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一笑横江,酒醒重问皋桥旅。残釭厌梦,离杯衔泪,伤春歧路。
出门一笑横江,酒醒重问皋桥旅。残釭厌梦,离杯衔泪,伤春歧路。
三十年前,相逢同是,承平俊侣。换沧波身世,云愁海思,算萍梗知人苦。
三十年前,相逢同是,承平俊侣。换沧波身世,云愁海思,算萍梗知人苦。
不信兰成老去,赚狂名、萧条词赋。江山如此,文章何用,英雄无主。
不信兰成老去,赚狂名、萧条词赋。江山如此,文章何用,英雄无主。
独立苍茫,楼船西下,清淮东注。欠胡床,为弄梅花,笛里唤青溪步。
独立苍茫,楼船西下,清淮东注。欠胡床,为弄梅花,笛里唤青溪步。
郑文焯

郑文焯

郑文焯(1856~1918)晚清官员、词人。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鹤、鹤公、鹤翁、鹤道人,别署冷红词客,尝梦游石芝崦,见素鹤翔于云间,因自号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而托为郑康成裔,自称高密郑氏。光绪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后旅居苏州。工诗词,通音律,擅书画,懂医道,长于金石古器之鉴,而以词人著称于世,其词多表现对清王朝覆灭的悲痛,所著有《大鹤山房全集》。 ▶ 2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郭橐(tuó)¹,不知始²何名。病偻(lǚ)³,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其名¹⁰,亦自谓¹¹“橐驼”云¹²
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注释:¹橐驼:骆驼。这里指驼背。²始:最初。³病偻:患了脊背弯曲的病。⁴隆然:脊背突起的样子。⁵有类:有些像。⁶之:代词,指起外号这件事。⁷名我固当: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名,称呼,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固:确实。当:恰当。⁸因:于是,就,副词。⁹舍:舍弃。¹⁰其名:他原来的名字。¹¹谓:称为。¹²云: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豪富人 一作:豪家富人)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¹西。驼业²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³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¹⁰。他植者¹¹虽窥伺效慕¹²,莫¹³能如¹⁴也。(豪富人 一作:豪家富人)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雇佣他。人们观察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其他种植的人即使暗中观察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的。
注释:¹长安:今西安市,唐王朝首都。²业:以……为业,名词作动词。³为观游:经营园林游览。为,从事,经营。⁴争迎取养:争着迎接雇用(郭橐驼),取养:雇用。⁵或:或者。⁶移徙:指移植。徙,迁移。⁷硕茂:高大茂盛。⁸早实:早结果实。实,结果实,名词做动词。⁹以:而且,连词,作用同“而”。¹⁰蕃:多。¹¹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¹²窥伺效慕:暗中观察,羡慕效仿。窥伺:偷偷地察看。效慕:仿效,慕也是"效"的意思。¹³莫:没有谁,代词。¹⁴如:比得上,动词。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有问之¹,对曰:“橐驼²非能使木³寿且孳(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¹⁰¹¹¹²,其培¹³欲平,其土欲故¹⁴,其筑¹⁵欲密¹⁶。既然¹⁷¹⁸,勿动¹⁹勿虑²⁰,去²¹不复顾²²。其²³(shì)²⁴也若子²⁵,其置²⁶也若弃²⁷,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²⁸。故吾不害其长²⁹而已³⁰,非有能硕茂³¹之也;不抑耗其实³²而已,非有能早而蕃³³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³⁴而土易³⁵,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³⁶。苟³⁷有能反是者³⁸,则又爱之太恩³⁹,忧之太勤⁴⁰。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⁴¹,爪其肤⁴²⁴³⁴⁴其生枯⁴⁵,摇其本以观其疏密⁴⁶,而木之性日以离⁴⁷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⁴⁸也。吾又何能为哉?”
