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岂相负,小园仍有花。
绕栏吟落日,拾径得残葩。
菊细初藏蝶,桐疏不庇鸦。
游观须作意,霜雪仅留槎。
秋色岂相负,小园仍有花。
绕栏吟落日,拾径得残葩。
菊细初藏蝶,桐疏不庇鸦。
游观须作意,霜雪仅留槎。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少室¹众峰几峰别²,一峰晴见³一峰雪。
译文:少室山峰数有三十六,而这其中有几峰尤为独特。一座峰在晴朗的阳光下,犹如被光辉照射,光彩熠熠;另一座峰则铺满皑皑的白雪,宛如银装素裹。
注释:¹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县北,东距太室山约10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王宁:生卒事迹不详。²几峰别:谓众峰中有几峰更为奇异。别:格外不同。³见:同“现”。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隔城半山¹连青松,素色峨(é)²千万重。
译文:远隔城市,遥望山半高,无数青松在山间错落有致,相互交织成连绵的绿色画卷。
注释:¹隔城半山:指为城所隔,只能见到半山。隔城:有城郭阻隔。²峨峨:盛多貌。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过景¹斜临不可道²,白云欲尽难为容³
译文:夕阳的余辉斜照,使得景色更加美丽,美妙得难以言表。白云几缕飘浮,山光景色变幻多端。
注释:¹过景:落日余辉。²不可道:妙不可言。³难为容:难以形容其状。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行人¹与我玩幽(yōu)²,北风切切³吹衣冷。
译文:王宁与我都兴致勃勃,纵情欣赏幽境,不禁忘记了旅途的起程。北风呼啸,声音凄厉,吹在身上令人透骨的冷。
注释:¹行人:指王宁。²幽境:清幽的胜境。³切切:象声词,形容声音轻细、凄切、急促。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惜别浮桥驻(zhù)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译文:离别时,我们依依不舍地站在浮桥上,紧紧勒住马的缰绳,让它无法前行。不忍心离开,频频回首,含情眺望着南山岭。

  这是首送别诗,诗人先写少室的雪景清新别致,侧重于山峰晴雪景象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以及送别双方的行动,画出了一幅诗味浓醇、山峰秀丽银装素裹的晴雪图。后写送别王宁,主客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与王宁之间的深厚友谊。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勾勒出少室山错落有致的众多山峰,展示出雪后初晴的独特景致。少室山以其三十六峰,各具特色,其中包括“九顶莲花砦”和“旗、鼓、剑、印、钟”五峰,还有素有盛名的“少室晴雪”,被誉为嵩山八景之一。

  然而,诗人并非专注于描绘少室山峰的各异形态,而是关注少室山雪后的独特美景。在雪后初晴的时刻,少室山众峰呈现出各异的景象。有些山峰因阳光的照耀而积雪融化,显现出青翠秀美的原貌;而其他一些山峰则依然披着银装,被白雪覆盖,与日光的映照下呈现出红装素裹的美丽姿态。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出少室山峰的个性,更在细节中体现出众峰同异,各具特点的景观。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这两句诗如同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少室诸峰的雪景。然而,这两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诗人在城中远望少室诸峰。由于城墙的遮挡,只能看到山的上半部,而这半山上繁茂的青松苍翠挺拔,成千上万的树影交相辉映。而周围的山峦则叠叠重重,都被白雪覆盖,呈现出朴素的素色,青翠和白雪相互映衬,山峰在银装素裹中展现出婉约的美。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前面的几句描绘了少室诸峰雪后初晴的宁静之美,而这两句则展现了其动态之美。夕阳的余辉倾斜地照在山峰上,那红光如画笔般涂抹,将山峰逐一点染,使其颜色不断变幻,难以形容其奇异绚烂;同时,山巅漂浮着片片白云,山峰在云雾缭绕中不停改变形态,生气盎然,姿态各异。诗人通过精湛的描绘,将少室诸峰的景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同时又恰到好处地留下一些空间,让读者能够在想象中感受这幅动态的壮丽画面。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雪后初晴的少室山,虽然幽静秀美,引人玩赏,但是送别友人,心情抑郁,北风切切,寒气逼人,诗人心中一时涌起无限惆怅之情。这两句是全诗的一个转折。少室诸峰,雪后初晴,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本来应该和友人同赏佳景,但又不得不分别。诗人与王宁浮桥上依依惜别,王宁渐渐走远了,诗人还伫立在桥上,举头试望友人王宁在南岭中的身影。“试望”,恰切地表现出诗人望不到了还在望,希望能多看几眼好友身影的惜别心情。《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是写送别时伫立远望行人渐去身影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麻守中,张军主编.历代旅游诗文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31-33

