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惊明日岁华新。且喜得,又逢春。北堂歌舞奉慈亲。顺遐龄,等大椿。
□□□□□□□。□□□,□□□。□□□□□□□。□□□,□□□。
休惊明日岁华新。且喜得,又逢春。北堂歌舞奉慈亲。顺遐龄,等大椿。
□□□□□□□。□□□,□□□。□□□□□□□。□□□,□□□。
杨无咎

杨无咎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 2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
译文:坚硬的事物容易折断,而看起来柔软的事物往往生命力顽强。如果不相信就张开嘴看看,舌头完好无损牙齿却已脱落。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已阙(quē)¹两边厢²,又豁(huò)中间个。说与儿曹³莫笑翁,狗窦(dòu)君过。
译文:两边的槽牙已经掉光,中间的切齿也开了个大洞。孩子们不要笑我稀落的牙齿似狗洞,这洞可以供你们进出耍着玩呀!
注释:¹阙:同“缺”。²两边厢:两旁;两侧。³儿曹:指晚辈的孩子们。⁴狗窦:狗洞。⁵从:任凭。
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
眼意心期¹(zú)²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³
译文:两个人心意相通,最终也没有断了情思,私下里约定在闺房相见。
注释:¹眼意心期:形容双方愿望一致,精神互相沟通。²卒:终了。³秦楼:指代烟花之地,但在诗词中一般指良家女子的闺楼。
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
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
译文:可是造化弄人我们没有相遇,心情不自觉地忧郁起来。
遥夜定嫌香蔽膝,闷时应弄玉搔头。
遥夜¹定嫌²香蔽(bì)³,闷时应弄玉搔头
译文:在漫长的夜晚里,肯定对蔽膝的香气不满,烦闷的时候只该拨弄头上的玉簪。
注释:¹遥夜:长夜。²嫌:不满。³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⁴玉搔头:即玉簪。
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译文:樱桃树上的花谢了的时候梨花又开了,这个时节两个人各自肝肠寸断,无处排解。

qīngchūn--hán

yǎnxīnwèixiūànzhōngzhōngyuēqínlóu

guāngyīnnánxiāngqíngqiānrényóu

yáodìngxiánxiāngmènshíyīngnòngsāotóu

yīngtáohuāxièhuāchángduànqīngchūnliǎngchùchóu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雨晴气爽¹,伫(zhù)²江楼望处。澄明³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¹⁰孤烟¹¹起。
译文:雨过天晴,秋高气爽,登上江边楼台伫立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远方江水清澈明亮粼粼生光,山峦叠翠连绵起伏;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西湖断桥、幽深路径、隐隐渔村以及傍晚时分远处独起的炊烟。
注释:¹雨晴气爽:雨过天晴,秋高气爽。爽:清爽的意思。²伫立:长时间地站立。³澄明:清澈明净。⁴生光:发出光辉。⁵耸翠:形容山峦、树木等高耸苍翠。⁶遥认:从远处辨认。⁷断桥:桥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孤山旁,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断,故名。此处不一定特指西湖的断桥。⁸幽径:僻静的小路。⁹隐隐:指隐约;不分明。¹⁰向晚:临近晚上。¹¹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残阳里。脉(mò)¹朱阑(lán)²静倚。黯(àn)³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dì)
译文:夕阳里,我含情静倚楼阑,陷入沉思,不禁动了伤别情绪,未饮先醉了。离别的忧愁无边无际。黄昏的彩云已经飘过了,秋日的风光景色已经迟暮,故人远隔千里,我无奈地整日白白凝睇不语。
注释:¹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²朱阑:同“朱栏”,朱红色的围栏。³黯然: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⁴无际:犹无边;无涯。⁵老尽:衰竭。⁶竟日:犹终日,整天。⁷凝睇:凝视;注视;目不斜视。”

