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就僧灶,宿饭浇藜羹。担簦蹑芒屩,冒雨官塘行。
晨起就僧灶,宿饭浇藜羹。担簦蹑芒屩,冒雨官塘行。
官塘接西坝,鳞比千船停。一船一家属,男妇错耄婴。
官塘接西坝,鳞比千船停。一船一家属,男妇错耄婴。
颜色困焦悴,兼以愁苦声。非不恋家室,家弃身转宁。
颜色困焦悴,兼以愁苦声。非不恋家室,家弃身转宁。
水昏入烟爨,柳秃摇枯藤。苍气翻远空,睅目多饿鹰。
水昏入烟爨,柳秃摇枯藤。苍气翻远空,睅目多饿鹰。
储粮苦未足,还复虞夺争。既无土可依,性命随荡倾。
储粮苦未足,还复虞夺争。既无土可依,性命随荡倾。
万里岂真阔,天地交凄冥。颇悔游惰安,负昔时太平。
万里岂真阔,天地交凄冥。颇悔游惰安,负昔时太平。
我行倦我足,望亦伤我情。沿江斥堠虚,冷湿胶旂旌。
我行倦我足,望亦伤我情。沿江斥堠虚,冷湿胶旂旌。
敢恃隘道纡,节费聊撤兵。东川昨震动,大帅催移营。
敢恃隘道纡,节费聊撤兵。东川昨震动,大帅催移营。
已逃挫折危,谁肯誓死撄?更闻和议书,密结城下盟。
已逃挫折危,谁肯誓死撄?更闻和议书,密结城下盟。
焉有閒暇谋,远及井底陉。逡巡赴沙甸,卤下潮訇砰。
焉有閒暇谋,远及井底陉。逡巡赴沙甸,卤下潮訇砰。
高岸渔台翁,坐对荒山青。回飙咽芦荻,急涨漂穜粳。
高岸渔台翁,坐对荒山青。回飙咽芦荻,急涨漂穜粳。
自顾短湿衣,透骨寒已兢。过渡踰横山,远见慈湖城。
自顾短湿衣,透骨寒已兢。过渡踰横山,远见慈湖城。
慈湖据右钤,背扼姚江营。藩东郡犹固,势勿愁竛竮。
慈湖据右钤,背扼姚江营。藩东郡犹固,势勿愁竛竮。
胡为密叶巢,彯散黄雀翎。人马互蹂躏,烂土无完菁。
胡为密叶巢,彯散黄雀翎。人马互蹂躏,烂土无完菁。
死卒堆驿堂,流血苔根赪。可怜瘦隶孤,察守敲铜钲。
死卒堆驿堂,流血苔根赪。可怜瘦隶孤,察守敲铜钲。
入城觅朋旧,匝巷键柴荆。叩之不得开,并绝鸡犬应。
入城觅朋旧,匝巷键柴荆。叩之不得开,并绝鸡犬应。
中路遇军走,面作仓皇形。似有密报投,低首趋县庭。
中路遇军走,面作仓皇形。似有密报投,低首趋县庭。
维时晚色交,暗欲岚雾凝。通市千百楼,十楼九无灯。
维时晚色交,暗欲岚雾凝。通市千百楼,十楼九无灯。
助我摧恻怀,雨急风益勍。坦径疑棘丛,骭力难再胜。
助我摧恻怀,雨急风益勍。坦径疑棘丛,骭力难再胜。
故人有冯豹,高义孙宰矜。未吐觌面词,先为握手惊。
故人有冯豹,高义孙宰矜。未吐觌面词,先为握手惊。
谓迟一日来,吾亦他乡征。匆忙办肴酒,解衣煖我膺。
谓迟一日来,吾亦他乡征。匆忙办肴酒,解衣煖我膺。
解钱充我囊,慰我毋怦怦。窗梧响寒滴,骚屑搀蛩鸣。
解钱充我囊,慰我毋怦怦。窗梧响寒滴,骚屑搀蛩鸣。
仰见银河澜,濯出三五星。漫愁今宵长,祇愿明早晴。
仰见银河澜,濯出三五星。漫愁今宵长,祇愿明早晴。
推与讵所希,道谊关平生。回思僧院中,亲孥方拥檠。
推与讵所希,道谊关平生。回思僧院中,亲孥方拥檠。
当嫌哀笳繁,静与啼鹃并。咫尺沧溟遥,塌翼惭鹍鹏。
当嫌哀笳繁,静与啼鹃并。咫尺沧溟遥,塌翼惭鹍鹏。
假寐且息劳,虫飞迟𦒃𦒃。心绪纠乱丝,栉理乌由清?
假寐且息劳,虫飞迟𦒃𦒃。心绪纠乱丝,栉理乌由清?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长江春水绿堪(kān)¹染,莲叶出水大如钱²
译文:长江中碧绿的春水,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染料,刚刚长出水面的荷叶才铜钱大小。
注释:¹堪:能,可。²钱:指铜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¹
译文:江头的那棵橘树,还是你当年亲手种下的,不知能不能用它拴住你这即将远去的小船?
注释:¹木兰船: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树所制。

