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晓盥秋水,高窗留夕阴。初阳到古寺,宿鸟起寒林。
清晓盥秋水,高窗留夕阴。初阳到古寺,宿鸟起寒林。
香火有良愿,宦名非素心。灵山缘未绝,他日重来寻。
香火有良愿,宦名非素心。灵山缘未绝,他日重来寻。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或说801、824)年—约866或说870、882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常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3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pú)生我池¹中,其叶何离离²
译文:蒲生在我的池塘里,它的叶子繁荣而茂盛。
注释:¹池:池塘。²离离:繁荣而茂盛的样子。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bàng)¹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译文:如果依靠你行仁义,还不如我自知自己的能力。
注释:¹傍:依靠。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众口铄(shuò)黄金,使君生别离。
译文:众口铄金,我受到人的谗言毁伤,使你疏远了我,与我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译文:每次想到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就常常独自悲苦难过。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pí)
译文:想见你一面,这种思念是如此强烈,以致情感郁结心中,伤了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mèi)
译文:思念你常常令我悲苦难过,夜夜无法安睡。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豪贤¹故,弃捐素所爱。
译文:请你不要因为豪贤的缘故,丢弃以前自己的所爱;
注释:¹豪贤:豪杰贤达之士。这里是委婉的说法,指的是曹丕身边的新宠。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xiè)
译文:不要因为鱼肉而丢弃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莫以麻枲(xǐ)贱,弃捐菅(jiān)与蒯(kuǎi)
译文:更不要因为麻枲卑贱而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译文:自你离开我后,我出门感到苦愁,入门亦感到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¹
译文:边地多悲风,树木在悲风中哀鸣,
注释:¹修修:树木在风中悲鸣的声音。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译文:像是在诉说我心中无限的爱恨。
这首诗一说为魏文帝曹丕甄皇后所作。建安年,袁绍为次子袁熙取甄氏为妻。后来曹操与袁绍宣战,袁熙被外调出去守幽州,甄氏独自留在冀州。袁绍兵败,曹军将冀州踏平,曹丕趁乱取她为妻,很是宠爱,之后她为曹丕生下魏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称帝,封她为文昭皇后。汉亡之后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宠郭后、阴贵人,甄后从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内侍赐死她,她临终为诗曰:“蒲生我池中,绿叶何离离。岂无蒹葭艾,与君生别离。莫以贤豪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tángshàngxíng--zhēn

