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马二林寺,翛然进轻策。朝为公府吏,暮作灵山客。
下马二林寺,翛然进轻策。朝为公府吏,暮作灵山客。
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阳丛抽茗芽,阴窦泄泉脉。
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阳丛抽茗芽,阴窦泄泉脉。
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身闲易飘泊,官散无牵迫。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
身闲易飘泊,官散无牵迫。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
是年淮寇起,处处兴兵革。智士劳思谋,戎臣苦征役。
是年淮寇起,处处兴兵革。智士劳思谋,戎臣苦征役。
独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
独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

chūnyóuèrlín--bái

xiàèrlínxiāoránjìnqīngcháowèigōngzuòlíngshān

èryuèkuāngběibīngxuěshǐxiāoshìyángcóngchōumíngyīndòuxièquánmài

fēngnuǎnǎiǎiyúnlánsànzuòwànchūnníngwèi

shēnxiánpiāoguānsànqiānmiǎnshírénjīntóngshì

shìniánhuáikòuchùchùxìngbīngzhìshìláomóuróngchénzhēng

yǒucáizhěshānzhōngnòngquánshí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煖日暾暾,黄鹂飞近村。
风煖日暾暾,黄鹂飞近村。
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
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
药椀摇山影,鱼竿带水痕。
药椀摇山影,鱼竿带水痕。
南桥车马客,何事苦喧喧。
南桥车马客,何事苦喧喧。

  诗歌首联从景物描写入手,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和煦宜人的春日图景。风和日暖,黄鹂进村,好一幅优美和谐、闲适安宁的画卷。

  颔联运用两个典故。“潘子县”中的“潘子”,指潘岳。据晋潘岳《闲居赋》载,潘岳曾为河阳令,于县中满种桃李,后因以“潘花”为典,形容花美,或称赞官吏勤于政事,善于治理。“陶摇门”中的陶摇,一般的说法指东晋的陶渊明。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归隐之后,门前种五株柳树并以五柳先生自况,后遂用“五柳、陶潜柳、陶家柳、陶摇柳、彭泽柳、陶令柳、先生柳、门前五柳、陶宅五株、五株柳”等称归隐、隐居,亦借以形容环境幽雅,隐居闲适。“花明潘子县,柳暗陶摇门”,描写出陶处士居所的优美环境,以环境的清新幽雅烘托出人物的雅趣与闲情。

  “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一联中的“摇”“带”两字用的十分生动,岑参在写景诗的诗句中总是使用一些奇巧的字来增加对景物的修饰,使诗句具有更风韵的艺术感官,这里用奇巧的动词将两个景物联系起来,使之具有明晰的层次感,将生机注入景物中,营造出一种奇趣。写出陶处士服药养生、持杆垂钓的自得其乐的生活情形,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自得其乐的陶处士形象。

  尾联在前三联写景状物的基础上,以问句来引人思考,南桥驾车马的人,为什么苦苦喧喧,奔波着追逐名与利呢?与“南桥车马客”往来奔走相对比,写出陶处士远离尘嚣的安宁心境。表达作者对陶处士生活态度的认同。 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风格近于田园诗,与作者为人熟知的边塞诗风差别较大。他的语言风格是以通俗浅近的口语、俊秀挺拔的笔调为基础的,通过奇特的想象表现富有传奇色彩或童话般的生活而锤炼出来的,类似李清照词那样“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chūnxúnyángtáochùshìbié--céncān

fēngnuǎntūntūnhuángfēijìncūnhuāmíngpānzixiànliǔàntáogōngmén

yàowǎnyáoshānyǐng竿gāndàishuǐhénnánqiáochēshìxuānxuān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译文:渔翁在板桥以东垂钓,纷飞的大雪堆积在蓑衣上,感觉格外严寒。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江寒水不流,鱼嚼(jiáo)¹梅花影。
译文:江面水已结冰不再流动,水面下的鱼儿藏在梅花的倒影中,好像在嚼着梅花玩儿。
注释:¹嚼:咀嚼。

