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落青山出白云,萦村绕郭几家分。
泉落青山出白云,萦村绕郭几家分。
自从引作池中水,深浅方圆一任君。
自从引作池中水,深浅方圆一任君。

wéijiāquánchí--bái

quánluòqīngshānchūbáiyúnyíngcūnràoguōjiāfēn

cóngyǐnzuòchízhōngshuǐshēnqiǎnfāngyuánrènjūn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花发西园,草薰南陌,韶光明媚,乍晴轻暖清明后。水嬉舟动,禊饮筵开,银塘似染,金堤如绣。是处王孙,几多游妓,往往携纤手。遣离人、对嘉景,触目伤情,尽成感旧。
花发西园¹,草薰²南陌,韶光明媚³,乍晴轻暖清明后。水嬉舟媚,禊(xì)饮筵(yán)开,银塘似染,金堤(dī)如绣。是处王孙,几多游妓,往往携纤手。遣(qiǎn)离人、对嘉景,触目伤情,尽成感旧。
译文:西园里的花开了,南边路上的草散发出阵阵清香,清明节后,春光明媚,天气也变得格外晴朗微暖。人们在水边嬉戏,划动小船,举行禊饮宴,波光粼粼的池塘仿佛被染了色,大堤仿佛是绣上去的。到处都是王孙贵族,还有好多游妓,牵着手游览。面对这样美好的景色,让离家在外的人不由得触目伤怀,感伤旧事。
注释:笛家弄:词牌名。一名“笛家弄慢”,《乐章集》注“仙吕宫”。双调一百二十一字,前段十四句四仄韵,后段十四句五仄韵。¹西园:宋时汴京城中一处园林,具体不详。²薰:散发出香气。³明媚:秦巘《词系》卷八依“宋本”录柳词,作“明秀”。⁴禊饮筵:祓禊之后的宴筵。旧俗于水旁灌濯以祓除妖邪,上巳为春禊,后定三月三日为禊辰,禊后之宴为禊饮宴。⁵银塘:波光粼粼的池塘。⁶金堤:堤堰的美称。⁷是处:到处,处处。⁸王孙:贵族子弟。⁹遣:使,令。
别久。帝城当日,兰堂夜烛,百万呼卢,画阁春风,十千沽酒。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岂知秦楼,玉箫声断,前事难重偶。空遗恨,望仙乡,一饷消凝,泪沾襟袖。
别久。帝城当日¹,兰堂²夜烛,百万³呼卢,画阁春风,十千沽(gū)。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岂知秦楼,玉箫声断,前事难重偶¹⁰。空遗恨,望仙乡¹¹,一饷(xiǎng)¹²消凝¹³,泪沾襟(jīn)袖。
译文:分别已经很久了。当时在帝都的时候,在灯火通明的厅堂里,抛掷百万钱玩呼卢的游戏,在华美的阁楼里春风得意花费重金买酒喝。沉醉其中不清醒,宴席中听管弦,醉梦中眠花柳。哪知道,再也听不到秦楼玉箫声,再也见不到那佳人,以前的情景再难重逢。空自遗憾,望着那梦中的地方,悲伤地站了一会儿,泪水沾满了衣襟。
注释:¹帝城当日:当日帝城之倒置。帝城,京城。²兰堂:华美的厅堂。³百万:极言钱数之多。⁴呼卢:一种赌博游戏,掷骰游戏时大声呼“卢”。⁵十千沽酒:以重金买酒豪饮。十千,言酒资之多。⁶省:醒悟,清醒。⁷花柳:花街柳巷之省,指妓女聚集之处所。⁸秦楼:亦指妓女聚集之处所,所谓秦楼楚馆、秦楼谢馆。这里语含双关,因秦穆公为其女弄玉所造之楼亦名秦楼(一作凤楼)。⁹玉箫:用萧史弄玉夫妇仙去典。《列仙传》载,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嫁之。一夕,夫妇于楼台吹箫引来凤凰,载二人仙去。¹⁰重偶:重遇,重逢。¹¹仙乡:原指神仙所居之处,此借指所爱者的居处。¹²一饷:一晌,片刻。¹³消凝:凝伫感伤的样子。一说浓重的伤感。

