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策芗林,几回来绕团团树。月明风露。平地神仙数。
准拟归来,移近东家住。应相许。为君起舞。直到高寒处。
散策芗林,几回来绕团团树。月明风露。平地神仙数。
准拟归来,移近东家住。应相许。为君起舞。直到高寒处。
杨无咎

杨无咎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 2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为春憔悴留春住,那禁半霎催归雨。深巷卖樱桃,雨余红更娇。
为春憔悴留春住,那禁半霎(shà)¹催归雨。深巷卖樱桃,雨余(yú)²红更娇。
译文:为了留住将逝的春天憔悴不已,归昏,雨来催归归昏的时候,深巷中卖着的樱桃,在雨后显得更加娇艳。
注释:¹半霎:极短的时间。²雨余:雨后。
黄昏清泪阁,忍便花飘泊。消得一声莺,东风三月情。
黄昏清泪阁(gé)¹,忍便花飘泊。消(xiāo)²一声莺(yīng),东风三月情³
译文:含着眼泪,独自看着那落花飘飘。忽闻一声清脆莺啼自东风中传来,思绪又触摸到三月所留在心底的那一枚温暖的印记。
注释:¹阁:含着。²消得:禁受得。³三月情:此处或谓暮春之伤情,或别有隐情,所指未详。

  这是一首伤春伤怀之作。

  该词上阕,词人描写眼前所见之景,意境凄凉。通过对面前的景物如雨后的樱桃、东风中的莺啼等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伤感以及对故人的怀念与深情。词首句起势不凡,为全篇定下了留春不住而辗转憔悴的情感基调。起首二句营造了一种与欧阳修《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相类似的氛围和心境:同样的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

  下阕,词人由怜惜转为伤怀。 “黄昏清泪阁,忍便花飘泊”是倒装句。词人实在不忍香到春天的花瓣都飘零凋落了,夕阳黄昏之中,他只得泪眼盈盈。而就在这时候,他听见一声黄莺的啼叫顺着东风飘忽而至,唤起了词人对二月阳春的深情。末句, “消得一声莺.东风三月情”。“消得”本来是经受得住,这里谓无法经受,因为这一声莺啼。唤出了“东风三月情”:此处“三月情”应指惜春之情,但此词似含有一段隐情,表面上是欲留春住,其实是想留人,想留而不能留,或才是诗人的心痛处。

  全词表达了词人伤春感怀之情,该词延续了词人一贯的悲愁之风,这种不事雕琢的凄凉愁苦之情最能触动人心。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梦远主编,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108页

mán ·wèichūnqiáocuìliúchūnzhù

lánxìng qīngdài 

wèichūnqiáocuìliúchūnzhù jīnbànshàcuīguī shēnxiàngmàiyīngtáo hónggèngjiāo 
huánghūnqīnglèi rěnbiàn便huāpiāo xiāoshēngyīng dōngfēngsānyuèqíng 
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
日南¹(fān)²古宣城³,碧落神仙拥使旌(jīng)
译文:日南边防重镇,古宣城历史悠久,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天上的神仙使用着旌旗。
注释:凌侍郎:宋代工部侍郎,字子奇,泾县凌弯人。侍郎,官名。宣州:知府,知州。¹日南:汉郡,汉武帝时设立,在今越南中部,东汉末以后,为林邑国所有。²藩郡: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边防重镇。³古宣城:自公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古称古宣城。⁴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这里泛指天上。⁵使旌:用旌旗。
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
津吏¹戒船²东下稳,县僚(liáo)³负弩(nǔ)昼归荣。
译文:管理渡口的官吏押运船只,安全前往东边,同县做官的背着弓箭走在前面光荣地返回故乡。
注释:¹津吏:古代管理渡口﹑桥梁的官吏。²戒船:这里指押运船只。³县僚:同在一县做官。负弩:背着弓箭走在前面,表示极为尊敬。归荣:光荣地返回故乡。朱公:陶朱公,即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国宛(河南南阳)人。
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
江山谢守¹高吟地,风月²朱公故里情。
译文:谢朓曾在宣城任太守,用歌吟唱此地,这里也是朱公爱情故事的发源地。
注释:¹谢守:指谢朓,他曾在宣城任太守。²风月:指男女间情爱之事。
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
曾预汉庭三独坐¹,府中谁敢伴飞觥(gōng)²
译文:如果人们要坐着喝酒的话,像凌策的大人,谁还敢与他并起并坐,传杯把盏。
注释:¹汉庭三独坐:东汉光武帝在加强监察官僚权威方面,创造了一个有趣的形式,叫做三独坐。²飞觥:传杯。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晏殊送当时的工部侍郎凌策返乡。

