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迁与鹢退,十载泣岐分。蜀道重来老,巴猿此去闻。
莺迁与鹢退,十载泣岐分。蜀道重来老,巴猿此去闻。
晓程侵岭雪,远栈入溪云。莫滞趋庭恋,荣亲祗待君。
晓程侵岭雪,远栈入溪云。莫滞趋庭恋,荣亲祗待君。
姚鹄

姚鹄

姚鹄,字居云。蜀中(四川中部)人。诗人。姚鹄(hú)早年时期隐居蜀中,经常出入当时好士公卿之席幕。于会昌三年(843)经宰相李德裕的推荐,进士及第。咸通十一年(870),姚鹄累官至江南东道台州刺史。姚鹄工诗善文,元代人辛文房谓姚鹄“吏材文价,俱不甚超。”《唐才子传》,然而故震亨却称赞其诗为“清泼而不可多得”《唐音癸签》。姚鹄留诗词共三十七首。 ▶ 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管子¹曰:“仓²(lǐn)³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未之尝闻¹⁰。古之人¹¹曰:“一夫¹²不耕,或¹³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¹⁴,而用之亡¹⁵¹⁶,则¹⁷物力¹⁸必屈(jué)¹⁹。古之治天下,至²⁰(xiān)²¹至悉²²也,故其畜²³积足恃²⁴。”背本而趋(qū)²⁵,食者甚众,是²⁶天下之大残²⁷也;淫(yín)(chǐ)之俗²⁸,日日以²⁹(zhǎng)³⁰,是天下之大贼³¹也。残贼公行³²,莫³³³⁴³⁵止;大命³⁶³⁷³⁸,莫之振救³⁹。生之者⁴⁰甚少,而靡(mí)⁴¹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jué)
译文: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注释:¹管子:即管仲。后人把他的学说和依托他的著作,编辑成《管子》一书,共二十四卷。²仓:贮藏谷物的建筑物。³廪:米仓。⁴实:充实,满。⁵而:同“则”,就,连词。⁶礼节:礼仪法度。⁷不足:指衣食不足,缺吃少穿。⁸治:治理,管理。⁹及:到。¹⁰未之尝闻:即“未尝闻之”,没有听说过这回事。未尝,不曾。副词。之,指“民不足而可治”,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一般要前置。¹¹古之人:亦指管子,以下四句引自《管子·轻重甲》,与原文略有出入。¹²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¹³或:有的人,代词。¹⁴生之有时:生产有时间的限制。之,指物资财富,代词。¹⁵亡:同“无”。¹⁶度:限制,节制。¹⁷则:那么,连词。¹⁸物力:指财物,财富。¹⁹屈:竭,穷尽。²⁰至:极,副词。²¹孅:通“纤”,细致。²²悉:详尽,周密。²³畜:同“蓄”,积聚,储藏。²⁴恃:依赖,依靠。²⁵背本趋末:放弃根本的事,去做不重要的事,此处是指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古代以农桑为本业,工商为末业。背,背离,背弃。²⁶是:这,代词,作主语。²⁷残:害,危害,祸害。²⁸淫侈之俗:奢侈的风气。淫,过分,副词。²⁹以:连词。³⁰长:增长。³¹贼:害,危害,祸害。³²公行:公然盛行。即“莫或止之”,没有人去稍微制止它一下。³³莫:没有人,代词。³⁴之:代词,指“残贼公行”之事。是“止”的宾语,前置。³⁵或:副词,有“稍微”、“稍稍”之意。³⁶大命:国家的命运。³⁷将:将要,副词。³⁸泛:通“覂”,翻覆,覆灭。³⁹振救:拯救,挽救。⁴⁰生之者:生产粮食、财物的人。⁴¹靡:耗费。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汉之为汉¹,几²四十年矣,公私³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¹⁰不入¹¹,请卖爵(jué)¹²,既¹³闻耳¹⁴矣。安¹⁵有为¹⁶天下阽危¹⁷者若是¹⁸而上¹⁹不惊者?世之有饥穰(ráng)²⁰,天之行也²¹,禹(yǔ)、汤被之²²矣。即²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²⁴之旱,国胡以²⁵²⁶(xù)²⁷?卒然²⁸边境有急²⁹,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kuì)³⁰之?兵³¹旱相乘³²,天下大³³³⁴,有勇力者聚徒³⁵而衡击³⁶;罢(pí)³⁷夫羸(léi)³⁸老易³⁹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⁴⁰⁴¹也,远方之能⁴²疑者⁴³,并⁴⁴⁴⁵而争起⁴⁶矣。乃⁴⁷(hài)⁴⁸而图⁴⁹之,岂⁵⁰将有及乎?
