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hǎotīngqín--bái

běnxìnghǎotóngchénwénkōngshēngláiěrwànshìxīnzhōng

qīngchàngkānxiāotiánhǎoyǎngméngyóutīngsānānwèibáitóuwēng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
巫山七百里,巴水¹三回曲²
译文:巫山之长有七百里,巴水的水流弯曲,曲折颇多。
注释:¹巴水:指巴地,在今天四川省。²三回曲:水流弯曲,长江在四川一带曲折颇多。三,不是确数,是约数,很多的意思。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译文:行在巴水之上,不断有阵阵悠扬的笛声传来,声调时高时低,两岸的猿啼不断,断了还续。
自汉魏以来,历代文人就在有关蜀道的作品中对其加以描写渲染。萧纲的《蜀道难》写了巫山一带的险峻地势,诗歌短小而凝练。

shǔdàonán··èr--xiāogāng

shānbǎishuǐsānhuí

shēngxiàgāoyuánduànhái

爱菊高人吟逸韵,悲秋病客感衰怀。
爱菊高人吟逸韵¹,悲秋病客感衰怀。
译文:你是那爱菊的雅士吟咏着高逸的风韵,我是那悲秋中的病人客居伤感。
注释:¹逸韵:指高逸的风韵。
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
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
译文:你携酒对黄花兴致正起,我对着满阶红叶愁绪满怀。
居士荤腥今已断,仙郎杯杓为谁排。
居士荤腥今已断,仙郎杯杓¹为谁排。
译文:我如今已断了荤腥,你满桌酒杯为谁准备?
注释:¹杯杓:亦作“杯勺”。亦作“桮杓”。亦作“桮勺”。酒杯和杓子。
愧君相忆东篱下,拟废重阳一日斋。
愧君相忆东篱下,拟废重阳一日斋。
译文:惭愧于你在东篱下依然忆起我,我打算废弃一日的斋戒与你共饮。
几许伤春春复暮。杨柳清阴,偏碍游丝度。天际小山桃叶步。白头花满湔裙处。
几许伤春春复暮¹。杨柳清阴,偏碍(ài)游丝²度。天际小山³桃叶步。白头花满湔(jiān)处。
译文:多少回伤春又到了春暮,杨柳树浓浓的清荫,妨碍着游丝度过。远处的小山边是桃叶埠,白花盛开的河边是她洗裙的地方。
注释:¹春复暮:春天又将尽。²游丝:空气中浮游的蜘蛛所吐之丝。又,香炉中袅袅飘浮之烟亦称游丝。³天际小山:形容古代青年女子所画淡眉的颜色像远在天边的小山。⁴桃叶步:桃叶山,在今江苏六合。桃叶,晋代王献之的妾名,后来成为女子的代称。步,江边可以系舟停船之处,即“埠”。⁵湔裙:洗裙。湔,洗涤。
竟日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语。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竟日¹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²语。数点雨声风约住³。朦(méng)(lóng)淡月云来去。
译文:我整天轻声吟诵诗句,在帘影之下暗灯前,让胡琴声把我心声吐。几点雨声被风止住,月色朦胧薄云飘来飘去。
注释:¹竟日:整日,整天。²胡琴:唐宋时期,凡来自西北各民族的弦乐器统称胡琴。³风约住:指雨声被风拦住。约,拦、束。⁴朦胧:模糊不清的样子。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上片写暮春之景。伤春偏逢春暮,浓密的柳荫,已阻碍了游丝的飞度,游丝这里喻指相思心绪。桃花渡口、开满白蓣花的水边,那正是两人分手的地方。下片抒写相思之情。终日枯坐,难觅佳句,缭乱胡琴,夹杂风雨,长夜不成眠,惟有淡月相伴。

  开篇词人即点明时令及自己的心情,为全词奠定了忧伤的感情基调。暮春时节是多愁之人最难度过的时段之一,正是“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伤心人对伤心景,难免更增几分烦恼。于是见杨柳柔条上缠绕着的几缕游丝,也会生出几许嗔怪,全忘了柳阴清凉的好处。“偏”字把词人如游丝般浮动的烦恼意绪巧妙地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是传神之笔。

  “天际”二句,抒发了词人对恋人的思念。这两句写天边的小山触发了词人的情思,同想起与恋人间发生的故事。满怀着王献之对待爱妾桃叶般的深情,望着眼前铺满水面的白藏花,他的脑海中呈现出昔时上巳之日恋人水边湔裙的美好情景。那时的大好春光和愉悦的心情是植根于词人心中的珍贵回忆,其情其景与下阌词人感伤春暮的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