  首联“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介绍古宣城是块圣地。碧霞满空,神仙都要摇动旌旗,在那里聚集。历史上的宣城 “易置不常,统治称重”宣城地灵人杰,便有凌侍郎这样的人才。

  颌联“津吏戒船东下稳,县拥负弩昼归荣”,写凌策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受命重新筹划从岭南运输香药至京师,凌策请求先由陆路运到南安,然后向北改为水运,只用士兵八百人,比过去节省下大量人力和大笔运费。由此,“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凌策任英州知州期间,其时广、英路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过客十死八九。凌策请求从大源洞开山修路,缩短了行程,方便了运输行旅。“由此,“代还,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超拜都官郎中,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凌策押船营运、开山修路获得如此的成功与殊荣。

  颈联“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写凌策的家乡宣城原是谢朓、朱公的所住地。谢朓曾在宣城任太守,在府治之北陵阳峰上建室,取名“高斋”,吟出“空为大国忧,纷诡惊非一。安得扫蓬径,销吾愁与疾”等诗句,故有“谢守高吟地”之说。朱公即范蠡,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辅佐越国勾践灭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因古宣城 “禹贡扬州之域,”故有“朱公故里”之称。

  尾联“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赞扬凌策的功绩,一般人是不能比拟的。诗人不是从正面来写,而是用“三独坐”典,显示凌策身份的高贵及功劳之大。诗人说,如果人们要坐着喝酒的话,像凌策的大人,谁还敢与他并起并坐,传杯把盏,从侧面颂扬凌策的功劳。

  晏殊诗词有其思想上与艺术上的独特追求。他希望以歌颂太平为出发点,艺术上又追求“气象”,同时也讲求词的可歌性。在宋朝的所有宰相中,晏殊也许算是活得最明白的一个。歌颂太平正是其诗词创作趋于一途的共同表现,这也是由晏殊所处的环境、地位决定的。他不少作品直接写酒增加宴席上的欢乐气氛。如《奉和圣制上元夜》、《浣溪沙》等。这首诗借写酒来歌颂凌侍郎及他的家乡,但在一定程度上向“温柔敦厚”靠拢,无凄厉之音,得中和之美,珠圆玉润,其中感情如陈年甘醴,看似平淡,品之味长。

参考资料:
1、 邢少山.府中谁敢伴飞觥——晏殊《送凌侍郎还宣州》赏析[N].宣城日报,2012.02.15(第A7版).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yì)¹中园亭,仆²皆为赋此词³。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日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¹⁰之意云¹¹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以叶梦得《贺新郎·睡起流莺语》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¹邑:县邑,指铅山县。辛弃疾在带湖居所失火之后举家迁往此处。²仆:自我谦称。³此词:指《贺新郎》词调。⁴停云:指辛弃疾在瓢泉所筑停云堂。⁵竞来日娱:争日前来使我高兴。⁶意:猜度,料想。意溪山欲援例者:料想溪山也想依照前例(以词赋邑中园亭事,即要我也赋一首《贺新郎》)⁷援例:依照前例。指以词赋邑中园亭事。⁸庶几:差不多。⁹仿佛:日似,类似。¹⁰渊明思亲友:晋代陶渊明有《停云》诗四首,自谓是“思亲友”之作。¹¹云:助词,用于句末,无义。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甚矣吾衰矣¹。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²?我见青山多妩媚³,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日似。
译文:我已经很衰老了。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注释:¹甚矣吾衰矣:这是孔丘慨叹自己“道不行”的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作者借此感叹自己的壮志难酬。²问何物、能令公喜: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感到快乐。³妩媚:潇洒多姿。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一尊搔(sāo)首东窗¹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²沉酣(hān)求名者,岂识浊醪(láo)³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译文: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我不为没见到古人(陶渊明)而感到遗憾!我遗憾的是像他那样的古人不曾见识我这样的疏狂傲气。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
注释:¹搔首东窗:借指陶潜《停云》诗就,自得之意。²江左:原指江苏南部一带,此指南朝之东晋。³浊醪:浊酒。⁴知我者,二三子:引《论语》的典故:“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读者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参考资料:
1、 陈才,李士明,难觅知音独惆怅 寄情山水显豪情——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赏析,大众文艺(理论),2008.10.25
2、 中国经典古籍系列宋词鉴赏大典,新华电子图书
3、 施议对 .辛弃疾词选评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

xīnláng ·shènshuāi

xīn sòngdài 

zhōngyuántíng jiēwèi  zuòtíngyún shuǐshēngshān jìngláixiāng shānyuánzhě suìzuòshù shùfǎng仿yuānmíngqīnyǒuzhīyún 