译文: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就要请求卖掉自己的爵级和孩子。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注释:¹汉之为汉:意谓汉朝自从建立政权以来。这是个主谓短语,“之”是用于短语主、谓之间的助词。为,成为,动词。²几:将近,副词。³公私:国家和个人。⁴犹:还,仍然,副词。⁵可哀痛:指积蓄少得使人痛心。⁶失时:错过季节。⁷雨:下雨,动词。⁸且:将,副词。⁹狼顾:狼性多疑,行走时常回头看,以防袭击,比喻人有后顾之忧。此处形容人们看到天不下雨的忧虑不安。¹⁰岁恶:年景不好。恶,坏。¹¹不入:指纳不了税。“入”是“纳”的意思。¹²请卖爵子:指卖爵级又卖子。¹³既:已经,副词。¹⁴闻耳:闻于耳,指上述严重情况传到了皇帝的耳中。¹⁵安:哪里,副词。¹⁶为:治理。¹⁷阽危:危险。阽,临近。¹⁸若是:如此,像这个样子。¹⁹上:皇上,皇帝。²⁰饥穰:荒年和丰年。此处为偏义复词,只指荒年。饥,灾荒。穰,庄稼丰熟。²¹天之行也:是自然界的固有现象。天,大自然。行,常道,规律。²²禹、汤被之: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水有功,舜死后继其位。汤,商朝的开国君主。被:遭,受。之:代词,指“饥穰”。传说禹时有九年的水灾,汤时有七年的旱灾。²³即:如果,假如,连词。²⁴方二三千里:纵横各二三千里。²⁵胡以:何以,用什么。胡,代词。以,介词。²⁶相:副词,兼有指代接受动作一方的作用,此处指“方二三千里”的灾区。²⁷恤:周济,救济。²⁸卒然:突然。卒,通“猝”。²⁹急:紧急情况,指突然爆发的战争。³⁰馈:进食于人,此处指发放粮饷,供养军队。³¹兵:兵灾,战祸,战争。³²乘:因,趁。³³大:非常,十分,副词。³⁴屈:缺乏。³⁵徒:同伙。³⁶衡击:横行劫掠攻击。衡,通“横”。³⁷罢:通“疲”。³⁸羸:瘦弱。³⁹易:交换。⁴⁰毕:完全,副词。⁴¹通:达。⁴²能:是衍文。⁴³疑者:指对朝廷反抗的人。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⁴⁴并:一同,副词。⁴⁵举:举兵。⁴⁶争起:争先起来闹事。⁴⁷乃:才,副词。⁴⁸骇:受惊,害怕。⁴⁹图:谋划,想办法对付。⁵⁰岂:难道,副词。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¹积贮(zhù)者,天下之大命²也。苟³(sù)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¹⁰而不至!”殴¹¹民而归之农¹²,皆著¹³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¹⁴,末技¹⁵游食之民¹⁶,转而缘南亩¹⁷,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¹⁸矣。可以¹⁹²⁰富安天下²¹,而²²²³²⁴此廪(lǐn)²⁵也,窃²⁶²⁷陛下²⁸惜之。
译文: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注释:¹夫:助词,用在全句之前,表示一种要阐发议论的语气。²大命:大命脉,犹言“头等大事”。³苟:如果,假如,连词。⁴粟:此处泛指粮食。⁵何为:做什么事。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为,动词。⁶以:凭,靠,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⁷则:就,连词。⁸怀敌:使敌对者来归顺。怀,归向,使动用法。⁹附远:使远方的人顺附。附,使动用法。¹⁰招:招抚。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¹¹殴:通“驱”,驱使。¹²归之农:使动双宾语,使之归农。¹³著:“着”的本字,附着。¹⁴食其力:靠自己的劳力吃饭。¹⁵末技: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此处指与“本业”相对的“末业”,即工商业。¹⁶游食之民: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游食,坐食,不劳而食。《荀子·成相》:“臣下职,莫游食。”杨倞注:“游食谓不勤于事,素餐游手也。”¹⁷缘南亩:走向田间,从事农业。缘,因,循,此处有趋向之意。南亩,泛指农田。¹⁸乐其所:以其所为乐,即乐于从事自己的本业(农业)。乐,以……为乐,意动用法。所,名词。¹⁹可以:助动词。²⁰为:做到。²¹富安天下:使天下富足安定。富安,使动用法。富,指食用充足;安,指政治安定。²²而:但,却,连词。²³直:竟然,副词。²⁴为:造成,动词。²⁵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²⁶窃:私下,副词,表示自谦。²⁷为:替,介词。²⁸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节自《汉书·食货志》
节自《汉书·食货志》

