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步西头水拍天,白鸥波上寄长年。
瓜步西头水拍天,白鸥波上寄长年。
个中认得江南手,十里黄芦雪打船。
个中认得江南手,十里黄芦雪打船。
李弥逊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80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云阶月地¹一相过²,未抵经年³别恨多。
译文:牛郎织女在天上一年一度的相逢,怎么抵得上俩人整年分离的别很多。
注释:¹云阶月地:以云彩做台阶,以月亮为大地,指天上。²相过:交往,这里引申为相逢。³经年:指一整年,牛郎织女只有七夕时才能相见一晚,到下次相见时正好为一年。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最恨明朝洗车雨¹,不教²回脚³渡天河。
译文:最可恨的是明天的洗车雨,它分明是不让牛郎再回去重渡天河与织女相见。
注释:¹洗车雨:七夕后下的雨,有说是指七月初六下的雨的,但与诗意不符。²不教:不让。³回脚:再回去。

 tángdài 

yúnjiēyuèxiāngguò wèijīngniánbiéhènduō 
zuìhènmíngzhāochē jiàohuíjiǎotiān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赤兔¹无人用,当须吕(lǚ)²骑。
译文:骏马赤兔没人用,只有吕布能乘骑。
注释:¹赤兔:骏马名。吕布的坐骑。²吕布:勇将名。字奉先,东汉末期人。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吾闻果下马¹,羁(jī)²任蛮(mán)³
译文:听说矮小果下马,蛮儿都可任驾驭。
注释:¹果下马:一种非常矮小的马,骑之可行于果树下。²羁策:驾驭,驱使。³蛮儿: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李贺《马诗》共二十三首,诗人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这是其中的第八首。此诗通过猛将骑良马,庸人骑劣马的对比,表明良才必须英主才能任用的道理。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才尽其用”的现象表示极大的愤慨,对趋炎附势的庸才进行无情的嘲讽。

