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此孤根好,萧疏玉满林。低徊不知去,总为岁寒心。
爱此孤根好,萧疏玉满林。低徊不知去,总为岁寒心。

dōngzhāopéngmèngyángxúnméifēn--zhāngqiáo

àigēnhǎoxiāoshūmǎnlínhuáizhīzǒngwèisuìhánxīn

张乔

张乔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 2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
空碧¹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²
译文:天空澄澈无云,清露湿衣。在星光外一轮圆月升腾而起。
注释:¹空碧:指澄碧的天空。²清规:月。月满如规,光辉皎洁,故谓。
东楼莫碍渐高势,四海待看当午时。
东楼莫碍渐高势,四海待看当午¹时。
译文:渐渐升高,东面的高楼也不能遮蔽它,当行于天际之时,四海之内都可看见。
注释:¹当午:正午;中午。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还许分明吟皓(hào)(pò)¹,肯教幽暗取丹枝。
译文:清光自可让人吟咏,月中桂影却不能攀折。
注释:¹皓魄:指明亮的月光。
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
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¹残酒池。
译文:可怜那半夜美丽的月影,正照着贵戚近臣喝残的酒杯。
注释:¹五侯:泛指权贵豪门。

zhōngqiūyuè

 tángdài 

kōngyúnshī湿 qúnxīngguāngwàiyǒngqīngguī 
dōnglóuàijiángāoshì hǎidàikàndāngshí 
háifēnmíngyínhào kěnjiàoyōuàndānzhī 
liánbànchánjuānyǐng zhèngduìhóucánjiǔchí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齐宣王见颜斶(chù)¹,亦:“斶前²!”斶亦亦:“王前!”宣王不说。左右亦:“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亦‘斶前’,亦亦‘王前’,可乎?”斶对亦:“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qū)³。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fèn)然作色亦:“王者贵乎?士贵乎?”对亦:“士贵耳,王者不贵。”王亦:“有说乎?”斶亦:“有。昔者秦攻齐,令亦:‘有敢去柳下季(lǒng)五十步而樵(qiáo)采者,死不赦(shè)。’令亦:‘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yì)。’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译文:齐宣王召见齐人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
注释:¹颜斶:齐国隐士。²前:到前面来。³趋士:礼贤下士。⁴去:距离。⁵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⁶垄:指坟墓。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虡。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左右皆亦:“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¹²,万石(dàn)(jù)³。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yì);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bǐ)野、监门、闾(lǘ)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译文:左右近臣都说:“颜斶过来!过来!大王拥有万乘大国的土地。立有千石重的大钟,万石重的钟架;天下知仁行义的士人都来到齐国,为齐王服务;有口才有智谋的人莫不来到齐国,发挥他们的才能;四方诸侯莫敢不服;齐王所要的东西无不齐备;全国百姓无不拥护。可现在,一般所谓高尚之士,不过称作匹夫、‘徒步’等鄙贱之人而已,他们身处农村;等而下之者,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士人这样下贱呀,也真是够呛了。”
注释:¹石:古代的计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²钟:乐器。³簴:古代悬挂乐器的架子中间的木柱。⁴役处:效力,供事。⁵无不:原作“不”,据黄丕烈《札记》补。⁶百姓:原作“百”,据黄丕烈《札记》补。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斶对亦:“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shùn)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¹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²,以³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shē)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lù)者辱,祸必握。’故亦:‘矜(jīn)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yáo)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jí)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亦:‘无形者,形之君¹⁰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¹¹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亦:‘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¹²,是其贱必本与?’非¹³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亦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译文: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渐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象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所以说:‘真正得道、体道,掌握了规律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注释:¹稍稍:渐渐。²实:指居上位所应该具备的素质。³以:而。⁴为名:有(居上位的)名声。⁵据慢:倨慢,傲慢无礼。⁶约:受阻。⁷握:通“渥”,厚重。⁸九佐:九位辅佐尧治理国家的官员。⁹亟:数,频繁。¹⁰无形者,形之君:无形可见的东西,是有形可见的东西的主宰。¹¹至圣人:一本作“至圣”。¹²不谷:不善。用以自称,表谦恭之意。¹³非:一本无此字,于文义为顺。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宣王亦:“嗟(jiē)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¹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²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³,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亦:“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pú)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yú)。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yì)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译文: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至今我才了解到君子的话,我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为。希望您就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华贵。颜斶辞谢而去,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了。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享有禄位,他并非不尊贵、不显赫,可是他的精神,本质已被伤害。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如今发号施令的,是大王您;而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我的主要意见已经说了,希望您允许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乡。”于是,他拜了两次后离去。
注释:¹自取病:即自取羞辱。²细人:小人德行低下的人。³太牢:牛、羊、猪各一头称一太牢。⁴丽都:华丽。⁵尊遂:尊贵显达。⁶自虞:即自娱,自得其乐。虞:通“娱”,欢乐。⁷言要道:即言之要道,指进言所应该遵循的规则(亦即上文的“尽忠直言”)。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君子亦:“斶知足矣,归真返璞¹,则终身不辱。”
译文: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了,他舍弃功、名、利、禄,辞王而归,回到本乡,恢复他本来是老百姓的面目,这样终身不受侮辱。
注释:¹璞:指舍弃富贵华丽而返归素朴真纯。