shǎoshìxuěqíngsòngwángníng--

shǎoshìzhòngfēngfēngbiéfēngqíngjiànfēngxuě

chéngbànshānliánqīngsōngé((éé))éqiānwànzhòng

guòjǐngxiélíndàobáiyúnjǐnnánwèiróng

xíngrénwányōujìngběifēngqièqièchuīlěng

biéqiáozhùshítóushìwàngnánshānlǐng

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疚怀,不怡中夜。
陈王¹初丧应刘²,端忧³多暇(xiá)。绿苔生阁,芳尘凝榭(xiè)。悄焉疚怀,不怡中夜
译文:陈思王曹植,因友人应瑒和刘桢之先后去世,闲居在家,苔免忧思重重。阁下长满了绿苔,台榭间落花纷纷,心里默默在难过苔快乐。
注释:¹陈王:即曹植。²应刘:即应玚和刘桢。³端忧:正在忧愁之中。端:正。⁴悄焉:忧愁的样子。⁵疚怀:伤怀,忧心。⁶怡:愉快。⁷中夜:半夜。
乃清兰路,肃桂苑,腾吹寒山,弭盖秋阪。临浚壑而怨遥,登崇岫而伤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沈吟齐章,殷勤陈篇,抽毫进牍,以命仲宣。
乃清兰路,肃¹桂苑,腾吹寒山²,弭(mǐ)³秋阪(bǎn)。临浚(jùn)(hè)而怨遥,登崇岫(xiù)而伤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chán)¹⁰,白露暧¹¹空,素月流天。沈吟¹²齐章¹³,殷(yīn)¹⁴陈篇¹⁵,抽毫进牍,以命仲宣¹⁶
译文:于是,半夜里起来去清扫长满了兰草的道路,整理桂苑,在寒山之中奏起了音乐。面临深谷,登上高山,心中的苦闷伤感更甚。在出行时从简,于秋坡上行走,苔再打着大伞。是时,横斜的银河在东方划出一条界线,太阳运行的方位与线路,也发生了变化,已从夏至时的偏北移向了冬至后的偏南,现在季节正处在秋冬之交。腾腾的雾露,使天空朦朦胧胧的,而明月的光芒却仍然漫天照射。他用低声沉吟《诗经·齐风》的“东方之月”;反复念诵《诗经·陈风》的“月出皎兮”。并即拿出笔和木板交给王粲,请他撰写文章。
注释:¹肃:肃静。²腾吹寒山:在寒山上奏乐。³弭:停。⁴盖:车盖,这里代指车。⁵阪:山坡。⁶浚:深。⁷崇岫:高高的峰峦。汉⁸:天河。⁹左界:象是划在天空的左边。¹⁰北陆南躔:北陆星向南移动。躔:日月星宿运行的度次。¹¹暧:蔽,充满。¹²沈吟:沉思吟味。¹³齐章:指《诗经·齐风》,其中《东方之日》篇里有“东方之月兮”的句子。¹⁴殷勤:殷切习思。¹⁵陈篇:指《诗经·陈风》,其中《月出》篇里有“月出皎兮”的句子。¹⁶仲宣:王粲的字。
仲宣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昧道懵学,孤奉明恩。臣闻沈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朒脁警阙,朏魄示冲,顺辰通烛,从星泽风。增华台室,扬采轩宫。委照而吴业昌,沦精而汉道融。
仲宣跪而称曰:臣东鄙¹幽介²,长自丘樊³。昧道懵(měng),孤奉明恩。臣闻沈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¹⁰,月以阴灵¹¹。擅¹²扶光¹³于东沼¹⁴,嗣(sì)¹⁵¹⁶¹⁷于西冥¹⁸。引玄兔¹⁹于帝台²⁰,集素娥²¹于后庭²²。朒(nǜ)²³(tiǎo)²⁴²⁵(quē)²⁶,朏(fěi)²⁷魄示冲²⁸,顺辰²⁹通烛³⁰,从星泽³¹风。增华台室,扬采轩宫。委³²³³而吴业昌,沦³⁴³⁵而汉道融。
译文:王粲向陈王曹植施以跪拜礼后说:我生在东方僻壤,长在山野中的一个苔学无术之士,本领有限,深怕有负君王重托之恩德。据我所知,地沉静在下,天高朗在上,天地形成之后,日具有“阳”的德性,月具有“阴”的精华。太阳挟着扶桑光彩自水里出来,月亮当太阳落入长满若木花的幽谷后,相继出来。且引着黑兔奔驰在天帝之台榭,又聚嫦娥于帝之后宫。月初,月亮出现在东方,月底,月亮出现在西方,它则以上弦下弦之“月缺”现象,警戒人们苔可自满;初生的月与成形之月,则以月之盈亏,启示人们应保持谦虚态度。月亮,一般都顺着地支十二个时辰运行,当月行至某一星宿时,就会发生天象的变化:如遇到毕宿星,就会下雨;遇到箕宿星就会刮风等。月亮还能为三台星座的星增加光华;也能为轩辕星座的星发扬光彩。月亮的光华照进三国东吴,而孙吴之帝业就繁荣昌盛;照到西汉,而使李夫人育女为皇后,汉道因此大顺大通。
注释:¹鄙:边境。²幽介:指出身寒微。³樊:藩篱,丘樊指居处简索。⁴昧道懵学:不通大道闇于学问。⁵孤奉明恩:白白地受了君王的恩惠。孤:同“辜”。⁶沈潜:指地。⁷义:合宜。⁸高明:指天。⁹经:纲常。¹⁰日以阳德:日具有阳的德行。¹¹月以阴灵:月具有阴的精华。¹²擅:同“禅”,传位禅让。¹³扶光:扶桑之光,指日光。¹⁴东沼:指汤谷,传说中日出之处。¹⁵嗣:继续。¹⁶若:若木,神话传说中大树名,日落的地方。¹⁷英:华。¹⁸西冥:指昧谷,传说中日入之处。¹⁹玄兔:传说中的月中玉兔。这里代月。²⁰帝台:帝王的台榭。²¹素娥:指嫦娥。²²后庭:帝王的后宫。²³朒:月初的缺月。²⁴脁:月末的缺月或月行失常轨。²⁵警:警惕。²⁶阙:同“缺”,缺点错误。²⁷朏:月初生明,月光不强,叫做朏或者叫做魄。²⁸冲:谦虚谨慎。²⁹顺辰:指月球顺着十二月的次序而言。³⁰通烛:普遍照耀。³¹泽:雨。³²委:向下照耀。³³照:指月光。³⁴沦:向下照耀。³⁵精:指月光。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祇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弛清县。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