shīèrshísānshǒu··--

chìrényòngdāng

wénguǒxiàrènmánér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
贞元十一年¹,五月戊辰²,愈东归³。癸(guǐ),自潼(tóng)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qú)(yù)¹⁰而西¹¹者,号(háo)¹²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¹³,使使者¹⁴进于天子。”东西行者¹⁵皆避路,莫敢正目¹⁶焉。
译文:贞元十一年五月初二,我韩愈往东回故乡。初七,我从潼关出来,在黄河南面休息待渡。当时刚刚离开长安,有生不逢时的感叹。我看到路上有用笼子装着白色的乌鸦和白色的鸜鹆往西走的人,一边走一边在路上喊着:“某地某官派使者进献给皇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都把路让开,没有人敢正面看他。
注释:赋:古代文体的一种,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以写景叙事,抒情说理。¹贞元十一年:795年。贞元,唐德宗年号。²五月戊辰:贞元十一农历五月初二。³东归:往东回故乡。⁴癸酉:贞元十一农历五月初七。⁵潼关:在今陕西华阴县。⁶息:指停留河边待渡。⁷河之阴:黄河之南。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⁸去:离开。⁹见行:《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作“行见”。行,道路。¹⁰鸜鹆:一作“鸲鹆”,鸟名,即八哥。乌和鸲鹆都是全身黑色的鸟,因此把羽毛纯白的乌和鸲鹆作为祥瑞之物献给皇帝。¹¹西:向西。¹²号:叫喊。¹³某土之守某官:语出《礼记》,意为太天下的土地都是皇帝一人所有,某地的长官是代替皇帝管理、守护这块土地的。¹⁴使使者:前一个“使”是动词,指派遣,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即差人。¹⁵东西行者:向东或向西走的人。¹⁶莫敢正目:不敢正面看进贡鸟的人。莫敢,不敢;正目,正面看。
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识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已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
¹²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³之遗业,不识干戈、耒(lěi)(sì)、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已不敢有愧¹⁰于道¹¹,其闲居¹²思念前古当今之故¹³,亦仅¹⁴¹⁵其一二大者焉。选举¹⁶于有司¹⁷,与百十¹⁸人偕进退¹⁹,曾²⁰不得名荐书²¹,齿下士²²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²³、赞²⁴教化²⁵者,乃反得蒙²⁶采擢(zhuó)²⁷荐进,光耀如此²⁸。故为赋以自悼²⁹,且明夫遭时³⁰者,虽小善必达³¹,不遭时者,累善³²无所容³³焉。其辞曰:
译文:我由此而私下为自己觉得悲哀:有幸生在天下太平的时候,继承了先人的遗产,没用过兵器和农具,不知道征战固守和耕耘收获的辛苦,读经书、写文章,从七岁到现在,一共已经二十二年了。我的行为不敢违背道义,家居读书的时候,想着古往今来的事情,也只记住其中一两件最重要的。我到吏部去参加选拔考试,和很多人一起参加博学宏辞科的选拔考试,却无法名列举荐的文书之上,不能与小官吏同上朝堂,得以瞻仰皇上的光明。现在这两只鸟,只因为羽毛不一般,而不是有道德有智谋、可以让人征求意见、帮助朝廷教育统治百姓的人,却反而得到提拔推荐,荣耀如此。所以我作这篇赋来为自己悲悼,并且阐明:那些有时运的人,即使只有小小的长处也一定能成为达官显贵,而没有时运的人,就算有一连串的优点也没有地方容纳。这篇赋是:
注释:¹因:于是。²窃:私下里。³先人:祖先,包括父亲。⁴遗业:遗留的产业。⁵识:一作“职”。⁶干戈:兵器。⁷耒耜:翻土用的农具。⁸勤:苦。⁹行己:自己的行为。¹⁰有愧:这里指违背。¹¹道:道义。¹²闲居:独居,指家居读书。¹³故:事情。¹⁴仅:无几,差不多。¹⁵志:同“识”,指铭记。¹⁶举:提拔。¹⁷有司:指官府。¹⁸百十:或作“百千”,误,因为贞元九年应博学宏辞科的只有人。¹⁹偕进退:《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作“偕进偕退”。偕,偕同,一起;进退,指参加博学宏辞科的选拔考试。²⁰曾:竟。²¹不得名荐书:《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作“不得名于荐书”,不能名列于推荐做官的文书之中。名,列名;荐书,推荐做官的文书。²²齿于下士:与卑职小吏相并列。齿,并列;下士,低职官吏。²³承顾问:辅佐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²⁴赞:辅佐。²⁵教化:教导感化。²⁶蒙:受到。²⁷采擢:引进提拔。²⁸光耀如此: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昌黎集》注:此下诸本有“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一句。按:观后云“庶无羡于斯类”,则此句乃妄人谬赘也。篇末注载欧阳文忠读李习之《幽怀赋》一段。公自云:“庶无羡于斯类”。