译文: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按树木的本性种植,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注释:¹有问之: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²橐驼:古人最郑重最恭敬的自称法,是自称其名,可译“我”。³木:树。⁴寿且孳:活得长久而且繁殖茂盛。孳,繁殖。⁵天:指自然生长规律。⁶致其性: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致,使达到。⁷焉尔: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⁸凡:凡是,所有,表示概括,副词。⁹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¹⁰本:树根。¹¹欲:要。¹²舒:舒展。¹³培:培土。¹⁴故:旧。¹⁵筑:捣土。¹⁶密:结实。¹⁷既然:已经这样。¹⁸已:(做)完了。¹⁹勿动:不要再动它。²⁰勿虑:不要再担心它。²¹去:离开。²²顾:照看。²³其:如果,连词。²⁴莳:栽种。²⁵若子:像对待子女一样精心。²⁶置:放在一边。²⁷若弃:像丢弃了一样不管。²⁸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得到了。则:那么,连词。者:助词,无义。²⁹不害其长:不妨碍它的生长。³⁰而已: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³¹硕茂: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³²不抑耗其实: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³³早而蕃: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³⁴根拳:树根蜷缩。³⁵土易:更换新土。³⁶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若……则……,如果……那么(就),连接假设复句的固定结构。焉:句中语气词,无义。³⁷苟:如果,连词。³⁸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³⁹爱之太恩:爱它太情深。恩,有情义。这里可引申为”深“的意思。⁴⁰忧之太勤:担心它太过分。⁴¹甚者:更严重的。甚,严重。⁴²爪其肤:掐破树皮。爪,掐,作动词用。⁴³以:表目的,连词,用来。⁴⁴验:检验,观察。⁴⁵生枯:活着还是枯死。⁴⁶疏密:指土的松与紧。⁴⁷日以离:一天天地失去。以,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⁴⁸不我若:不若我,比不上我。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置于动词前。若,及,赶得上,动词。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理 一作:官理)
问者曰:“以子之¹²,移之³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zhǎng)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¹⁰,而¹¹卒以祸¹²。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¹³促尔耕¹⁴,勖(xù)¹⁵尔植¹⁶,督¹⁷尔获¹⁸,早缫(sāo)而绪¹⁹,早织而缕²⁰,字²¹而幼孩,遂而鸡豚(tún)²²。’鸣鼓而聚之²³,击木²⁴而召之。吾小人²⁵(chuò)(sūn)(yōng)²⁶²⁷劳吏者²⁸,且²⁹不得暇³⁰,又何以³¹蕃吾生³²而安吾性³³耶?故病且怠³⁴。若是³⁵,则与吾业者³⁶³⁷亦有类³⁸乎?”
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的人口兴旺,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注释:¹之:助词,的。²道:指种树的经验。³之:代词,指种树之“道”。⁴理,治理,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⁵而已:罢了。⁶理:治理百姓。⁷长人者:为人之长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⁸烦其令:不断发号施令。烦,使繁多。⁹若甚怜:好像很爱(百姓)。¹⁰焉:代词,同“之”。¹¹而:但,连词。¹²卒以祸:以祸卒,以祸(民)结束。卒,结束。¹³官命:官府的命令。¹⁴促尔耕:催促你们耕田。¹⁵勖:勉励。¹⁶植:栽种。¹⁷督:督促。¹⁸获:收割。¹⁹早缫而绪:早点缫好你们的丝。缫: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头。²⁰早织而缕:早点纺好你们的线。缕,线。²¹字:养育。²²遂而鸡豚: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遂,顺利地成长。豚,猪。²³聚之:召集百姓。聚:使聚集。²⁴木:这里指木梆。²⁵吾小人:我们小百姓。²⁶辍飧饔:不吃饭。辍,停止。飧,晚饭。饔,早饭。²⁷以:来,连词。²⁸劳吏者:慰劳当差的。²⁹且:尚且。³⁰暇:空暇。³¹何以:以何,靠什么。³²蕃吾生:繁衍我们的生命,即使我们的人口兴旺。³³安吾性:安定我们的生活。性,生命。³⁴病且怠:困苦又疲劳。病:困苦。怠:疲倦。³⁵若是:像这样。³⁶与吾业者:与我同行业的人,指“他植者”。³⁷其:大概,语气词。³⁸类:相似。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问者曰:“嘻¹,不亦善夫²!吾问养树,得养人³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译文: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注释:¹嘻:感叹词,表示高兴。²不亦善夫:不是很好吗?夫,句末语气词。³养人:养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⁴传:作传。⁵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⁶戒:鉴戒。

