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簇春心斗晚妆,凌波妒月暗生香。多情莫上朱楼望,金谷佳人恐断肠。
一簇春心斗晚妆,凌波妒月暗生香。多情莫上朱楼望,金谷佳人恐断肠。
唐之淳

唐之淳

(1350—1401)明浙江山阴人,名愚士,以字行。唐肃子。建文二年,以方孝孺荐,为翰林侍读,与孝孺俱领修书事。旋卒。有《唐愚士诗》。 ▶ 3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起犯春霜一径寒,清游乘兴约吟鞍。
起犯¹春霜一径寒,清游乘兴约吟鞍(ān)²
译文:启程时冒着遍地晨霜一路春寒,约好了骑马吟诗乘兴游览。
注释:北山:指金华(在今浙江金华北)。¹犯:冒犯。犯霜寒,不仅点明时间,也隐约表现遗民傲世的性格。²吟鞍:骑马吟诗。
眼中最恨友朋少,尘外频闻山水宽。
眼中最恨友朋少,尘外¹频闻山水宽。
译文:最遗憾的是眼前的友朋越来越少,常听说尘世外山长水宽。
注释:¹尘外:尘世之外,指隐居。
溪落旧痕枯野埠,树浮空翠湿危栏。
溪落旧痕枯野埠(bù)¹,树浮空翠湿危栏。
译文:溪水枯竭只剩旧日的痕迹和荒芜的渡口,树木飘浮在晨雾中,浓绿沾湿了楼头的栏杆。
注释:¹埠:码头,渡口。
岩头几处县冰白,已作群羊化石看。
岩头几处县¹冰白,已作群羊化石²看。
译文:崖头那几处悬挂的白冰,不正是自石化成的羊群满山?
注释:¹县:同“悬”。²群羊化石:用皇初平叱石成羊典故。据晋葛洪《神仙传》说,牧羊儿皇初平性情良谨,被遭士带到金华山石室中修道。四十余年后,哥哥找到他,问他所放的羊在何处,皇初平告诉他羊在东山,但哥哥看到的只是一片白石。于是皇初平喝一声:“羊起!”白石就变成数万头羊。后兄弟俩一起学道成仙。皇初平改字为赤松子。

  这首诗的首联写作何和友人相约出游的时间和季节。颔联写作者和友人一起游山玩水的喜悦之情。颈联写游玩路上所看到的景象以及感情变化。尾联写化石成羊这个北山的名胜胜迹。借景抒情,表达对少数民族统治政权的蔑视之情。

  起句“起犯春霜”,即点明这是严寒尚厉的正月,所以一路之上,但有寒威。“犯”字并贯“霜”寒”。隐约表现出遗民傲世的性格。第二句接承上句,似乎很平淡,然而用“乘兴”和“约”等字眼,说明他们的这次游山兴致很高,是约好前来的。这样就逗出颔联。

  颔联抒写游山的情怀。第三句的意思是表达得十分清楚的。志同道合的“友朋”,经过十年的凋谢,一天一天地“少”,这是眼前“最恨”(隐寓不甘之意)的一桩事。第四句推开,“尘外”是隐遁者常用的语言,下面连接“山水宽”,不仅点明北山的题目,而且一个“宽”字,还表露出遗民对于故国山水的向往。面对秀丽的山水,游赏者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这一联道出了作者这次游山的情怀,所以要乘兴遨游,既是因为同志不多了,也是借以追求世外广大山川之美的享受,遗民复杂的心情,无限的感慨,抒写得很充分。

  颈联写途中之景,又写景外之意。在对北山景物的描绘中,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表露出兴亡之感。“溪落旧痕”的“落”字,“枯野埠”的“枯”字,都是遗民的时移世异之后心情的写照。“树浮空翠湿危栏”的景象,也写得阴沉黯淡,远非赏心悦目的游观。这两句承上句末的“山水宽”落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是诗题的正面描写。也是衷情的自然流露。

