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未尽论心素。早容易、背人去。忆得歌翻断肠句。更惺惺言语。萋萋芳草迷南浦。正风吹、打船雨。静听愁声夜无眠,到水村何处。
相逢未尽论心素。早容易、背人去。忆得歌翻断肠句。更惺惺言语。萋萋芳草迷南浦。正风吹、打船雨。静听愁声夜无眠,到水村何处。

jīn--yángjiù

xiāngféngwèijǐnlùnxīnzǎoróngbèirénfānduànchánggèngxīngxīngyán

fāngcǎonánzhèngfēngchuīchuánjìngtīngchóushēngmiándàoshuǐcūnchù

杨无咎

杨无咎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 2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东风¹知我欲山行,吹断檐(yán)间积雨声。
译文:春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注释:¹东风:春风。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岭上晴云披絮帽¹,树头初日挂铜钲(zhēng)²
译文:漂浮的晴云好似给山岭戴上一顶棉帽,初升起的太阳像挂着一个铜钲挂在树头。
注释:¹絮帽:棉帽。²钲: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译文: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西崦(yān)¹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xiǎng)²春耕。
译文: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是最快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注释:¹西崦:这里泛指山。²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这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

  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7-348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天山¹雪,无花只有寒。
译文: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注释:¹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中闻折柳¹,春色未曾看。
译文: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注释:¹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晓战随金鼓¹,宵眠抱玉鞍(ān)
译文: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注释:¹金鼓:指鼓,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但愿带上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两句是说,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符合军中的生活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此两句则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也强。全篇只此两句作对仗,严正的形式与严肃的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末两句是说,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以上六句全写边疆生活的艰苦,若有怨思,末两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两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字与“直为”,语气斩钉截铁,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此诗点睛结穴之处。

  本诗的结尾雄壮有力,与前面六句的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示如此卓绝的精神。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是因为有了前六句的铺垫。如果一开口就豪言壮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也不拘常格,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0-122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3-244
3、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36-139

sàixiàliùshǒu ·

bái tángdài 

yuètiānshānxuě huāzhǐyǒuhán 
zhōngwénzhéliǔ chūnwèicéngkàn 
xiǎozhànsuíjīn xiāomiánbàoān 
yuànjiāngyāoxiàjiàn zhíwèizhǎnlóulán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春水别来应到海¹,小松生命合禁霜(shuāng)
注释:¹春水句:南朝梁·江淹《别斌》:“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
壶中若逐(zhú)仙翁去¹,待看年华几许长。
注释:¹壶中句:壶公是传说中的仙人。据《云笈七签》记载:壶中有日月如世间,有老翁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称为壶公。《后汉书·费长房传》也记有费长房跟随卖药壶公学道的事。

  这首诗题为《秋晚悲怀》,诗人把主题定得十分明显。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大抒悲秋情怀之后,感秋、悲秋就成为历来诗人常写的主题之一,这首诗也是借秋晚的景象,抒写诗人内心的悲感的。

  起始两句“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感叹时光易逝,壮志未酬。“渐老”则已是人生的秋天;“多忧”,可知世事并非平静;“百事忙”,可见劳生碌碌,生计维艰。但诗人伤怀者尚不止此,时已暮,天渐寒,日渐短,时序是不留情的,流逝的时光,不能够再回来了。“惟草木之零落兮,伤美人之迟暮!”作为一个有心的志士,诗人感到很悲伤。这两句是从悲秋之情着笔,先把心事和盘托出,以见情真。次两句写秋天的景色,但景中寓情,“数分红色上黄叶”,大自然原不过是点染秋色,诗人却体察到时事的易于变迁。“一瞬曙光成夕阳”,更使人深惜曙景不长,朝晖易成夕照。“数分”以显其渐变;“一瞬”,以明其短暂。秋晚降霜,黄叶染成了红色。日暮了,夕阳虽好,毕竟抵不上朝阳;“霜叶红于二月花”,虽然给人以另一种美的感受,但毕竟不及春花。诗人是多感的,他也懂得四时运行的规律,但面对现实,还是产生了淡淡的哀愁,因此这样的诗句,能引起很多人的同感。第五、六两句写诗人开拓心胸,从现实中力求振奋。诗人想到流去的春水,应有到海的时侯,它载去人们送别之情,祝愿它流进大海,汇成那雄波巨澜,在奔腾浩瀚、无边无际的海洋中,有它一份生命的力量。接着又想到山上的青松,青松的生命,是耐得住风霜的,在风欺霜打之后,依然虬枝奋昂,老干撑天,丝毫不带有畏怯的样子。前句以“应到海”表示推测,是写他人;后句以“合经霜”表示理所当然,是写诗人自己。前句于吟想中见柔情,是对他人的怀思;后句于激奋中见劲节,是诗人对自己的策励。但诗人此时并未得到完全的超脱,丝丝缕缕的秋怀,仍然使他有“岁月将零”的伤感。在诗的结尾中,诗人说:“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借用道书中壶公的故事,诗人说,如果能追随着壶中的仙翁,也许能知道人间日月的长短,而不致有岁月蹉跎、华年难再的感慨。