  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的要注意积贮的重要论文。它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表现出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他提出的主张,对于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贡献,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同时,他的重视发展农业,提倡积贮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有借鉴的价值。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观点,既而引用古人有关不耕不织、用之无度给人民带来的危害性的言论,对照当时社会食者众、靡者多、积蓄少的现象,提醒当权者必须慎重正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接着文章论及灾害的必然性,谈到禹、汤受此之苦,并在此基础上接连设问:如果我们也遇到灾害,“国胡以相恤”?如果边境有敌人入侵,“国胡以馈之”?不仅如此,文章更具体揭示了旱荒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一勇者行劫,老弱者易子而食,政治未毕通等。

  最后从正面归结到“夫积贮者, 天下之大命也”, 指出“苟粟多而财有余, 何为而不成”、“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的大利。同时,进一步提出了“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的具体办法。

  贾谊在文章中还毫不隐讳地揭露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

  本文理论结合实际,紧密围绕“积贮”的论题,从正反两面逐层深入地来论证中心论点。文章第一段,首先引用管子之言和古人深知民足致治的事实,对古之治天下,重积贮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了总结,阐明积贮与国计民生的关系,从正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接着由古及今,联系实际,针对当前生产少,消费多,淫侈之风滋长,不重视积贮,国家有覆亡可能的危险形势,说明不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这样通过古今对比,理论和形势的分析,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第二段,则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攸关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积贮的重要。至第三段,则在前面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中心论点,并与第二段及第一段的有关部分进行对比论证,阐明积贮之利是关系国家富强的根本大计,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正面更深入一层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文章这样围绕中心论点,引古证今,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正反对照,并以确凿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层层深入进行论证,把道理说得清楚透彻,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lùnzhùshū

jiǎ liǎnghàn 

    guǎnyuē  cānglǐnshíérzhījié  mínérzhìzhě jīn wèizhīchángwén zhīrényuē  gēng huòshòuzhī zhī huòshòuzhīhán  shēngzhīyǒushí éryòngzhī  zhīzhìtiānxià zhìxiānzhì shì jīnbèiběnér shízhěshènzhòng shìtiānxiàzhīcán yínchǐzhī zhǎng shìtiānxiàzhīzéi cánzéigōngxíng zhīhuòzhǐ mìngjiāngfěng zhīzhènjiù shēngzhīzhěshènshǎo érzhīzhěshènduō tiānxiàcáichǎnjué 

    hànzhīwéihàn shínián gōngzhī yóuāitòng shīshí mínqiěláng suìè qǐngmàijué wéněr ānyǒuwéitiānxiàdiànwēizhěruòshìérshàngjīngzhě shìzhīyǒuráng tiānzhīxíng  tāngbèizhī xìngyǒufāngèrsānqiānzhīhàn guóxiāng ránbiānjìngyǒu shùqiānbǎiwànzhīzhòng guókuìzhī bīnghànxiāngchéng tiānxià yǒuyǒngzhěérhéng léilǎoéryǎo zhèngzhìwèitōng yuǎnfāngzhīnéngzhě bìngérzhēng nǎihàiérzhī jiāngyǒu 

    zhùzhě tiānxiàzhīmìng gǒuduōércáiyǒu wéiérchéng gōng shǒu zhànshèng huái怀yuǎn zhāoérzhì jīnōumínérguīzhīnóng jiēzhuóběn shǐ使tiānxiàshí yóushízhīmín zhuǎnéryuánnán érrénsuǒ wéiāntiānxià érzhíwéilǐnlǐn qièwéixiàzhī 