  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荷叶刚刚长出水面,一个个才有铜钱那么大。诗句写暮春景色,可引用以表现江南春景,或只用作表示暮春时节。以“堪染”表现色彩之浓重,其夸张手法可作借鉴。

chūnbié

zhāng tángdài 

chángjiāngchūnshuǐ绿kānrǎn liánchūshuǐqián 
jiāngtóushùjūnzhòng chánglánchuán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世乱同南去,时清¹(dú)北还。
译文: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逃到南方,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
注释:¹时清:指时局已安定。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¹
译文: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
注释:¹“旧国”句:意谓你到故乡,所见者也惟有青山如故。旧国:指故乡。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晓月过残垒(lěi)¹,繁(fán)星宿故关。
译文: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
注释:¹残垒:战争留下的军事壁垒。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译文: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

  这首诗写于平定“安史之乱”之后,意在伤己独留南方,不能与朋友同来同返,并抒发了对乱后形势的忧虑之情。

  诗题为“贼平后送人北归”,“贼平”,指公元763年夏历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率残部逃到范阳,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安史之乱”最终被朝廷平定。“北归”,指由南方回到故乡,《新唐书》载司空曙为广平人,这个“广平”,据考证当在今河北或北京境内,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世乱”之时,司空曙和友人一起逃到江南避难,如今天下已经太平,友人得以回去,自己仍滞留他乡,“独”字含义丰富,一指友人独自北还,一指自己独不得还,含有无限悲感。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上句“生白发”亦有双重涵义:一是形容乱离中家国之愁的深广,一是说时间的漫长,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九年。“旧国”指故乡,“见青山”是说假如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从这句起,以下都是想象北归人途中的心情和所见的景物。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一般在第三联转折,此诗却在第二联完成“承”、“转”,章法上别具一格。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颈联及尾联单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这一联点明“残垒”,即残破的壁垒,泛指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故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残破不堪了。因而这一联着重写“贼平”后残破、荒凉之景,笔力所致,“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尾联继续虚写友人归途中所见所感。上句写景,“禽”和“草”本无知觉,而曰“寒禽”、“衰草”,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这里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针线细密,用笔娴熟。

  这是一首酬赠诗,这类题材在“大历十才子”集中比比皆是,但多数思想平庸,艺术才力贫乏,缺少真情实感,这首诗却能独辟蹊径,通过送北归的感伤写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乱后荒败之景,由送别的感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zéipínghòusòngrénběiguī

kōngshǔ tángdài 

shìluàntóngnán shíqīngběihuán 
xiāngshēngbái jiùguójiànqīngshān 
xiǎoyuèguòcánlěi fánxīng宿guān 
hánqínshuāicǎo chùchùbànchóuyán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蒙冲 一作:艨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¹巨舰一毛轻²。(蒙冲 一作:艨艟)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注释:¹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²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向来¹枉费推移力²,此日中流³自在行。
译文: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注释:¹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²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³中流:河流的中心。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117-1119

