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苍巘结巢高,本为无人识翠毛。
陇西苍巘结巢高,本为无人识翠毛。
今日笼中强言语,乞归天外啄含桃。
今日笼中强言语,乞归天外啄含桃。

zhǔrénjuéshǒufàngyīng--

lǒng西cāngyǎnjiécháogāoběnwèirénshícuìmáo

jīnlóngzhōngqiángyánguītiānwàizhuóhántáo

齐己

齐己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74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问君何所思,迢递艳阳时。
问君何所思,迢(tiáo)(dì)¹艳阳时。
译文:想要问你在思念什么?在这艳丽明媚春之时。
注释:¹迢递:天高气清的样子。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译文:回来的晚门口寂静无声,蝴蝶采完花粉缓缓的飞过高墙。
一双青琐燕,千万绿杨丝。
一双青琐燕¹,千万绿杨丝。
译文:窗外燕子双飞,千万条绿杨柳枝低垂。
注释:¹青琐燕:这里指落在窗前的紫燕。
屏上吴山远,楼中朔管悲。
¹上吴山²远,楼中朔管³悲。
译文:屏风上的吴山辽阔幽远,楼中羌笛声声悲凄。
注释:¹屏:指屏风。²吴山:吴地的山,指屏风上画的南方山。³朔管:指羌笛,亦泛指北方地区流行的管乐器。
宝书无寄处,香毂有来期。
宝书¹无寄处,香毂(gǔ)²有来期。
译文:珍贵的书信不知道该寄往何处,香车有来的日期。
注释:¹宝书:珍贵的书信。²香毂:古人乘坐的车。
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
草色将¹林彩²,相³入黛眉
译文:要把这草景与树林色彩,一同增添到眉际,排解心中忧愁。
注释:¹将:连词,与、和之意。²彩:一作“影”。³相:递相,先后。⁴添:一作“将”。⁵黛眉:特指女子之眉。

  此诗共十二句,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是对相思对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设想,且点明了时间、地点;后六句为第二部分是自述,点明地点“吴山”的同时,自述羌笛悲凉,并说明了以赏春排解愁绪的原因。此诗笔墨挥洒,色彩趋于清淡,构建了清逸淡远的诗歌意境。

  此诗首两句,出句开门见山以“所思”设问。对句据之而答在“艳阳时”。蕴有薛涛《春望词》中“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之意。

  三、四句以“人归晚”“蝶过迟”描述人与昆虫各自在春天里所持行为。人回来的晚是被春景所吸引,蝴蝶过慢是因为花粉沉重。从而间接体现了春天的特征。

  五、六句描写室外景,燕子双飞,千万条柳枝低垂,以此意象象征对心上人的思念。

  七、八句描写室内景,条幅上画着吴山,楼内羌笛悲凉。九、十句承上解答“朔管悲”的原因是,书信无寄处。最后两句显示,要把这春天的草景与树林的色彩,一并映入眼帘,即以赏春排解愁绪。

  综上,从描写对象上看,前六句是对相思对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设想。其时间是在“艳阳时”,地点在“静琐”。后六句自述,点明地点“吴山”的同时,自述“朔管悲”。其原因是“宝书无寄处”,故乘香车将“林彩”“添入黛眉”。这种举动与其《春郊游眺寄孙处士》、《谒巫山庙》的精神排解法是相同的。

