显得生动活泼,这在《周颂》中是相当突出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87-690

zàishān

míng xiānqín 

zàishānzài gēngshìshì 
qiānǒuyún zhěn 
hóuzhǔhóu hóuhóu hóuqiánghóu 
yǒutǎn mèi yǒushì 
yǒuè chùzàinán juébǎi 
shíhánhuó 驿驿 
yǒuyànjié yànyànmiáo miánmiánbiāo 
zàihuò yǒushí wàn亿 
wéijiǔwéi zhēng qiàbǎi 
yǒuxiāng bāngjiāzhīguāng 
yǒujiāoxīn kǎozhīníng 
fěiqiěyǒuqiě fěijīnjīn zhèn 
雪尽深林出异芬,枯松槁槲乱纷纷。
雪尽深林出异芬,枯松槁(gǎo)¹(hú)²乱纷纷。
译文:雪后的深林中出现了一股奇异的芬芳香味,林中松树和其他植物都枯干,呈现一副乱纷纷的荒芜景象。
注释:¹槁:枯干。²槲:落叶乔木,叶子倒卵形,花黄褐色,结坚果,球形,木材坚硬。树皮可制栲胶。叶子和果实可入药。
此中恐是兰花处,未许行人着意闻。
此中恐是兰花处,未许行人着意闻。
译文:那唯一的一股芳香应该就是兰花所在之地,能有多少人会专门过来看看它呢。

lánhuā--fānghuí

xuějǐnshēnlínchūfēnsōnggǎoluànfēnfēn

zhōngkǒngshìlánhuāchùwèixíngrénzhewén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石桥两畔(pàn)¹好人烟,匹似²诸村别一川³
译文:石桥的两边有一座美好的村庄,和其他的村子相比真可说是别一天地。
注释:杨村:地名,今江西省铅山县杨村。¹两畔:两边。²匹似:比起来。³一川:一片平地,一带地方。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杨柳荫(yīn)¹中新酒店,葡别²架下小渔船。
译文:那儿杨柳浓荫里有新开的酒店,葡萄架下系着小小的渔船。
注释:¹荫:树荫。²蒲别:葡别。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红红白白花临水¹,碧碧黄黄麦际天²
译文:一丛丛红色白色的花在水边开放,碧绿、金黄的麦田一望无际,仿佛与与天相接。
注释:¹花临水:鲜花在水边开放。²际天:接天,挨着了天。指一眼望不到头,天和地遥遥相接。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¹²清和³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译文:正当这般清明和畅的季节,我还奔波在外,这到底是为谁辛苦而还不退隐归田呢?
注释:¹政:通”正”,正当的意思。²尔:近。³清和:指农历四月,常指初夏的气候。⁴在道:在旅途中。⁵归田:归隐田园。

  这是一首田园景物诗,诗的首联领起全诗,总括杨村不同一般的美景;颔联、颈联具体描绘所见景观,原野开阔,色彩鲜明,景物如画,令人欣漾;尾联笔锋转向自身,抒发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情感。此诗词语对仗工整,语言晓畅自然。

  首联“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总括杨村的美好景致。江西属多山丘陵地带,虽不至于“地无三尺平”,但平原也并不多见。诗人此刻走上石桥,看到的不是陵岭蜿蜒而是一片平川,炊烟袅袅,心中惬意畅然之感顿生,旅途疲惫也被这阔寥的景色荡涤一空。

  颔、颈两联对杨村加以具体描绘。“杨柳荫中新酒店,蒲别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四句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似幻亦真的田园风光美景。绿绿的杨柳,紫色的葡别,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蔚黄的天空,象是重彩渲染的民间年画,色调对比十分鲜明。开阔的画面,丰收的景象,令人陶然欲醉。并非诗人重笔渲染,大肆泼墨,而是纯为白描勾勒,平铺直叙。在颔联中,诗人以导游的身份向人们娓娓介绍,指点杨村景物。颈联的“红红白白”,“碧碧黄黄”则是将诗句口语化,浅显通俗,朗朗上口。正如陈与义所说:“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春日》)诗人沉迷于田园美景,赞美之词脱口而出,这种不假修饰,随意自然赞美反而更能显出诗人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也就是在这种平淡自然的描述中,农家远离尘嚣、自足自乐的田园生活乐趣得以更深刻的体现。新酒店的开张,渔人无拘无束的生活,丰收的麦田,鲜鱼美酒,多么令人神往。画面上并未出现人物,但诗人渲染的笔锋,让人感受到他们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想,他说了许多农村如何如何好的话,主要目的,就在于最后这一句话,以田园乐趣来反衬他不太想做官的思想。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一般来说,颔、颈联之间需有“转”的关系。而本诗颔、颈两联却为并列关系。这便是诗人对“活法”的具体运用。杨万里有意打破律诗格式的框架窠臼,力求变通,求新求活,以两联并列同去描绘色彩纷呈的生活画面,从而使全诗意象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立体感,为诗人产生退隐之念作了铺垫。的确,这般田园美景,如此生活乐趣,何必在仕途上奔波忙碌。大自然新茗一般的清新早将诗人追逐功名利禄的世俗之心涤除得干干净净。这便是《过杨村》于平淡之中透出的醇厚韵味。