  结尾两句是写北山著名的皇初平叱石成羊胜迹,但作者的写法却不一般。他眼里的“群羊”是岩头“县冰”,不是“化石”(由石头变化而成)。把县冰权看作石化的羊群,这不单是对叱石成羊故事的否定。而且自然会令人想到张彖的“冰山”之喻(见《开元天宝遗事》上)。石羊不过是县冰的幻影,元朝政权在遗民心目中是春来便消的冰山。这样写,既切合了化石成羊这个北山胜迹;又照应了犯寒春游诗的起首;更重要的是借景抒发,表露了遗民对于元政权的轻蔑。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548页,2015.07:第1548页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善射 一作:尧咨善射)
陈康肃公¹善射²,当世无双 ,公亦以³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¹⁰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¹¹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注释:¹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²善射:擅长射箭。³以:凭借,按照。⁴自矜:自夸。⁵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⁶释担:放下担子。释,放。⁷而:表承接。⁸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⁹去:离开。¹⁰发:射,射箭。¹¹但微颔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¹,但手熟尔²。”康肃忿(fèn)³曰:“尔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¹⁰(zhuó)油沥之¹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¹²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¹³
译文: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注释:¹无他:没有别的(奥妙)。²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但,只,不过。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³忿然:气愤的样子。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可译为“........的样子”。⁴尔:你。⁵安:怎么。⁶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⁷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⁸覆:盖。⁹徐:慢慢地。¹⁰杓:同“勺”,勺子。¹¹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¹²惟:只,不过。¹³遣之:让他走,打发。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教材无此句)
此与庄生所谓解(jiě)牛斫(zhuó)¹者何异?(教材无此句)
译文: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呢?
注释:¹解牛斫轮:指《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和《庄子·天道》中的“轮扁斫轮”两个寓言故事。两个寓言都说明长期从事某一专业而技术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本文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看射箭。文章一开始用极简洁的语言交代了陈尧咨善射,而“当世无双”突出了他射箭技术的熟练;“以此自矜”又写出他沾沾自喜韵骄矜态度。卖油翁“释担”、“久而不去”,表明他被陈尧咨射箭所吸引,想看个究竟。看见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斗”,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睨之”、“微颔”神态的描述,准确而传神。既表示对陈尧咨熟练的射箭技术的肯定,又写出他尚有不满意的静观神情。一个是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一个是看了半天,没有一句赞扬和捧场的话,表现出颇不以为意的神态。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初步揭示了这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待射箭技术的不同态度,这就构成了矛盾并使读者产生了悬念,由此,引出了进一步的叙述。

  第二段写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段一开始,通过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两组对话,进一步对照地写出两人对射箭技术的不同看法,不同态度。“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陈尧咨连着发出两句问话,显得盛气凌人,并流露出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而卖油翁的回答却是淡然一句:“无他,但手熟尔”,语气平静,表现出卖油翁的从容和自信。卖油翁的神情和语气激怒了陈尧咨,陈尧咨气呼呼地斥责卖油翁“尔安敢轻吾射”,这就进一步表现出陈尧咨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老翁却仍然是坦然沉着,用冷静的语气回答:“以我酌油知之。”接着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简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沉着镇静,从容不迫的态度。有这样的高超和熟练的技术,却仍然毫不夸饰地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和陈尧咨的自矜态度相对照,卖油翁朴实、谦逊、毫不骄矜的品德不是跃然如在眼前。“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力”,这是文章画龙点睛之笔,作者两次点这句活,强调和突出了本文叙事的主旨所在,亦即强调和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最后,用一句话交代了陈尧咨态度的转变和事情的结束。一个“笑”字,也是传神之笔,无须多加笔墨,就表示出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笑而遣之”,这样处置,也符合陈尧咨的身份。这个结尾简洁、含蓄、发人深省。

  陈尧咨学问不小,官职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双全,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用刑惨急,数有杖死”的陈尧咨确实不大容易。”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传神之笔”。

参考资料:
1、 北京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室编,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广播讲座 讲稿汇编,北京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函授教育办公室,1979年07月第1版,第58-62页

màiyóuwē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chénkānggōngshànshè dāngshìshuāng gōngjīn chángshèjiā yǒumàiyóuwēngshìdànér zhījiǔér jiànshǐshízhòngjiǔ dànwēihànzhī  (shànshèzuò yáoshànshè )

    kāngwènyuē  zhīshè shèjīng  wēngyuē   dànshǒushúěr  kāngfèn忿rányuē  ěrāngǎnqīngshè  wēngyuē  zhuóyóuzhīzhī  nǎizhì qiánkǒu sháozhuóyóuzhī qiánkǒng érqiánshī湿 yīnyuē   wéishǒushúěr  kāngxiàoérqiǎnzhī 

    zhuāngshēngsuǒwèijiěniúzhuólúnzhě  (jiàocái )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无云世界秋三五¹,共看蟾(chán)²上海涯。
译文: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仰望着那刚刚浮出海面的明月。
注释:¹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节。²蟾盘:指月亮。(蟾轮、冰轮、冰魄等都是古人对月亮的美称)。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直到天头天尽处¹,不曾私照一人家。
译文:只见它银辉四射,撒向天涯海角,从来不私照过一家半舍。
注释:¹天头天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