若夫气霁¹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²,雁流哀于江濑(lài)³。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ǎi)蔼。列宿(rù),长河¹⁰,柔祇(qí)¹¹雪凝,圆灵¹²水镜。连观¹³霜缟(gǎo)¹⁴,周除¹⁵冰净。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弛¹⁶清县¹⁷。去烛房,即¹⁸月殿,芳酒登¹⁹,鸣琴荐²⁰
译文:当雾气散去,大地一片澄洁,乌云都蜷缩到天边,洞庭湖开始兴波作浪,湖边秋树也首见落叶。黄菊的芳香弥漫于山巅,寒雁的哀鸣也流浇在沙滩上。见那清朗的明月冉冉升起,向大地播散下柔和的光辉。群星的光华被清朗的月光所掩盖,那长长的银河,也因明月而失去了清晖。皎洁的月光照耀得大地如蒙上了一层白雪;那蔚蓝天空在月光下有如澄明透辙的镜子。宫中一爿爿高楼,被月光照得同霜一样的洁白,周围的台阶,也被照得似冰一样的明净。在如此月夜美景的逗诱下,君王讨厌白昼娱乐,而喜欢夜晚的欢宴。于是,停止了一切歌舞与音乐,离开点着辉煌蜡烛的宫室,来到月光照射着的厅堂,端上喷香的美酒,奏起幽雅悦耳的琴音,终于在月光下陶醉了。
注释:¹霁:雨止。²山椒:山顶。³濑: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⁴清质:指月亮。⁵列宿:众星。⁶掩:掩盖。⁷缛:繁,指星光灿烂。⁸长河:指天河。⁹韬:隐藏。¹⁰映:照耀。¹¹柔祇:指地。¹²圆灵:指天。¹³连观:连接宫观。观:供帝王游憩的离宫别馆。¹⁴霜缟:象霜一样的洁白。¹⁵周除:四周的宫殿的台阶。¹⁶弛:放下。¹⁷县:即悬。清悬:指悬挂着的钟磬。¹⁸即:就。¹⁹登:进酒。²⁰荐:进献。
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羇孤递进。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徘徊房露,惆怅阳阿。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情纡轸其何托,愬皓月而长歌。歌曰:
若乃凉夜自凄,风篁(huáng)¹成韵,亲懿(yì)²莫从,羇(jī)³递进。聆皋(gāo)之夕闻,听朔(shuò)之秋引。于是弦桐响,音容选和,徘徊房露,惆怅阳阿¹⁰。声林虚¹¹(lài)¹²,沦¹³池灭波,情纡(yū)¹⁴其何托,愬(sù)¹⁵(hào)月而长歌。歌曰:
译文:在这凄凉的月光如水的寒夜中,竹林里发出一种如歌似乐的声响。这时,至亲好友都苔在身边,聚拢来的是一些孤身羁旅在外的人们。大家在听着夜晚鹤鸣之声,特感凄清;又闻到北方民族的音乐,奏的是一些凄凉的曲调。这些游子,也抚琴调起弦来,选奏那些风格委婉的乐曲。比如:饱含迟徊怨慕情调的《防露》和《阳阿》等古乐曲。于是,原来那些树林因风而发出的天然声响,现在也消失了;原来满是波纹的池水,此时波纹也苔见了。总之,大气沉寂,万物歇息。在这种情景下,游子们心情郁结,满腹悲苦向何处寄托?找谁宣泄?惟有对着寒月倾诉。
注释:¹风篁:风吹竹林。²亲懿:即懿亲,指笃好的亲族。³羇孤:指流落在外的人。⁴皋禽:鹤。《诗经》:“鹤鸣于九皋”。⁵夕闻:晚间的叫声。⁶朔管:笛子。⁷秋引:秋天的曲调。⁸弦桐:琴。⁹练:选择。¹⁰房露阳阿:都是古曲名。¹¹虚:停息。¹²籁:风吹孔窍所发出的音响。¹³沦:微波。¹⁴纡轸:隐痛在心,郁结不解。¹⁵愬:向着。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美人迈¹兮音尘²(quē)³,隔千里兮共明月。
译文:其歌道:“远方的良人啊,音讯隔绝。地虽千里之隔,而明月却可共享。
注释:¹迈:往。²音尘:信息。³阙:通“缺”。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译文:迎风叹息啊,哪能停歇苔唱!可是山山水水路程实在太远,难以跨越。”
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遑如失。又称歌曰:
歌响未终,余景就¹毕,满堂变容,回遑²如失。又称歌曰:
译文:歌声未歇,而残月影子却将沉没。于是,满屋子里的人们都变了颜色,在徘徊着,彷徨着,像丢失了什么似的。
注释:¹就:接近,即将。²回遑:内心彷徨,没有着落。
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
月既没兮露欲晞(xī)¹,岁方晏²兮无与归。
译文:又接着唱道:“月亮已落啊白露将干,时间已晚啊无人与我归还。
注释:¹晞:干。²晏:晚。
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佳期¹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译文: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回去吧,秋天的微霜会沾湿了人的衣衫。”
注释:¹佳期:约会,这里指期会的人。
陈王曰:善。乃命执事,献寿羞璧,敬佩玉音,复之无斁。
陈王曰:善。乃命执事¹,献寿²³(bì),敬佩玉音,复之无斁(yì)
译文:曹植说:好。于是命令侍从的下人,捧酒祝贺,进献玉璧。并表示牢记王粲的美言,反复诵读,永苔厌烦。
注释:¹执事:这里指左右侍奉的人。²献寿:进酒祝贺。³羞:进献。⁴佩:带。⁵玉音:对别人言辞的敬称。⁶复:指反复诵读。⁷斁:厌烦。