  词的上片描写秋景,江南水乡的秋色在词人的感受中是平远开阔、疏淡优美的。词开篇“雨晴气爽”两句总写登楼远眺。先以“雨晴气爽”烘托环境气氛,给人以舒适清新之感,同时暗指时值秋季;再以“江楼”点出登临地点,“伫立”而“望”则使一个在江楼上长久的孤独默立、凝望远方的词人形象兀现在读者眼前,这也直接引出了下文的景色描写。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是写目光所及的山水美景。脚下,远去的江水清澈明净,波光闪动;隔江而望,暮色中重峦叠嶂,苍苍莽莽。这里从大处落笔,一句写江,一句写山。写江水突出了秋水清澈,澄静如练的特点;写“暮山”则突出了层峦叠翠、高耸入云的特点。这两句对仗工整,字句的锤炼也颇见功力:“远”字把江水逶迤远去的景象点染了出来,使画面一下就开阔起来;“暮”字为景物涂上了苍茫的背景,使整幅画面意境全出。

  接下来,词人的视线落在了水际山峦之中。“遥认断桥幽径”三句,再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的景色。远远地辨认出断桥、幽僻的小路,还隐隐约约地辨认出有个小渔村,在这黄昏时分,一缕炊烟正在村里袅袅升起。“遥认”两字用得相当确切,拉开了人与景的距离。景物显得远而小,有些模糊,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断桥”、“幽径”、“渔村”、“孤烟”,这些衰残的意象,渲染出荒凉寂寥、凄清冷落的气氛,它们在临近黄昏的江上秋色的背景中构成了秋色平远的画面。

  整个上片如一幅境界寥廓的江村晚景图,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深秋雨后的江楼,无语东流的江水,层峦叠翠的远山,还有暮色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景色是凄清沉寂的,心情亦当如此,由此下片转为抒情。

  过片“残阳里”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残阳里”紧承“向晚孤烟起”,点出了时间的流逝,也给全词蒙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至此,词人关于具体时间已用“暮山”、“向晚”、“残阳”数词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突出了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景响。“脉脉朱阑静倚”一句呼应上片的“伫立江楼”,暗示了词人一直在江楼上默然凝伫。“脉脉”二字突出了“静倚”“朱阑”、凝望沉思时的如痴如醉,难以解脱。词中虽为言明词人何以长久地独倚“江楼”,但那种浓重的伤感之情已然深深感染了读者。于是词作水到渠成般过渡到下面一句:“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心情抑郁,竟至没有喝酒却已进入醺醺而醉的状态,足见愁情的深沉、浓烈。这其中,已暗暗透出了“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的浓重的伤别情绪,只是引而未发罢了。随着这种低沉感伤情绪的继续加重,词人满腹的愁思也汹涌如潮起来,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这几句点出了悲秋怀人的主旨。词人置身深秋景色中,远山苍茫的迷蒙,断桥孤烟的冷落,暮云将尽的惨淡,秋光渐老的哀伤,使词人联想到了羁旅生涯的苦涩艰难,前程的渺茫无望。这份生命的悲哀需要有人与他共同承担,而“故人”却远隔千里。现实的景物增强了伤别意绪,因而无法消除,唯有“竟日空凝睇”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竟日空凝睇”一句中“竟日”与前文的“暮山”、“向晚”、“残阳”、“暮云”相呼应,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词人陷入深深的愁怨难以自拔;“凝睇”又与开头的“江楼”伫望,换头处的“朱阑静倚”以及全篇的景物描写紧密相扣,使全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着一“空”字,表现了词人明知无望,却仍然对“故人”一片痴情,颇能动人心魄。

  这首词虽非柳永的代表作,但也清新可人,结构工巧。上片写秋景,凄美动人;下片思旧情,哀婉感人。这首《诉衷情近》在词体中属于中调,柳永在创作时依据体制的特点,在写景与抒情时,既未大肆铺叙,也不特别凝炼,词旨点到即止。全词结构完整,处处映衬照应,语言雅而不俗,笔调挥洒自如。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248-250
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342-343