  全诗以悲怀起兴,以自求振拔结束;中间两联,对仗自然,语言清新洒落,可见诗人风格的一斑。诗中所表达的情意,对当时怀才未遇的志士来说,有普遍的意义。

qiūwǎnbēi怀huái--gòu

jiànlǎoduōyōubǎishìmángtiānhánduǎngèngxīnshāng

shùfēnhóngshànghuángshùnshǔguāngchéngyáng

chūnshuǐbiéláiyīngdàohǎixiǎosōngshēngmìngjìnshuāng

zhōngruòzhúxiānwēngdàikànniánhuázhǎng

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惜春行乐莫辞频。
不信芳春¹²老人,老人几度³送余春,惜春行乐莫辞频
译文:我不相信春天会讨厌老年人,老年人还能送走几个残春?尽情地惜春行乐吧。且不要嫌沉溺行乐太多太频。
注释:¹芳春:指春天。²厌:厌弃,抛弃。³几度:几回,几次。⁴莫辞频:不要因太多而推辞。
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拚君瞋,物情惟有醉中真。
巧笑¹艳歌²皆我意³,恼花颠酒拚(pàn)君瞋(chēn),物情惟有醉中真
译文:美丽的笑容,艳情的歌曲,都特别符合我的情味。我爱花爱酒简直要爱得发狂,也不怕你嗔怪责备。因为物性人情,只有在大醉中才最纯真实惠。
注释:¹巧笑:娇媚的笑容。²艳歌:美妙的歌喉,有说指描写有关爱情的歌辞。³皆我意:都合我的意思。⁴恼:引逗撩拨。⁵颠:癫狂。⁶拚:宁愿,甘愿。⁷瞋:同“嗔”,指怒目而视。⁸物情:物理人情。⁹真:真情,纯真。

  这首小令以乐观豁达的态度表现了年老心不老、珍惜春日、及时行乐的豪情。但是在佯狂的腔调中,似也有愤懑不平的声音,寄寓着无尽的壮志难酬之情。

  上片写暮年惜春的情怀,寓有垂老之叹。起笔写“不信芳春厌老人”言辞耿直率真:“我不相信春天真的会讨厌老人,其实年华已逝的老人,还能拥有几个春天呢?”率性的表白韵味十足。 “厌”字将春天拟人化,形象生动。“老人几度送余春”写老人每年都是依依不合地送走了春天,深入地表达了老人对春天的热爱与惋惜。“惜春行乐莫辞频”写老人要用实际的行动来珍惜春光,在春天里要及时行乐。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快乐。在倡导及时行乐的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作为的愤慨和无奈。

  下片写惜春行乐之态。 “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拼君嗔”,写作者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的风流快活,听歌观舞,赏花饮酒,不亦乐乎。 “恼”、 “颠”, “拼”三个字则表现出了作者在行乐中癫狂的状态,以至于忘乎所以,直到赏花赏得花恼,饮酒饮得酒颠。这种忘我的状态暗喻着作者对现实的失意,借行乐饮酒麻醉自己,更添了几许无奈与悲凉。末句“物情唯有醉中真”一句点明自己醉酒癫狂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超脱于尘俗的乐趣。这是呼吁人们去从酒杯中寻找感情释放的乐趣。但透过词人表面上沉溺于醉乡的佯狂姿态,不难体会其内心升腾起的一股愤懑不平之气,不难看出他对人生不得志的无奈和挣扎。

  这首词没有委婉曲折的隐晦之语,句句都是直抒胸臆,豪放而洒脱,给人一种疏旷之感。

  全篇情致优美,语简意丰,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作者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上彊村民选编;李森等编译.精译赏析宋词三百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95-298
2、 (清)上彊村民选编.宋词三百首:哈尔滨出版社,2012:174
3、 程帆主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学生版: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172
4、 张巨才主编.宋词一万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222

zuìzhōngzhēn ·xìnfāngchūnyànlǎorén

zhù sòngdài 

xìnfāngchūnyànlǎorén lǎorénsòngchūn chūnxíngpín 
qiǎoxiàoyànjiē nǎohuādiànjiǔpànjūnchēn qíngwéiyǒuzuìzhōngzhēn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街¹小雨润如酥(sū)²,草色遥看近却无。
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注释:¹天街:京城街道。²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最是¹一年春好处²,绝胜³烟柳满皇都
译文: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注释:¹最是:正是。²处:时。³绝胜:远远胜过。⁴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莫道官忙身老大¹,即²无年少逐春心。
译文: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就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
注释:¹官忙身老大:韩愈写此诗时任吏部侍郎,公务繁忙,故云“官忙”;韩愈时年56岁,故云“身老大”。身老大,年纪大。²即:就。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¹君先到江²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译文: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注释:¹凭:这里作“请”讲。²江:曲江,位于唐代京城东南角,为游览胜地,遗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

  第一首诗中,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作者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作者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首写景,第二首则注重抒情。后一首也是极力写“早”字。诗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参考资料:
1、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9-19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29-730

zǎochūnchéngshuǐzhāngshíyuánwàièrshǒu

hán tángdài 

tiānjiēxiǎorùn cǎoyáokànjìnquè 
zuìshìniánchūnhǎochù juéshèngyānliǔmǎnhuáng 

dàoguānmángshēnlǎo niánshàozhúchūnxīn 
píngjūnxiāndàojiāngtóukàn liǔjīnshēnwèishē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