欧阳子岂读之未终耶?²⁹悼:悲伤。³⁰遭时:即遇时。³¹达:显达。³²累善:积累善行。³³容:纳用。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鹜,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过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厄,曾二鸟之不如?汩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荣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昔殷之高宗,得良弼于宵寐;孰左右者为之先?信天同而神比。及时运之未来,或两求而莫致。虽家到而户说,只以招尤而速累。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¹。诚²不足以自存³,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鹜(wù),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¹⁰之羌(qiāng)¹¹¹²。过潼关而坐息¹³,窥黄流¹⁴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¹⁵蒙恩而入幸¹⁶;惟进¹⁷退¹⁸之殊异¹⁹,增余怀之耿(gěng)²⁰;彼中心²¹之何嘉²²?徒外饰²³焉是逞²⁴。余生命之湮(yān)(è)²⁵,曾²⁶二鸟之不如?汩(yù)东西与南北²⁷,恒²⁸十年而不居²⁹;辱饱食其有数³⁰,况荣名³¹于荐书;时所好(hào)³²之为贤,庸有³³谓余之非愚?昔殷之高宗³⁴,得良弼(bì)³⁵于宵寐(mèi)³⁶;孰左右者为之先³⁷?信³⁸天同³⁹而神比⁴⁰。及时运之未来,或两求⁴¹而莫致⁴²。虽家到而户说⁴³,只以招尤而速累⁴⁴
译文:我回到哪儿去呀!我将在行动以后再思考。如果的确不足以让自己生活下去,哪里有饭吃我就到哪里去。出了京城的门就往东飞快地走,顶着白天强烈的阳光,我时不时流着泪回头看,感叹西边离开长安的道路是多么漫长。走过潼关,我坐下来休息,看见黄河的流水澎湃奔流;感触于那两只鸟无知却正蒙受皇上的恩宠,想到自己被斥退和两只鸟被宠爱完全不同的境遇,心里更加烦闷不安,它们的内在有什么美好的地方?只不过是靠外表美丽而自鸣得意。我一生的命运艰难阻塞,连这两只鸟都比不上;我四处漂泊,连续十年没有安定的住所;屈辱地吃饱饭的时候都寥寥可数,更何况被荣耀地列名于推荐文书之上呢?现在的时俗就喜欢贤人,哪里有人说我这个人不笨呢?当年殷高宗在晚上睡梦中得到贤良的辅佐;在这个贤人的周围,哪里有什么人预先引荐他?他实在是得到了上天的认同和帮助。在时运没有到来的时候,有时候帝皇赏识和左右关说两方面的追求都达不到目的;即使是挨家挨户的去宣扬自己,也只能招来错误和麻烦。
注释:¹既行而后思:事已做过,再来思考。此与“三思而后行”恰好相反,是作者的激愤之词。²诚:实在。³自存:自我生存。⁴苟:如果。⁵其:指我。⁶国门:国都的门。⁷东鹜:东驰,指快速东归。鹜,驰,快走。⁸触:顶着。⁹隆景:指日光强烈。隆,程度深;景,同“影”。¹⁰西路:西出长安之路。¹¹羌:发语词,无义。¹²永:长。¹³坐息:休息。¹⁴黄流:黄河。¹⁵方:刚刚。¹⁶入幸:进入皇宫得到皇帝的宠幸。幸,到皇帝的宠幸。¹⁷进:二鸟之进幸。¹⁸退:自己之退黜。¹⁹殊异:不同。²⁰怀之耿耿:耿耿于怀。耿耿,忧虑不安的样子。²¹中心:心中。²²何嘉:有什么值得称许的地方。²³外饰:鸟的羽毛。²⁴逞:夸耀。²⁵湮厄:阻塞艰困。湮,塞;阨,同“厄”,阻隔,险阻。²⁶曾:岂。²⁷汩东西与南北:四方奔走求食。汩,水流的样子,比喻人的奔走。²⁸恒:通“亘”,持久。²⁹不居:不得安居。³⁰有数:指次数少。³¹荣名:朱熹作“策名”,这样与“荐书”重复,且如姚范:“言饱食不可数得,况于与荐书之荣名乎?”故拟作“荣”为宜。³²时所好:时世所喜爱的。时,时俗。³³庸有:岂有,哪有。庸,哪里。³⁴殷之高宗:殷高宗武丁。³⁵良弼:此指傅说。弼,辅佐。³⁶宵寐:夜晚睡觉。相传武丁夜梦得名叫傅说的圣人,于是描绘其形貌,到处访求。后来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找到他,便任用他为相。³⁷孰左右者为之先:本自《汉书·郦食其传》:“沛公吾所愿从游,非为我先。”左右,皇帝身边的大臣或亲近的人。为之先:预先引荐。³⁸信:实在。天³⁹同:上天的赞同。⁴⁰神比:神灵的帮助。比,辅佐。⁴¹两求:指得到帝皇赏识和左右关说。⁴²莫致:不能得达。致,达到。⁴³家到而户说:挨家挨户地宣传。尤:过失,过错。⁴⁴速累:招致忧患。速,招致;累,麻烦。
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¹于下地²;盍(hé)³求配于古人,独(chāo)(chàng)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¹⁰;幸年岁之未暮¹¹,庶¹²无羡于斯类¹³
译文:大概上天生下我,也还是希望我在人世间有所作为;我为什么不跟与古人相匹比,而独独为自己得不到官位而惆帐呢?我想那些得到了官职却无法胜任的人,是鬼神的戏弄;幸好我的年纪还没到暮年的地步,大可不必羡慕这一类人。
注释:¹期:希望。²下地:与上句“上天"对应,即人间。³盍:何不。⁴求配于古人:跟传说一类古贤人相匹比。配,匹比;古人,指上文的傅说。⁵独:何独。⁶怊怅:悲伤失意的样子。怊,悲愤。⁷无位:无官位。⁸惟得之:指官位。惟,句首语气词。之,代词,指官位。⁹不能:指无才力,不能追配古人。¹⁰戏:戏弄。¹¹未暮:未到暮年。¹²庶:庶几,连词,表示在上述的情况之下才能避免某种后果或实现某种希望。¹³斯类:这一类人,指二鸟一一类窃据职位而无实用的人。

