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性苦迂僻,有园名独乐。
满城争种花,治地惟种药。
栽培亲荷锸,购买屡倾橐。
纵横百余区,所识恨不博。
身病尚未攻,何论疗民瘼。
鄙性苦迂僻,有园名独乐。
满城争种花,治地惟种药。
栽培亲荷锸,购买屡倾橐。
纵横百余区,所识恨不博。
身病尚未攻,何论疗民瘼。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13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潇洒太湖岸,淡伫(zhù)¹洞庭山²。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miǎo)³间。方龙陶朱张翰(hàn),忽有扁(piān)舟急桨,撇(piē)载鲈(lú)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tīng)
译文:太湖岸边的景物一片凄凉,明净的湖水环接着洞庭山,浩渺湖泊不见鱼龙的踪影,它们被锁在弥漫的烟雾里。正想起范蠡和张翰的时候,忽然有一只小船载着鲈鱼,迅速驶来,撇开重重波浪。傍晚,暴风雨突扑面而来,只好沿着小洲弯处回航。
注释:¹淡伫:安静地伫立着。²洞庭山:太湖中的岛屿,有东洞庭、西洞庭之分。³渺弥:湖水充盈弥漫无际。⁴陶朱:春秋越国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鉴于勾践难于共富贵,遂弃官从商。⁵张翰:字季鹰,吴(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齐王(司马囧)执政,任为大司马东曹掾,在洛。知囧将败,又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不久,囧果被杀。⁶撇浪:搏击风浪。⁷汀湾:水中港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tán)¹垂钓,又恐鸥鸟相猜²,不肯傍青纶³。刺棹(zhào)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译文:胸怀着干一番事业的大志,如今正当身强力壮的年华,耻于投闲置散隐居水乡。为什么壮年时就面容憔悴,容颜变得衰老,白发苍苍?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钓,但是又担心鸥鸟猜疑妒忌,使鱼儿都不肯游近钓丝旁。还是划着小舟穿过芦荻去,默默地观看湖面浪涌涛荡。
注释:¹寒潭:指在丹阳的小潭。此时作者人在苏州。²鸥鸟相猜:《列子·黄帝》篇载,有人与鸥鸟亲近,但当他怀有不正当心术后,鸥鸟便不信任他,飞离很远。这里反用其意,借鸥鸟指别有用心的人。³青纶:青丝织成的印绶,代指为官身份。⁴刺棹:即撑船。

  全词写作者被贬谪而壮志难酬的彷徨和忧心。上阕写作者隐逸于太湖旖旎风光的乐趣,下阕写作者深感岁月蹉跎而志向难伸的苦闷和惆怅。

  从沧浪亭极日远眺,一览太湖风光。虬风物潇洒,澄静深远,烟波浩淼,水流旷远。作者完全沉浸在与天地同乐的沉醉中。其在《沧浪亭记》中说:“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作者自号“沧浪翁”,其人生境界似乎已经达到“乐天”的程度(观代哲学家冯友兰言人生有四种境界:知天、事天、乐灭、同天)。然而,“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突然,某种意识发作猛然将作者拉回到现实中,某种生命的忧思和烦恼在心中升起。而“念”“忽”“急”“还”更是展现了一种意识的时间之流。扁舟急桨,撇浪载鲈,在天地归一的境界中惊现了人生的繁忙和生命的艰难。“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则昭示了人生之路的风雨猝然与曲折蜿蜒。上阕之转折在于“忽”字,将自我生存的意识唤起,从而使得作者脱离归隐自然的混沌状态,而有意识于生存意义的危机。

  “沧浪亭”取意于屈原《渔父》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精神。表达了古代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故而可以看出,苏舜钦始终摆脱不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情结。很自然响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苏舜钦被削职时正值人生壮年(37岁),因此对“华发改朱颜”有深切的担忧。欲对历史寂寞有所克服和超越,不甘于生命的淡出,便是上阕一“忽”字所拉出的本意。作者欲凭临寒潭隐居,却担心不被鸥鸟信任和接纳自然是托辞,生命看不到出路,时间正黯淡着光芒,未来之路不明朗,施展抱负的机会太渺然,这才是根本的痛苦。因此,全词以那种看似闲适却以充满反抗与无奈情绪的“无语看波澜”的情景收场。正点出这句真理:所谓波澜便是世间,世间便是波澜。

  这首词虽侧重写太湖风景,抒发作者愤激之情,但作者由遭谗而退隐,再到心甘情愿地退隐,由忧谗畏讥转为愤世嫉俗,进而转为疏狂的心路历程交代得清楚明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身处逆境、不甘沉沦、奋力抗争的积极人生观。刘熙载有言:“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三昧。”(《艺概·词曲概》)苏舜钦这位倚声家深得其妙。词中,他由“烟雾深锁”转为“落日暴风雨”,而至“刺棹穿芦荻”。由“方念陶朱张翰”转为“拟借寒潭垂钓”。再到“无语看波澜”,一转一深,越转越妙,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从而揭示出词作的底蕴。