  柳词多写春色,却每每同中有异。“花发西园,草薰南陌”,起句即从视觉与嗅觉上透出浓郁的春之律媚与春之气息。上片由描绘春景转入伤怀感旧,为下片的遥想与消魂蓄足了势头。章法自在井然,句法亦成有序。环顾他人携手踏青,反视自家孤身面对春景,孤凄寂寞,更添出无限伤感的是“良辰美景虚设,赏心乐事何得”,热闹的禊宴,以及银塘、金堤,愈衬托了人的孤独与怅惘,是以乐景写哀情也。下片多写回忆。“当日”情浓时,光景历历在目;“前事”已矣,旧梦不再。令人不禁悲从中来,“泪沾襟袖”。“未省”二句当是问句。“岂知”二句,语含双关,巧用弄玉、萧史事,又以“仙乡”与之呼应,亦是“活法”。

  全篇写得哀怨凄楚,虽是恋阙怀人之旧题,却能翻出新意,景与情之反衬,运用得亦自然妥贴,景语清空,情语凝深,且能浑化无迹,总于怨悱之旨。最值得注意的是,柳永与歌妓之间的那份真挚而恳切的情感,似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情欲,已升华到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不可再以“轻薄”斥之了。柳永的这样一种情愫,巳开宋金元文人与歌妓(戏曲演员)平等相爱之先河。元人关汉卿、卢挚等与女演员朱帘秀之间的赠答曲中,依稀可见这种人道主义思潮的来龙去脉。或许这与柳永在仕途上的波折与久滞不售的经历有某种联系。

参考资料:
1、 王星琦 编选.柳永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31-33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花开不并¹百花丛,独立疏(shū)(lí)²趣未穷³
译文: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注释:¹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²疏篱:稀疏的篱笆。³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宁可枝头抱香死¹,何曾²吹落北风³中。
译文: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注释:¹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²何曾:哪曾、不曾。³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紧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 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两句诗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历代题咏书画诗鉴赏大观》.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hán