shēngchízhōng

bàngnéngxíngrénruòqièzhī

zhòngkǒushuòhuángjīn使shǐjūnshēngbié

niànjūnshíchóuchángbēi

xiǎngjiànjūnyángǎnjiéshāngxīn

niànjūnchángbēinéngmèi

háoxiánjuānsuǒài

ròujiànjuāncōngxiè

jiànjuānjiānkuǎi

chūchóuchóu

biānduōbēifēngshùxiūxiū

cóngjūnzhìyánnián寿shòuqiānqiū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晋室昔横溃,永嘉¹遂南奔。
译文:昔日西晋王朝的政权崩溃时,中原一代的人民纷纷向南边逃亡。
注释:¹永嘉:晋怀帝年号,永嘉5年(311)匈奴贵族刘曜攻陷洛阳,杀死七民三万余人,中原一带人纷纷南耷避乱。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沙尘何茫茫,龙虎¹斗朝昏²
译文:当时的局势多么纷乱,乘机崛起的军阀割据势力日日夜夜争斗不休。
注释:¹龙虎:喻指当时乘机崛起的割据势力。²朝昏:即朝蒋。日日夜夜。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胡马风¹汉草,天骄²³中原。
译文:胡人的马儿在汉地上奔驰,苻坚率领着前秦的军队威胁着中原。
注释:¹风:放逸,引申为追逐、奔弛。²天骄:天之骄子,本指匈奴。这里指侍坚的前秦。³蹙:迫,侵扰。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哲匠¹感颓运,云鹏²忽飞翻。
译文:贤明而有才能的大臣谢安察觉到了国家即将衰败的命运,为了挽救危局,抵御侵扰,他迅速地东山再起。
注释:¹哲匠:指贤明有才之士,这里指谢安。²云鹏:大鹏,指谢安。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胡练¹照楚国²,旌旗连海门。
译文: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气势不凡;沿江陈兵,直到海隅,场面颇为壮观。
注释:¹胡练:古时车卒与步兵穿的战服。²楚国:指江淮一带。此句形容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海门:指海边。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西秦¹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译文:前秦的军队声势浩大,披甲执戈的军士像天上的积云一样聚集。
注释:¹西秦:指十六国时苻坚的前秦。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投鞭¹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译文:苻坚骄傲狂妄,不可一世,他自认兵强马多,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
注释:¹投鞭:据《晋书·符坚载记》:荮坚进攻东晋时,曾吹嘘其兵力强大,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一扫不足论,一举荡平晋军不在话下,此二句描绘苻坚的骄傲狂妄不可一世。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皇运¹有返正²,丑虏³无遗魂。
译文:然而东晋王朝的局势开始好转,苻坚的军队吓得魂飞魄散。
注释:¹皇运:指东晋王朝的命运。²返正,复归于正道,这里是振兴的意思。³丑虏:指苻坚的军队,无遗魂,吓掉了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¹
译文:谢安于谈笑间打败了前秦的军队,老百姓都敬重他,希望他能执掌朝政。
注释:¹“谈笑”二句: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苻坚攻晋时,谢安镇静如常,与其侄谢玄对局下棋.谈笑自若、遏:阻挡,此二二句意为:谢安谈笑自若地扣。败了前秦军,老自姓希望他执掌朝政。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译文:如今到古城金陵探访古迹,还可以见到当年的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凭览¹周地险,高标²绝人喧³
译文:依靠着栏杆远望四周险峻的地势,高耸的谢安墩上没有人群喧哗的声音。
注释:¹凭览:倚栏远望,周,四周。²高标:指谢安墩高高耸立。³绝人喧,无喧闹之声。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想像东山¹姿,缅怀右军言²
译文:我想象着谢安当年的风姿,缅怀着右军将军王羲之曾劝谢安以国事为重的言语。
注释:¹东山,指谢安。谢曾隐居东山。²右军言: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与王羲之(右军)同登冶城时.王对谢说:“现在天下大乱,应人人为国效力,不可空谈,荒废正业。”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译文:王羲之和谢安志同道合,都有为国效力的心愿。他们虽已做古,其功绩却长存于世,就像蕙兰留下的芳根一样。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白鹭¹映春洲,青龙²见朝暾³
译文: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
注释:¹白鹭:白鹭洲,在今南京,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有“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²青龙:山名,在南京东南。³朝暾:初升的太阳。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地古云物¹在,台倾禾黍繁。
译文:虽然年代久远,谢安墩却依旧存在;只是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盛的庄稼。
注释:¹云物:景物。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来酌清波¹,于此树名园²
译文:我来这喝喝酒,并将在这墩上建造林园。
注释:¹清波:指酒。²树名园:在墩一上建筑林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¹源。
译文: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我将拂袖而去,到武陵源去过隐居生活。
注释:¹武陵:郡名,在今湖南常德市一带。武陵源即桃花源,晋陶潜有《桃花源记》,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从“晋室昔横溃”到“天骄蹙中原”是诗歌的第一部分。西晋末年,军阀割据,朝野纷争不断。“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两句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令人窒息的乱世画面。“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是指,当时匈奴的军队相继攻陷了洛阳和长安,整个中原已经在胡人的铁蹄之下。此刻如果再没有杰出的将领出来抵御侵略,司马王朝必将灭亡。这一段极力描述局势的纷乱与紧迫.是在为下一段谢安的出场做铺垫。时势造英雄.正是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主人公才可更具英雄色彩。