  上片眼前之景与旧日之事的巧妙融合,把词人多情善感的心绪及对恋人无处不在的思念细腻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桃叶偏”典故的运用尤佳,今古相融、虚实相生中,巧妙而又含蓄。

  下片“竞日”三句,词人把春日的感伤、相思的煎熬都寄托在了忧伤的小词和凄苦的胡琴声中。“竞日微吟”道出了愁情的悠远绵长。而当夜幕降临,伴着昏暗的孤灯和偶随风动的帘影,词人的心事逐渐凝重,胡琴如怨如慕的呜咽与敲窗的暮雨正是他心中愁思无言的诉说。至此,全词的感情达到高潮,最为动人。末二句感情色彩由浓变淡。当清风送走凄雨,流云掩映淡月,作者的愁情也随着景物的变化呈现出月华般的朦胧与苍茫。结尾二句,语虽淡而饶富情味,让人陷入一片清愁之中。

  此词写景、叙事,把由日及夜所见之景、所做之事,与旧日之事和伤春之情、相思之苦相结合,跳跃的诗思中蕴涵着清新平淡的韵味和真挚深刻的情感,表达含蓄而见波澜,其寄情之景语尤其值得品读。贺铸词多浓艳之语,多慷慨之词,而这首小词颇显清新淡雅,这正说明作者风格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1、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414-415
2、 刘卉宇.宋词菁华典评: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167-168

diéliànhuā ·shāngchūnchūn

zhù sòngdài 

shāngchūnchūn yángliǔqīngyīn piānàiyóu tiānxiǎoshāntáo báitóuhuāmǎnjiānqúnchù 
jìngwēiyínchángduǎn liányǐngdēnghūn xīnqín shùdiǎnshēngfēngyuēzhù ménglóngdànyuèyúnlái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洛阳三月飞胡沙¹,洛阳城中人怨嗟(jiē)
译文:暮春三月飞沙扬,安史胡儿太猖狂,城中百姓怨连天,哀号不绝断肝肠。
注释:¹飞胡沙:指洛阳陷入安禄山叛军之手。胡沙:胡尘,指安禄山叛军。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天津¹流水波赤血²,白骨相怨如乱麻。
译文:天津桥下血成河,赤波呜咽泪不干,郊外白骨垒成山。
注释:¹天津:桥名。天津桥,在县北四里。²波赤血:流水为血色染红,谓胡兵杀人之多。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shē)¹
译文:南隐东南我奔迁,岂料道路尽充塞。难坏沦落士一员。
注释:¹道路赊:道路长远。赊:远。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译文:直奔吴地避战乱,旭日东升曙光显,惊起鸟雀噪一片,开门扫除喜涟涟。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梧桐杨柳拂金井¹,来醉扶风豪士家。
译文:梧桐初发柳絮飞,雕饰华丽美井栏。好景如画人欢畅,醉卧扶风豪士衙。
注释:¹金井:井口有金属之饰者。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译文:天下奇士多直爽,与我意气投又羡,做人不以他人势,情谊深重可移山。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
作人不倚将军势¹,饮酒岂顾尚书期。
译文:香风欢愉客心暖,好客乡俗照胆肝。
注释:¹“作人”句:作人,为人。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雕盘绮(qǐ)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译文:香风欢愉客心暖,好客乡俗照胆肝。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原尝春陵(líng)¹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译文:忽想战国养士人,原尝春陵四先贤,
注释:¹原尝春陵:指战国时四公子: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译文:真诚待士美名扬,堂中食客人数千。今日君效前人样,礼贤下士情意长。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¹
译文:我抚长剑谢主忙,
注释:¹“抚长剑”二句:咏自己才能非同一般。《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译文:脱帽欢笑表衷肠。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张良未逐赤(chì)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¹
译文:饮君美酒歌一曲,来日报恩效张良。
注释:¹“张良”二句:这里作者以张良自比,暗示自己的才智和抱负。

  此诗一开始,直写时事:“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这一年的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洛阳成了叛军的政治中心。洛城西南的天津桥下血流成河,洛城的郊野白骨如山。“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报国无门,空有一身匡世救国之心的诗人李白无奈只能奔往东南吴地以避战乱。