参考资料:
1、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 :第149页
2、 张石东,王春香编注 .豪放词 图文本 注释 翻译 评析: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02 :第95页
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秋帷(wéi)¹里。长漏²伴人无寐(mèi)。低玉枕³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译文:在秋夜的帐帷里,那计时的满滴长久地陪伴着贵人不能入睡。低枕的玉枕渐渐凉了,轻薄的绣被已用上了,床上弥漫了一片秋天的气氛。
注释:¹帷:帐子。²漏:古代计时的工具,用壶滴水的方法计算。这里代指时间。³玉枕:陶瓷枕,以示华贵之用物。⁴绣被:指绸缎一类的被子,富贵人家的征示。
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
晓色又凉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¹
译文:晨光浸透窗纸,窗外报晓的雄鸡发出第一阵鸣声,鸡声断断续续,又从耳边传来,天已亮了,但鸡声还未停息。
注释:¹已:前“已”,已经。末“已”,停止。

  上片,写秋夜思的凉色。“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不说贵人心不平静,而说长漏与贵人为伴不能人眠,躺卧“秋帷”,煎熬“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不说贵人秋思心凉,而说“玉枕”低枕而“凉”,“绣被”顿时而“轻”薄。这凉玉枕,这轻绣被,渗透着“一番秋气味”,弥漫在贵人的“秋帷里”。或许就是这“玉枕”、“绣被”、“秋气味”,正是引起贵人“无寐”心凉的媒介。而这一幕就发生在夜色无声的“秋帷里”。

  下片,写秋夜思的回声。“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长夜刚过,贵人本已心凉,全身心地浸透“秋气味”,应算完成“秋夜思”的全篇构建。词人竟运用词的有限文字,写了“秋夜思”的续片,在光和声上继续做文章,因为光和声最易撩动人的思想情感。“晓色”“侵窗纸”,点明早晨来临;“鸡声初起”,表示划破长夜的秋思,给“秋帷”人展示一线希望。晨光伴随不停的鸡声,从“到耳”中给“秋帷”人带来美好回声。或许这“晓色”、“鸡声”的来临,才真正解除“秋帷”人的绵绵夜思。而这一幕就发生在晓色有声的“窗外”,令人长长回味。

  全词,写一贵人的秋夜思和余思,可词中找不到一个“思”字,更找不出在“思什么”。词人运用通感的手法,从色与声的沟通、挪移中构思了“秋帷”人的秋思图。上片,“秋帷”人一言不发,无声胜有声;下片,“鸡声”声声不断,则是有声衬无声。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158-159页

jīnmén··qiū--shì

qiūwéizhǎnglòubànrénmèizhěnliángqīngxiùbèifānqiūwèi

xiǎoyòuqīnchuāngzhǐchuāngwàishēngchūshēngduànshēngháidàoěrmíngshēngwèi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帝里¹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译文: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此时此刻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一片愁楚。
注释:¹帝里:京都。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译文: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郊外微风拂柳一片葱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译文:落花飞舞芳声齐齐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蝴蝶嬉戏不已。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空堂坐相忆,酌(zhuó)(míng)¹聊代醉。
译文:独坐空堂回忆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注释:¹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接着,“花落声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声青青的郊外。

  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声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

  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qīngmíngshì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zhòngqīngmíng rénxīnchóu 
chēshēngshàng liǔdōngchéngcuì 
huāluòcǎoshēng yīngfēidiéshuāng 
kōngtángzuòxiāng zhuómíngliáodàizuì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shū)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shē)¹
注释:¹“春妆”句:为红梅花设喻。春妆,亦即红妆之意。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闲庭曲槛(jiàn)无余雪¹,流水空山有落霞²
注释:¹闲庭:幽静的庭院。余雪:喻白梅。²落霞:喻红梅。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¹(jiàng)²(chá)³
注释:¹泛:飘浮,乘舟。²绛河:传说中仙界之水。³槎:木筏。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前身定是瑶台种¹,无复相疑色相差。
注释:¹瑶台种,就是说它是“阆苑仙葩”。瑶台:仙境。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大家又叫新来的邢岫烟、李纹、薛宝琴每人再作一首七律,按次用“红”、“梅”、“花”三字做韵。专命折得红梅的贾宝玉做一首《访妙玉乞红梅》诗。

  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当时的豪门,特别是贵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虚,做诗成了一种消磨时光和精力的娱乐。他们既然除了“风花雪月”之外别无可写,也就只得从限题、限韵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小说中已换过几次花样,这里每人分得某字为韵,也是由来已久的一种唱和形式。描写这种诗风结习,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这一阶层人物的无聊的精神状态。