  从“哲匠感颓运”到“苍生望斯存”为诗歌的第二部分。谢安于乱世中应时而出,保住了岌岌可危的司马王朝的半壁江山。为了表现谢安的雄才大略,诗人首先描述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是如何强大。由“百万众”和“如云屯”即可看出,前秦的兵士众多,气势恢宏,这正与西晋王朝混乱纷杂的局势形成鲜明的对比。“投鞭可填江”,固然是在描述苻坚的狂妄自傲、不可一世,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前秦的军队之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谢安临危受命,凭借卓尔不群的军事才能,在淝水将前秦的军队一举击破,使“淝水之战”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场著名战役。诗人又用“谈笑”一词勾勒出了谢安从容不迫的气度。战场上刀光剑影,惨烈异常,而谢安依然能够轻松自如,从容面对。这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三国时的奇才诸葛亮。“丑虏无遗魂”,写前秦军队的落荒而逃,既和前面大军进攻中原时的浩浩荡荡以及苻坚的不可一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烘托出谢安战绩的显赫。这一战的胜利为谢安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推崇,使他得以流传百世,受人敬仰。

  从“冶城访古迹”到“归入武陵源”是诗歌的最后一部分。诗人的目光从历史上回到了现实中。谢安墩地势高耸,鲜有人声喧哗,这样略显荒凉的场景引发了诗人更多的思考。王羲之当年正是在这里劝谢安以国家危亡为己任,这才有了之后谢安的应时而出、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雄之举。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王羲之和谢安可谓志同道合,就像梧桐与嘉树一样,而他们的故事也如同蕙草留下的芳根一样,成为了代代相传的千秋佳话。想到这段历史,诗人很自然地就会联系到自己。他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才能,他相信只要有机会,自己也可以像谢安一样,建立不朽的功绩。然而身边并没有像王羲之之于谢安这样的知己,自己空有才华而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苦闷无处排遣。在谢安墩上远望,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诗人看见的自然景物都蕴含着生机和希望,而身边的谢安墩由于年代久远,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茂的庄稼。这使他再次感叹功名富贵的不可长存,于是又有感而发: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建功立业,实现心中抱负,一定会辞去官职,到归隐之地享受田园牧歌的生活。

  李白的诗歌字里行间常常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被赏识被重用,从而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国效劳。谢安一战而平天下的壮举正是他最大的理想。因而登上谢安墩,诗人才会有这样多的感慨。虽然现实中有诸多不如意,他依然期待着有机会建立不朽的功业,这也是李白和一些归隐诗人不同的地方。很多怀才不遇的诗人在残酷的现实中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小隐于林,独善其身。而李白尽管有归人武陵源的念头,也依然希望是在“功成”之后再将其实现。这成了他坚持一生的信念,也成为其大部分诗篇的终极主题。

参考资料:
1、 李白,杜甫,白居易 著,杨芳云 编译 .《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2-1 :147-148 .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hóng)¹澄绿。更何处、一双鸂(xī)(chì)²,故来³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hú)
译文:几只轻盈的鸥鸟飞来,把满湖碧绿澄澈的湖水都扰动了。还有不知哪里来的一双紫鸳鸯,也故意加进来逐水嬉戏,争闹不休。我一面更读《离骚》,一面举杯痛饮;在饱看翠竹之余,也不推辞各种肉食美味。附近还有一道瀑布,犹如明珠飞溅,供我观赏,它不停地倾泻着,日日足有三千斛。
注释:¹一泓:一片清水从诃中所写“被野老、们扶入东园”的情况看,似指作者晚年住地江西铅山的带湖。²鸂鶒:水鸟。又名紫鸳鸯。³故来:常来,说是特意来,也通。⁴饱看修竹何妨肉:辛词则谓赏竹和食肉两不相碍。修:高。⁵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后又改为五斗。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春雨满,秧(yāng)新谷¹。闲日永²,眠黄犊(dú)³。看云连麦垄(lǒng),雪堆蚕簇(cù),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pí)(pá)熟。
译文:春天,雨水丰足,新播下的谷种长出了碧绿的秧苗;进入农闲的时节,小黄牛懒散地打着瞌睡。地里的麦子熟了,有如连绵不断的黄云;蚕房里白花花的新茧簇拥着,恰似堆堆白雪。哎,若是要追求人生的富足,眼前已经可以满足了;如果这样还不满足,那什么时候才能满足呢!几位老农见我闲着没事,就邀我到东园去走走,说是枇杷已经熟了。
注释:¹秧新谷:稻子长出新的秧苗。²闲日永:因为没事干,觉得日子长。³犊:小牛。⁴云连麦垄:田野成熟的麦子,像连天的黄云。雪堆蚕簇:白花花的新茧簇拥着,恰似堆堆白雪。⁶枇杷:一种水果。