  就在这时,李白遇到了“扶风豪士”。“东方日出啼早鸦”以下十句,描写在豪士家饮宴的场景。这一段写得奇宕,就是叙事过程和描写场景有很大的跳跃与转换。经这一宕,转出一个明媚华美的境界,这是闲中着色:四句赞美环境,四句赞美主人,两句赞美盛筵。这些诗句并不意味着李白置国家兴亡于不顾而沉溺于个人安乐,而不过是即事即景的一段应酬之辞罢了。从章法上说,有了这段穿插,疾徐有致,变幻层出。

  李白并没有在酣乐中沉醉。铺叙过后,转入抒情:“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这里举出战国四公子,用以引发下面的自我抒怀。在战国那个动乱的时代,战国四公子各自蓄养了数千门客,其中不乏杰出人物。信陵君门客重义气,轻死生,以大智大勇协助信陵君成就了却秦救赵的奇勋,千秋万代,为人传诵。此时又逢罹乱,李白很想效法他们,报效国家。眼前这位扶风豪士虽然不能给李白提供立功报国的现实机会,但他“开心写意”以待李白,使李白顿生知遇之感,禁不住要将胸中事一吐为快。“明日报恩知是谁”一句极为自负,大意是说:我今天受了你的款待,明日定要干出一番事情来教你瞧瞧!诗人故意用了反诘语气,将下文引出:“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末段表明心迹,一片真诚。南朝陈代诗人江晖有句:“恐君不见信,抚剑一扬眉。”(《雨雪曲》)古乐府《艳歌行》有句:“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李白化用其语,以“三三七”的句法出之,“清水白石”比喻心地光明,“脱吾帽”四句益发烂漫,活画出诗人率真的天性。接着,以张良为喻。李白把张良的事迹倒转过来,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这两句的大意是:我之所以没有象张良那样随赤松子而去,是因为功业未成,国难当前,我更得报效于国家。耿耿此心,黄石公可以明鉴。

  李白七言歌行自由挥洒、不暇整饬,诗人的思想往往只包含在某些片断和句子中。《扶风豪士歌》以系念时事发端,以许国明志收束,这正是诗的本旨所在。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25-229
2、 薛天纬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49-151