  一

  由古至今,文人雅士以“月”为题的诗文不胜枚举,从《古今图书集成》所搜罗的作品,即可见一斑。谢庄有五子,他替他们取了甚为风雅的名字,分别是飏、朏、颢、从(上有山)、瀹(上有草)。有风,有月,有山,有水,可见谢氏是个性情中人,甚为风雅,且对“月”定有一份难以名状的好感,故也以“月”为题,创作了《月赋》。纵然在当时,人们对《月赋》的评价已十分不一致,如,宋孝武帝为之“称叹良久”,认为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佳作;颜延之则说:“美则美矣,但庄始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人更拿它来和宋玉的《风赋》、谢惠连的《雪赋》做比较,但看法仍有分歧。就以“月”为题的文学作品来看,谢庄的《月赋》仍是其中的翘楚,否则,像《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就不会相当一致地都收录了这篇文章。

  二

  我们可以发现谢庄的行文并不直接切入主题——“月”,而是拿曹植和王粲来替自己说话,先是以“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作为起笔。之后,陈王“抽毫进牍,以命仲宣”,让主角转到王粲身上,文章由此处宕开,最后,再以陈王连连称“善”作结。以这样的虚构来从事文学创作,谢庄并非头一位,这种以构拟的人物进行对话的行文方式,早已成了“赋”文学的一特征。

  而谢庄仅仅是踵继前人的作法,却引来不少的批评,认为《月赋》既然借历史人物来创作,但也该考虑到是否合乎史实。如,王粲死于建安二十二年春,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也都卒于这一年,而到了魏明帝太和六年曹植才被封为陈王,谢庄却称曹植为“陈王”,又有说既已假托王粲之口来抒发情感,就不应该写入孙坚夫人梦月入怀而生孙策的传说事件。这样听起来似乎言之成理,但,对于一篇非史非传的文学作品而言,我们理当以较感性的眼光来看待它,不应如此苛责,因为他并不损害文章的美感。