  本词题目为“山居即事”,词的内容扣紧题目来写,描写老词人初夏季节的山居生活清闲情景,表现老词人满足于这风景优美、人情淳朴的山村生活环境的安适情怀。

  上片主要描写初夏季节优美的自然风景,突出自己山居生活环境的清幽绝尘和自我情怀的自然惬意。起二韵笔中带趣,曲折起伏地写出水鸟飞来瓢泉碧水潭中的风景,动中含静。写轻鸥飞来,群集水面,划破瓢泉如镜子似的碧水的优美景象。一语“点破”,把瓢泉先前的平静如镜与现在的涟漪乍起就都表现出来了。这是破静入动的第一层意思。其次,轻鸥的到来,不仅会有动作,而且会有声音,轻鸥的鸣叫词面虽然未写,但是,它们的声音自然被暗融于画面中。这是瓢泉景象由静入动的第二层意思。所以,第一韵就已生意毕出。接韵更“锦上添花”,写不常见的一双紫鸳鸯飞来与轻鸥争浴的景象。“更何处”一语,体现出词人看见紫鸳鸯比看见常见的轻鸥更为欣喜的感情。“故来”一词,也是语中含情,仿佛这多情的紫鸳鸯,有意赶热闹、有意要令词人开心。起头才两韵,就已经把水鸟毕集的景象写得极为热闹。第三韵不再以景显情,而是直接转回自身,写自身自然惬意的心境。本来,读《离骚》的行为本身,是胸中块垒转借《离骚》发,但是此处因为借用了一个“读《骚》痛饮为名士”的典故,再加上整体语境又是那样安适,主旨又是谈论满足的境界者。至于“看竹”一句,则是在苏轼的原诗上再翻进一层,不仅表现他比苏轼更趋于达观、对“看竹”与“吃肉”二事不强作雅俗分别的混沌境界,而且也表现出他目前生活安稳清闲、有“竹”有“肉”。“何妨”一词,最具韵味。上片末韵,复归到优美的自然景象的描写,描写山上飞泉流珠泻玉的清美景象,使瓢泉的景色突破“一泓澄绿”的格局而具有更开阔、纵深的空间效果。同时,飞泉日日献明珠的措辞,反映出了词人满足于如此清美景象、不以清贫为耻的精神境界。

  下片主要表现山居生活环境的宁静悠闲、饱满自足和人情的淳朴亲厚。过片接“有飞泉”一韵而来,写酣畅的春雨过后,田间陇上生意自然的景象。春水注满了田间,得到水分充分滋养的秧苗,生意充沛;忙完了农耕后的黄牛安适地度过它闲暇的白日。总之,一切处在自在的状态中。接韵以一“看”字领起,词人充满喜悦地向读者指点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田陇上快成熟的麦子,恍若连天的黄云;蚕房里已吐出的蚕丝,正似朵朵白雪。至此,五月乡野的生机,被绿色的秧苗、黄色的麦穗、白色的新丝勾勒出一幅简朴而大方的图画。“若要”一韵,情中含理又带有以理遣情的痕迹,滋味最是蕴藉隽永。它写出了词人对此田园风景的满足感,也传递了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微憾感,而终归于以理遣情的平静旷达。结韵更突出地显示出乡野生活的人情美:野老热情相邀,扶他到枇杷园中尝新的画面,显示出一种亲切淳朴的乡野的友情,借这一镜头,词人传达出了自己与晚年的陶渊明一样融化于简单淳朴的田园生活的情意。