  《题寒江钓雪图》是近代爱国诗僧释敬安的一首五绝,题写在《寒江钓雪图》上。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直接交代渔翁垂钓的地点及外界的环境。“板桥”是柳诗中没有出现的意象,它容易令人联想到温庭筠的“人迹板桥霜”,为画面增加了几分寒意。次句“雪压蓑衣冷”是渔翁形象的勾画,他身着冰冷的蓑衣,不知何时,蓑衣上已积了厚厚的雪。

  第三句承“冷”字再递进一层,“水不流”说明“江寒”已达结冰地步,所咏垂钓为冰钓无疑。这三句均未正面写到钓者,而钓者冒雪垂钓的执着神态,却已从各个侧面烘托出来,气氛显然不像柳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孤寂压抑。结句“鱼嚼梅花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着此一笔,全诗皆活,于严寒中透出生机、冷峻中透出禅味,神韵顿出,妙趣横生。此句从查慎行《题王文选浣花溪钓图小照》诗中“忽动绿玻璃,游鱼嚼花影”点化而来,与前三句接隼无痕,使寒江、飞雪、蓑衣、游鱼、梅影等种种形象浑然一体,把“钓雪”的意境升华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新境界,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

hánjiāngdiàoxuě

shìjìngān jìnxiàndài 

chuídiàobǎnqiáodōng xuěsuōlěng 
jiānghánshuǐliú juéméihuāyǐng 
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令鱓先为乐倡。鱓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吕氏春秋》
帝颛顼生自若水¹,实处空桑²,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qiāng)锵。帝颛顼好(hào)³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令鱓(shàn)先为乐倡。鱓乃偃(yǎn),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吕氏春秋》
译文:古帝颛顼生在若水,住在空桑。他登上帝位,德行正与天台。八方纯正之风按时运行,它们发出熙熙、凄凄、锵锵的声音。颛顼喜好那些声音,于是就叫飞龙作乐,摹仿八方的风声,乐曲命名为“承云”,用以祭祀上天。颛顼就叫鱓先给乐曲领奏。鱓就仰面躺下,用尾巴敲打自己的肚子,发出和盛的乐声。
注释:¹若水:指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²空桑:古代中国传说中地名。³好:喜好,喜爱。⁴偃寝:仰卧;躺下。
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山海经·大荒西经》
译文:有座榣山,山上有一个人,号称太子长琴。颛琐生了老童,老童生了祝融,祝融生了太子长琴,于是太子长琴住在榣山上,开始创作乐而风行世间。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山海经·大荒西经》
译文:有一种鱼的身子半边干枯,名叫鱼妇,是帝颛顼死了又立即苏醒而变化的。风从北方吹来,天于是涌出大水如泉,蛇于是变化成为鱼,这便是所谓的鱼妇。而死去的颛顼就是趁蛇鱼变化未定之机托体鱼躯并重新复苏的。
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平明跨驴出,未知¹适谁门。
译文:天亮后骑驴出门溜溜弯儿,没定准要上谁家的门。
注释:从孙济:杜甫的堂孙杜济。《全唐诗》题注:济字应物,官给事中、京兆尹。¹知:一作“委”。
权门多噂𠴲,且复寻诸孙。
权门多噂(zǔn)𠴲(tà)¹,且复寻诸孙²
译文:想到权贵人家礼数太多费口舌,还是来找我的孙儿们。
注释:¹噂𠴲:即“噂沓”,费口舌。²诸孙:本家孙辈。
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
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
译文:孙儿贫困又无事可做,房屋简陋得像荒村。
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
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¹
译文:堂前长着野生的竹子,屋后长着野生的萱。
注释:¹萱:诸本植物,亦称“金针菜”。
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萱诸秋已死,竹枝霜不蕃¹
译文:萱草经秋已经枯死,竹枝遇霜也已凋残。
注释:¹蕃:一作“翻”,一作“繁”。
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
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
译文:杜济哟,你淘米时要少打水,水打多了井会浑;
刈葵莫放手,放手伤葵根。
(yì)¹葵莫放手,放手伤葵²根。
译文:你割葵时不要放手砍,放手乱砍会伤葵根。
注释:¹刈:割。²葵:冬葵,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阿翁¹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译文:阿翁我已懒散惯了,今日弄得你手忙脚乱。
注释:¹阿翁:为老年男子的自称。
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所来¹为宗族,亦不为盘飧(sūn)²
译文:我这次来是为密切宗族情谊,也不是为了一顿饭。
注释:¹来:一作“求”。²盘飧:盘盛食物的统称。飨,饭食。
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
小人利口实¹,薄俗难可²论。
译文:小人好生口舌长于挑拨离间,这种薄俗姓难于详细去论谈。
注释:¹利口实:一作“实利口”。²可:一作“具”。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译文:你不要听信外人的闲言而猜忌我,古人对同姓家族一向亲密和善。