shènshuāi chàngpíngshēng jiāoyóulíngluò zhǐjīn báikōngchuísānqiānzhàng xiàorénjiānwànshì wèn nénglìnggōng jiànqīngshānduōmèi liàoqīngshānjiànyīngshì qíngmào lüèxiāng 
zūnsāoshǒudōngchuāng xiǎngyuānmíng  tíngyún shījiù shífēngwèi jiāngzuǒchénhānqiúmíngzhě shízhuóláomiào huíshǒujiào yúnfēifēng hènrénjiàn hènrénjiànkuángěr zhīzhě èrsān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肃肃花絮(xù)¹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jīng)
注释:¹花絮:指桃柳。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长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上四暮春之景,下四春日感怀。吴论:肃肃,落声。菲菲,落貌。【黄注】红素乃地下花絮。【顾注】惟鸟雀,见过客之稀。独柴扉,见村居之僻。关中数乱,谓吐蕃、党项入寇。剑外未清,谓吐蕃近在西山。故乡尚有军营,则欲归不得矣。)

  黄生曰: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长。此诗上半,当想其虚中取意之妙。

参考资料:
1、 (唐)杜甫著,(清)仇兆熬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6-1

chūnyuǎn

 tángdài 

huāwǎn fēifēihóngqīng 
chángwéiniǎoquè chūnyuǎncháijīng 
shùyǒuguānzhōngluàn céngjiànwàiqīng 
xiāngguī yíng 
万里流沙道,西征过北门。
万里流沙¹道,西征过北门。
译文:走上那万里迢迢的沙漠之路,西行的人们都要经过这座城门。
注释:东楼:在秦州城。¹流沙:沙漠。指吐蕃所居之地。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¹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²
译文:一次次的出征啊,只是增添着新死者的尸骨,却不见旧死者返回灵魂。
注释:¹但:只。²征魂:指出征战士的灵魂。
楼角临风迥,城阴带水昏。
楼角临风迥(jiǒng)¹,城阴带水昏²
译文:楼的檐角凌风翘起,多么高寒;城的阴面靠近渭水,一片昏暗。
注释:¹临风迥:高高地迎风凌空而起。²昏:昏暗。
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
传声¹看驿使²,送节³向河源。
译文:城门下又有驿使喧呼而过,该是西行远途与吐蕃和谈。
注释:¹声:这里指驿使的传呼声。²驿使:信使,出往外域的使节。³节:使节。

  “万里流沙道,西征过北门。”首联这两句写东楼的位置,是全诗关键所在。正因为西行去万里流沙道者必须经过此门,所以东楼这一普通建筑,才与历史、现实、战争、使节联系在一起。诗人登楼远视俯瞰,战士们从东楼出发踏上征途,路途遥远而艰辛,也反映了战争的艰苦。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颔联这两句写战争、写过去。 “新战骨”说“但添”,“旧征魂”说“不返”,可见将士有去无回,而且即使死了也于事无补。此二句写得十分悲惨。多年的征战,使得无数将士献身沙场,横尸荒野,何曾见到他们魂返故园?而今战场又添新战骨,更叫人感到凄凉冷落。这两句烘托出战争的残酷至极,表明了诗人对出征在外的战士的担忧和对战争的不满和愤慨。

  颈联承接首联仍然写楼,不同的是首联只写了东楼的位置,描绘的是远景,这两句却写到了东楼的本身,描绘的是近景。“楼角临风迥”,这句写“楼角”,高昂凌风,是多么的高寒;“城阴带水昏”,这句写“城阴”,城的阴面靠近渭水,低下阴森,一片昏暗,两者构成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让人感觉战乱的凄惨。这两句描写在沧桑变幻城头依旧的背后,令人觉得这座东楼既是历史的见证,照应了颔联对战争的感慨,又是生死莫测的不幸之门,从而引起了尾联——使节出国和谈,但是战争的最终结果却是不能预料。

  “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尾联承接颈联,再写人事。前两句写的是历史上的战争,这两句写的是现实的使节;前两句虚摹,这两句实写。这几句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过去的将士多半是有去无回,而现在的使节频繁派出,对即将爆发的战争依旧没有遏制作用,不久以后仍将有大批将士如往日一样,去作战送死,表现了战争的无情。

  这首诗是杜甫的后期作品,诗人按照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描绘了在秦州城东楼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对将士的担忧之情。

参考资料:
1、 李济阻 王德全 刘秉臣.《杜甫陇右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03月第1版:158-159

dōnglóu--

wànliúshādào西zhēngguòběimén

dàntiānxīnzhànfǎnjiùzhēnghún

lóujiǎolínfēngjiǒngchéngyīndàishuǐhūn

chuánshēngkàn驿使shǐsòngjiéxiàngy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