  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也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此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理”,说出—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发挥了寓言体杂文笔法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共五段,一、二段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这二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

  在《庄子》书中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养生主》《德充符》中都写到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人间世》中则写了一个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可见柳宗元不仅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继承了《庄子》的观点,连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灵活地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

  橐驼即骆驼,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但这位种树的郭师傅不但不以为忤,反欣然接受。柳宗元在这里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但作者这样写仍是有所本的。在《庄子》的《应帝王》和《天道》中,都有这样的描写,即人们把一个人呼之为牛或呼之为马,他都不以为忤,反而欣然答应。这同郭橐驼欣然以橐驼为名是一样的。这种描写实际上也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的思想,即认为“名”不过是外加上去的东西,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实质,所以任人呼牛呼马,思想上都不致受到干扰波动;相反,甚至以为被人呼为牛马也并不坏。

  后一小段写郭橐驼种树的特异技能。他种树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孳”。作者在后文没有写郭橐驼种树的移栽易活的特点,只提到栽了树不妨害其成长的这一面。其实这是省笔。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所以这里为了使文章不枝不蔓,只点到而止。在这一小段的收尾处还布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从这里,作者已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第三段是郭橐驼自我介绍种树的经验。前后是正反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究竟什么是树木的本性呢?“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他

  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就回答了上段的问题,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继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实上,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这两层对比写法,句式富于变化。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用押韵的辞句,使重点突出,系从《庄子·马蹄》的写法变化而出。从介绍橐驼的种树经验上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观点同老庄思想还是有差别的。柳是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他并不主张一味听之任之的消极的“顺乎自然”,而是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的适应自然。他要求所有的种树人都能做到认识树木的天性,即懂得如何适应树木生长规律的业务。把种树的道理从正反两面讲清楚以后,文章自然就过渡到第四段。

  四、五段是正面揭出本旨,实为一篇之“精神命脉”。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最后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三字,这个“养”字很重要。可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综观全文,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参考资料:
1、 种树郭橐驼传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2-6]
2、 王彬主编.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

zhòngshùguōtuótuózhuà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guōtuótuó zhīshǐmíng bìng lóngránxíng yǒulèituótuózhě xiāngrénhàozhī tuó  tuówénzhīyuē  shènshàn míngdàng  yīnshěmíng wèi tuótuó yún 

    xiāngyuēfēngxiāng zàichángān西 tuózhòngshù fánchángānháorénwéiguānyóumàiguǒzhě jiēzhēngyíngyǎng shìtuósuǒzhòngshù huò huó qiěshuòmào zǎoshífán zhízhěsuīkuīxiào néng  (háorénzuò háojiārén )

    yǒuwènzhī duìyuē  tuótuófēinéngshǐ使shòu寿qiě néngshùnzhītiān zhìxìngyāněr fánzhízhīxìng běnshū péipíng  zhù rán dòng  shìruò zhìruò tiānzhěquánérxìng hàizhǎngér fēiyǒunéngshuòmàozhī hàoshíér fēiyǒunéngzǎoérfánzhī zhízhěrán gēnquánér péizhī ruòguòyān gǒuyǒunéngfǎnshìzhě yòuàizhītàiēn yōuzhītàiqín dànshìér ér shènzhě zhǎoyànshēng yáoběnguānshū érzhīxìng suīyuēàizhī shíhàizhī suīyuēyōuzhī shíchóuzhī ruò yòunéngwéizāi  

