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厌寻常,羡慕每不足。
万事厌寻常,羡慕每不足。
居南多北思,在远惭近俗。
居南多北思,在远惭近俗。
既来橘变枳,但见空条绿。
既来橘变枳,但见空条绿。
气味谁复论,孤根逼岩曲。
气味谁复论,孤根逼岩曲。

sòngjiàosēngguīyuè--méiyáochén

wànshìyànxúnchángxiànměi

nánduōběizàiyuǎncánjìn

láibiànzhǐdànjiànkōngtiáo绿

wèishuílùngēnyán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2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弄梅骑竹嬉游日。门户初相识。未能羞涩但娇痴。却立风前散发衬凝脂。
金鞭珠弹(dàn)¹(xī)游日,门户初相识。未能羞涩(sè)但娇痴²,却立风前散未衬凝脂(zhī)³
译文:想起儿时拿着金鞭珠弹一起在春日里嬉戏的日子。那时当门对户,相识还未久。她还不懂得羞涩,只是—味地娇痴,故意在风前站立,让飘飞的黑发映衬她洁白的肌肤。
注释:虞美人:词牌名,又名“虞美人令”“玉壶冰”“忆柳曲”“一江春水”等。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¹金鞭珠弹:以金为鞭,以珠作弹,形容豪贵少年。这里指少年时代的游乐之具。此句原作“弄梅骑竹嬉游日”,王国维《人间词》手稿本有吴昌绶眉批:“首句宜酌。”词人遂改为“金鞭珠弹嬉春日”。弄梅骑竹,语出唐李白《长干行二首·其一》:“妾未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以“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儿童之间两小无猜的情状。²娇痴:天真可爱而不解事。³凝脂:凝固的油脂。用以形容洁白柔润的皮肤。《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
近来瞥见都无语。但觉双眉聚。不知何日始工愁。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
近来瞥(piē)¹都无语,但觉双眉聚。不知何日始工愁²,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
译文:现在看到她的时候,忽然发现彼此竟然都无语相对了,只觉得双眉绞得越来越紧。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开始懂得春愁,我还记得那次在花前相遇她含情低下头来的样子。
注释:¹瞥见:一眼看见。²工愁:谓懂得忧愁。工,善于。

  这是一首情词,写词人心仪的一位女子。上片是回忆初见时的场景,下片是写近来女子的变化。全词对女子的神态和心理刻画细腻,生动地描写了女子当初嬉戏时的娇痴和风前散发的风情,以及近来见面时聚眉蹙额低头无语的神态,细微地揭示了女子心理和情感的变化,风格婉约、缠绵、多情。

  这首词的第一句作者曾改动过。顾随先生说:“《苕华词》是静安先生后来改定,故多有歧异。虽间有不如人间词者,然泰半较胜。”而这首词恐怕属于改定后“不如人间词者”。在《人间词乙稿》中,这首词的开头是“弄梅骑竹嬉游日,门户初相识”。“弄梅骑竹”,是写两小无猜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结合下片的“近来瞥见都无语”来看,那是写从小就认识的一个女孩子。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五言乐府《长干行》,述说了一个女子从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到羞涩寡语的少妇,再到为爱情而忠贞等待的思妇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王国维这首词开头就用了李白诗中“弄梅骑竹”的典故,可见他是有所借鉴的。

  然而,词的传统与乐府诗的传统不同;同样写美女爱情的小词,用女子口吻和用男子口吻之间亦有微妙的区别。所以,王国维这首词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缺点。乐府诗本是“缘事而发”的民歌,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因此文人在仿乐府诗的时候,态度是认真的和写实的。而词是文人在歌酒筵席上用来娱乐的作品。早期文人在写词的时候持一种游戏和消遣的态度,用浪漫的眼光去赞美眼前的美女并想象她们对自己的爱情。在这些词中,以女子口吻所写的作品往往因其对爱情的执着与奉献,产生一种超出爱情主题之外的“境界”。至于以男子口吻所写的作品,一类与诗相近,是以感情真挚取胜的;另一类并没有真挚的感情,只是逢场作戏或者以种含有情欲的眼光去观察女子,未免“等而下之”。但这首词却不是以感情或境界取胜,而只是以语言的生动自然和人物描写的传神入微取胜。它看起来没有那样轻佻儇薄,只是因为“弄梅骑竹”令人联想到《长干行》中所写的那个“本色”的中国古代传统女性,她使人产生更多的怜爱之意而不是风情之想。但“金鞭珠弹嬉春日”就不同了。“金鞭”和“珠弹”本来是唐代诗人描写豪奢少年的常用之词,加之南宋诗人陆游的《无题》有“金鞭珠弹忆春游”句,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那是陆游思念他在蜀中认识的一个妓女的。王国维用了这个出处,就使得后边的“娇痴”“散发”“凝脂”“工愁”都变成了一个冶游男子眼中美貌女子的风情作态,失去了“弄梅骑竹”造成的那份朴实本色的美的联想。