参考资料:
1、 叶桂刚,王贵元主编 .中国古代十大律诗精品赏析.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3.04 :第641-642页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楚干将莫邪(yé)¹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²当产³。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xiàng)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译文:楚国的干将、莫邪夫妇给楚王锻造宝剑,三年才造成。楚王很生气,想杀掉他们。宝剑有雌雄两把。干将的妻子怀孕要分娩了,丈夫便对妻子说:“我们给楚王铸造宝剑,三年才造成。楚王生气了,我去进献宝剑时他必定会杀我。你如果生下的孩子是男的,等他长大了,就告诉他说:‘出门望南山,可以看见那长在石头上的松树,宝剑就在它的背面。’”于是他就带着雌剑去见楚王。楚王非常生气,叫人仔细察看那宝剑。看剑的人说:“宝剑该有两把,一把雄一把雌。现在雌剑拿来了,雄剑没拿来。”楚王很生气,就杀了干将。
注释:本篇选自《搜神记》卷十一。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反而被杀,其子为复仇而献头,客为代其复仇而自刎,被压迫者的复仇精神在作品得到了强烈的体现。¹干将莫邪:是古代著名的铸剑师,姓干将,名莫邪。一说干将、莫邪是夫妻两人:干将是夫,莫邪是妻。²重身:有身孕,因怀孕是身中身,故名重身。³当产:临产,将要生产。⁴将:带。⁵往:去。⁶相:察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¹,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²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³
译文:干将和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赤长大成人,就问自己的母亲说:“我的父亲在什么地方?”他的母亲说:“你父亲替楚王铸剑,三年才铸成,楚王发怒,杀了他。他临离家时嘱咐我:‘告诉你的儿子:出门望南山,可以看见那长在石头上的松树,宝剑就在它的背面’。”于是赤出门向南望,看不见有山,只看见堂前松木屋柱竖立在石础之上。赤就用斧头砍开松柱的背面,拿到了剑,日夜想着向楚王报父仇。
注释:¹比后壮:等到后来长大了。比,等到。²石低:“低”疑应作“砥”。石砥,柱下基石。³报楚王:为父寻楚王报仇。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雠。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¹,言欲报雠(chóu)。王即购之千金²。儿闻之亡去³,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wěn),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译文:楚王梦见一个少年,两眉之间有一尺宽,说要向他报仇。楚王立即悬赏千金捉拿他。赤比听到这消息,就逃走了。他进山后一边走一边悲歌。有个侠客碰见了他,对他说:“您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很悲伤呢?”赤比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了我的父亲,我要向他报仇!”侠客说:”听说楚王悬赏千金来缉拿您的头,把您的头和剑拿来,我为您去向他报仇。”赤比说:“这太幸运了!”就自刎而死,两手捧着头和剑交给侠客,尸体却直挺挺地站着。侠客说:“我不会辜负您的。”于是尸体才倒了下去。
注释:¹眉间广尺:两眉相间宽达一尺。广,宽。²购之千金:悬赏千金捉拿他。购,悬赏。³亡去:逃离。⁴行歌:且走且唱。⁵幸甚:太好了。⁶刎:割,谓以剑割头。⁷立僵:谓尸体僵硬,直立不倒。⁸仆:向前倒下。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huò)¹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chuō)²出汤中,踬(zhì)³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duò)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译文:侠客拿着赤的头去见楚王,楚王非常高兴。侠客说:“这是勇士的头,应当在滚烫的镬中把它煮烂。”楚王就按着侠客的话来煮头,煮了三日三夜还没煮烂。头还从滚烫的水中跳起来,瞪大眼睛,显出怒气冲冲的样子。侠客说:“这年青人的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镬旁观看,这头就一定会煮烂。”楚王就到镬旁看。侠客用剑对准楚王的头砍下去,楚王的头随着剑势掉入沸水中。侠客也对准自己的头砍下,头又坠入沸水中。三个头互一起被煮烂了,不能识别。人们只好从沸水中分出烂肉和三个人头一块儿埋葬,所以笼统地称作三王墓。地点在现汝南境内的北宜春县。
注释:¹镬:形似鼎而无足,秦汉时用作烹人刑具。²踔:跳跃。³踬目:疑应作“瞋目”,睁大眼睛瞪人。⁴临视:近看。⁵拟:以刀箭对准人作砍杀状。此处有砍、割之意。⁶汝南:汉郡名,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北宜春县,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西南,西汉时名宜春,东汉时改名北宜春。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漫漫平沙¹走白虹²,瑶(yáo)³失手玉杯空。
译文: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
注释:¹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²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³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⁴失手:因没拿住(玉杯)而倒翻。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晴天¹摇动清江底,晚日²浮沉急浪中。
译文: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注释:¹晴天: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²晚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钱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为相似。

  三、四句,写潮头过后的情况。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两个动词“摇动”、“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

  四句诗,分潮前潮后两层。前两句用夸张笔法,结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气势写足,运笔也如江潮,一泻而下,令人心动神摇;后两句用铺张手法,写实景,雄壮中带有几分绮丽。四句诗又各自选取了一幅特写,连在一起,便展现了观潮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大自然的伟观的赞叹。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 编著 .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 :中西书局 ,2009-10-1 :第130-132页 .

shíguāncháo

chénshīdào sòngdài 

mànmànpíngshāzǒubáihóng yáotáishīshǒubēikōng 
qíngtiānyáodòngqīngjiāng wǎnchénlàngzh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