zhèngxiào sòngdài 

huākāibìngbàihuācóng shūwèiqióng 
nìngzhītóubàoxiāng céngchuīluòběifēngzhōng 
白若白鹭鲜,清如清唳蝉。
白若白鹭鲜¹,清如清唳蝉。
译文:白鹭鲜白如雪,蝉鸣清厉如哭泣。
注释:¹白鹭鲜:白鹭之羽毛。《隋书·食货志》:“是岁翟雉尾一值十缣,白鹭鲜半之。”清唳蝉:古人认为蝉只“饮露而不食”,故曰“清”。
受气有本性,不为外物迁。
受气有本性,不为外物迁。
译文:那就是遗传决定本性,不为外界的影响变迁。
饮水箕山上,食雪首阳颠。
饮水箕山上,食雪首阳颠。
译文:许由在箕山上饮水隐居,夷齐隐居在首阳山颠食雪。
回车避朝歌,掩口去盗泉。
回车避朝歌¹,掩口去盗泉。
译文:墨子回车避开朝歌之地,孔子虽渴,面临盗泉却掩口而去。
注释:¹朝歌:殷封王国都。《汉书·邹阳传》:“邑号朝歌,墨子回车。”《淮南子》:“墨子非乐,不入朝歌。”
岧峣广成子,倜傥鲁仲连。
岧峣广成子,倜傥鲁仲连。
译文:高洁傲岸的广成子,风流倜傥的鲁仲连,各有各的个性。岧峣:山高峻貌。此形容人的品格高远。
卓绝二公外,丹心无间然。
卓绝二公外¹,丹心无间然²
译文:管宁卓绝海内,无人可与比拟,忠心无间。
注释:¹外:犹言“内中”。²间然:《论语·泰伯》:“禹,吾无间然矣。”《正义》:“间谓间厕……言己不复能间厕其间也。”
昔攀六龙飞,今作百炼铅。
昔攀六龙飞,今作百炼铅¹
译文:我往昔也曾经攀六龙而飞,如今却作百炼仙丹。
注释:¹百炼铅:王琦注:“百炼铅言其柔,铅性不能刚,经百炼则益柔矣。”
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
怀恩欲报主,投佩¹向北燕。
译文:也曾经满怀报主龙恩的愿望,独自投军北燕苦寒之地。
注释:¹投佩:谓去官。佩:指官吏衣带上的饰物。
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
弯弓绿弦开,满月¹不惮坚。
译文:开拉弯弓绿弦,圆如满月,不惧弓强。
注释:¹满月:指拉满弓。
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
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
译文:闲暇骑骏马狩猎,一箭射穿两只老虎。
回旋若流光,转背落双鸢。
回旋若流光,转背落双鸢。
译文:身体回旋快如流光,转背一射,双鹰坠落。
胡虏三叹息,兼知五兵权。
胡虏三叹息,兼知五兵权。
译文:胡人看了也三叹不如,何况我还熟悉五兵尚书的权谋。
枪枪突云将,却掩我之妍。
枪枪¹突云将²,却掩我之妍。
译文:那些将军却妒忌得很,千方百计贬低我。
注释:¹枪枪:一作“鎗鎗”,象声词。²突云将:犹云猛将。
多逢剿绝儿,先著祖生鞭。
多逢剿绝儿¹,先著祖生鞭。
译文:相逢多是剿绝儿,我却闻鸡起舞,快马也早早加鞭。
注释:¹剿绝儿:安旗等注:“剿绝儿,或剿儿,即健儿。《乐府诗集》横吹曲辞《幽州马客吟》:‘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
据鞍空矍铄,壮志竟谁宣。
据鞍空矍铄,壮志竟谁宣¹
译文:驰骋鞍马之上,矍铄清俊一老翁,壮志对谁言?
注释:¹宣:倾诉。
蹉跎复来归,忧恨坐相煎。
蹉跎复来归,忧恨坐¹相煎。
译文:岁月蹉跎,又复归来,心中忧恨相煎。
注释:¹坐: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坐,甚辞,犹深也,殊也。……坐相煎,犹云殊相逼也。”
无风难破浪,失计长江边。
无风难破浪¹,失计长江边。
译文:无风难以破浪,后来又曾经在长江边失策入了永王的幕府。
注释:¹破浪:《宋书·宗悫传》:“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危苦惜颓光,金波忽三圆。
危苦惜颓光,金波¹忽三圆。
译文:危苦时刻更珍惜老年时光,来这里已经有三个月了。
注释:¹金波:指月光。
时游敬亭上,闲听松风眠。
时游敬亭上,闲听松风眠。
译文:时时上敬亭山游玩,闲来就听松风而眠。
或弄宛溪月,虚舟信洄沿。
或弄宛溪月,虚舟信洄沿。
译文:或者去宛溪弄月,任小舟随着溪流飘荡。
颜公二十万,尽付酒家钱。
颜公二十万,尽付酒家钱¹
译文:我也常常收人钱财,但是如颜延之送二十万给陶渊明一样,我全部给了酒家。
注释:¹“颜公”二句:《宋书·陶潜传》:“先是,颜延之在寻阳,与陶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至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
兴发每取之,聊向醉中仙。
兴发每取之,聊向醉中仙¹
译文:高兴了就到酒店取它几罐,醉了,就是神仙。
注释:¹仙:全诗校:“一作眠。”
过此无一事,静谈秋水篇。
过此无一事,静谈秋水篇¹
译文:除此别无一事,有时也静静谈论《秋水篇》。
注释:¹秋水篇:《庄子》篇名。
君从九卿来,水国有丰年。