    jié hànshū ·shíhuòzhì 

参横月落,客绪从谁托。望里家山云漠漠,似有红楼一角。
(shēn)横月落¹,客绪从谁托。望里家山云漠漠²,似有红楼³一角。
译文:月亮已落,夜色已深,心头的愁绪又能向谁诉说。透过微薄的月色,向家乡的方向放眼远望,一片寒烟萦绕,隐约中只能看见红楼的一角。
注释:¹参横月落:指落月与横斜的星显得参差不齐的样子。参:参宿,二十八宿之一,属西方土宿。中间三颗星俗称三星。²漠漠:这里指大面积分布的样子。³红楼:即家园中的楼阁。
不如意事年年,消磨绝塞风烟。输与五陵公子,此时梦绕花前。
不如意事年年,消磨绝塞(sài)¹风烟。输与五陵公子²,此时梦绕花前。
译文:不如意的事情年年都有,这塞外寒烟里,竞蹉跎了好些年岁。哪里比得上那京城之中的富家公子们,此时一定在楼中梦里笙歌,还没有醒来。
注释:¹绝塞:遥远的边塞。²五陵公子:京都富豪子弟。五陵: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古人以五陵代指京都繁华之地。

  上片侧重写景,“参横月落,客绪从谁托”,是写眼前的实景,月亮已落,参星横斜,正是天将破晓之际,纳兰已经要从汉儿村出发了。“客绪”是指一种行旅怀乡的愁思。这满心的情绪,真真是,又该从何说起。在这样的茫然无奈中,词人抛出了虚化的两句,“望里家山云漠漠,似有红楼一角”则是虚笔,太多执着的情绪容易让人产生幻觉,纳兰似乎也并不介意在这里用这种方式变现他思乡之情。红楼显然是想象之语,而在这里,“楼”并不是重点,红楼一角之下,定是有佳人倚栏,翘首企盼着词人的归期吧,此情悠悠,两心知。

  下片侧重写情。先说后两句,“输与五陵公子,此时梦绕花前”,单看这两句自然是无头无脑,不过连上前面两句,“不如意事年年,消磨绝塞风烟”就可以看出,纳兰这其实是在抱怨了。他感叹道自己年年都有不如意之事,要戍守塞外,在缕缕风烟中消磨时光。看来,纳兰自己的确是比不上此时正在游赏玩乐的京城贵族子弟们啊,他们恐怕此时正过着活色天香般的生活吧。词人拿远行在外孤寂无聊的自己,和在京师里过着悠闲生活的人们相比,在看似情绪平静的表面之下,他实在是忍不住满腹牢骚。短短四句,言浅而意深。

  这样一个结句,也是对上片落句的回照,在整首词里构成了一种前后勾连、回环往复的韵致,《清平乐》这样短小的词牌能写出这样回环往复的意味,可见纳兰情意之深切,也更让人觉得其中哀伤之情愈加的缠绵委婉。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87页 ​

