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公身欲老,长在沃州多。慧力堪传教,禅功久伏魔。
支公身欲老,长在沃州多。慧力堪传教,禅功久伏魔。
山云随坐夏,江草伴头陀。借问回心后,贤愚去几何。
山云随坐夏,江草伴头陀。借问回心后,贤愚去几何。

zèngménshàngrénzuòménshàngrénfángzuòliúzhǎngqīngshī--huángrǎn

zhīgōngshēnlǎozhǎngzàizhōuduōhuìkānchuánjiàochángōngjiǔ

shānyúnsuízuòxiàjiāngcǎobàntóutuójièwènhuíxīnhòuxián

皇甫冉

皇甫冉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 2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终始。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悴。
万恨千愁,将年少¹、衷肠²牵系。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残惜许³、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终始。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悴。
译文:千愁万恨已经将我的心牵系着,使之难以释怀。深夜在孤独的驿馆中从醉酒中醒来,长夜漫漫,索然无味。令人遗憾的事,之前在枕前许下的许多心意,到现在都未能实现。落得个孤单一人,难以入眠,越发憔悴了。
注释:¹年少:年少的人,这里指的是作者自己。²衷肠:内心,心中。³许:助词,无意义。⁴两总:两人。
添伤感,将何计。空只恁,厌厌地。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拚弃。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
添伤感,将何计。空只恁(nèn),厌厌地。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拚(pàn)¹。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²
译文:更添伤感,又无残奈何。孤身一人,只觉索然无味,无精打采。在没人的地方想着想着,多次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对于这些杂七杂八的琐事,我感到困惑,似乎无法轻易放下。待到与你相见,要问问你,该如何应对这一切。
注释:¹拚弃:舍弃。²如何是:如何是好。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晚艳¹出荒篱(lí)²,冷香³(zhù)秋水
译文:荒芜的篱笆边,盛开着丛丛野菊,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笼罩在秋水上。
注释:¹晚艳:中国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等。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艳:因花色艳丽,故以艳指代花。²荒篱:指荒芜的篱笆。³冷香:指清香的花,这里指菊花。⁴著:同“贮”,居积,引申为笼罩之意。⁵秋水:神色清澈。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忆向¹山中见,伴蛩(qióng)²石壁里。
译文:诗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见过野菊,它是那样茂盛地簇生在石缝里,与它为伴的只有曜曜呜叫的秋虫。
注释:¹向:从前,往昔。 ²蛩:蝗虫的别名,俗称“蚱蜢"。另有传说中的异兽,古书中也指蟋蟀。

  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其中的“晚”与“荒”相映照,叠现出一幅冷落、萧瑟的空间背景;再着一个“出”字,不仅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独放和光彩夺目,亦从力度上强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其“冷香”与“秋水”相映照,构成了一幅明净、雅洁、宽阔,博大而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因此而尽显。其中以“冷”字修菊“香”,从诗人的心理感受来着笔,却与时令、气候相吻合,自然地渲染了香味的清纯无邪,一显野菊那冰清玉洁的姿质。“晚艳”、 “冷香”、 “秋水”,既绘出了菊的形貌气味,又传出了菊的神韵丰采。 “出荒篱”点出了“野”。后二句则进一步从旁烘托,在“野”字上开拓意境,把“野菊”写得神完意足,而诗人形象也略约可见。此乃托物扦怀之法。

  转句“忆向山中见”,顺着追根求源的线索,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总之,此诗虽短小,但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此外,这首诗的虚实处理也很妙。一二句实,三四句虚,由“忆”相联,于是就从篱、水扩而到山、石,诗境为之开阔而且灵空飞动起来。

参考资料:
1、 公羽.傲霜斗雪·菊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第22页
2、 胡正山 陈立君.花卉鉴赏辞典: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03月第1版:第698页

--wángjiàn

wǎnyànchūhuānglěngxiāngzheqiūshuǐ

xiàngshānzhōngjiànbànqióngshí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露湿¹晴花²春殿香,月明歌吹³在昭(zhāo)
译文:春晴正开的桃花,花朵被露水沾湿,春风散入,更是暗香满殿。月亮特别明亮,昭阳殿里彻夜笙歌。
注释:¹露湿:露水打湿。²晴花:晴日的花朵。³歌吹:歌唱吹打。⁴昭阳:汉宫殿名。后泛指后妃所住的宫殿。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似将¹海水添宫漏²,共滴长门³一夜长。
译文:宫漏里就好像装了海水一样滴不完、流不尽。在长门宫前滴了一夜没有停息。
注释:¹似将:好似将用。²宫漏:宫中计时器。用铜壶滴漏,故称宫漏。³长门:汉宫名。后以“长门”借指失宠女子居住的寂寥凄清的宫院。