  本词的抒情风格,体现出轻扬闲适、理趣盎然的特点,语言朴素而大方,韵昧恬淡而隽永。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 母庚才 顾之京副主编 朱德才 薛祥生 邓红梅编著,.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6年01月第1版:第1015页

mǎnjiānghóng··shānshì--xīn

qīngōuláidiǎnhóngchéng绿gèngchùshuāngchìláizhēngsāoháitòngyǐnbǎokànxiūzhúfángròuyǒufēiquángōngmíngzhūsānqiān

chūnmǎnyāngxīnxiányǒngmiánhuángkànyúnliánmàilǒngxuěduīcánruòyàoshíjīnwèiwèishíbèilǎoxiāngdōngyuánshú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七¹兮。不如子²之衣,安³且吉兮。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注释:¹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²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³安:舒适。⁴吉:美,善。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岂曰无衣?六¹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yù)²兮。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¹六:一说音路,六节衣。²燠:暖热。

  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釐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釐王的天子地位相称。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

  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

  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读者在吟诵中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情韵。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34页

shījīng·guófēng·tángfēng xiānqín 

yuē  zhī ānqiě 
yuē liù zhī ānqiě 

人生只合梁园住,快活煞几个白头父。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胭脂坡雨。
人生只合梁园¹住,快活煞(shà)几个白头父。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白(yān)(zhī)²雨。
译文:人生能居住在开封古城,真是一大幸事,你看那几位白发老头,谈笑风生,快乐何似。他们中有的人祖上五代都生活在此,过惯了京城的安稳日子。
注释:夷门:战国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东城门,后遂成为开封城的别称。¹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的园囿,位于今开封市东南。²白脂坡:唐代长安地名。
〔幺〕说宣和锦片繁华,辇路看元宵去。马行街直转州桥,相国寺灯楼几处。
〔幺〕说宣和¹锦片繁华,辇(niǎn)²看元宵去。马行街³直转州桥,相国寺灯楼几处。
译文:老头儿们闲话起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城花团锦簇,繁华之至。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人们都涌上御街去观赏灯市。从马行街直转至州桥,处处火树银花,耀如白日;更有几处灯楼格外壮观,坐落在那著名的大相国寺。
注释:¹宣和:宋徽宗年号,即1119年至1125年。²辇路:天子车驾常经之路。此指汴京御街。³马行街: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名。⁴州桥:又名汴桥、天汉桥,在汴京御街南,正对皇宫。⁵相国寺:原为北齐建国寺,宋太宗朝重建,为汴京著名建筑,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

  起句“人生只合梁园住”,是模仿唐人张祜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纵游淮南》)的故作奇语。接着,以“几个白头父”的闲谈和回忆,来支持这一结论。这其实就同唐诗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样,表面上是抚今追昔,实质上却充满了年光飞逝的沧桑之感。

  上片出现了“胭脂坡”的地名,这原是唐代长安城中的一处所在。作者移入“夷门”,正是为了影射出此地在北宋时期作为全国都城的事实。同样,“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曲中强调“他家五辈风流”,这“风流”无疑是属于宋代汴京的全盛时期。换句话说:“白头父”们是在演说和追念前朝,他们虽不是遗民,但父祖辈对于故国的爱国情感却一代代传了下来。这在元代是忌讳的,所以曲中的“快活煞”三字,只是作者使用的障眼法。

  白头父谈话的主题是“说宣和”,而且着眼于其时的“锦片繁华”。作为具有典型性的例证表现,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观灯。北宋汴京的元宵灯市,是天下闻名的,其时张灯结彩,火树银花,金吾不禁,连大内前的御街,也任由百姓和行人来往观赏。“辇路”、“马行街”、“州桥”、“相国寺”……“白头父”们如数家珍,表现出强烈的缅怀和神往。“宣和”是“靖康”前的年号,也就是宋徽宗在禅位做太上皇前的最后几年,下距北宋的灭亡已近在咫尺。老父们对他荒政失国的过失未予责备,却津津乐道他在元宵灯节的与民同乐,并以此作为“人生只合梁园住”的一则论据,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代汉族百姓的民族情绪。“锦片繁华”在作者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陈迹,诗人“夷门怀古”的用意与心情,可以想见。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鹦鹉曲·夷门怀古

yīng··mén怀huái--féngzizhèn

rénshēngzhǐliángyuánzhùkuàihuóshābáitóuzhǐjiābèifēngliúshuìyānzhī

yāoshuōxuānjǐnpiànfánhuániǎnkànyuánxiāoxíngjiēzhízhuǎnzhōuqiáoxiāngguódēnglóuch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