  前人评此文曰:“起得唐突,收得超忽”,颇有构思之妙。文章一开头便以“斶前”“王前”两句简短对话,把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示于读者眼前。齐王直言下令,位尊使下的骄横,可以说是习惯成自然,不足为奇;而颜斶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针锋相对命令“王前”的话语,则无异于地动山崩,令人震惊。

  本文有如一出独幕话剧,全篇由对话组成。以对话展开波澜起伏的情节,以对话展现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以情节而论,两个“前”字的撞击,一石激起千层浪。先是“左右”狗仗人势的责问,颜斶舌战齐国群臣;继而是王“忿然作色”,颜斶针锋相对与齐王争论“王贵”与“士贵”的问题。齐王终于为颜斶折服,欲以丰厚爵禄相笼络,却被颜斶谢绝。文章虽短,却起伏曲折。“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即其美之所至也。以人物性格而论,作者所使用的言辞颇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例如“斶前”,尊使卑,上命下,就是这种口吻。“王者贵乎?士贵乎?”在齐王的头脑里,他自以为他是最高贵的,所以他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欲以王之贵压士之贵,非常符合齐王的思维定式。“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物质引诱也是君王们惯用的笼络手段。而颜斶的自比“太璞”,以及所举柳下季墓地的一棵草胜过齐王的脑袋的事例,都十分贴切,符合颜斶的身份。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常采用这种手法。

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
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mì)¹
译文:洛溪边生满了黄葛,黄色的葛花开得密密绵绵。
注释:¹绵幂:密而互相掩盖之意。
青烟万条长,缭绕几百尺。
青烟万条长,缭绕¹几百尺。
译文:长长的蔓条蒙着清晨的烟雾,足足有几百尺长。
注释:¹缭绕:此处意为缠绕。
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綌。
闺人费素万¹,采缉²作絺(chī)(xì)³
译文:闺中的少妇,以其纤纤之素万,采来葛藤,制成丝锦,织成葛布。
注释:¹素万:洁白的万。多形容女子之万。²缉:收集。³絺綌,这里概指葛布。絺:细葛布。綌:粗葛布。
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
缝为绝国衣¹,远寄日南²客。
译文:为远在绝国的征夫缝制暑衣,做好征衣远寄给在日南守边的丈夫。
注释:¹绝国衣:即万里衣。绝国,即绝远之地,极其辽远之邦国,多指边疆。²日南:郡名,秦象郡,唐属岭南道。即骏州,在今越南义安省荣市。
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
苍梧¹大火落²,暑服莫轻掷(zhì)
译文:等到征衣寄到后,恐怕苍梧地区傍晚的火星西落,时已至秋了。
注释:¹苍梧:郡名,即梧州。今广西梧州。²大火落:时令已入秋矣。大火,星名,即心宿。
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
此物虽过时,是妾¹万中迹。
译文:虽然时节已过、但是此暑衣且莫轻掷,因为它是为妻亲万所制,上面寄有妾的一片真情和爱意啊。
注释:¹妾:古代女子自称。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创作了许多飘逸豪放的诗篇。但他同时也写了不少清新婉转的生活、爱情小诗。此首《黄葛篇》即其中之一。