  此赋正文前有序,序中用对比手法,写作者才高品正但不被人赏识录用,而两只无知禽鸟,“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却“反得蒙采擢荐进”,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埋没人才、荒恤国政的无知而可耻的行径。正文用感叹独白的形式来抒发作者心中对“惟进退之殊异”的不合理现象的耿耿怨气,哀叹自己命运坎坷到连两只鸟都不如。在艺术表现上,此赋少用典故,多用口语,句式趋向于散文化,使全赋曲曲折折,一唱三叹,通过人与鸟的鲜明对比,不仅写怀才不遇,还寄托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开创事业的理想。

 开篇作者便感慨而言“吾何归乎?”这是行路艰难、四顾茫然的沉重叹息。“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这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哪里能混得一碗饭吃就到哪里去。他“时返顾以流涕”,思索着不能“达于天子”的原因,吞嚼着十年奔走干谒的辛酸苦辣之味,就像河水破堤而出,像积薪一点即燃。韩愈目睹二鸟“蒙恩而入幸”的情景,内心受到强烈的刺激,所谓“增余怀之耿耿”于是不能不发为悲愤不平之鸣。他在赋辞中一气贯注而下,与序文互为补充,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以鸟之进与己之退相对比,感慨自己“曾二鸟之不如”。二鸟,只不过是天子的玩物,只不过以美丽的羽毛而得到了“采擢荐进”。相比之下,韩愈感叹自己“石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荣名于荐书。”十年来到处奔走干谒,没有安定的居处,甚至很少能吃上一顿饱饭,结果仍不能登名于推荐作官的书信之中。这段自悲自怜的话,诉说的是他在长安十年的实际生活状况。他干谒权贵的书信中,也总是不惜笔墨渲染,把自己说得可怜之极。这无非是请求“有力者”能哀其穷,以“一举手一投足之劳”挽救他于“穷饿之水火”。因而他在赋中诉其穷窘之境,也是委曲地诘问荐官:难道一位饱学之士反不如二鸟值得推荐吗?

  其二,以二鸟喻“小善”而达者,并以这种人的“遭时”与自己的“不遭时”相对比。所谓“小善”者,也就是只有小技的人,他在《进学解》中曾以反语讥讽当时科举“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的情况。这些“小善”者,就像二鸟徒有外表的羽毛之类,“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所以他们“得之而不能”,虽然得到官位却不能胜任。言外之意,韩愈自许为“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他在序中已夸耀自己“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他在《上宰相书》中,也总是以自己“所学皆圣人之书”来“求知于天下”。可是他却“累善无所容焉”,得不到赏识和任用。对于小善者“遭时”而累善者“不遭时”的原因,韩愈认为就在于荐官不能赏识贤人。他们宁肯“采擢荐进”无用的二鸟,却不肯救有才之士于水火泥涂,他们宁愿荐“小善”之人,却不能举“累善”之士。所以韩愈感叹:“时所好之谓贤,庸有谓余之非愚”。

  其三,求配于古人,而不羡于“斯类”。经过两层“进退之殊异”的对比,作者渲泄了胸中的不遇时之感。至此,笔锋一转,另辟新意。这就是自信“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也即“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思。他举出殷高宗梦见傅说,后来果然得到傅说为良相的典故,说明一旦时机到来,不依靠什么人来吹嘘,全凭天神的意思,就可以来到皇帝的身边。而我现在所以“家到而户说”都不能“荣名于荐书”,只是因为“时运之未来”。所以作者最后以自矜自负的语气写道,我要求配于古人,不必因暂时无位而忧愁,“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我还年轻,不必羡慕那无知的二鸟和无能的“小善”者。