  这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诗的前两句也只是描写了中秋时的景色和人们争相赏月,平淡无奇,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一人家很明显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

zhōngqiūduìyuè

cáosōng tángdài 

yúnshìjièqiūsān gòngkànchánpánshànghǎi 
zhídàotiāntóutiānjìnchù céngzhàorénjiā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南阳¹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²谁?”定伯诳(kuáng)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译文:南阳地方的宋定伯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夜里走路遇见了鬼,问道:“谁?”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要到宛市。”鬼说:“我也要到宛市。”
注释:¹南阳:古郡名,今河南省南阳市。²复:又。³诳:欺骗。⁴宛市:宛,即南阳;市,市场。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jí)¹,可共递相担²,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qīng)³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cuǐ)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译文:(他们)一同走了几里路。 鬼说:“步行太劳累,可以轮流相互背负。”宋定伯说:“很好。”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你太重了,恐怕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刚死,所以身体(比较)重。”轮到宋定伯背鬼,(这个)鬼几乎没有重量。他们像这样轮着背了好几次。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着它一点声音也没有。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刚刚死不久,是不熟悉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见怪。”
注释:¹亟:疲劳。²递相担:轮流相互背负。³卿:您,敬称。⁴略无重:几乎没有重量。⁵了无:一点也没有。⁶漕漼:涉水的声音。⁷习:熟悉。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¹肩上,急持²之。鬼大呼,声咋(zé)³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译文:一路上,快到宛市,宋定伯便把鬼背在肩上,紧紧地抓住它。鬼大声惊叫,恳求放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他的话。(宋定伯)把鬼一直背到宛市中,才将鬼放下在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宋定伯担心它再有变化,就朝鬼身上吐唾沫。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当时石崇说(过这样的话):“宋定伯卖鬼,得到了一千五百文钱。”
注释:¹著:放置。²急持:紧紧地抓住。³咋咋:像声词。⁴索下:要求下来。⁵至:到。⁶唾之:用唾液吐他。唾:用唾液吐……、向……身上吐唾液,意动用法。

  这是一篇有名的不怕鬼的故事,显系民间传说,选自《列异传》。

  《搜神记》卷十六也收有此篇,题目略有改动,“宋定伯”作“宗定伯”。《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类书中有所征引。

  作品的主题是宣扬不怕鬼更要敢捉鬼制服鬼。

  它通过逢鬼、骗鬼和捉鬼的描写,赞扬了少年宋定伯的机智和勇敢,说明鬼并没有什么可怕,人完全可以制服它,特别是在人们相信“人鬼乃皆实有”,“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的魏晋南北朝,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心人物是宋定伯,他年少气盛,夜行遇鬼,他不仅不怕,还主动与鬼打招呼。当鬼问“汝复谁?”定伯答:“我亦鬼。”妙!佯装是鬼的同类,才能与鬼同行。这表现了宋定伯的沉着和机智。

  鬼背负宋定伯时说:“卿太重,将非鬼也!”他一点不惊慌,反而自称是“新鬼,故身重耳”。又一次巧妙地解除了鬼的怀疑,取得了鬼的信任,并进而掌握了捉鬼的奥秘“惟不喜人唾”。

  当宋定伯涉水有声时,鬼又问:“何以有声?”定伯又以“新死,不习渡水故尔”作答,使鬼信以为真,完全把鬼迷住。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当行至宛市,定伯紧紧抓住鬼不放,不管鬼怎样惨叫,他也不心软。鬼变成一只羊,便将它卖掉,并“唾之”以防鬼再变。这些层层深入的描绘,活生生地再现了一个有胆有识、善于谋略、勇于捉鬼的少年英雄宋定伯的形象。

  作品中的鬼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形象,它是作为宋定伯的陪衬而出现的。它的一切都被神机妙算的宋定伯所控制,这个鬼必然要成为英雄手下的败将。

  以对话的方式展开情节,贯穿全篇,简洁而传神,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作者把宋定伯和鬼的对话描写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颇为有趣。

  在对话中,宋定伯的灵活、机智、勇敢与鬼的笨拙、窝囊、怯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特别把宋定伯捉鬼的情节写得极为生动:“定伯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鬼的惊呼与凄然求饶的可怜相和定伯坚定果断的神情都跃然纸上,生动逼真。