  王国维之所以这样改动,或许是那个女孩子确有其人,作者以前可能对她有好感,因而写了这首词。但后来其人已嫁,为掩饰这段感情,作者故意改动,使它变成了与那个女子毫不相干的一首“花间”风格的“侧艳之词”。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419-422
2、 吴海发著.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54-55

měirén··nòngméizhúyóu--wángguówéi

nòngméizhúyóuménchūxiāngshíwèinéngxiūdànjiāochīquèfēngqiánsànchènníngzhī

jìnláipiējiàndōudànjuéshuāngméizhīshǐgōngchóuhuíhuāxiàtóu

一半黄梅杂雨晴,虚岚浮翠带湖明,闲云高鸟共身轻。
一半黄梅杂雨晴,虚岚(lán)¹浮翠带湖²明,闲云高鸟共身轻。
译文:梅子黄了一半,时雨时晴。山雾虚幻绿树如翠浪浮动,与明净的湖水相衬映。悠闲的云高飞的鸟身子都很轻。
注释:石楼、石壁、邓尉山:均在江苏吴县西南,因汉代邓尉隐居于此而得名。¹岚:山里的雾气。²湖:指太湖。
山果打头休论价,野花盈手不知名,烟峦直是画中行。
山果打头休论价,野花盈手不知名,烟峦直是画中行。
译文:山果打在头上不要问价钱,野花满手不知花的名。周围都是烟雾笼罩的山峦,我们真像在优美的画中行。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郑文焯与友人张嵌(石楼)、王善(石壁)一道游苏州的邓尉山,作此词以纪之。邓尉山,在今苏州市西三十公里处的光福镇,相传东汉司徒邓尉曾隐居于此,故名。又因山上多梅花,早春时节,梅花盛开,暗香浮动,雪白一片,故亦称“香雪海”。郑文焯不乐仕进,曾在江苏幕游四十多年,晚年于苏州造樵风别墅,卒葬邓尉山。可见,他与邓尉山有着特殊的感情。郑词一向多萧散、隐逸之气,邓尉山又是古人隐居之处,三两好友,兴游邓尉,自然会产生一种隐居乐道、闲适恬静之情。

  上片三句,笔笔描春,却又字字含情,于空灵恬淡之中见出作者人格和志趣。梅子半青半黄,当在暮春时节。微雨杂晴,山岚空蒙,阵风掠过,林木摇翠,湖水泛光。天空中鸟雀翩翩,明晰如剪。这意境,浑如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图,十分诱人。郑文焯多才多艺,他精于音律,擅于绘事,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这首小词便溶入了绘画的表现手法,剪裁精当,色调分明,层次感也极强烈:远处浩渺的太湖,近处半熟的梅子,山峦叠翠为中近景,鸟雀斜飞是巧妙的点缀,词句之饱含色彩、富于画意,是非常明显的。至于词作的炼字琢句,亦见工巧,首句明显是从贺铸《青玉案》中的“梅子黄时雨”点化而来,着一“杂”字,意境又有所丰富。“浮翠”二字,写出了风和林木的动势;湖而缀一“明”字,则扩大了画面的空间,同时突出了色调之明快。“带”字也从贺铸词《浣溪沙》中之“淡黄杨柳带栖鸦”句而来,意境则扩大得多。“闲云高鸟”,乃词人主观闲适之情的物化,即是移情作用了。此等用法古人不乏其例,于此更可见出作者的心境人格和审美情趣,即闲适萧散的隐逸之思。“身轻”二字,本于杜诗“身轻一鸟过”(《送蔡都尉》),然又着一“共”字,则隐喻了作者与共游者的轻松爽畅。总之,这里通过对“闲云高鸟”的企羡,抒发了作者的心志,从而使抒情主体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于虚涵浑化中,造成了一种谐调统一的艺术意境。故上片虽是写景之笔,其情致却是婉曲而深含的。