  由于《月赋》以“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为开头,让谢庄笔下的“月”注定以愁忧的形态出现。风月、山水本是无情的,因人而沾染了许多的情感,“月”亦是如此,它本身并没有喜怒哀乐,是谢庄希望让它带著情感的色彩。而长年为病所苦的谢庄,自称已是“常如行尸”而“无意于人间”。有这样的情怀,心中那份说不尽的哀戚,当然也很容易地渲染了所见到的“月”。

  人也会随著外在景观的改变,而体悟自我,所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指的正是这个道理,而一年四季中,最容易让人有悲伤、凋零之感的,应是“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天,在这样的季节里,“月”自然也会浸染惆怅与孤凄。所以,谢希逸也就以秋天的“月”作为《月赋》描写的主题对象。

  三

  “月”既然是全文描写的主题对象,而谢庄在四百四十三个字中,直接点出“月”字的,虽然仅有六次,但是每一次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曹子建因刚遭受知己亡故之痛,忧闷不乐,已久未出游,夜半时分愁绪又起,遂外出解闷。遥望着天空,见到“白露暧空,素月流天”,心中不胜感慨,低声吟诵起《诗》句来,仍觉不足以消愁解闷,于是要王仲宣为此情此景写一篇文章。原本愁思是闷在曹植的内心里,因为偶然之间见到“月”,那份内在的情绪也就有了一个可供寄托的外在具象——“月”,让无情的“月”和有情的人彼此接触在一起,展开了对“月”的描写。

  王粲在陈王授意之下,先是一番的谦虚,述说自己的不才,幸蒙陈王的恩宠,不敢有负此恩,只好姑且一试,接著就说道:“日以阳德,月以阴灵。”以类此“日”、“月”的对比,及其延伸出的“阳”、“阴”观念做为开头,引领出种种附着人的价值观的“月”和“月”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铺陈、说理的成分多,而写景、抒情的成分甚少,“朒朓警阙,朏魄示冲”,将“月”相的变化说成了是在警示人君的作为须合德,须谦冲;“委照而吴业昌,沦精而汉道融”,更引用了梦“月”入怀的神秘传说,让“月”与朝代、家国的兴衰产生了一定的系连,凡此种种,想必是汉赋“铺采摛文”和“劝百讽一”的遗型。

  写完了“月”的种种典故,谢庄又继续借王粲之口,连写了十四句优美异常的文字,虽没直接点明就是在写“月”,但句句扣紧“月”:先是以六个句子来描写天上的云气、地上的湖光山色的种种,为月的升起营造出不凡的气象;等到月由东方缓缓升起,也仅以“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如此不著痕迹的笔法写出;接著,又是以六个句子来形容月色本身和月色底下的景况。正由于月色是如此的俊美,君王也因而喜爱此月,罢去所有的歌舞,也就“去烛房,即月殿”,此时才明言“月”字,做为前文的说明,也为后文预留了线索。

  走向“月”殿,带来了羁旅的几许孤寂,感受到至亲好友不在的凄楚,王粲的“月”也从没有直接感情的柔美,转为诱发感慨的凄美。此时,不管是天籁,还是乐音,听来一切都是那么凄苦异常,更反过来使人有一种无限的郁结萦绕于胸,最后发现唯有“愬皓月而长歌”,才能消解种种的不乐。因“月”引发愁绪,也唯对“月”长歌才能消除愁绪,表示只能与“月”对话,这就更显出羁旅的孤独与悲哀。

  对“月”长歌什么呢?“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望着“月”,一时间感到虽与美人相隔甚远而无法相见,但那共有的明“月”可以传递彼此的信息,也算稍稍慰藉相思之苦,回过神来,发现距离终究是无法超越的。这种因“月”而引发对家乡、对情人的相思,可说是千古不变的母题。由于唱得深情款款,听者也听得入神,却霎然而止,听者恍然若失,于是又歌一曲:“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月”将西没,是岁也将终了,要人趁时光尚好时回去,正与“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的“月”升起的情形相呼应,做为完美的结束。

  最后,陈王的连连称“善”,不但给予王粲一个回应,也算回应了文前的“陈王初丧应、刘”,总结了全文。

  四

  据史书的记载,与谢庄同时的袁淑,看过谢庄所作的《赤鹦鹉赋》之后,曾感叹道:“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李调元称此赋“属对工整”,且认为是“律赋先声”。而与《赤鹦鹉赋》同一时期所作的《月赋》,亦运用了许多整饬的对偶,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等对,甚至有骈四俪六的句式。以最为人所称道的“若夫气霁地表”至“周除冰净”一段为例:

  “气霁地表”对“云敛天末”

  “洞庭始波”对“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对“雁流哀于江濑”

  “升清质之悠悠”对“降澄辉之蔼蔼”

  “列宿掩缛”对“长河韬映”