  从人物描绘上说,邢岫烟、李纹、薛宝琴都是初出场的角色,应该有些渲染。但她们刚到贾府,与众姊妹联句作诗不应喧宾夺主,所以芦雪庵联句除薛宝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史湘云。众人接着要她们再赋红梅诗,是作者的补笔,借此机会对她们的身份特点再作一些提示,而且是通过诗句来暗示的。薛宝琴是“四大家族”里的闺秀,豪门千金的“奢华”气息比其他人都要浓些。小说中专为她的“绝色”有过一段抱红梅、映白雪的渲染文字。她的诗犹如是在作自画像。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我本楚狂人¹,凤歌笑孔丘²
译文: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
注释:¹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因不满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²凤歌笑孔丘:这里,李白以陆通自比,表现对政治的不满,而要像楚狂那样游览名山过隐居的生活。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手持绿玉杖¹,朝别黄鹤楼。
译文: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
注释:¹绿玉杖:镶有绿玉的杖,传为仙人所用。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五岳¹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译文: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注释:¹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中国名山。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庐山秀出南斗¹(páng),屏风九叠²云锦张,
译文: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
注释:¹南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古天文学家认为浔阳属南斗分野(古时以地上某些地区与天某些星宿相应叫分野)。这里指秀丽的庐山之高,突兀而出。²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的九叠屏,因山丸叠如屏而得名。
影落明湖青黛光。
影落¹明湖青黛(dài)²光。金阙(què)³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译文: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
注释:¹影落:指庐山倒映在明澈的鄱阳湖中。²青黛:青黑色。³金阙:阙为皇宫门外的左右望楼,金阙指黄金的门楼,这里借指庐山的石门。⁴银河:指瀑布。⁵三石梁:一说在五老峰西,一说在简寂观侧,一说在开先寺(秀峰寺)旁,一说在紫霄峰上。近有人考证,五老峰西之说不谬。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¹瀑布²遥相望,回崖沓(tà)(zhàng)³苍苍
译文: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
注释:¹香炉:南香炉峰。²瀑布:黄岩瀑布。³回崖沓嶂:曲折的山崖,重叠的山峰。⁴凌:高出。⁵苍苍:青色的天空。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¹长。
译文: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连鸟也难以飞越高峻的庐山和它辽阔的天空。
注释:¹吴天:九江春秋时属吴国。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¹茫茫去不还。
译文: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
注释:¹大江:长江。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¹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²流雪山³
译文: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
注释:¹黄云:昏暗的云色。²白波九道:九道河流。古书多说长江至九江附近分为九道。李白在此沿用旧说,并非实见九道河流。³雪山:白色的浪花。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译文: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kuī)石镜¹清我心²,谢公³行处苍苔没。
译文: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
注释:¹石镜:古代关于石镜有多种说法,诗中的石镜应指庐山东面的“石镜”——圆石,平滑如镜,可见人影。²清我心:清涤心中的污浊。³谢公:谢灵运。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¹还丹²无世情,琴心三叠³道初成。
译文: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
注释:¹服:服食。²还丹:道家炼丹,将丹烧成水银,积久又还成丹,故谓“还丹”。³琴心三叠:道家修炼术语,一种心神宁静的境界。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¹
译文: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
注释:¹玉京:道教称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¹汗漫²九垓(gāi)³上,愿接卢敖(áo)游太清
译文: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注释:¹先期:预先约好。²汗漫:仙人名,一云造物者。³九垓:九天之外。卢敖:战国时燕国人,周游至蒙谷山,见一古怪之士迎风而舞。卢敖邀他同游,那人笑着说:“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不可久留。”遂纵身跳入云中。⁴太清:太空。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象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后两句诗,既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谓序曲。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先写山景鸟瞰:“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以上是粗绘,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下面,则是细描:“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都是庐山绝景。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描写: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接着,笔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旭日初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峻高,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诗人用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然后,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古谓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雪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这几句意谓: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等壮美!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石镜,传说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明净能照人形。谢公,南朝宋谢灵运,尝入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李白经过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重登庐山,不禁感慨万千。这四句意思是:爱作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道教谓元始天尊居处。诗人仿佛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入云中。”汗漫,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九垓,九天。太清,最高的天空。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卢敖借指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两句意谓:我李白已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全诗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shānyáoshìzhōu

bái tángdài 

běnchǔkuángrén fèngxiàokǒngqiū 
shǒuchí绿zhàng zhāobiéhuánglóu 
yuèxúnxiānyuǎn shēnghàomíngshānyóu 
shānxiùchūnándǒupáng píngfēngjiǔdiéyúnjǐnzhāng 
yǐngluòmíngqīngdàiguāng 
jīnquèqiánkāièrfēngcháng yíndàoguàsānshíliáng 
xiāngyáoxiāngwàng huízhànglíngcāngcāng 
cuìyǐnghóngxiáyìngzhāo niǎofēidàotiāncháng 
dēnggāozhuàngguāntiānjiān jiāngmángmánghuán 
huángyúnwàndòngfēng báijiǔdàoliúxuěshān 
hàowéishānyáo xìngyīnshān 
xiánkuīshíjìngqīngxīn xiègōngxíngchùcāngtái 
zǎohuándānshìqíng qínxīnsāndiédàochūchéng 
yáojiànxiānréncǎiyún shǒuróngzhāojīng 
xiānhànmànjiǔgāishàng yuànjiēáoyóutàiq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