  下片写游山之奇趣和总体感受。山果随处可摘,无须论价;野花俯身可采,不知何名;淡烟雾霭,游人如行画中。真是野趣可掬,其乐无穷。细味作者旨意,山果、野花分明蕴藏着更深一层的含义。它们默默于山间一隅,甘于寂寞,与世无争,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呢?然而,换一个角度视之,它们自由自在,远离尘世喧嚣,不就是怀隐逸之志的作者品格的象征吗?这仍然是一种将主观人格精神作用于审美对象之中的表现手法。

  我们知道,郑文焯以北人而长期淹留江南,雅爱吴中山水形胜,其性情“淡于名利,牢骚不偶”(俞樾《瘦碧洞序》);“姿格散朗,神思萧闲”(易顺鼎《瘦碧词序》)。他的钦羡山果、野花,甘于长在烟峦画中,正是他人格精神的自然流露。

  在“清末四家”词人中,郑文焯称得上最精音律的一位。小词音节泠泠,句妍韵美,且一字不闲,意多味厚,诚为不易。陈锐评其词曰:“郑叔问词,剥肤存液,如经冬老树,时一着花,其人品亦与白石为近。”(《裛碧斋词话》)“经冬老树”云云,语甚恺切。味此小令,概见郑词之淡远劲峭。

huànshā··cóngshílóushíwǎngláidèngwèishānzhōng--zhèngwénchāo

bànhuángméiqíngláncuìdàimíngxiányúngāoniǎogòngshēnqīng

shānguǒtóuxiūlùnjiàhuāyíngshǒuzhīmíngyānluánzhíshìhuàzhōngxíng

绿暗汀洲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绿暗汀(tīng)¹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²。半篙(gāo)³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译文:正是三月暮春时节,水边平地上长满了青草,一片暗绿。花儿已开始凋谢,没有一丝风,船帆也都卷起来了。高高的垂杨树下,小船横斜。江水有半篙深,正利于行船,夕阳西下,耒归的游子又增加了一段愁绪。
注释:¹汀洲:汀指水边的平地,州指水中的沙洲。²木兰舟:用木兰树木材造的舟。船的美称。³篙:撑船的竹竿或木杆。⁴滑:指春天江水上涨,行船流利。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bà)水桥¹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luán)²无计入红楼³。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译文:当年在灞桥分别之时,回首眺望,只见美人也在卷帘伫视。如今远在江边,多么希望青鸟使者能为我传送信息到红楼啊:昔日的恋爱生活已成为楚峡之游,而今只能在梦中飞到扬州去和你相会了。
注释:¹灞水桥:地名,在长安城东。唐代人们离开京都,多在此处折柳赠别。后来就成了与亲友话别地点的代称。²青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³红楼:指美人居住的房子。⁴行云归楚峡:宋玉《高唐赋》序里有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他欢会的事。此后文人多用巫山云雨代指男女恋爱欢会。楚峡即指巫山。

  这首词抒发了一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思绪绵绵不尽,风韵清幽潇洒。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首句指明地点,时间。暮春时节,自然使人升起一段因时序变化而有的愁思。“绿暗”二字浓墨重彩勾画出“汀洲”的景色。这一句展开了一幅岸渚沉寂,芳草萋迷的画面。接着点染岸边近景;风已平静,落花满地,船帆暂卷,岸边株株垂杨柳,水边只只横斜的木兰舟。在木兰舟中,所载着的是一位萍踪无定的游子。面对这般春深之景,这位游子的感受是“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江中春水方生,行船流利,故日“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触景生情,故而生愁。半篙春水,一段愁情,亦有将愁比作春水之意。这里用景物衬托游子含愁的形象。整个上片,由背景引出人物,由远景写到近景,由写景过渡到写情。在写景中,着重摄取“绿暗”、“垂杨”、“夕阳”略带有萧瑟的物象;静风、落花、暮春,皆寂静迟暮的物象,烘托出游子旅愁的沉重。