fēngháoshì

bái tángdài 

luòyángsānyuèfēishā luòyángchéngzhōngrényuànjiē 
tiānjīnliúshuǐchìxuè báixiāngchēngluàn 
dōngbēnxiàngguó yúnsàidàoshē 
dōngfāngchūzǎo chéngménrénkāisǎoluòhuā 
tóngyángliǔjīnjǐng láizuìfēngháoshìjiā 
fēngháoshìtiānxià xiāngqīngshān 
zuòrénjiāngjūnshì yǐnjiǔshàngshū 
diāopánshíhuìzhòng zhàoxiāngfēngchuī 
yuánchángchūnlíngliùguóshí kāixīnxiějūnsuǒzhī 
tángzhōngyǒusānqiānshì míngbàoēnzhīshìshuí 
chángjiàn yángméi qīngshuǐbáishí 
tuōmào xiàngjūnxiào yǐnjūnjiǔ wèijūnyín 
zhāngliángwèizhúchìsōng qiáobiānhuángshízhīxīn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桃花帘外东风软¹,桃花帘内晨妆懒(lǎn)²
译文:帘外桃花绽开春风柔柔地吹拂,帘内的少女情绪慵懒无心梳妆。
注释:¹桃花帘外东风软:“帘外桃花东风软”的倒装。帘:用布、竹、苇等做成遮门窗的用具。东风:即春风。东风软,即春风徐徐吹来,轻柔和软。²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内桃花晨妆懒”的倒装。桃花指人,即黛玉自己。晨妆懒:早晨由于伤春而没有情绪梳妆打扮。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¹不远。
译文:帘外的桃花和帘内的人儿,人和桃花相隔不远。
注释:¹隔:间隔,距离。李白《江行寄远》诗:“疾风知片帆,日暮千里隔。”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东风有意揭帘栊(lóng)¹,花欲窥(kuī)²人帘不卷。
译文:春风像故意掀开帘栊的一角,桃花想要看看佳人帘子却不肯卷起。
注释:¹栊:窗上的棂木或窗户。帘栊即门帘或窗帘。²窥:观看。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桃花帘外开仍旧¹,帘中人比桃花瘦²
译文:帘外的桃花开得依然很艳,帘里的人儿却比桃花还要清瘦。
注释:¹仍旧:也作一仍旧贯,即照旧行事。²瘦:肌肉不丰满,指病态、愁容。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花解¹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²风吹透。
译文:花儿如果懂得怜爱佳人的话它也会忧愁,风儿把她们互相怜惜的心思透过帘子传递。
注释:¹解:懂得,知道。²隔帘消息:指帘外桃花与帘内少女互相怜惜的情绪。消息:音讯。隔帘的消息只有春风送递。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¹
译文:东风穿过了斑竹作的帘子,桃花开满了庭院,庭前的明媚春光只是让人倍增伤感。
注释:¹伤情:即忧思之感。伤:悲伤。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闲苔院落¹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译文:青苔长满了院子,门几虚掩,落日下一个人独自靠在栏杆边。
注释:¹闲苔院落:庭院里长满了荒凉的青苔。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¹²傍桃花立。
译文:凭栏的人儿在东风里暗暗哭泣,穿着红色的纱裙悄悄地站到桃花旁边。
注释:¹茜裙:茜纱裙,红色的裙子,这里是指穿着茜纱裙的人。茜是一种根可作红色染料的植物,这里指红纱。²偷:即悄悄的。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桃花桃叶乱纷纷¹,花绽²新红叶凝碧。
译文:桃花桃叶相互交杂乱纷纷的,花儿吐出了新红叶儿翠绿如碧。
注释:¹纷纷:杂乱貌。²花绽:花已饱满裂开。叶凝碧:桃叶颜色碧绿。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雾裹(guǒ)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¹红模糊。
译文:桃花盛开时桃树好像被烟雾笼罩,如火似荼的桃花映红了楼台,照红了墙壁模糊一片。
注释:¹烘楼照壁:火红的桃花颜色反映到楼阁和墙壁上,或指桃花颜色很红,烘托得楼房和墙壁十分美丽。因桃花鲜红如火,所以用“烘”“照”。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天机¹烧破鸳鸯锦²,春酣(hān)³欲醒移珊枕
译文:织女的织机上烧破了鸳鸯锦被掉落在地,春梦正酣要移走了珊瑚枕才能醒来。
注释:¹天机:天上织女的织机。²鸳鸯锦:带有鸳鸯图案的丝织物。传说天上有仙女以天机织云锦,这是说桃花如红色云锦烧破落于地面。³春酣:春梦沉酣。亦说酒酣,以醉颜喻红色。⁴珊枕:珊瑚枕,即珊瑚做的枕头,或因张宪诗“珊瑚枕暖人初醉”而用其词。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侍女金盆¹进水来,香泉影蘸(zhàn)²胭脂³冷!
译文:侍女用金盆送了水进来,面容的倒影蘸在清冷的泉水中。
注释:¹金盆:铜盆。²香泉影蘸:面影映在清凉的泉水中。影蘸:即蘸着有影,指洗脸。“影”,程高本误为“饮”。北齐卢士琛妻崔氏有才学,春日以桃花拌和雪给儿子洗脸,并念道:“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后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³胭脂:在此指涂了胭脂的脸。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¹
译文:胭脂的颜色这么鲜艳有什么能和它相似呢?花的颜色像愁人的血泪。
注释:¹人之泪:人的泪像胭脂一样红,是说流出的是血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译文:如果将人泪和桃花相比的话,泪水任它长流桃花仍然妩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译文:含泪去观赏桃花泪水容易干枯,眼泪干了春光已尽花儿也凋萎。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憔悴¹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译文:凋谢的桃花遮掩着面容憔悴的人,桃花飞去人也疲倦天色已黄昏。
注释:¹憔悴:瘦弱萎靡,也泛指受折磨、困苦。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一声杜宇¹春归尽,寂寞²帘栊(lóng)空月痕!
译文:杜鹃一声啼叫春色已尽,只有那寂静的窗帘上空空地照着月痕。
注释:¹杜宇:即杜鹃乌,也叫子规,过去有“杜鹃啼血”的说法,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又说它的叫声很像说“不如归去”,所以后人称杜鹃为杜宇。《十三州志》:“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日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一称杜主。晋左思《蜀都赋》: “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字之魂。”²寂寞:寂静。

  《桃花行》是继《葬花吟》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宝琴让他猜是谁做的,宝玉一猜就中:“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开玩笑地骗他说是自己作的,宝玉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宝琴又用杜工部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以上《红楼梦》中的原文在各版本中语句可能会有所出入)。

  《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就是明显的预言。只待“一声杜宇春归尽”,群芳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憔悴,而最早凋零的就是黛玉。