    wènzhěyuē  zhīdào zhīguān   tuóyuē  zhīzhòngshùér  fēi ránxiāng jiànzhǎngrénzhěhàofánlìng ruòshènliányān érhuò dànláiéryuē  guānmìngěrgēng ěrzhí ěrhuō zǎosāoér zǎozhīér éryòuhái suìértún  míngérzhī érzhàozhī xiǎorénchuòsūnyōngláozhě qiěxiá yòufánshēngérānxìng bìngqiědài ruòshì zhěyǒulèi   (zuò guān )

    wènzhěyuē   shàn wènyǎngshù yǎngrénshù  zhuànshìwéiguānjiè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茅檐¹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²相媚好³,白发谁家翁媪(ǎo)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注释:¹茅檐:茅屋的屋檐。²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⁴翁媪:老翁、老妇。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同:无)
吴儿锄豆¹溪东,中儿正织²鸡笼。最喜小儿亡(wú)³,溪头卧剥(bō)莲蓬。(亡 同:无)
译文: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²织:编织,指编织鸡笼。³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同“无”。⁴卧:趴。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16-1517

qīngpíngyuè ·cūn

xīn sòngdài 

máoyánxiǎo shàngqīngqīngcǎo zuìyīnxiāngmèihǎo báishuíjiāwēngǎo 
érchúdòudōng zhōngérzhèngzhīlóng zuìxiǎoérlài tóuliánpéng  (tóng  )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读书无论资性¹高低,但²能勤学好问³,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gǒu)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译文:读书做学问不在于天分高低,只要能够勤奋学习,不耻下问,对所有的事情留心观察,多思索一个为什么,自然就有事理通达的那一天;立身处世,不要为自己出身低微而自卑,只要做事忠诚厚道,行为有则,没有一点马虎随意的地方,也会成为乡邻们所敬仰的人。
注释:¹资性:资质;天性。²但:只。³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⁴义理: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⁵苟且:这里指马虎,敷衍。⁶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学而不思则罔”,提问是思考的表现形式,问能解惑,增长学问。勇敢地将自己的不足暴露出来,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别人的知识,更是被自己吸收的知识。不要自恃聪明,知识的圆圈越大,未知的事物也会更多。也不要自惭形秽,羞于开口,没有交流,知识的圆圈得不到充实,又怎能扩大呢?“英雄不问出处”,在社会上做人,最重要的是信实稳重,勤恳地学习、工作,不要让毫无意好的尊卑观阻挡立业的决心。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译文:以前我不认识来南塘的道路,今日才见识这里的第五桥。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译文:名贵的园林依傍着涔涔绿水,一丛丛野竹直上青霄。
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
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
译文:仿佛与谷口的郑子真旧日相交,一同游览濠梁。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译文:平生为了寻找幽境胜景,从来就不怕路途遥远。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译文:百顷水潭上春风荡漾,夏天里树木千重,郁郁青青。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译文:树上水果压枝低,树叶相连,隐蔽着莺巢。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译文:把活鲜的鲫鱼切成银丝煲脍,用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香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译文: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饭啊,哪里是在陕西的柁楼底下用餐呢?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
译文:戎王子花远来万里,何年何月告别月支故土?
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
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
译文:异国绝域的珍贵花儿,如今在你的清水池塘四周滋生开放。
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
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
译文:汉使张骞当年都不曾把这花带回,真是徒然到了月支一回,连神农也不知道有这样美妙的鲜花。
露翻兼雨打,开坼渐离披。
露翻兼雨打,开坼渐离披。
译文:可惜的是这鲜花经过露凋雨打,真是绿肥红瘦,日益消损。
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
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