qīngpíngyuè ·hànércūn

lánxìng qīngdài 

shēnhéngyuèluò cóngshuítuō wàngjiāshānyún yǒuhónglóujiǎo 
shìniánnián xiāojuésàifēngyān shūlínggōng shímèngràohuāqián 
魏明帝游洛水,水中有白獭数头,美净可怜,见人辄去。帝欲取之,终不可得。
魏明帝游洛水,水中有白獭(tǎ)数头,美净可怜¹,见人辄(zhé)²去。帝欲取之,终不可得。
译文:魏明帝到洛书游玩,水中有好几只白獭,样子美丽安静令人喜欢,但它们看见人就马上离开。魏明帝想取得白獭,最终没有如愿。
侍中徐景山曰:“獭嗜鲻鱼,乃不避死。”画板作两生鲻鱼,悬置岸上,于是群獭竞逐,一时执得。
侍中徐景山曰:“獭嗜(shì)¹(zī)鱼,乃不避死。”画板作两生辄鱼,悬置岸上,于是群獭竞逐,一时执得。
译文:侍者徐景山说:“白獭喜欢吃辄,(为了吃)连死都不怕。”于是在画板上画了两只辄鱼,悬挂在岸上。于是白獭竞相追逐,一下子可以抓住。
帝甚嘉之,曰:“闻卿能画,何以妙也?”答曰:“臣未尝执笔,然人之所作,可庶几耳。”帝曰:“是善用所长。”
帝甚嘉¹之,曰:“闻卿能画,何以妙也?”答曰:“臣未尝²执笔,然人之所作,可庶几耳。”帝曰:“是善用所长。”
译文:魏明帝赞叹不已,说:“早就听说你擅长画画,没想到(你的画技)这么神奇。”徐景山回答说:“我并没有在画画上下功夫。”魏明帝说:“这就是善于运用自己的专长。”
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酒醒后,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馀悲。
枫林凋(diāo)晚叶¹,关河²(jiǒng)³,楚客惨将归。望一川暝(míng)(ǎi),雁声哀怨;将规凉月,人影参(cēn)(cī)。酒醒后,泪花凤蜡¹⁰,风幕卷金泥¹¹。砧(zhēn)(chǔ)¹²¹³高,唤回残梦¹⁴;绮(qǐ)¹⁵香减¹⁶,牵起馀(yú)¹⁷
译文:深秋的傍晚,枫树林里的叶子在凋落。山川的路途是那样遥远。我怀着凄惨的心情,即将离别这客居的异地,回去了。举目远望,但见江面上笼罩着浓重的暮霭,宿雁的叫声是那样哀怨。在半规凉月的微光里,送行人们的参差身影,还依稀可辨卷。当一觉醒来,酒意消退了。陪伴我的只有半截残烛,一摊蜡泪。烫金的帘幕正在随风舒卷。户外,很响的捣衣声驱散了我最后一丝幻觉。我忽然发觉她那熟悉的衣香已经消失了,禁不住又悲从中来。
注释:¹晚叶:深秋的树叶。²关河,关塞山河。³迥:辽远。⁴楚客:作者自称。⁵暝霭:傍晚的雾气。⁶将规:将圆形。此指上弦月或下弦月。⁷参差:散乱不齐貌。⁸泪花:指蜡泪。⁹销:消减。¹⁰凤蜡:凤凰形状的蜡烛。¹¹金泥:以金粉饰物。¹²砧杵:捣衣石与棒槌,指捣衣。¹³韵:声音。¹⁴残梦:酒醒后的迷惘状态。¹⁵绮罗:素地花纹和有椒眼纹的丝织品,指女子衣裙。¹⁶香减:衣香减弱,指恋人不在身边。¹⁷馀悲:不尽伤感。馀:不尽,未完。
亭皋分襟地,难拚处,偏是掩面牵衣。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筯还垂。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亭皋(gāo)¹分襟(jīn)²地,难拚(pàn)³处,偏是掩面牵衣。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筯(zhù)还垂。多少暗愁密意¹⁰,唯有天知。
译文:啊,水边的那块平地,我们最后分手的地方。还记得,当时我已是难舍难分,偏偏她还要牵着我的衣服,哀哀掩泣。更何况,此后我们只能永远怀着满腔的哀怨,却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可以预想,我们只能把深长的思念,密密麻麻地写在往来的书信中,或者去弹奏起一支愁肠欲断的曲子,让泪水默默她流下来。啊,这暗藏着的愁苦,这深密的感情怎样计量,只有老天才知道吧!
注释:¹亭皋:水边平地。亭,平;皋,水旁地。²分襟:别离。³难拚:难于割舍。⁴偏:偏偏,助词。⁵掩面牵衣:指昨夜恋人掩面而泣,牵衣惜别。⁶长结:长期郁结不散。⁷书:书信。⁸银钩:字迹,指书法笔势道劲。⁹玉筯:玉石筷子,喻美人眼泪。¹⁰暗愁密意:无法言传的浓郁愁情。

  开篇即从首途前夕饯宴之后写起。起笔即打破了一般送别诗词从长亭饯别到别后相思的模式,而是用倒叙法先从饯别之后的心情、感受写到分襟时的难舍难分情景的追忆。在追忆中层层推进,深化离情,而省略饯别宴会的场面。

  接着写春色情景,“望一川暝蔼,雁声哀怨”,亦在烘托离别忧伤的情绪,连雁的鸣声都显得有些悲伤。再由景写至人本身。“半规凉月”,半月意谓着无法圆满,恰应了离人心中的真切感受。离别的人在月下话别,离情依依的感觉亦随着文字的铺陈而散发出来。