君从九卿来,水国有丰年。
译文:你从中央机关来,刚好这水国今年是丰收年。
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
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
译文:鱼盐充盈市场,布帛多如云烟。
下马不作威,冰壶照清川。
下马¹不作威,冰壶²照清川。
译文:你下马不作威福,宛如冰壶照耀清川。
注释:¹下马:指初到任。²冰壶:《文选》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李周翰注:“玉壶冰,取其洁净也。”此处形容宇文太守为政清明。
霜眉邑中叟,皆美太守贤。
霜眉邑中叟,皆美太守贤。
译文:辖区内的白眉老翁,都赞美你这个太守贤明。
时时慰风俗,往往出东田。
时时慰风俗,往往出东田¹
译文:你时时出衙门慰问风俗,常常去看看农田。
注释:¹东田:谢朓为宣城太守,有《游东田》诗。
竹马数小儿,拜迎白鹿前。
竹马¹数小儿,拜迎白鹿²前。
译文:几个骑竹马的小儿,拜迎在你骑的白鹿之前。
注释:¹竹马:用郭伋事。²白鹿:《太平御览》卷九0六引谢承《后汉书》:“郑弘为临淮太守,行春,有两白鹿随车夹毂而行。弘怪问主簿黄国:‘鹿为吉凶?’国拜贺曰:‘闻三公车幡画作鹿,明府当为宰相。’后弘果为太尉。”
含笑问使君,日晚可回旋?
含笑问使君,日晚可回旋?
译文:我含笑问使君你,这么晚了,还回家吗?
遂归池上酌,掩抑清风弦。
遂归池上酌,掩抑清风弦。
译文:要不咱们就去池塘边喝它几盅,琴声就低调一点,不干扰邻居百姓。
曾标横浮云,下抚谢脁肩。
曾标¹横浮云,下抚谢脁肩。
译文:你高洁如浮云, 可与谢脁比肩。
注释:¹曾标:萧士赘注:“曾标,言其标致之高也。”谢朓《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
楼高碧海出,树古青萝悬。
楼高碧海出,树古青萝悬。
译文:楼阁高出碧海,古树悬挂青萝藤。
光禄紫霞杯,伊昔忝相传。
光禄¹紫霞杯,伊昔忝相传。
译文:你以前赠送给我的光禄紫霞杯,一直认为收下它很惭愧。
注释:¹光禄:瞿蜕园、朱金城注:“颜延年官终金紫光禄大夫,后人称为颜光禄。李白以陶潜自比,而以宇文比颜,故云‘伊昔吞相传。’”
良图扫沙漠,别梦绕旌旃。
良图扫沙漠,别梦绕旌旃。
译文:也曾经有良图扫清沙漠,归来别梦绕旌旗。
富贵日成疏,愿言杳无缘。
富贵日成疏,愿言杳无缘。
译文:富贵的愿望已经淡薄,曾经发过的誓愿看来不容易实现。
登龙有直道,倚玉阻芳筵。
登龙有直道,倚玉阻芳筵。
译文:登龙庭有直道,青云也可直上,但是总有宵小做对。
敢献绕朝策,思同郭泰船。
敢献绕朝策,思同郭泰船。
译文:曾经敢于献兴国良策,也有过李膺同郭泰一起乘船的风光。
何言一水浅?似隔九重天。
何言一水浅?似隔九重天。
译文:有时候一水之浅却似隔了九重天。
崔生何傲岸,纵酒复谈玄。
崔生何傲岸,纵酒复谈玄。
译文:崔君平生傲岸不羁,喜欢纵酒,喜欢谈玄。
身为名公子,英才苦迍邅。
身为名公子¹,英才苦迍邅²
译文:身为名门贵公子,英才勃发却命运苦艰。
注释:¹名公子:指诗题中之崔侍御,即崔成甫,盖为礼部尚书崔沔之子,故称。²迍邅:遭遇坎坷。
鸣凤托高梧,凌风何翩翩。
鸣凤托高梧,凌风何翩翩。
译文:凤凰寄托与高高的梧桐,凌风翱翔翩翩。
安知慕群客,弹剑拂秋莲。
安知慕群客¹,弹剑拂秋莲。
译文:谁知道慕群之客,弹剑抚摩秋莲。
注释:¹慕群客:瞿蜕园、朱金城注:“慕群客,李白自谓,有攀援之意也。”鲍照《日落望江赠荀丞》:“岂念慕群客,咨磋恋景沉。”
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
元丹丘,爱神仙¹,朝饮颍(yǐng)²之清流,
译文:元丹丘啊,爱神仙,早上你还在颍川的清流中饮水,
注释:¹爱神仙:一作“好神仙”。“好”字似更合理。²颍川:这里指颍水,即今颍河,源出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西南阳乾山,东南流至今安徽颍上县东南入淮河。
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
暮还嵩(sōng)(cén)¹之紫烟²,三十六峰流周旋。
译文:晚上就回到紫烟缭绕的高山中来了,你常在嵩山的三十六峰上来回盘旋。
注释:¹嵩岑:嵩山之颠。岑,山小而高曰岑,此泛指山。²紫烟:紫色的云气。
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
流周旋,蹑(niè)星虹¹,身骑飞龙²耳生风,
译文:你来往于群峰之间时,身骑飞龙,耳边呼呼生风,其速度之快可追赶流星。
注释:¹蹑星虹:谓登上星宿和彩虹。蹑是踏的意思。星虹,指流星和虹霓。²身骑飞龙:道家有驾龙飞升之说。
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横河跨海与天通¹,我知尔游心无穷。
译文:你可横跨河海与天相通,我知道你是想游无穷之境,追求无边的快乐啊。
注释:¹与天通:上通天界。