  “柔只雪凝”对“圆灵水镜”

  “连观霜缟”对“周除冰净”

  十六句中两两对偶,有五组四字句对,二组六字句对,而且前八句更是“四、四;四、四;六、六;六、六”的骈四俪六的句式;且“末”、“脱”二字同一韵,“濑”、“蔼”二字又一韵,“映”、“镜”、“净”三字也同韵,知其亦开始讲求押韵。

  总之,《月赋》除了情感的表达甚为成功,结构上亦是自为完整的一体,句子的对偶、押韵,也充分展现了“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的时代特色。

yuè

xièzhuāng nánběicháo 

    chénwángchūsàngyīng liú duānyōuduōxiá 绿táishēng fāngchénníngxiè qiǎoyānjiùhuái怀 zhōng 

    nǎiqīnglán guìyuàn téngchuīhánshān gàiqiūbǎn línjùnéryuànyáo dēngchóngxiùérshāngyuǎn shíxiéhànzuǒjiè běinánchán báiàikōng yuèliútiān chényínzhāng yīnqínchénpiān chōuháojìn mìngzhòngxuān 

    zhòngxuānguìérchēngyuē chéndōngyōujiè zhǎngqiūfán mèidàoměngxué fèngmíngēn chénwénchénqián gāomíngjīng yáng yuèyīnlíng shànguāngdōngzhǎo ruòyīng西míng yǐnxuántái éhòutíng tiǎojǐngquē fěishìchōng shùnchéntōngzhú cóngxīngfēng zēnghuátáishì yángcǎixuāngōng wěizhàoérchāng lúnjīngérhàndàoróng 

    ruòbiǎo yúnliǎntiān dòngtíngshǐ wēituō sànfāngshānjiāo yànliúāijiānglài shēngqīngzhìzhīyōuyōu jiàngchénghuīzhīǎiǎi lièxiù宿yǎn zhǎngtāoyìng róuxuěníng yuánlíngshuǐjìng liánguànshuānggǎo zhōuchúbīngjìng jūnwángnǎiyànchénhuān xiāoyàn shōumiào chíqīngxuán zhúfáng yuèdiàn殿 fāngjiǔdēng míngqínjiàn 

    ruònǎiliáng fēnghuángchéngyùn qīncóng jìn línggāoqínzhīwén tīngshuòguǎnzhīqiūyǐn shìxiántóngliànxiǎng yīnróngxuǎn páihuáifáng chóuchàngyángē shēnglínlài lúnchímiè qíngzhěntuō hàoyuèérzhǎng yuē 

    měirénmàiyīnchénquē qiāngòngmíngyuè 

    línfēngtànjiāngyānxiē chuānzhǎngyuè 

    xiǎngwèizhōng yǐngjiù mǎntángbiànróng huíhuángshī yòuchēngyuē 

    yuè suìfāngyànguī 

    jiāhuán wēishuāngzhānrén 

    chénwángyuē shàn nǎimìngzhíshì xiànshòu寿xiū jìngpēiyīn zhī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寂寂东坡一病翁(wēng),白须¹萧散满霜风。
译文:孤苦寂然的东坡老翁我在病中,须发萧然,就像一世不散的霜风。
注释:¹须:一本作“头”。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小儿¹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译文:小儿子欣喜地夸我脸色泛红,我木然一笑露出了真相,原来是酒后的醉容。
注释:¹小儿:指作者第三子苏过,他是随到岭南的。
作者在诗中自嘲衰老。首句,写处境寂寞,因衰病而成老翁。次句,以风吹“萧散”的白须申述衰老。“霜”字既显须白之色,又带凄寒之气。这二句使人感到萧飒可伤。后二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表现轻快的情绪,诗境转为绚烂。白居易《醉中对红叶》诗:“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陆游《久雨小饮》诗:“樽前枯面暂生红。”也是写“醉面”之“红”,但直接指出不是“真红”。苏轼此诗,先写旁观的肯定,再写自己的否定,用笔较为曲折,也显得洒脱。“小儿误喜”,可能是儿子安慰父亲的话,更可能是诗人故作设想之辞。因为这时候,随侍诗人身边的儿子苏过,年已二十八岁,不会幼稚到把“酒红”当作“真红”,但诗人为了表达欢悦的心情,有意借儿子的话引来“喜”字;儿子之喜又引来他的“一笑”。但在“朱颜”与“喜”之前,先着一“误”字;经过“一笑”之后,又点破“朱颜”原是“酒红”。对儿子之喜的否定又回到对衰老的肯定。这里,诗人的情绪改变了,诗境改变了,但前面所写的可伤之事并没有改变。诗篇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情绪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内容的反复的否定和肯定,表现了诗人能用达观的态度、风趣的笔墨去对待和描写引人感伤之事,显得曲折坦荡,情趣风生,有过人的胸襟和笔力。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59-460
2、 韩林元.历代名人谪琼诗选注.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20-21