  这首诗是杜甫去从孙杜济家中受到杜济以米饭葵羹的招待,杜济可能露出勉强不耐烦的神情和举动,于是作者发出一阵牢骚和教训的话。全诗措辞委婉,语言幽默,虽是训示,却有情趣,显示了杜甫高超的诗歌艺术水平。

  此诗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杜甫当时的日常生活情况。按照陈贻焮《杜甫评传》的说法,杜甫当时在长安经常挨饿。此诗起二句“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语本陶渊明《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他来找杜济,的确有想叨扰一顿饭的意思。“权门多噂𠴲,且复寻诸孙”,是说达官贵人既然高攀不上,不得已,只好求助于族人。这四句写出了杜甫穷愁潦倒,走投无路的悲惨处境。

  “诸孙贫无事”六句,表现了杜济的宅舍之景,可见杜济的境况也不太好。他看到杜甫这位“阿翁”来了,便忙着淘米做饭相待。这从“淘米少汲水”四句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里还委婉地批评了杜济的待客态度。“阿翁懒惰久”以下又有明显的长辈教训晚辈的意思。这可能是杜济有什么地方冒犯了杜甫,因而引出了他的一番牢骚和教训来。杜甫明知杜济家境不宽裕,决不会因为杜济只有米饭葵羹招待而怪罪于他,这里的冒犯主要是杜济的态度。杜济见这位不速之客上门,碍于情面,只得勉强招待他,不过心里却老大不高兴,就随便对付他一顿粗茶淡饭,加上家里人手少,杜济平日又懒散,如今要他亲自汲水淘米、刈葵作羹,无疑会感到很窝火,于是就难免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汲水将井水搅浑,刈葵放手乱砍一气。杜甫见了当会有所觉察,有所感慨,于是写出“淘米”四句加以点破。“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两句是以自己的懒散反讽杜济的行动匆忙、奔走不停。话说得委婉而幽默,讽意自明。

  为了一顿饭,没想到自讨没趣,杜甫按捺不住了,便发话说:“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说来这里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密切宗族情谊,显然是托辞。这几句也说明了杜甫居长安下杜城那段短暂时期,由于穷途落魄,常受乡里小儿、族间晚辈的凌辱、排揎、中伤和嫌弃,“朝廷故旧”冷落他,“乡里儿童”不容他,甚至连这个多少谙事的“从孙”招待一顿米饭葵羹也要给他颜色看,处此困境,他不禁感慨万千,悲愤欲绝。此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4-196
风流王谢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
风流王谢¹古仙真,一去²空山五百春³
译文:具有超逸风度的王、谢二人可称得上是古代仙人式的游山客,可是自从他们逝世以后,这座山一空就是五百年。
注释:九仙山:在杭州西面,山上有无量院。相传是东晋葛洪、许迈等炼丹成仙之处。¹风流王谢:指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和孝武帝时的“风流宰相”谢安。²一去:指王导、谢安离开人世。³五百春:即五百年,举其成数而言。
玉室金堂馀汉士,桃花流水失秦人。
玉室金堂¹(yú)汉士²,桃花流水失秦人³
译文:华美的道观还留有汉时得道者的塑像,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只是那些“秦人”却遍寻无着。
注释:¹玉室金堂:指华美的佛寺。²余汉士:指寺院内保存有汉末在此炼丹得道之人的泥塑偶像。³“桃花”句:陶渊明《桃花源记》写武陵人寻访到桃花源,里边的居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秦人,指桃花源里的居民,这里代指王导、谢安等“九仙”。
困眠一榻香凝帐,梦绕千岩冷逼身。
困眠一榻¹香凝帐²,梦绕千岩³冷逼身。
译文:夜晚困惫一下子倒在香气缭绕的帐边熟睡,恍惚中仍在梦里游览高山峻岭,而山顶冷风凛凛,寒气逼身。
注释:¹榻:狭长而较矮的床。²香凝帐:指床帐周围有香气缭绕。³岩:高峻的山。
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夜半老僧呼客¹起,云峰²缺处涌冰轮³
译文:夜半梦中突然被无量院的老僧唤醒,披衣出屋,翘首仰望天宇,只见云峰缺口涌出一轮白玉盘一样的圆月。
注释:¹客:诗人自指,因其作客无量院,故称。²云峰:高耸入云的山峰。³冰轮:月亮。