  和王昌龄“奉帚平明”、“闺中少妇”等名作之同,此诗的怨者,不是一开始就露面的。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的居处,昭阳殿则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居处,唐诗通常分别用以泛指失宠、得宠宫人住地。欲写长门之怨,却先写昭阳之幸,形成此诗一显著特点。

  前两句的境界极为美好。诗中宫花大约是指桃花,此时春晴正开,花朵上缀着露滴,有“灼灼其华”的光彩。晴花沾露,越发娇美秾艳。夜来花香尤易为人察觉,春风散入,更是暗香满殿。这是写境,又不单纯是写境。这种美好境界,与昭阳殿里歌舞人的快乐心情极为谐调,浑融为一。昭阳殿里彻夜笙歌,欢乐的人还未休息。说“歌吹在昭阳”是好理解的,而明月却是无处不“在”,为什么独归于昭阳呢?诗人这里巧妙暗示,连月亮也是昭阳殿的特别明亮。两句虽然都是写境,但能使读者感到境中有人,继而由景入情。这两句写的不是宫怨,恰恰是宫怨的对立面,是得宠承恩的情景。

  写承恩不是诗人的目的,而只是手段。后两句突然转折,美好的环境、欢乐的气氛都不在了,转出另一个环境、另一种气氛。与昭阳殿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没有花香,没有歌吹,也没有月明,有的是滴不完、流不尽的漏声,是挨不到头的漫漫长夜。这里也有一个不眠人存在。但与昭阳殿欢乐苦夜短不同,长门宫是愁思觉夜长。此诗用形象对比手法,有强烈反衬作用,突出深化了“宫怨”的主题。

  诗的前后部分都重在写境,由于融入人物的丰富感受,情景交融,所以能境中见人,含蓄蕴藉。与白居易《后宫词》比较,优点尤显著。《后宫词》写了“泪湿罗巾梦不成”,写了“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由于取径太直,反觉浅近,不如此诗耐人含咀。

  诗的前两句偏于写实,后两句则用了夸张手法。铜壶滴漏是古代计时的用具。宫禁专用者为“宫漏”。大抵夜间添一次水,更阑则漏尽,漏不尽则夜未明。“似将海水添宫漏”,则是以海水的巨大容量来夸张长门的夜长漏永。现实中,当然绝无以海水添宫漏的事,但这种夸张,仍有现实的基础。“水添宫漏”是实有其事,长门宫人愁思失眠而特觉夜长也实有其情,主客观的统一,就造成了“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的意境。虚实相成,离形得神,这里写的虽决不能有其事,但实为情至之语。