  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层,共三层。“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此层写黄葛生于洛溪,抽条开花,葛条缭绕蔓长,远望绵幂如青烟。这里是化用古乐府《前溪歌》:“黄葛结蒙笼,生在洛溪边”的诗意。作者首先描绘黄葛,一方面,因为它是葛衣之材,引起下面闺妇制衣赠夫的描写,另一方面也是以葛条的绵长缠绕,暗喻闺妇的柔情怀远,写物是为了写人。“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綌。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这是第二层。绝国,是空绝国中之意,也即指其衣精制美妙,别的衣服皆不可及。日南,地名,为当时西南边陲之地,絺綌是葛布,粗者为綌,细者为絺。此四句写闺人不辞辛劳,采缉黄葛,制为佳衣,远寄他乡的丈夫,表达深切的关怀、思念与相爱之情。作者以“素手”表现闺人姿质之美,以“日南”极言相距之远,以“绝国”极言衣服之精美,皆意在表现闺人之情重。“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这是最后一层,写光阴荏苒,夏去秋来,闺人恐团扇见捐,暑服遭掷,不禁再次叮嘱丈夫,莫以时过境迁而厌旧喜新,要常怀此衣,尊重此情,见物思人,诗至此,意思翻进一层,更深刻地表现了闺人诚朴而真挚的感情。苍梧,地名,今广西苍梧县一带,唐时与日南同属岭南道。大火,星名,六月在南方,七月移向西方。“苍梧大火落,”是说在苍梧之地已时至初秋七月。

  总观全诗,它以闺人采葛制衣的生动事例,表达妻子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情辞婉转流美,深得南朝乐府民歌之风味。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52-155
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
玉子纹楸(qiū)¹一路饶²,最宜檐(yán)³竹萧萧
译文:檐前淅淅沥沥地下着秋雨,窗外竹声萧萧,摆上精美的棋盘棋子,向您讨教棋艺,您是国手,让我一子。
注释:¹玉子纹楸:即围棋子和围棋盘。玉子:玉制的围棋子。²一路饶:饶一路的倒装,即让一子。³檐雨:檐沿滴下的雨水。⁴萧萧:风吹竹木声。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léi)¹暗去春泉²长,拔势³横来野火烧。
译文:您的棋艺着实绝妙,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流淌,生机不断;进攻起来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
注释:¹羸形:原指形体瘦弱。此指棋型羸弱。²春泉:春日的泉水。比喻棋型由弱转强,好似春天流淌的泉水,充满了生机。³拔势:拔旗之势。古代作战,军旗有指挥作战稳定军心的作用。因此能否拔对方军旗是战斗胜负的一个关键。一作“猛势”。
守道还如周柱史,鏖兵不羡霍嫖姚。
守道¹还如周柱史²,鏖(áo)³不羡霍嫖(piāo)(yáo)
译文:您行事为人,坚守大哲学家、周朝史官老子李耳的学说;作战用兵,不亚于汉朝大将军霍去病的勇敢和谋略。
注释:¹守道:防守之道。²周柱史:周之柱下史。一作“周伏柱”。³鏖兵:大规模的激烈战争。⁴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武帝时名将,两次大破勾奴,屡获战功,曾为霍嫖姚校尉。
浮生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浮生 一作:得年)
浮生¹七十更²万日,与子期³于局上销。(浮生 一作:得年)
译文:如果能活到七十岁,尚有万余日,期待能与您在弈棋中消磨时光。
注释:¹浮生:一作“得年”。²更:还有。³期:相约,约定。⁴销:消磨,度过。

  这是一首颇有趣味充满深情的送别诗。作者的友人王逢是一位棋艺高超的围棋国手,于是作者紧紧抓住这点,巧妙地从纹枰对弈一路出发,以爽健的笔力委婉深沉地抒写出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

  “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起首即言棋,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下笔,一下子便引发人悠悠缕缕的棋兴。苏鹗《杜阳杂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59年)中,日本王子来朝,王子善围棋,上敕顾师言待诏为对手。王子出楸玉局,冷暖玉棋子。云:‘本国之东三万里,有集贤岛,岛上有凝霞台,台上有手谈池。池中生玉棋子,不由制度,自然黑白分焉,冬温夏冷,故谓之冷暖玉。又产如楸玉,状类楸木,琢之为棋局,光洁可鉴。”“一路饶”,友人是国手,难以对子而弈,故须相饶一子。杜牧是著名才子,善诗文词,亦善书画。所书《张好好诗》,董其昌称之为“深得六朝人气韵”(《渔洋诗话》);所画维摩像,米芾称其“光采照人”(《画史》)。能让一子与国手对弈,说明他的棋艺也相当高。“最宜”二字,深情可见。“檐雨竹萧萧”,暗明秋日。秋雨淅淅沥沥,修篁瑟瑟萧萧,窗下樽前,摆上精美的棋盘棋子,请艺候教,从容手谈,那是多么幽雅又令人惬意的棋境啊。