  九仙山,诗人自注称左元放、许迈、王、谢等为九仙。首联描述王导和谢安,东晋开国元勋与风流宰相,政治家兼登山临水爱好者。苏轼仰慕二人,将其视为超逸风度的代表。王、谢二人繁忙政务之余,喜爬山、赏水,称得上是古代仙人式的游山客。然自王、谢逝世后,游赏九仙山的风流人物稀少,五百年光阴匆匆而过。诗人寄望今日自己能如王导、谢安一般登山,使此山再现知音。

  颔联“玉室”句,《晋书·许迈传》载,许迈在写给友人王羲之的信中道:“自山阴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即此句的出处。金堂玉室,指华美的道观,昔时仙人道士炼丹之地,已成佛寺——无量院。余汉士,指院内尚竖立着左元放等得道之士的泥塑偶像。“桃花”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记武陵人寻访到桃花源,路遇居民而对话之事。这一联说,诗人白昼游览九仙山时,只见山上桃花盛开,山涧流水淙淙,清静幽美,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不过那些“秦人”却遍寻无着,唯在古玉室金堂之中,尚能瞻仰到左元放等人的塑像。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了。

  颈联点题。白日尽兴游览,晚上一进无量院,诗人便感到困惫不堪了,所以他赶忙钻进帐内,倒在床上。在缭绕帐边的浓郁香气中,迷迷糊糊,酣然入睡。不料,日有所思,便夜有所梦,一进梦乡,诗人恍恍惚惚,觉得自己又在那些数不清的高峻山峰之间游赏着,而山顶冷风凛凛,寒气逼身。这里“冷逼身”是一笔兼写虚实二境。虚者,“冷逼身”是诗人梦中所感;实者,诗人睡在山上无量院中,山高而寒冷,又值深夜,冷风袭人,凉意传导入梦,梦中人便觉得“冷逼身”了。

  尾联写夜半赏月。夜半时分,诗人正游于梦境之中,却被无量院中老僧唤醒。原来老僧素知苏轼游兴最浓,故而唤他起来领略美景。诗人赶快披衣出屋,在老僧的指点下,翘首仰望天宇,只见云如峰群,缓缓移动,峰峦缺处涌出了一轮白玉盘一样的圆月,影影绰绰,似见吴刚蟾蜍,疑非人间,诗人快乐得几乎要“起舞弄清影”了。“云蜂缺处涌冰轮”,清新自然,生动形象,是写景名句,无量院中有冰轮阁,即因此句得名。

  然而,它没有露在诗的表面,而是织进了字里行间,读者须知人论世,方能体味得到。由此,这首诗也就比单纯的游山诗,更富意趣了。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59-361

宿jiǔxiānshānjiǔxiānwèizuǒyuánfàngmàiwángxièzhīliú--shì

fēngliúwángxièxiānzhēnkōngshānbǎichūn

shìjīntánghànshìtáohuāliúshuǐshīqínrén

kùnmiánxiāngníngzhàngmèngràoqiānyánlěngshēn

bànlǎosēngyúnfēngquēchùyǒngbīngl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