译文:高高的绿竹在舍旁连成一片,稀疏的篱笆下花儿凋零,落英缤纷。
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
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
译文:碾米的碾涡深深可以装下骏马,藤蔓弯弯足以隐藏蛇虫。
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
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
译文:我虽然工于写词作赋,可是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估计去山林隐居的日子也不远了。
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译文:不如把诗书典籍全卖了,和你一起隐居算了。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译文:园中的水塘如沧江涌来,假山是开采的碣石堆成。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译文:风儿吹折了绿笋,枝枝下垂;雨儿催肥了红梅,朵朵绽开。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译文:银子做的指甲是弹铮所用,随身佩带的金鱼小饰品可以用来换酒喝。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译文:兴致高昂,无须洒扫庭院,大家随意坐在莓苔上喝喝酒吧。
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译文:高高的山岩的石阶上狂风吹扬起白雪,细一看,原来是云门上流下的瀑布在怒吼。
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
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
译文:酒醒了就想在竹簟上睡上一觉,衣单天冷想穿绵衣。
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
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
译文:山野的老人来看做客的我,并我送河鱼,不要一分钱。
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译文:此处淳朴可爱,不亚于陶渊明的桃花源。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
译文:小枣树下一片灰蒙蒙的寒云色,茵蔯与春藕共香。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译文:生菜又脆又美味,坐在树下的布单上吃生菜,颇感阴凉。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译文:野鹤清晨即出,山中的精灵在白天都躲藏了起来。
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译文:石林邻近蟠龙水晶宫,方圆百里,茫茫苍苍。
忆过杨柳渚,走马定昆池。
忆过杨柳渚,走马定昆池。
译文:回忆起游玩杨柳渚的情景,曾经也在定昆池飞马驰骋。
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瞝。
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瞝。
译文:醉来把玩青青的荷叶,狂欢之中把白巾小帽也给丢失了。
刺船思郢客,解水乞吴儿。
刺船思郢客,解水乞吴儿。
译文:看到那撑船的小伙子就想起郢中的船夫,他们熟悉水性如同江南的吴儿。
坐对秦山晚,江湖兴颇随。
坐对秦山晚,江湖兴颇随。
译文:我们一直坐着饮酒,看斜阳落下秦山,游玩江湖兴致依然不减。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译文:你的床上书堆成山高,连接屋顶,阶前庭院绿树袅袅飘拂云烟。
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
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
译文:你身为将军却不好兵黩武,你的儿子真是块读书的料。
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
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
译文:微风吹来,恰好为你醒酒,静夜无事,听听吟诗颂词。
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
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
译文:你把细葛布衣挂在萝薜藤上,中天凉月如秋水洒满大地,一片雪白。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
译文:我一想到要回家的日期,心里就很不爽,却也无可奈何,总不能一辈子作客。
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
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
译文:出得门来,溪中流水潺潺;回首一顾,山上白云婀娜,总也放不下留恋的情怀。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後歌。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後歌。
译文:想这几天灯前乱舞自娱,酩酊后的歌声倾吐了我的心声,可是有谁怜悯。
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
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
译文:只有老郑老何你哥儿俩跟我知心知肺,我们约定,下次不管刮风也好,下雨也好,一定旧地重游!

  此组诗共十章,当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初夏,当时杜甫与广文馆博士郑虔同游何将军山林,故作此组诗。以下是仇兆鳌《杜诗详注》对组诗各章的评析。

  首章领起,乃未至而遥望之词。上四,何氏山林。下四,陪郑同游。自塘至桥,桥畔有园,园中有竹,层次如画。谷口,指郑。濠梁,指何。赵汸曰:何于郑为旧交,因而并招及己,但以素有山林幽意,故作此游,非轻赴人招也,说得曲折微婉。《杜臆》末拈幽兴,为十首之纲。