参考资料:
1、 董乡哲.“温庭筠”诗集译意:三秦出版社,2010.07:427
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唐高¹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²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³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稍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fù),或粮匮(kuì),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¹⁰。天宝十二年,竟¹¹至日,翌年¹²于奈良¹³东建戒台,授戒法。
译文: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出家前姓淳于,是扬州江阳人,十四岁出家做了和尚。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经历了十二年,五次渡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只有志向始终没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规戒律。
注释:¹高:此指有名望。²江阳:古县名今江苏扬州市。³稍:渐渐。⁴戒律:指佛教清规戒律。⁵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天宝唐玄宗年号。⁶骤:急。⁷覆:倾翻。⁸或:有时。⁹匮:缺少。¹⁰渝:改变。¹¹竟:终。¹²翌年:第二年。¹³奈良:日本城市名。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秦将王翦(jiǎn)破赵,虏赵王¹,尽收²其地,进兵北³地,至燕南界。
译文: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大部分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注释:¹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²收:占领。³北:向北(名词用作状语)。⁴略:通掠,掠夺,夺取。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jīng)¹曰:“秦兵旦暮渡易水²,则虽欲长侍³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yè)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¹⁰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dū)¹¹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¹²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¹³!”
译文: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要长久的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注释:¹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²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³长侍:长久侍奉。⁴微:假如没有。⁵谒:拜访。⁶信:凭信之物。⁷亲:亲近,接近。⁸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⁹购:重金征求。¹⁰邑:封地。¹¹督亢:今河北省易县,霸县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¹²说:同“悦”,喜欢,高兴。¹³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¹将军,可谓深²矣。父母宗族,皆为戮(lù)³。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yì)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suǐ),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zhèn)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è)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¹⁰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译文: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注释:¹遇:对待。²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³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⁴顾: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⁵善:好好地。⁶把:握,抓住。⁷揕:刺。⁸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⁹偏袒扼腕而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这里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扼:握住。¹⁰拊心:捶胸,这里形容非常心痛。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¹樊於期之首,函封之²
译文: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注释:¹盛:装。²函封之:用匣子封装起来。函,匣子。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 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¹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²以药淬(cuì)³。以试人,血濡(rú),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qiǎn)荆轲。
译文: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注释:¹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个收藏匕首的人。²工:工匠。³以药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淬,把烧红的铁器浸入水或者其他液体,急速冷却,使之硬化。⁴濡缕:沾湿衣缕。濡,浸湿,沾湿。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秦武阳 一作:秦舞阳)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wǔ)¹。乃令秦武阳为副²。(秦武阳 一作:秦舞阳)
译文: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注释:¹忤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²为副:做助手。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¹,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译文: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注释:¹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¹。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chì)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²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³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译文: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没多少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说话不算数,那是竖子所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注释:¹迟之:嫌荆轲动身迟缓。²竖子:对人的蔑称。³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⁴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决,辞别,告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¹。高渐离²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zhǐ)之声³,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chēn),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注释:¹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²高渐离:荆轲的朋友。³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⁴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⁵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⁶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¹,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²
译文: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注释:¹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礼品。²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¹振怖²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³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kàng)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译文: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注释:¹诚:确实。²振怖:惧怕。振,通“震”。³比:并,列。⁴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⁵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⁶使使:派遣使者。⁷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听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译文: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荆轲奉¹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²。至陛³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shè),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译文: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注释:¹奉:两手捧着。²以次进:按先后顺序进来。³陛:殿前的台阶。⁴顾笑武阳:回头冲武阳笑。顾,回头看。⁵少假借之:稍微原谅他些。少:通“稍”。假借,宽容,原谅。⁶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轲既取图奉之,发¹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²。拔剑,剑长,操其室³。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译文: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注释:¹发:打开。²自引而起,绝袖: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引,指身子向上起。绝:挣断。³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⁴剑坚:剑插得紧。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¹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²。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³;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译文: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注释:¹还:通“环”,绕。²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卒,通“猝”,突然。³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⁴郎中:宫廷的侍卫。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是时,侍医夏无且(jū)以其所奉药囊(náng)¹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²!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³,乃引其匕首提(d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译文: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注释:¹提:掷击。²负剑:负剑于背。³废:倒下。⁴引:举起。⁵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被,受。创,伤。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¹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²之,必得约契(qì)以报太子也。”
译文: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注释:¹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²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译文: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本文记述战国时期荆轲剌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