  颔联转入对枰上风光的描写上:“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羸形,指棋形羸弱。这是赞美友人绝妙的棋艺,说他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淙淙流淌,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进攻起来突兀迅速,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比喻形象生动,三尺之局顿时充满活力,无比宽广,仿佛千里山河,铁马金戈,狼烟四起,阵云开合。

  颈联承前,使事言棋,赞叹友人的棋风:“守道还如周伏柱,鏖兵不羡霍嫖姚。”周伏柱,指老子,春秋时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后被尊为道家创始人。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两次大破匈奴,屡建战功,曾为嫖姚校尉。这两句说王逢的棋动静相宜,攻防有序,稳健而凌厉。防御稳固,阵脚坚实,就像老子修道,以静制动,以无见有。进攻厮杀,首尾相应,战无不胜,较之霍去病鏖兵大漠,更加令人惊叹。围棋自来有兵家之戏的说法,如“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马融《围棋赋》),“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桓谭《新论》)。杜牧喜好言兵,非常注重研究军事,曾在曹操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用兵的形势虚实,重新注释《孙子》,还写了《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军事论文。这里以兵言棋正得棋中三味。这四句淋漓兴会,极力渲染烘托,表现出友人高超的棋艺和自己真挚的友情。

  诗意至此戛然而止,至于胜负如何,诗人未说,也无须说,因为纹枰手谈,大开眼界,大得棋趣,二人友情由此而深,由此而笃。于是笔锋一掉,转入送别正题:“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所谓转入正题,不是正面接触,而是侧面揭示,以期代送。古人以七十为高寿,故多以七十为期。白居易《游悟真寺》:“我今四十余,从此终身闲,若以七十期,犹得三十年。”这两句即从白诗化出。杜牧作此诗时约四十余岁,若至七十,尚有万余日。因此他与王逢相约,要将这万余日时间,尽行于棋局上销用。杜牧素以济世之才自负,可由于不肯苟合,仕途并不顺,故尔常游心方罫,寄情楸枰,所谓“樽香轻泛数枝菊,檐影斜侵半局棋”(《题桐叶》),“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齐安郡晚秋》),“自怜穷律穷途客,正劫孤灯一局棋”(《寄李起居四韵》)等,正是这种围棋生活的反映。如今他遇上王逢这样棋艺高超,情投意合的棋友,该是多么欢乐啊。可是友人就要离去了,留下的将仅仅是“最宜檐雨竹萧萧”那种美好的回忆,是“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复吴图”(《重送绝句》)的凄凉现实。因此这两句含蕴极丰,表面上是几多豪迈,几多欢快,实际上却暗寓着百般无奈和慨叹,抒发的离情别绪极为浓郁,极为深沉。

  此诗送别,却通篇不言别,而且切人切事,不能移作他处,因此得后人好评。全诗句句涉棋,而又不著一棋字,可说是占尽风流。起二句以造境胜,启人诸多联想。中间四句极好衬托,棋妙才更见别情之重。结末二句以余生相期作结,以期代送,其妙无穷,一方面入题,使前面的纹枰局势有了着落,一方面呼应前文,丰富了诗的意境。往日相得之情,当日惜别之情,来日思念之情,尽于一个“期”字见出,实在不同凡响。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02-604

sòngguówángféng--

ziwénqiūráozuìyánzhúxiāoxiāo

léixíngànchūnquánzhǎngshìhéngláihuǒshāo

shǒudàoháizhōuzhùshǐáobīngxiànhuòpiáoyáo

shēngshígèngwànzishàngxiāo

十里风埃过鄚州,忽开双眼见清流。
十里风埃过鄚(mào)¹,忽开双眼见清流²
译文:风沙十里吹过鄚州,睁开双眼忽然看见那清澈的水流。
注释:¹鄚州:位于河北沧州,是一座千年古城。²清流:清澈的溪流。
绿杨影里平桥路,数尽渔船数白鸥。
绿杨影里平桥¹路,数尽渔船数白鸥。
译文:翠绿的白杨树影倒映在水面的小桥上,我激动的一遍又一遍数着河上的渔船和白鸥。
注释:¹平桥:水面上的桥。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