  二章,志林中景物之胜。首二为纲,三四承夏木,五六承风潭。末乃触景而念昔游。风潭覆以夏木,见其萧森可爱。朱鹤龄注:卑枝接叶二句,古人所谓叠韵诗。食有芹卿,乃初到而留饮,末云晚饭,盖至暮而留宿矣。

  三章,记林间花卉之奇。首记花名,次记花种。五六承异花,见其可贵。七八承滋蔓,怜其易谢。张骞不携此种,故曰空到。《本草》弗载其名,故曰不知。《杜臆》开拆,顶露翻。离披,顶雨打。

  四章,羡林傍幽僻之致。上四写景,下四叙情,上四以整炼为工,下四以萧疏见致,俱有章法。没马是实事,藏蛇是想像。《杜臆》:公献赋不售,故欲卖书买宅,乃愤激之词。此云晚花,七章言清晨白日,见其次第。

  五章,见山林景物,而喜逢豪饮,在四句分截。言此间穿池垒石,特大地中剩水残山耳,其势之雄阔,足以破沧江而开碣石。烹笋摘梅,园中佳品。弹筝换酒,将军豪兴。故复移席苔前,以享其用意之殷勤。申涵光曰:起语近纤,五六太板。

  六章,状山林高寒,而美其淳朴,亦四句分截。风磴而吹阴雪者,乃云门之吼瀑泉也,以下句解上句。盖夏本无雪,飞瀑遥溅,乍疑是雪耳。酒醒方思卧簟,而衣冷反欲装绵,言夏日阴森也。野老看客,馈以河鱼,即此见风土淳朴,与他处不同。

  七章,记山林物产,而叹其景幽,亦四句分截。茵蔯之脆,得生菜而加美。栜树之阴,展食单而倍凉。次联分顶,野鹤晨出,言其超旷,山精昼藏,言其深邃。百里之内,独见苍苍,甚言石林之高耸,非谓何林有百里也。此云晨日,下二章言晚、言夜,次第又相联络。

  八章,因水府而旁记游迹。上四实景,下四虚摹。山林胜游,留连累日,故柳渚昆池,亦皆经过。折荷脱巾,醉时狂态。刺船解水,走马而思泛舟也。

  九章,宿何园而记其韵事。上四见主人儒雅,下四言夜景清幽。首句属赋,起不好武。次句属比,起总能文。

  十章总结,乃出门以后情事。首二惜别之情,三四别后之景,五六回忆前事,七八豫订重游。幽意不惬,为迫于归期耳,两句起势突兀。舞曰自笑,歌曰谁怜,无复林中豪兴矣,故须再过以慰寂寥。朋好,指郑广文。钱谦益曰:八句之内,势变多端,尺寸之间,移形换步,正所谓“波澜独老成”也,杜老不容易放笔如此。

péizhèngguǎng广wényóujiāngjūnshānlín

 tángdài 

shínántáng jīnzhīqiáo 
míngyuán绿shuǐ zhúshàngqīngxiāo 
kǒujiùxiāng háoliángtóngjiànzhāo 
píngshēngwèiyōuxìng wèiyáo 

bǎiqǐngfēngtánshàng qiānzhāngxiàqīng 
bēizhījié jiēàncháoyīng 
xiānyínkuài xiāngqínjiàngēng 
fāntuólóu wǎnfànyuèzhōngxíng 

wànróngwáng niánbiéyuèzhī 
huākāijué mànqīngchí 
hànshǐ使kōngdào shénnóngjìngzhī 
fānjiān kāichèjiàn 

pángshèliángāozhú shūdàiwǎnhuā 
niǎnshēn téngmàncángshé 
gōng shānlínwèishē 
jìnniǎnshūmài láiwèněrdōngjiā 

shèngshuǐcāngjiāng cánshānjiéshíkāi 
绿chuífēngzhésǔn hóngzhànféiméi 
yínjiǎtánzhēngyòng jīnhuànjiǔlái 
xìngsǎo suízuòméitái 