  此赋序文以叙述为主,而正文以抒情为主,二者互为表里,通过作者“不遇时”的感慨,反映了当时权贵重视玩物、而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也体现了韩愈在求取功名时无以自存的可怜地位,以及为求得饱食和官位而到处干谒的可悲境遇。

参考资料:
1、 朱宏恢主编;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辞典》编写组编.中国古典文学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405
2、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版:1060-1063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厉王虐,国人谤(bàng)¹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²,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³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注释:¹谤:指责,公开的批评。²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³莫:没有谁。⁴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mǐ)¹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zhàng)²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yōng)³而溃(kuì),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qīng)¹⁰至于¹¹列士¹²献诗¹³,瞽(gǔ)献曲¹⁴,史献书¹⁵,师箴(zhēn)¹⁶,瞍(sǒu)¹⁷,矇(méng)¹⁸,百工¹⁹(jiàn),庶(shù)人传语²⁰,近臣尽规²¹,亲戚补察²²,瞽、史教诲,耆(qí)艾修之²³,而后王斟酌焉²⁴。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²⁵。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²⁶;犹²⁷²⁸²⁹(xí)³⁰之有衍(yǎn)³¹³²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³³也,善败于是³⁴乎兴³⁵。行善而备³⁶败,其³⁷所以³⁸(fù)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³⁹而行⁴⁰之,胡⁴¹可壅(yōng)也?若壅其口,其⁴²⁴³能几何?”
译文: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止百姓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注释:¹弭谤:消除议论。弭,消除。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谤言,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²障:堵塞。³壅:堵塞。⁴溃:水冲破堤坝。⁵为:治。⁶决:挖开,排除。⁷导:疏通。⁸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宣,放,开导。⁹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¹⁰公卿:三公九卿。¹¹至于:以及。¹²列士:上士,中士,下士。¹³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¹⁴瞽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瞽,无目,失明的人。¹⁵史献书:史官向国王进献记载史实的书籍。¹⁶师箴:少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¹⁷瞍赋:无眸子的盲人吟咏(公卿烈士所献的诗)。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¹⁸矇诵: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的文章)。矇,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¹⁹百工:百官。²⁰庶人传语:百姓的意见间接传给国王。²¹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进献规谏的话。尽规:尽力规劝。²²亲戚补察:同族的亲属,弥补并监察国王的过失。²³耆、艾修之:国内元老大臣把这些规谏修饬整理。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²⁴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付之实行。²⁵是以事行而不悖: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悖,违背。事行,政事畅行,政令通行。而:转折连词,但是。²⁶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于,从。 是,这。 乎,助词。²⁷犹:如同。²⁸其,指代土地。²⁹原:宽阔。³⁰隰:地下而潮湿的土地。³¹衍:地下而平坦的土地。³²沃:肥美的土地,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的一样。³³宣言:发表议论。宣:宣泄,引导。³⁴于是:从这里面。³⁵兴:暴露出来。³⁶备:防备。³⁷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是)。³⁸ 所以:用来……的。阜,增加。使……丰富。意动用词。³⁹成:成熟。⁴⁰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⁴¹胡:怎么。⁴²其:代词,那。⁴³与:帮助,《战国策》说:"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¹²王于³(zhì)
译文: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¹乃:终于,副词。²流:流放,放逐。³于:到,介词。⁴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本篇在结构上与前篇《祭公谏征犬戎》完全相同,仍然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本文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shàogōngjiànwángbàng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wángnüè guórénbàngwáng shàogōnggàoyuē  mínkānmìng  wáng wèi shǐ使jiānbàngzhě gào shāzhī guóréngǎnyán dào 

    wáng gàoshàogōngyuē  néngbàng nǎigǎnyán  shàogōngyuē  shìzhàngzhī fángmínzhīkǒu shènfángchuān chuānyōngérkuì shāngrénduō mínzhī shìwéichuānzhějuézhīshǐ使dǎo wéimínzhěxuānzhīshǐ使yán tiāntīngzhèng shǐ使gōngqīngzhìlièshìxiànshī xiàn shǐxiànshū shīzhēn sǒu méngsòng bǎigōngjiàn shùrénchuán jìnchénjìnguī qīnchá  shǐjiàohuì àixiūzhī érhòuwángzhēnzhuóyān shìshìxíngérbèi mínzhīyǒukǒu yóuzhīyǒushānchuān cáiyòngshìchū yóuyuánzhīyǒuyǎn shíshìshēng kǒuzhīxuānyán shànbàishìxīng xíngshànérbèibài suǒcáiyòngshízhě mínzhīxīn érxuānzhīkǒu chéngérxíngzhī yōng ruòyōngkǒu néng  