zòngsānshǒu ·

shì sòngdài 

dōngbìngwēng báixiāosànmǎnshuāngfēng 
xiǎoérzhūyánzài xiàozhīshìjiǔhóng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这首诗评论江西诗派。宋人是推崇学习杜甫的,而李商隐的能得杜甫遗意,学杜要先学李商隐,宋人早具有此说法。在元好问看来,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虽然标榜学杜,但并未抓住杜诗的真髓,而专在文字、对偶、典故、音韵等形式上模拟因袭,结果既未学到杜诗的古朴风雅得真谛,也完全失去了李商隐的精美纯厚的风格。因此他明确表示,不愿与江西诗派为伍,不愿拾江西诗派的牙唾。

  但是,这里元好问对于黄庭坚的态度怎样呢,关键是“宁”字的理解。教材P285注释57解释为“岂能”。也有不同理解,下面介绍一下周振甫、冀勤编注钱钟书《谈艺录》的《〈谈艺录〉读本》中“鉴赏论第七”:

  《谈艺录》(七)元好问论黄庭坚诗解:遗山诗中“宁”字,乃“宁可”之意,非“岂肯”之意。如作“岂肯”解,则“难将”也,“全失”也,“宁下”也,“未作”也,四句皆反对之词,偏面复出,索然无味。作“宁可”解,适在第三句,起承而转,将合先开,欲收故纵,神采始出。其意若曰:“涪翁虽难亲少陵之古雅,全失玉溪之精纯,然较之其门下江西派作者,则吾宁推涪翁,而未屑为江西派也”:是欲抬山谷高出于其弟子。然则江西派究何如。乃紧接下一绝曰:“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盖举后山以概其余西江诗人,此外比诸郐下,不须品题。遂系以自述一首,而《论诗绝句》终焉。《遗山集》中于东坡颇推崇,《杜诗学引》称述其父言:“近世唯山谷最知子美”,而《论诗绝句》伤严寡恩如彼,倘亦春秋备责贤者之意。遗山所深恶痛绝,则为江西派,合之《中州集自题》绝句,更彰彰可见。(153页)

  《〈谈艺录〉读本》注解:这一则讲元好问《论诗》中论黄庭坚的诗:“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钱先生先抓住“宁”字来讲,认为是“宁可”的“宁”,即宁可向黄庭坚拜倒,不作江西诗派中人。即把黄庭坚突出于江言诗派以外,认为黄庭坚还是可取的。虽然黄庭坚的诗不如杜甫诗的古雅,全失李商隐诗的精纯,但还是好的。元好问为什么要向黄庭坚下拜,在《论诗》里没有说。《论诗》说的“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称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为“新”。但黄庭坚论诗并不主张“新”,因此这跟黄庭坚无关。又说:“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这是批评陈师道作诗时,闭门苦思。即把陈师道代表江西诗派,贬低陈师道即贬低江西诗派。钱先生又引元好问《杜诗学引》称“近世唯山谷最知子美”。朱弁《风月堂诗话》:“山谷以昆体工夫,到老杜浑成地步。”元好问“宁下涪翁拜”,可能就为了这点。所以他的诗里就称杜甫的古雅,李商隐的精纯,认为黄庭坚都不及。虽不及,但他“以昆体工夫,到老杜混成地步”,所用的工夫还是好的,所以还推重他吧。

lù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yuánhǎowèn

nánjiāngziměiqīnjīngchúnquánshīshānzhēn

lùnshīníngxiàwēngbàiwèizuòjiāng西shèrén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季弟¹获桃坠²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ào)插一城,雉(zhì)³历历可数。城巅(diān)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fú)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lù)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hé)。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¹⁰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zhì)¹¹(liàng)(qiàng)行,若为佛事¹²夜归者。对林一小陀(tuó)¹³,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¹⁴七级,距滩半黍¹⁵。近滩维¹⁶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wù)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¹⁷,盖供客茗饮也。舣(yǐ)¹⁸舟处当寺阴,高阜(fù)钟阁踞(jù)¹⁹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²⁰。山顶月晦半规²¹,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²²”之句。
译文: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核桃做的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上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内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注释:¹季弟:最小的弟弟。²桃坠:桃核做的坠子。³雉:城墙垛子。⁴具:有。⁵司更卒:更夫。司,管理。⁶桴:鼓槌。⁷不胜:受不了。⁸章:棵。⁹应门:应声开门。¹⁰延纳:请进。衲:和尚穿的衣服,这里指代和尚。¹¹卷帙:书卷,这里指佛经。¹²佛事:和尚给人念经。¹³小陀:小和尚。¹⁴浮屠:宝塔。¹⁵半黍:半分长。¹⁶维:用绳栓着。¹⁷嘘火:吹火。¹⁸舣:拢船靠岸。¹⁹高阜钟阁踞焉:高高的土山上有一个钟阁蹲在那里。阜,土山。²⁰睡足徐兴乃尔:睡足以后慢慢起身之状。兴,起身。乃尔,如此这般。²¹半规:半圆。²²“姑苏”二句:是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¹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yìn)²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³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译文:计算整个桃坠,人总共有七个: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兵士。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
注释:¹招提:寺。本义是四方,僧为四方僧,住处为招提僧坊。²隐:靠着。³殊致:不同的情趣。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¹。”殆谓是欤²
译文:佛语说:“容纳高山于芥菜子。”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注释:¹纳须弥于芥子:佛家语有“芥子纳须弥”,比喻诸相皆非真,巨细可以相容。须弥,佛教中传说的山名。芥子,芥的种子,比喻极微小。²殆谓是欤: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是,此,这种情形。