fēngdèngchuīyīnxuě yúnménhǒuquán 
jiǔxǐngdiàn lěngzhuāngmián 
lǎoláikàn qián 
zhǐchúnchù yǒushānchuān 

shùhányún yīnchénchūnǒuxiāng 
cuìtiānshēngcàiměi yīnshídānliáng 
qīngchénchū shānjīngbáicáng 
shílínpánshuǐ bǎicāngcāng 

guòyángliǔzhǔ zǒudìngkūnchí 
zuìqīng kuángbáijiēchī 
chuányǐng jiěshuǐér 
zuòduìqínshānwǎn jiāngxìngsuí 

chuángshàngshūlián jiēqiánshùyún 
jiāngjūnhào zhìzǒngnéngwén 
xǐngjiǔwēifēng tīngshījìngfēn 
chīguàluó liángyuèbáifēnfēn 

yōuqiè guīnài 
chūménliúshuǐzhù huíshǒubáiyúnduō 
xiàodēngqián shuíliánzuìhòu 
zhǐyīngpénghào fēngláiguò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雾窗寒对遥天暮(mù),暮天¹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tí)鸦,鸦啼正落花。
译文:满是雾气的寒窗对着天空渐暝的暮色,傍晚的天空遥遥对着寒窗的雾花。花儿凋零,啼鸦声声。乌鸦开始啼叫,正值落花时节。
注释:¹暮天:傍晚的天空。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窗罗垂影瘦,瘦影垂罗窗。风翦(jiǎn)¹一丝红²,红丝一翦风。
译文:垂着罗袖的影子显得清瘦不已。清瘦的身影正垂着罗袖。和风剪出一丝丝红线,红线似春风剪得整整齐齐。
注释:¹风翦:即风吹。剪,有快速之意。²一丝红:常用“红丝”比喻姻缘巧合。

  这首词每两句都是反复回文。“雾窗寒对遥天暮”,从最后一个字“暮”倒着往前读,就是下一句“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倒过来也就是下一句“鸦啼正落花”,这就是回文诗的一种。一般的选本里很少会选这首词,原因很简单:这是纯粹的文字游戏,并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和深刻内涵在里边。这道理是完全正确的,回文诗大多都仅仅是文字游戏而已,就像厨师雕刻出来的一朵精美绝伦的萝卜花,无论多漂亮,也只是正餐旁边的一个装饰。但是厨师愿意去雕刻萝卜花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要让整桌菜卖出更贵的价钱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炫技。这是人的天性,如果掌握了高于常人的技术,总忍不住会拿出来卖弄卖弄,没机会卖弄的话,在受到环境的刺激后,就会“技痒”。

  从词的作法看,上片布景,下片说情,或者叙事、造理,这是宋词基本结构模式。回文体的歌词,大体上亦依此模式填写。上片的相关物景,包括雾窗、暮天,花落、鸦啼,经过回环往复,变而成为窗雾、天暮,落花、啼鸦,其实际项目并不曾添加。下片通过人物形态的转换,叙说故事。其之由窗罗、瘦影,风翦、红丝,变而为罗窗、影瘦,翦风、丝红,同样也不曾添加。无非是一位女子,于花落、鸦啼的背景下,通过风翦、红丝及翦风、丝红的变换,以展现其婀娜多姿的身段而已。这就是回文的奥秘。

  这首词描摹的是眼前风物,虽然意义不大,但是依旧不失隽永别致。从中更可看到词人娴熟的文字技巧。

参考资料:
1、 苏缨著.纳兰词典评: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09:第147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74页
3、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12:第65页

mán ·chuānghánduìyáotiān

lánxìng qīngdài 

chuānghánduìyáotiān tiānyáoduìhánchuāng huāluòzhèng zhèngluòhuā 
xiùluóchuíyǐngshòu shòuyǐngchuíluóxiù fēngjiǎnhóng hóngjiǎnf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