  道教的神话常常会激超诗人的丰富想象,仿佛道士们过的也是神仙生活,也能摆脱人世间的种种限制,享受神仙的超脱和自由,以满足他们向往自由的心理和愿望。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就是这样。

  “元丹丘,爱神仙。”正因为元丹丘喜好神仙之术,所以他才长期在嵩山修炼。下三句就是他常年在嵩山中求仙学道的夸张描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常周旋。”诗中把元丹丘长期在嵩山的活动浪漫化,夸张地说成是一天之内的活动,仿佛他已成仙得道,有了神仙飞腾之术。早上,他还在清清的颍川边饮水,晚上就出现在紫烟缭绕的嵩山峰顶,在嵩山三十六峰的绝顶灿列处都有元丹丘的踪迹。嵩山在今河南登封,是五岳之一的中岳。唐时这里是道教最盛的地方。著名的道教胜地嵩阳观和中岳庙就在这里。嵩山有太室、少室二山,二山各有三十六峰,共计七十二峰。大概在唐时嵩山有名字的只有三十六峰,后来愈来愈多,但三十六峰也只是一个约数,言其多而已。

  下面诗中着重写元丹丘的神通:“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以上诗句意即脚踏星虹,身骑飞龙,速度之快,星驰电闪,只觉得两耳生风。可以横跨江河,飞越大海,在天空自由邀游,一直通向神话中的天国。这与屈原《离骚》中的乘飞龙遨游天国是同一寓意,即借飞升以向往自由,借游仙以寄托理想。

  诗的最后一句说。“我知尔游心无穷。”《文苑英华》“游心”作“心游”,意思就更为明显。原来“蹑星虹”、“乘飞龙”,“横河跨海”的无穷之游,都只是“心游”而已。这一切都是诗人想象中的产物。并非真实。原来只是精神上的一番自由和逍遥之游。这与庄子“游心”(《庄子·则阳》:“知游心于无穷。”)的精神遨游是完全一致的。