  本文是魏晋志怪小说中精彩的篇章。

sòngdìngzhuōguǐ

gānbǎo wèijìn 

    nányángsòngdìng ,niánshàoshí xíngféngguǐ wènzhī guǐyán  shìguǐ  guǐwèn  shuí  dìngkuángzhī yán  guǐ  guǐwèn  zhìsuǒ  yuē  zhìyuānshì  guǐyán  zhìyuānshì  suìxíng 

    shù guǐyán  xíngtài gòngxiāngdān   dìngyuē  shàn  guǐbiàn便xiāndāndìngshù guǐyán  qīngtàizhòng jiāngfēiguǐ  dìngyán  xīnguǐ shēnzhòngěr  dìngyīndānguǐ guǐlüèzhòng shìzàisān dìngyán  xīnguǐ zhīyǒusuǒwèi  guǐyán  wéiréntuò  shìgòngxíng dàoshuǐ dìnglìngguǐxiān tīngzhī liǎoránshēngyīn dìng cáocuīzuòshēng guǐyán  zuòshēng  dìngyuē  xīn shuǐěr guài  

    xíngzhìyuānshì dìngbiàn便dānguǐzhuójiānshàng chízhī guǐ shēngrán suǒxià tīngzhī jìngzhìyuānshìzhōngxiàzhuó huàwéiyáng biàn便màizhīkǒngbiànhuà tuòzhī qiánqiānbǎi nǎi shíshíchóngyán  dìngmàiguǐ ,qiánqiānbǎiwén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
(lán)风伏雨¹催寒食²,樱桃一夜花狼藉³。刚与病相宜,锁窗(xūn)绣衣
译文:风吹不停,浓云阴沉,雨时断时续,寒食节马上要来临了。昨夜风将樱桃吹得凌乱不堪。雨天阴冷潮湿,我也小病刚好,是该用炉子烘烤衣物了。
注释:¹阑风伏雨:指风雨不止。²寒食:寒食节。旧俗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当此节日,禁火三天,食冷食。³狼藉:指樱桃花败落。⁴锁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子。⁵薰绣衣:用香料薰华丽的衣物。
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
狼眉烦女伴,央及¹流莺²唤。半晌³试开奁(lián),娇多直自嫌
译文:我想去唤女伴麻烦她来替我画眉,但又懒得动身,多么希望黄莺给捎个信儿。迟疑半晌才打开梳妆盒,镜中的容貌虽然娇艳,但还是嫌自己不够美丽。
注释:¹央及:请求、恳求。²流莺:啼莺,以其啼鸣婉转,故云。³半响:许久、好久。⁴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⁵自嫌:自己对自己不满。

  词的上片写由狼藉满地的樱桃花牵惹出思妇的一腔春愁。一阵阵的风雨将寒食节催来了,春天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窗外的樱桃花昨天还开得明媚娇艳,一夜风雨便将花儿吹打得散乱满地。由狼藉的樱桃花,她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这飘零的春花“刚与病相宜”,恰好同自己多愁多病的身体一。多病而又寂寞无聊,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怎样也排遣不了这种思绪,只好关起窗户“薰绣衣”。“琐窗薰绣衣”句将闺中女子孤单寂寞、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凄婉、含蓄,耐人寻味。

  下片写这位少妇越是思念丈夫,越耐不住这种寂寥,强打精神为自己梳妆打扮。“画眉烦女伴”,她又想起了丈夫在家时闺房中的乐趣,可现在为她画眉的人远游他乡,她只得“烦女伴”了。“画眉”典出“张敞匦眉”。女伴不在身边,她又得央求侍女莺儿去请她来。紧接着,诗人用“半饷试开奁”这个极细微的动作描写,把人物的复杂心理表现得逼真而细腻。女伴来了,她多么急切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姣好动人,可又害怕镜中现出的自已是憔悴多愁的姿容,所以踌蹰半晌,才试着打开镜匣。没想到镜中人是那样柔弱娇美,她不免暗中欣喜,可是立即想到丈夫不在身边,为谁梳妆呢!于是更觉尢聊,连自己也嫌她“娇多”了。刚才的兴致一下被扫尽,心又冷下来了。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65页

mán··lánfēngcuīhánshí--lánxìng

lánfēngcuīhánshíyīngtáohuālánggāngbìngxiāngsuǒchuāngxūnxiù

huàméifánbànyāngliúyīnghuànbànshǎngshìkāiliánjiāoduōzhíx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