    wángtīng shìguóréngǎnchūyán sānnián nǎiliúwángzhì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结发¹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译文:你我结发成为夫妻,相亲相爱两不相疑。
注释:¹结发:这里是指古时的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男女双方结为夫妻。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欢娱在今夕,嬿(yàn)¹及良时。
译文:欢乐只在今天晚上,两情欢好要趁这美好的时刻。
注释:¹嬿婉:欢好貌。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征夫怀远路¹,起视夜何其²
译文:远征人心里老惦记出行的事,起身看看深夜到何时?
注释:¹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远路”一作“往路”。²夜何其:语出《诗经·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其,语尾助词。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参辰¹皆已没,去去从此辞²
译文: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
注释:¹参(shēn)辰:二星名,代指所有星宿。²辞:辞别,分手。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行役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译文:奉命远行上战场,两人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注释:¹行役:赴役远行。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¹²
译文:紧握双手长声叹息,生离别啊泪更多。
注释:¹生别:生离死别。一作“别生”。²滋:多。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努力爱¹春华(huá)²,莫忘欢乐时。
译文:努力珍惜青春,不要忘记欢乐的时候。
注释:¹爱:珍重。²春华:春光,借喻少壮时期。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生当复来归¹,死当长相思。
译文:如果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注释:¹来归:即归来。

  此诗是一首抒情诗,前四句说夫妻恩爱,五句至八句写深夜话别,九句至十二句写黎明分手,最后四句写互勉立誓。全诗以时间为序,围绕夫妻恩爱,突出话别、分手和互勉。语言质朴明白,生动流畅。

  开头四句从夫妻平时恩爱叙起,说明自结为夫妻之后,两相恩爱,从无猜疑,这样就为离别与相思,做了铺垫。三四两句,虽未明言离别,但从欢娱燕婉,仅有今夕的描写中,已透出夫妻即将分别的信息。既然夫妻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良辰在于今夕,这短暂的时光就特别可贵,从惜时写惜别,虽未明言离别而离思已满。开头四句,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夫妻离别的凄苦。

  “征夫怀远路”以下四句,叙述将要分别的景物。“征夫”乃作者自指,“远路”即去匈奴之路。此时作者王命在身,奉命使北,不得不割舍夫妻之情。也可能是王命急宣的缘故,诗人需要夙夜起身,故起观夜色,惟恐误了行程。仰观天际,看到参星与辰星皆已陨落,天色将曙,此时应踏上征途,别妻远行了。

  “行役在战场”以下四句,正面摧写夫妻离别。首句点明去路,“战场”指匈奴统治之地,自秦至汉,匈奴成了北地主要的边患,可以说是个古战场,所以李白《战城南》云:“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不过这次苏武使匈奴,并不是到这个古战场上去与匈奴打仗,而是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此处露出了伪托的马脚。既然去路是如此遥远,不管行役作战也好,出使也好,夫妻再相见是无有定期的,想到这里,夫妻之间惟有握手长叹,泪满衣襟,有不胜临歧之痛。

  末四句写新婚夫妇临别时的相互郑重叮咛。其中“努力”二句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她要丈夫在行役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牢记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体现了一个妻子的关心和担心;“生当”二句是丈夫对妻子的回答:“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人物朴实、美好的内心,而且更充实了诗首二句中“两不疑”的内容,使全诗增添了一种悲剧气氛。前贤曾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诗正符合这样一种说法。男女相爱结为夫妻,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可是在残酷的兵役制逼迫下,它只能像一朵刚绽放即被摧残的花,转瞬即逝,无法追回。

  历史上有许多写离状别的佳作,此诗当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它的选材、表达、风格等,都对后代有广泛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新婚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 (上),: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366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