  秦王嬴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嬴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赵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嬴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ǎ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要他去刺杀秦王。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fánwūjī),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十二岁时便杀过人的勇士秦武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立刻穿上上朝的衣服,在咸阳宫接见荆轲。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秦武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当然,《刺客列传》里,谋士田光对燕太子丹说的一段话:“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之荆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怎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武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武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武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叫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这时,左右大臣提醒道:“把剑背在背上,把剑背在背上。”秦王政遂将宝剑背在背上,再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张开双腿坐在地上,傲慢地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束了荆轲的性命。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
(jiàn)¹菊愁烟兰泣露,罗幕²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ān)³离恨燕,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离恨燕 一作:离别燕)
译文:栏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好似默默饮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注释:¹槛: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²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³不谙: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⁴离恨:一作“离别”。⁵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兼 一作:无)
昨夜西风凋¹碧树²,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jiān)³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兼 一作:无)
译文: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处。
注释:¹凋:衰落。²碧树:绿树。³彩笺:彩色的信笺。⁴兼:一作“无”。⁵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只写客观物象,不着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表示的感情非常委婉含蓄。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上片后两句是说,明月不明白离别的痛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这首词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有区别的。上片取景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但上片深婉中见含蓄,下片于广远中有蕴涵。王国维借用词中“昨夜”三句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虽与词作原意了不相涉,却和这三句意象特别虚涵,便于借题发挥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13-414

diéliànhuā ·jiànchóuyānlán

yànshū sòngdài 

jiànchóuyānlán luóqīnghán yànshuāngfēi míngyuèānhèn xiéguāngdàoxiǎochuān穿zhū  (shuāngfēizuò shuānglái hènzuò bié )
zuó西fēngdiāoshù shànggāolóu wàngjìntiān cǎijiānjiānchǐ shānchángshuǐkuòzhīchù  (jiānzuò  )

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自放鹤人归,月香水影,诗冷孤山。等闲。冸寒睍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间。瓦陇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
觅梅花信息¹,拥²吟袖³,暮鞭寒。自放鹤人归,月香水影,诗冷孤山。等闲。泮(pàn)寒晛(xiàn)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间。瓦陇(lǒng)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
译文:为了把梅花的信息寻觅追赶,我低声吟哦,双袖紧掩,暮色苍茫,连马鞭都浸透了冬寒。自从放鹤的诗人永逝之后,月下的暗香,月中的疏影,这诗句也似被冷冻在湖里的自山。但,总有一天寒冰消解,阳光璀灿,到那时,看满城春色融融,伴随御沟的流水来到人间。还有这碧瓦陇中,竹根篱边,美好的残雪纵然为期短暂,而我却要在垂柳边畔解鞍小驻,尽情饱览。
注释:断桥残雪:西湖十景之一。断桥在西湖孤山的侧面,里湖与外湖之间。¹觅梅花信息:梁简文帝有《雪里觅梅花》诗:“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²拥:合拢一起。³吟袖:词人的衣袖。⁴自放鹤人归:北宋林逋结庐孤山,梅妻鹤子,终身不仕,纵情山水。⁵等闲:不留意,转眼间。⁶泮:冰雪融化。⁷晛:阳气浮动。⁸瓦陇:屋顶以瓦敷成的行列。⁹竹根:篱边。
琅玕。半倚云湾。孤棹晚、载诗还。是醉魂醒处,画桥第二,奁月初三。东阑。有人步玉,怪冰泥、沁湿锦鵷斑。还见晴波涨绿,谢池梦草相关。
(láng)(gān)¹。半倚云湾。孤棹(zhào)晚,载诗还。是醉魂醒处,画桥第二,奁(lián)²初三。东阑(lán)³。有人步玉,怪冰泥、沁湿锦鵷(yuān)斑。还见晴波涨绿,谢池梦草相关。
译文:翠竹一片,半倚布满浓云的水湾,天色将晚,看扁舟一叶,正满载诗情归来靠岸。即使醉魂梦魄到此也该清醒,因为这里有画桥第二,还有镜匣般的湖水漾动着初三的月船。是谁在东边的花园里踏出珠玉般声响?却嗔怪冰冷泥滑,溅湿了锦鞋上绣下凤乌似的图案。而我见到的却是晴空辉映新涨的绿水,还有,谢灵运梦中的春草池塘,听园林里乌儿的鸣声正在变换。
注释:¹琅玕:美玉,这里指翠竹。²奁月:玲珑的月亮。奁,妇女用的镜匣。³东阑:犹言东园。阑,通“栏”。⁴步玉:踏雪。⁵锦鹓:饰有鸟的锦制女鞋。鹓,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⁶谢池: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故称“谢池”。⁷梦草:《南史·谢惠连传》称,谢灵运梦见他弟弟谢连惠,文思大畅,故称“梦草”。