  此诗赞扬元丹丘爱神仙。“爱神仙”是全诗之眼。诗中故意把元丹丘写成一个能骑龙升天、横河跨海的神仙,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美好祝愿,也是对老友的戏谑。李白真心希望元丹丘像神仙一样的自由快活,当然这也是李白自己的愿望。诗是歌谣体,用三、三、七的句式,使诗句更加活泼,富有变化。诗的前半首和后半首结构重叠,有一种长短相间,循环复沓的音乐美。后半首的首句与前半首的来句还用顶针格的修辞手法,使前后段自然衔接,天衣无缝。此诗有语言明白如话,自然天成的民歌风味,读起来朗朗上口。由此可见,李白在学民歌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此诗就是他学习民歌的优秀结晶。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260-262
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
二仪¹积风雨²,百谷漏波涛。
译文:天地间风雨不止,条条山谷倾泄着波涛。
注释:¹二仪:天和地。²积风雨:久雨。
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
闻道洪河坼(chè)¹,遥连沧海高。
译文:听说黄河已经决口,高高的水浪与远处的大海连成一片。
注释:¹坼:即决口。
职司忧悄悄,郡国诉嗷嗷。
职司¹忧悄悄²,郡国诉嗷嗷³
译文:治水的官吏忧心忡忡,灾区的百姓哭诉哀号。
注释:¹职司:职在防河的有司(官吏)。²忧悄悄:出自《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忧愁的心情难以消除。悄悄,忧愁的样子。³“郡国”句:言灾区的地方官吏诉说灾民嗷嗷待哺的惨况。
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
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¹
译文:弟弟屈身在临邑县供职,官为主簿负责防治河水。
注释:¹簿曹:官名。
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
尺书¹前日至,版筑²不时操³
译文:前天收到你寄来的信,信中说你们正在紧张地加固堤防。
注释:¹尺书:书信。古时写信用一尺见方的绢,故称尺书。²版筑:用两块板夹土,捣实。此指筑堤坝。³不时操:是说无时无刻不在筑堤。
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
难假¹(yuán)(tuó)²,空瞻³乌鹊毛
译文:难以借助鼋鼍之力抵御洪水,徒然仰望鸟鹊前来搭桥。
注释:¹假:假借。²鼋鼍力:《竹书纪年》称,周穆王起兵,行至九江受阻,呼来鼋鼍作桥梁。鼋,元鱼。鼍,鳄鱼。³瞻:仰望。⁴乌鹊毛:《尔雅·翼》称,每年七月七日,乌鹊到天河上为织女架桥,头上的毛皆被踩落。
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
燕南¹吹畎(quǎn)²亩,济上³没蓬蒿。
译文:燕南地区庄稼全毁,济南兖州蓬蒿皆没。
注释:¹燕南:河北省南部。²畎:田中小沟。³济上:济南兖州一带。
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
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gāo)¹
译文:螺蚌无数,生满城外;蛟螭肆虐,在深泽中横行。
注释:¹九皋:深泽。
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
徐关深水府,碣(jié)¹小秋毫。
译文:徐关沦为深深的水府,碣石山变成小小的秋毫。
注释:¹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
白屋留孤树,青天失万艘。
白屋¹留孤树,青天²失万艘。
译文:百姓的茅屋被水冲走只留下孤零零的树木,青天之下竟有许多船只失事沉没。
注释:¹白屋:百姓住的茅草屋,为水所冲,故只留孤树。²青天:没有狂风暴雨的天,但还是有许多船只失事沉没。
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
吾衰同泛梗¹,利涉想蟠桃。
译文:我身体衰弱形同漂浮的桃梗,却仍想涉过大水去摘蟠桃。
注释:¹泛梗:《说苑》:土偶谓桃梗日:“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去,泛泛乎不知所止。”由于诗的内容是写大水,同时杜甫这时还是一个没有职位的野人,所以自比“泛梗”。
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
却倚天涯钓,犹能掣(chè)¹巨鳌(áo)²
译文:摘来蟠桃当作钓饵,倚在天边钓起那酿造水患的巨鳌。
注释:¹掣:就是制服。传说巨鳌能致河溢之灾,故杜甫有此想头。杜甫说这种大话,意在宽慰兄弟。²巨鳌:传说中的大龟。