guānshūyǒugǎn ·èr

zhū sòngdài 

zuójiāngbiānchūnshuǐshēng méngchōngjiànmáoqīng  (méngchōngzuò méngchōng )
xiàngláiwǎngfèituī zhōngliúzàixíng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kuí)¹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²
译文:夔州孤城夕阳西斜,常常借助天上的北斗星来遥望京华。
注释:¹夔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²京华:指长安。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¹虚随八月槎(chá)²
译文:听猿哀鸣几声便愁思泪下,希望乘着木筏回到家乡,但这个愿望终究是落空了。
注释:¹奉使:奉命出使。²槎:木筏。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画省¹香炉违伏枕²,山楼³粉堞(dié)隐悲笳(jiā)
译文:没能在尚书省中熏香卧病,只能听到山城粉墙隐没于暮色时的鸣笳。
注释:¹画省:指尚书省。²伏枕:指生病。³山楼:白帝城楼。⁴粉堞: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⁵笳:古代军中号角,其声悲壮。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请看¹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译文:请看笼罩在石上藤萝的月光,已映照到洲前的芦荻花。
注释:¹请看:言外兼有时光迅速之感。

qiūxìngshǒu ·èr

 tángdài 

kuíchéngluòxié měiběidǒuwàngjīnghuá 
tīngyuánshíxiàsānshēnglèi fèngshǐ使suíyuèchá 
huàshěngxiāngwéizhěn shānlóufěndiéyǐnbēijiā 
qǐngkànshíshàngténgluóyuè yìngzhōuqiánhuā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¹与姑²
译文:小麦青青,大麦已晒得焦枯;谁在田地里收割呢,是媳妇和婆婆。
注释:桓帝: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字意,东汉第十位皇帝。¹妇:媳妇。²姑:古代称丈夫的母亲为姑。
丈人何在西击胡。
丈人¹何在西击胡。
译文:公公在哪里呢,战场上去攻打胡人了。
注释:¹丈人:一作“丈夫”。犹言长老,这里以媳妇的口气而言,指她的公公。
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吏买马,君¹具车,请为诸君鼓咙(lóng)²
译文:官吏买马,准备车具,请让我们为各位出征的人低声地叫苦。
注释:¹吏、君:均指官吏。²鼓咙胡:形容话梗在喉咙里的样子。咙胡:即喉咙。鼓,凸出,鼓起。

  这首民谣收录于《乐府诗集》,属“杂曲歌辞”。“杂曲歌辞”是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一些乐曲歌辞。乐府民歌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这首民谣通过描述桓帝时农作物由妇女收割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东汉末年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人民的爱憎。歌谣语句朴素,通俗明白。

  起句“小麦青青大麦枯”,“青”与“枯”点出了时间,即农作物生长和收货的季节,也就是农忙时节。绿油油的小麦还在生长,大麦却已经成熟了。可是谁来收割成熟的庄稼呢?是老妇和村姑。收割本来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应该由青壮男丁来承担。所以,开头两句,尽管没有用一个字去描写连绵战争的惨烈和破坏,但是从作者巧妙地选用田间劳动这一典型的场景,感受出战争的破坏程度,人民的生活有痛苦不堪。

  第三句“丈夫何在西击胡”点明主旨。青壮男丁干什么去了,被驱遣西征同羌人作战去了。这里的“西击胡”是指东汉王朝对羌族进行的三次武装镇压。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汉阳人杜琦等联合羌人起兵反抗东汉,这场斗争坚持了十二年之久,东汉王朝因平息反抗,耗资二百四十多亿钱。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凉州、并州和关中的羌人又发动反抗斗争,持续十年之久,所耗军费八十余亿钱。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各地羌人又相继对东汉发动反抗斗争。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羌人多次反抗斗争,这样就极大地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的根基,同时也由于徭役的繁重,广大农村青壮男丁征发已尽,出现民谣中所描写的“谁当获者妇与姑"的悲惨景象。

  民谣的前三句,以典型的场面,通俗明白的语言,揭露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通过战争中人民群众和官僚贵族的鲜明对比,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抒发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吏买马,君具车”。“吏’’春秋以前,大小官都可以称吏。战国以后一般指低级的官。《古诗笺》中解释:“‘吏买马、君具车’者,言调发重及有秩者也。”这一句,不仅反映了因战争耗费巨大,连官僚贵族都不能幸免,同时也说明,在战争中,官僚贵族只要出点钱,就可以不必去打仗,而广大人民群众却要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

  “请为诸君鼓咙胡”。“鼓咙胡”,百姓感到不公平,却不敢把话说出来。但人民群众的不满之情却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624-162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