  “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一起三句从寻梅踏雪落笔,风致高雅,笼罩全篇。“拥”字尤见工炼。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当年曾在附近的孤山结庐,蓄有两鹤。和靖常游山水。客至,令童子放鹤。林逋见之,即棹舟归去。“放鹤人归”,说明林逋等高士今已不在。“月香水影”,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意。此“放鹤”三句,以古衬今,反跌有力。就其所在,曰梅、曰鹤,皆自然贴切,挪置他处不得。言“寒”、言“冷”,正状雪后,暗切题面。下文“泮寒晛暖”,亦“残雪”之意。继以“看融城、御水到人间”,则意境顿开,笔墨恣放。歇拍“瓦陇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二句,写入、写景,清新可喜,颇见思致。

  开头六句,前三句情调高昂,后三句则婉转曲折,今昔情景相较,显得跌宕有力。词人感情起伏荡漾,反复咏唱之间,更觉它韵味悠远。难怪《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该词谓“敲金戛玉,嚼雪盥花,新妙无与为匹”,可谓贴切。

  换头,承上写景。翠绿的竹林“半倚云湾”,是格外清雅的境界。接下来,“孤棹晚、载诗还”,拍到游人自身。上应“吟”字,钩锁紧密。向晚湖上之悄寂,全从“孤”字透出。“醉魂醒处”,由痴而惊,由惊而醒,写美景透过一层。也隐隐可见少年词人诗酒风流的神貌。“画桥第二,奁月初三”,玲珑剔透,正是所谓“敲金戛玉,嚼雪盥花”的妙句,把一种承平公子流连风物的华美诗情写得委婉尽致。

  在下片中,“琅歼”、“东阑”两个独语句对景物空间的转移起了提示作用。“有人”诸句非指旁人,正是诗人及其游侣之谓,侧笔一写,转觉有趣。

  为补足断桥残雪“残雪”之景,词人措置裕如,又拈出归途所见的另一则让人忍俊不禁的趣事,东边的花园里,有人曼妙地悄提翩翩长裙,轻挪碎步,嗔怪薄冰渐化,残雪正融,路滑泥湿,浸染溅污了有鸾凤图案的锦缎绣鞋。在断桥残雪的风景画框中嵌上神态活灵活现、怨气十足、呼之欲出的淑女步玉,嗔怪雪水湿泥溅润绣鞋立体小品图案,不仅生活气息浓郁,给夕霭暮岚缭绕笼罩的清幽淡雅冷色调铺陈的断桥残雪画面,点上一抹鲜活明亮的色彩,使之动静相谐相辅,活力四射,而且“冰泥,沁湿锦鸩斑”正恰恰扣紧“残雪”这一关键词。接着,词人从“锦鸩”着想,亦可知其入之华富、其姿之俊爽了。回首上文,旨在赋景,而景中有人,便得姿态,是深知词家三昧者也。

  结句“晴波涨绿”,言冰雪消融,春水渐生,已翻出盎然生机,然而此景盖为作者心中所想,未必眼中所见。相传谢灵运梦见测惠连,文思大畅,乃得“池塘生春草”之句。“谢池梦草”,即用此典,照应篇首,以诗情作结。全词写得清丽明秀,可以代表草窗早年词风。才思横溢,宜乎张成寻“惊赏敏妙,许放出一头地”之语。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全宋词鉴赏辞典·第十一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31-32
2、 林力.《宋词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1731
3、 张冰,全凤荣.《历代四季咏物词赏析》.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654

lánhuāmàn ·duànqiáocánxuě

zhōu sòngdài 

méihuāxìn yōngyínxiù biānhán fàngrénguī yuèxiāngshuǐyǐng shīlěngshān děngxián pànhánxiànnuǎn kànróngchéng shuǐdàorénjiān lǒngzhúgēngènghǎo liǔbiānxiǎozhùyóuān 
lánggān bànyúnwān zhàowǎn zàishīhuán shìzuìhúnxǐngchù huàqiáoèr liányuèchūsān dōnglán yǒurén guàibīng qìnshī湿jǐnyuānbān háijiànqíngzhǎng绿 xièchímèngcǎoxiānggu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