  “酒醒后”以下几句当是写“楚客”在离开送别者以后独居旅舍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处的时间、空间都来了个大转换。“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烛泪都快销尽了,印有金泥图案的帘幕,随风舒卷,飘曳不定,在搅动“楚客”的情怀。好不容易才进入梦境,和“她”相逢,正欲互诉离情,偏偏又被响亮的砧杵捣衣声惊醒。“她”的绮罗香泽闻不到了,“她”的形象消失了,只留下梦回之后的“馀悲”。“馀悲”照应前文,可想到他的饯别之前、送别之后,梦境之中的深切悲苦。同时还能引起下片的追忆与推想,乃上串下连,前后呼应的关键词语。这段由不寐到入梦,由梦境到梦回,层层铺叙,有实有虚,深情婉转,从而更强化了“楚客”旅夜独居的孤寂感。

  下片用倒叙法追忆昨宵饯别、分襟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亭皋指水边平地,即“楚客”与恋人分襟地。分襟与分袂同义,表示离别。在他们分手时,“难拚处,偏是掩面牵衣”,这情景已足使人禁受不了,这是第一层悲愁。如果这次分襟只是暂别,后会有期,那也可于悲愁中聊以自慰。然而这次分别是“怨怀长结,重见无期”,生离等于死别,这悲愁非比一般,这是第二层悲愁,较前推进了一层。

  “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想”字领起,用自己的推想使词境展开到一个新境界。虽然后会无期,如果能时通鱼雁,以寄相思,那也可略慰离怀,但这毫无用处。银钩,指小字,即使将银钩小字写满信笺,也是空写,终难解相思之苦。

  “断鸿声里,玉筯还垂”想到恋人也在断鸿声里至今还流着伤心的眼泪,这里第三层悲愁。结构层层推进,抒情步步转进,愈转愈深,“楚客”的感情也推向了最高点。层层转进,曲折回环,亦“顿挫之致”也。

  “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彼此心中有多少深愁或多少情意,老天都知道。颇有此情可鉴日月的味道,而词人写至此,也显出自己的情深意浓,多说无益,就交予苍天吧。

  这首词表情达意,除借景言情外,结构上的腾挪跳荡也使别情的表达在曲折中愈处浑厚凝重。诗词典故的灵活运用、语言的富艳精工又为本词增添了一分绚丽和醇雅。

参考资料:
1、 邑心文编著.酒的故事 图文共赏 品味中国酒的曼妙传奇:岳麓书社,2005.02:第172页
2、 周啸天.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辞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04月:第837页

fēngliúzi··fēnglíndiāowǎn--zhōubāngyàn

fēnglíndiāowǎnguānjiǒngchǔcǎnjiāngguīwàngchuānmíngǎiyànshēngāiyuànbànguīliángyuèrényǐngcānchàjiǔxǐnghòulèihuāxiāofèngfēngjuǎnjīnzhēnchǔyùngāohuànhuícánmèngluóxiāngjiǎnqiānbēi

tínggāofēnjīnnánpànchùpiānshìyǎnmiànqiānkuàngyuàn怀huáizhǎngjiézhòngjiànxiǎnghènshūzhōngyíngōukōngmǎnduànchángshēngzhùháichuíduōshǎoànchóuwéiyǒutiānzhī

贞观二十一年,作玉华宫,后改为寺,在宜君县北凤凰谷。
贞观二十一年¹,作玉华宫,后改为寺,在宜君县²北凤凰谷。
注释:¹贞观二十一年:即公元647年,贞观是唐太宗年号。²宜君县:今属陕西,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北部。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溪回¹松风²长,苍鼠窜古瓦。
译文:溪路回转松林里的风很大,有老鼠在古老的瓦檐上窜跳。
注释:¹回:一作“迥”。²松风:松林之风。
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
不知何王殿,遗构¹绝壁²下。
译文:这里不知道是给哪个王修的殿宇,建构在绝壁之下。
注释:¹遗构:前代留下的建筑物。²绝壁:陡峭的山壁。
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
阴房¹鬼火²青,坏道³哀湍(tuān)
译文:阴冷的房屋里有青色的鬼火,毁坏了的道路上有湍急的流水。
注释:¹阴房:阴凉的房室。²鬼火:磷火。迷信者以为是幽灵之火,故称。³坏道:毁坏的道路。⁴湍泻:湍急的流水泻下。
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
万籁(lài)¹真笙(shēng)(yú)²,秋色³萧洒
译文:大自然的声音是真正的音乐,秋天里的景物正是最美的时候。
注释:¹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²笙竽:两种乐器名。一作“竽瑟”。³色:一作“气”,一作“光”。⁴正:一作“极”。⁵萧洒:即潇洒,清丽;爽朗。
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
美人为黄土,况乃¹粉黛²假。
译文:当时的美人都已成了黄土,何况是泥塑的木偶呢。
注释:¹况乃:何况;况且。²粉黛:敷面的白粉和画眉的黛墨,均为化妆用品。
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
当时侍金舆(yú)¹,故物²独石马³
译文:当时能侍奉在皇帝左右的,也唯独剩下石马了。
注释:¹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²故物:旧物;前人遗物。³石马:石雕的马。古时多列于帝王及贵官墓前。
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
忧来藉(jiè)¹草坐,浩歌²泪盈把³
译文:心里感到忧愁,坐在草上,大唱一首歌,眼泪落了一大把。
注释:¹藉:凭借,依靠。²浩歌:放声高歌,大声歌唱。³盈把:满把。把,一手握取的数量。
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
(rǎn)¹征途间,谁是长年者²
译文:漫漫的征途中,谁又能活到一大把岁数。
注释:¹冉冉:渐进貌。形容时光渐渐流逝。²长年者:长寿的人。