zhōngqíngjìn ·qíngshuǎng

liǔyǒng sòngdài 

qíngshuǎng zhùjiānglóuwàngchù chéngmíngyuǎnshuǐshēngguāng chóngdiéshānsǒngcuì yáorènduànqiáoyōujìng yǐnyǐncūn xiàngwǎnyān 
cányáng zhūlánjìng ànránqíng wèiyǐnxiānzuì chóu yúnguòliǎo qiūguānglǎojìn rénqiān jìngkōngníng 
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
不饮浊水¹²,空滞(zhì)此汴河。
译文:波涛滚滚的汴河水不能喝,白白的滞留在这汴河之中。
注释:¹浊水:汴河之水多浑浊,唐人常以“浊水”代指汴河。²澜:波浪。
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
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
译文:坐下来看见那绕岸的汴河水,都留向波涛滚滚的大海(都是入海的波涛) 。
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
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
译文:一年四季不在家乡,破烂的衣服断掉的针线很多。
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
远客独憔悴,春英¹落婆娑(suō)²
译文:远在他乡独自憔悴,春天的花朵盘旋落下。
注释:¹春英:春天的花朵。²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
汴水饶¹曲流²,野桑无直柯³
译文:汴河多绕着弯曲的河道流去,野桑没有笔直的枝茎。
注释:¹饶:丰富,多。²曲流:河道弯曲。 ³柯:草木的枝茎。
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
但为君子¹心,叹息终靡(mǐ)²
译文:只是对先生的一片心,叹息之后也不改变。
注释:¹君子:先生,您。²靡他:无二心。

biànzhōuliúbiéhán--mèngjiāo

yǐnzhuóshuǐlánkōngzhìbiànzuòjiànràoànshuǐjǐnwèiháihǎi

shízàijiāduàn线xiànduōyuǎnqiáocuìchūnyīngluòsuō

biànshuǐráoliúsāngzhídànwèijūnzixīntànzhōng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九十日春¹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yú)(jiá)²阵,风转柳花球³
译文: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纵然还有三分春色,那一分惆怅也无法免去。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
注释:¹九十日春:农历正月至三月。²榆荚:榆树果实,初春时先于叶生,状似钱而小,暮春时飘落。此句指雨打榆荚零落。³柳花球:柳絮染尘成球。此句指风吹絮球翻滚。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我与使君¹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²,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译文: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美丽的歌女斜靠在合江楼边。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
注释:¹使君:惠州知州詹范。²合江楼:作者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上片,惜春伤春,无须“贪忙”,“追游”。与密州时作的同词牌名的上片完全一样,惜春。面对同样的春,产生着同样的心情。那时,朝廷政治斗争激烈,词人回避,自求外任。而今,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紧接着点化运用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三分春色一分愁”),日暮西山,人命危浅了,只是词人未看到日后还有“风雨”,哪怕是“一分风雨”,未想到日后又要谪贬儋州;但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

  下片,叹青春不再,人生暗淡。词人此时处境恶劣,心境凄凉,深感自己夕阳黄昏,硬是把棺材准备好了。正因所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地位发生变化,自然他的思想感情、心理观念随之也发生变化,艺术欣赏及其作品的意境发生变化,所以他把密州时作的同词牌的词的下片作了修改。尽管它反映了词人对人生的依恋和青春的惋惜之情,可意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仙境不见了,西王母、东皇太乙在东坡心中,早已消失了,再不是什么美好、理想、幸福的形象,更不是什么长生不老的象征了。“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佳人斜倚合江楼”,唯有我那朝云,病魔缠身,“斜倚”而立,留恋着“合江楼”外的水光山色,哪怕它们是净眼中的水光(“水光都眼净”)和眉愁中的山色(“山色总眉愁”)。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

  全词,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下片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人的感情发生变化,决定着词的意境发生变化,决定着词的用语的变化。笼罩全词的是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3-1215页

línjiāngxiān··huìzhōugǎiqiányùn--shì

jiǔshíchūndōuguòletānmángchùzhuīyóusānfēnchūnfēnchóufānjiázhènfēngzhuǎnliǔhuāqiú

使shǐjūnjiēbáishǒuxiūkuāshǎoniánfēngliújiārénxiéjiānglóushuǐguāngdōuyǎnjìngshānzǒngméi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