gōngyuàn--

湿shīqínghuāchūn殿diànxiāngyuèmíngchuīzàizhāoyáng

shìjiānghǎishuǐtiāngōnglòugòngzhǎngménzhǎng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
(chán)(chú)¹太清²,蚀(shí)此瑶台³月。
译文:蟾蜍吞食着瑶台上皎洁的月亮,天空一片昏暗,玉魄销蚀。
注释:¹薄:迫近。²太清:天空。³瑶台:神话传说神仙所居之地。此指月亮所处之地。
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圆光¹²中天,金魄(pò)遂沦没(mò)³
译文:天空中月食开始,渐渐地圆月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注释:¹圆光、金魄:都指圆月。²亏:指月食开始。³沦没:指全食。魄:指各种形状的月相。
蝃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
(dì)(dōng)¹入紫微²,大明³(zhāo)晖。
译文:日晕浸入紫微星座,遮掩了太阳的光芒,世界一派阴霾。
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
浮云隔两曜(yào)¹,万象²昏阴霏(fēi)³
译文:往日华丽喧闹的长门宫,如今一片凄凉惨彻。
注释:¹两曜:即日月。²万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景象。³阴霏:阴暗朦胧。
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
萧萧¹长门宫,昔是今已非。
译文:就因为皇后不会生孩子,皇上就把她废黜!
注释:¹萧萧:头发稀短的样子。
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
桂蠹(dù)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
译文:只因膝下无子,天子就怒下霜威!
注释:¹桂蠹:寄生在桂树上的害虫。
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沉叹终永夕¹,感我涕沾衣。
译文:我夜夜为此事思索,使我悲痛满怀,泪流满衣襟。
注释:¹永夕:长夜。
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少留归骑促歌筵。
¹上西风急暮蝉²。夜来清露湿红莲³。少留归骑(jì)歌筵(yán)
译文:傍晚夕阳斜照,微风吹过湖面,蝉鸣不歇。夜晚降临,颗颗清露点缀在红莲之上,煞是可爱。稍作停留后便骑马赶赴即将开始的酒宴。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¹湖:指南湖,在商丘城南。²急暮蝉:指傍晚的蝉声十分急促。³红莲:红色莲花。⁴少留:同“稍留”,即片刻停留,稍作停留。少:稍微,略微。⁵归骑:指将归之人。骑:一人一马的合称。⁶促:就,近。
为别莫辞金盏酒。入朝须近玉炉烟。不知重会是何年。
为别¹莫辞金盏酒²。入朝须³近玉炉烟。不知重会是何年。
译文:在即将离别的时刻,切莫推辞杯中的美酒。回朝后要多多靠近皇上,才能仕途平稳,只是至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欢聚一堂。
注释:¹为别:分别。²金盏:华美的酒杯。³须:应当。⁴近玉炉烟:意为接近皇帝。玉炉:指朝廷、宫室的香炉。旧称帝都为玉京,朝廷、宫室为玉台,帝王用的香炉因亦称玉炉。

  这首词上片描写夜宴时的景色,为使归客稍有停留,催促为饯别准备的歌宴早点安排。下片写出了惜别之情,请求归客多饮几杯酒,他们的友谊是深厚的,因为在分别后,即使呆在朝廷,也不一定有这么轻松快乐,而这次离别后又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也隐隐含有回朝之念。词人心绪幽伤缠绵,尤其能想象到对方的心情,推己及人,意境深远绵长,柔情缱绻,深婉入微。全词含蓄委婉,于宁静淡泊中寓寄诗人内心深处的不平。

  作者以景起兴,逐渐转向歌筵现场,叙写举酒话别时的真情寄语,在相见渺茫的惆怅中收束,寥寥几笔,把离别场景勾勒得鲜活而动情,也透露了晏殊被贬后急于回京的心情。

  上片以景物起笔,点出了离任的时间——暮夏时节。细腻描摹四季景象的迁转,是晏殊词述说情怀的鲜明特色。此处景物不仅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更重要的是透露了心情的变化。人在黄昏暮色中,感觉到西风拂面,暑气袭来,似乎蝉也焦躁不安,加速了鸣叫。因为离别的焦虑,所以暮蝉之“急”乃是最强烈的感受。

  夜色来临,周围的气氛变得安静,人的情绪也稍微平静,于是安静下来欣赏那被清露打湿的红莲,顿觉神清气爽。心情的平稳才促使离别者坐近“歌筵”,参与这饯别的盛宴。上阕的三句,蝉声“急”意味着归人心急,“少留”意味不愿久留,“归骑”暗示归心似箭,“促”是坐近,却也暗示着催促上路的心情,字句之间透露出晏殊迫切归京的心情。

  下片选取了筵席间话别的情景来呈现离别的情意。作者犹如摘录了友人的话来营造现场感。“为别”二句可视为送别者对晏殊的寄语。

  一劝他“莫辞金盏酒”。因为这酒杯中盛满了挚情厚意;二劝他“须近玉炉烟”,希望他回朝后应尽可能多接近皇帝,才能仕途平稳。这直白的言语在离别时分丝毫不显做作,也没有世故庸俗之感,只是朋友间诚朴的心声。送别的话大概也浇中了晏殊复杂的心绪块垒,于是他深长地感慨“不知重会是何年”,向歌筵中的友人们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这首小令内容虽取自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叙事婉转,立意含蓄,语言清雅不腻,确是一篇淡雅内敛之作。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二晏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第21页

huànshā ·shàng西fēngchán

yànshū sòngdài 

shàng西fēngchán láiqīngshī湿hónglián shāoliúguīyán 
wèibiéjīnzhǎnjiǔ cháojìnyān zhīchónghuìshìn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