  玉华宫,在写此诗时已废为玉华寺,但此诗题不作“玉华寺”,而是写作“玉华宫”,体现了诗人在兵连祸结,国家衰微之时,对贞观之治的无限缅怀和对荣华难驻人世沧桑的感叹,抚今追昔,不禁伤怀无尽。

  诗中前八句描写旧宫的凄凉景象。先写旧宫外景:“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宫前溪水回流,松风长啸,苍褐色的老鼠在古瓦上窜来窜去。这遗弃在绝壁之下的宫殿,不知是何代帝王所建?接着写旧宫内景: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那阴森的房中,青莹的灯光仿佛夜间的鬼火一样,年久失修的道路上流着湍急的水,水声好象在哀鸣。而除此以外的一切自然之声,却像笙和竽的吹奏声一样,悦耳动听,宫院内,秋色正显得分外潇洒。这里,作者用穿插手法,在每四句中,前两句写景,欲尽未尽,忽入抒情,在时断时续的跳跃式的写景中,插入自己的感慨,把景与情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景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时,在描写上采用了反衬法,即以乐衬哀。当此海内烽烟四起之际,自然声音、自然景物不因人事而变化,在秋色中显得这般美好,而眼前的古殿,却已满目荒凉。一个“古”字、一个“正”字,透出了此中消息,表现了作者在遣词用字上的匠心独具。这样反衬,昔盛今衰的对比更为强烈,作者的人生无常的感想也暗寓其中,为后八句作了巧妙的铺垫。

  诗歌后八句抒写对旧宫荒凉的感慨。前四句承上而来,感叹人与物的幻灭无常。先写人:昔日宫中的美女,早已化为黄土,何况那些殉葬的木偶人呢!再写物:当年陪侍太宗的金舆,多么华美,如今何在?

  留存下来的,只有荒殿门前那冰冷的石马了。从对人和物的感慨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四句的忧叹。诗人难以承受这所见所感的忧伤,瘫坐在草地上,时而高歌,时而痛哭,泪如雨下。他想: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谁能够长存永驻呢?这浩茫无际的人生忧伤,真是无终无了啊!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上章(指《九成宫》)以伤乱作结,本章(即《玉华宫》)以忧老作结。”其实,这首诗在忧老中,更多地包含着伤乱的心情。作此诗时杜甫已经四十六岁,除困守长安十年外,又经历了三年的战乱,战乱的摧残,使人感到易于衰老,生死无常,他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艰辛,更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此时,他看到旧宫的荒凉景象,因景及人,因人而国,将个人的忧伤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忧生而又忧世,使得全诗的意义更为深广,从而产生出更加沉郁的思想力量。

  这首诗不仅在结构上显得跳跃而富于变化,同时在音韵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此诗在用韵上,以短促的仄声韵一韵到底,与描写的荒凉景象和抒发的凄楚情绪很协调。其次,诗中多用仄声字,如“苍鼠窜古瓦”、“遗构绝壁下”,都是一平四仄,甚至整句全用仄声字的,如“况乃粉黛假”、“故物独石马”,五字五仄。这就使得诗歌在音律上显得“生拗”,急促有力,造成激昂的声情,给人以一种奇崛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68-27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