  这是杜甫反映现实情况最早的诗歌;开头叙暴雨成灾,郡国嗷嗷,堤防之患,主事所忧;接着描写想象中山东、河北洪水汹涌情状,也是河南一带惨重灾情的真实反映;最后戏为大言以宽慰其弟。全诗铺写灾情的严重,表达了治服水患的理想,夹杂了个人遭遇的阴郁苍凉的情绪。相较于杜甫成熟时期的作品,此诗在情感表达上还显得空泛。

  杜甫写这首诗时虽然也尝到了考进土落第的痛苦,但他的经济生活还是比较优裕的,用他自已的话来说是“放荡齐越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正是这种裘马清狂的快意生活,使他脱离了人民,因而他对人民疾苦的体验就不如日后那么深切。《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这首诗便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诗中诚然对黄河水灾作了较为形象生动的描绘,但应当指出,这种描绘只是客观地再现了水势之大以及人民房屋被淹、庄稼受灾等表面现象,面没有深入展示灾民的具体苦难,特别是看不出诗人关怀灾民的强烈感情色彩。后面四句,诗人只是用制平息水患这种神语传说来勉励弟弟,显得空泛无力,看不出有何对人民同情之处:即便说这是同情的话,那么,这种同情是很不强烈的。只要比较一下十三年之后,也就是天宝十三年秋(754年),长安霖雨为灾,杜甫写的《秋雨叹》这一组诗,问题便很清楚。《秋雨叹》共有三首,其中第一首是写人民苦难的:“禾头生耳素穂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绸,相许宁论两相值。”前面两句是说庄稼受到涝灾,但农夫田父没有消息,生死存亡,无人过问,这是因为当时奸相杨国忠报喜不报优,在唐玄宗面前隐瞒灾情。房琯反映了所在地的灾情,结果遭受打击,所以史载“天下无敢言灾者”,上面这两句诗,便是这一情况的真实反映。后两句则写城市贫民的情况。据史载,“秋霖雨,物价暴贵,人多乏食,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以济民。”诗人揭露官吏们利用所谓“贼”乘机剥削人民,进行不等价交换,斗米换衾绸。人民出于无奈,只要官员“相许得粮借以活命,根本不考虑衾绸和斗米是否“相值”了,杜甫这几句诗,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而且揭露了造成人民苦难的因素,除了天灾之外,还有人祸一一政治黑暗腐败,官府更趁火打劫,盘剥人民,和《临邑舍弟书至苦雨》相比,《秋雨叹》这首诗对人民的同情就更加鲜明了。

  再看杜甫同时写的另一首诗《九日寄岑参》,这首诗开头写到诗人为雨所阻,不能外出访问岑参,对他表示怀念。接着便写到霖雨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数,安得诛云师,时能补天漏!”将这四句和《临邑舍弟书至苦雨》结尾四句相比,前者的感情是强烈的,而后者是空泛的。这除了前面提到过的生活地位的不同,接近人民还是脱离人民等原因外,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即对描写对象是否具有生活实。杜甫写《临邑舍弟书至苦雨》是在东都洛阳,他并未目睹临色黄河水灾惨状,更没有直接受到水灾的痛苦,缺乏生活实感.所以体现在《临邑舍弟书至苦雨》这首诗中的感情显得空泛。

  上述情况说明,即使是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也有一个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他早期的诗作还带有过渡性和不成熟性。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不能和困守长安十年这一时期的诗作相比,特别是不能和日后离开朝庭走向人民时的诗作,如“三吏”“三别”等相比。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1-52
2、 王滋源.浅谈杜甫的早期创作——兼评《临邑舍弟书至苦雨》[J].社会科学研究,1983(0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