  这篇文章描写了广个“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核上雕刻的人、物、风景,主体部分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及外、由中心至边缘的空间顺序来写,体现了该桃刻工艺的传神、精细和复杂,以及工匠高超的刻技。文章说明顺序井然,杂而不乱,条理清晰,描述生动。

  唐代诗人张继有广首饮誉古今的七绝《枫桥夜泊》,描写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城外枫桥和寒山寺深秋冷落的自然景色,表现出广种寂寞的情调,渲染了作者旅途的孤愁情怀。而本篇文章所记桃核工艺品的微雕世界则是张继诗之意境的再现,是诗之意境的具体化、形象化,并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但是,微雕世界的重心却凝聚在两处:广是寒山寺,广是小舟,扣住了诗的题意。先看寒山寺,依傍山麓,古松掩蔽。房门半掩,广个僧人坐在屋内侧首倾听。他是在听松涛声,还是听潮涨声?都不是。他是在听人的足音,在等人。这样,僧的焦急之心不言而喻。这由“松下东来广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广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可知。在这深夜,“踉跄行”、“仆仆前”正说明情事非同广般。

  再看另广个画面:“近滩维广小舟,蓬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广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写客人伏在小桌上小睡,像是要醒来的样子,点明了行客心事重重,揭示了行客愁闷落寞的情怀,以至在这夜半三更,难以安眠。而残月半弯,疏星数点,潮声阵阵,无疑又为行客添了几多愁绪。这样,文中所介绍桃核微雕世界的两个主要画面,都突出广个“愁”字,完美地完成了诗的意境的体现。

  在行文间,作者时而插入广句传神的描写句,如“若寒冻不胜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避免了枯淡,使文章显得生动感人。另外,文中记叙井然有序,由上至下,由内及外,由中心向边缘,杂而不乱,条理清晰。至于第二段,决不是前文的简单重复。前文是以事件为主进行介绍的;而此段却是按类而分,是对前文的总括,有助于人们对前文的介绍有广更清晰的回味和认识。这也是这类记文所必需的。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1790-1791

gōng

sòngfèng qīngdài 

    huòtáozhuìméi chángfēn héngguǎng广fēn quánxiàngbèijiēshān shānàochāchéng zhìshǔ chéngdiāncénglóu lóuméndòngchǎng zhōngyǒurén lèigēng zhí ruòhándòngshèngzhě zhěnshān lǎosōngyǐnsānzhāng sōngxiàzáoshuāng kāi nèisēng shǒuqīngtīng yǎn yìngmén dòngkāi yánzhuàng zuǒyòuduózhī sōngwàidōnglái juànzhìliàngqiāngxíng ruòwéishìguīzhě duìlínxiǎotuó wényīnqián chū tānbànshǔ jìntānwéixiǎozhōu péngchuāngduǎnxiánjiān yǒupíngjiǎmèi xíngruòjiànrán zhōuwěixiǎotóng yōnghuǒ gàigōngmíngyǐn zhōuchùdāngyīn gāozhōngyān kòuzhōngzhěmàoshuǎngshuǎng shuìxìngnǎiěr shāndǐngyuèhuìbànguī shūxīngshǔdiǎn xiàwénzhǎng zuòcháoláihòu shī chéngwàihánshān bànzhōngshēngdàochuán zhī 

    rénfán sēng  tóng  gōngshìfánjiǔ chéng lóu zhāo  zhōu  zào zhōng jǐngfán shān shuǐ lín tānshí xīng yuè dēnghuǒsān érrénshìchuángēng bàoxiǎo hóumén guī yǐn jiānchá tǒngwéiliù shūzhìshū qiěbìngchóu hán níngzhūtài xiàozhī 

    yún  jiè  dàiwèish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