  上片由春暮带出落花,由落花引出风静,由风静引出落帆。由落帆写到木兰舟,最后写到游子之愁,环环相扣,在意象上一气呵成。下片则是写“愁”的生发和具体化。灞水桥,是离别之所,游子想到了灞桥分别,万分感慨。灞桥上的杨柳年年不知有多少被折下,却无法使要远离的人留下,越想越难过。回望红楼,仍见美人正卷帘伫望;如今泊舟江渚,怀想佳人的凝望与容颜,已很模糊,真希望西王母身边的青鸟代为传信,可是蓬莱路远,无计可通。“青鸾无计入红楼”,这又多令人心烦意乱,惆怅满腹。“青鸾”一句,对游子愁的内涵和来由,略略一点。这个游子不仅有江湖漂泊之感,且有思念情人之愁,心情的怅惘寂寥可想而知。于是,这漂泊的旅愁于游子心中激起点点涟漪,绵绵遐思;缅怀消逝的过去,憧憬美好的未来。

  “行云”句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还用行云归楚峡喻往昔感情的消逝。然而,游子不会让它就这样溜走,心中还是想把握这段感情的,所以他希望“飞梦到扬州”。这里暗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也是虚指冶游之地。既不能忘情,故求之于梦。梦是可以超越时空局限的,而游子不满足于一般的梦游,而是飞梦,可见其思念佳人之心有多急迫。

  下片承上片由“愁”展开,因愁而忆,因忆而思人,梦中求人,写出心中一段缱绻之情。

  这首词明丽妩媚,颇能反映“词为艳科”的传统风貌。全篇由景到情,由描写环境到人物心情的刻画。词意连续,笔墨潇洒,余韵不尽。

参考资料:
1、 綦维整理.宋诗画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98-99
2、 林方直,王志民主编.宋词精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194-195

línjiāngxiān ·绿àntīngzhōusānyuè

cháozhī sòngdài 

绿àntīngzhōusānyuè luòhuāfēngjìngfānshōu chuíyángyìnglánzhōu bàngāochūnshuǐhuá duànyángchóu 
shuǐqiáodōnghuíshǒuchù měirénxīnshàngliángōu qīngluánhónglóu xíngyúnguīchǔxiá fēimèngdàoyángzhōu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溶溶漾(yàng)¹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²
译文:汉江水波荡漾白鸥掠飞,江水碧绿澄净仿佛都能漂染衣衫。
注释:¹溶溶漾漾: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²好染衣:碧绿的江水可以把衣服染绿了。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译文:南来北往的人们随着时间流逝都会渐渐老去,夕阳总是送那钓鱼的船儿归去。

  《汉江》这首诗,是诗人写他在一个暮春的傍晚行经汉江时的所见所感。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写出春日洁静宁适的景象。其中的“溶溶漾漾”,是形容汉江江水在日光下流动,波光闪烁的美丽样子。在这种水波荡漾的汉江中,水面上白鹭翻飞嬉戏,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至于“绿净春深好染衣”一句,则是使用夸饰的手法,描述出汉江的江水,在盛春时节呈现出碧绿澄净的样子,乍看之下,仿佛可以取来作为染饰衣服之用。“绿净”是写汉江江水的碧绿澄净,“春深”则说明作者经过汉江时正是暮春时节,也交待致使汉江江水碧绿澄净的原因,这样的修辞,将春意的新、净、亮、丽的特质,全都蕴含在其中。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通过上联对汉江美好春景的描写,带出春日之景虽然美好,作者心中对岁月的感慨,联想到又是新的一年到来,象征着人的年华又老了一岁。“南去北来人自老”一句,就是作者对自身南来北往年华消失的感慨。“人自老”三字,主要在表达年华老去的不自觉和无可避免。“夕阳长送钓船归”一句,则是描写每当夕阳西下时,便是钓船归返之时,如此日复一日,仿佛西沉的夕阳恒久以来,都在长送钓船回航一样。我们由此回想,当明天日出时,钓船就会再度出航,然后周而复始。人生的世代更迭,新人替换旧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在面对“南去北来人自老”的感触中,又何必自伤。如此接续描述,便自然在岁月消逝的无奈中,带出一些潇洒的意味来。

参考资料:
1、 简恩定编著.唐诗选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0:215-217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译文:自告别钱塘山水后,我就懒于喝酒赋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欲将此意凭回棹(zhào)¹,报与西湖风月知。
译文:多想在驾船返回的时候,把我的一腔衷情让西湖的清风和明月知道。
注释:¹回棹:驾船返回。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