  黛玉寄住在贾府,“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她这样一个具有叛逆思想的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会感到极大伤悲痛苦和压抑。《桃花行》一诗,以深沉的感情,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林黛玉内心的忧伤、痛苦。通过以灿烂鲜艳的桃花与寂寞孤单的人的反复的多方面的对比、烘托,而塑造了一个满怀忧虑、怨恨而又无力自拔的贵族少女的自我形象。林黛玉以花自喻,抒发了内心深底的无限感慨。“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是她自我的哭诉与写照。宝玉与黛玉有共同的叛逆思想基础,所以宝玉一看就知道“自然是潇湘妃子的稿子了”。诗中表现了黛玉的苦闷,一是由于她过着令人窒息的生活,感到了未来的不幸,发出了哀音;另一方面,是她思想矛盾的反映,她要冲破束缚,又没有力量撕破罗网,因而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苦闷和忧郁,让人给予她无限的同情。

  《桃花行》与《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第二十七回脂批)。《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这首桃花诗可以分为三段,开头十句为第一段。诗歌的开头即展现出一幅“帘外桃花帘内人”的对比鲜明的生活画面。帘外春风软吹(柔和的吹),桃花盛开,帘人内却是“晨妆懒”,“比桃花瘦”,有着无限的愁苦。“人与桃花隔不远”,更显出这一对比的强烈,突出了帘内人儿的惨苦。帘外桃花帘内人,仅只一帘之隔,隔帘春天的消息已被春风吹透,而帘内却没有丝毫春天的气息;春风、桃花亦不是无情物,“东风有意揭帘栊”,花亦“欲窥人”,但帘偏就“不卷”,于是,帘便成了一种象征,一种阻隔帘内人享受春之幸福温馨势力的象征。“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透过诗句,不难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由幸福的新生活的向往,对于阻碍她追求自由幸福的封建正统势力的抗议。诗中的花与人是在对比中出现的,但是,在感情形态上,花与人却又存在着联系的纽带。“花解怜人花亦愁”,是说花如果懂得怜悯人的话(花若有情),花也要为人发愁。这就为后文花人交融作了感情上的铺垫。

  在花与人的强烈对比中,可以看到了一个孤独伤感的观花人形象。观花人即是帘内人,她是在桃花盛开、一片春色的烘托下凸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里诗对环境的渲染,已由远及近,写到了院落庭前。帘外处处是春色,令帘内人触景伤情。在落日斜照里,凭栏而立的观花人就是一袭剪影,伶俜孑立,格外孤独。诗歌用重笔表现了观花人的伤悲:“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形神兼备,既写出了观花人可怜且可叹的形体之态,更见出观花人的神伤。接下来四句,是观花人眼中的景物,它们是对观花人神伤有力的反衬。花红叶碧,生机勃勃,千树万树盛开的桃花,如烟似雾,笼罩了一切,映红了阁楼照亮了墙壁,花红得那么热烈,在观花人眼中,自然是值得羡慕的,然而此时此刻,却又令人如此神伤。前有“凭栏人向东风泣”之句,泪眼看花,自然是红得一片模糊。诗句中“红模糊”三字,既是花红繁盛的形容,也是人精神恍惚,泪眼观物造成的印象,最是含蓄,也最是传神,深婉的表现了观花人的忧伤悲苦。

  完成由花人相映到花人交融的过程,写出帘内人向花寻求慰藉、解脱的感情流程,以及对于这种愿望最终仍难免要落空的痛苦心情。在这一段中先垫上一句:“天机烧破鸳鸯锦”,将两段有机地联系起来。“天机烧破鸳鸯锦”即“烧破天机鸳鸯锦”之意。天机,为天上织女的织机。烧,极为形象地写出盛开桃花之红,花红似火。这还是上一段“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的意境。与花红热烈成鲜明反照的是人的情懒意怠。诗中时间的流程也是值得读者留意的。诗的开头写到帘内人“晨妆懒”,还是早晨。诗的中间写到“斜日栏杆人自凭”,已是时过中午,日已偏斜。这里写到侍女送水来,接着后文又写到“花飞人倦易黄昏”,这已是黄昏时刻了。诗从时间流程上也反映了人物阴郁缠绵的心境。处于这种心境的人自然是“见花溅泪,见月伤怀”,任何一件事都可能触发她那忧伤的情怀的。诗从洗脸这一生活细节上又展开了描写。处在特有心境的人,从洗脸的泉水倒映中看到自己脸上残存的胭脂,便展开了联想,“胭脂鲜艳何相类”,把胭脂、花的颜色、人之泪三者巧妙的扭合在一起,人之泪之所以能和红色的事物联结在一起,当然存在着某种联系。不是说这泪真是红色的,但在愁人的感情世界中,这泪也不是一般的泪,是泣血的泪。至此,作者就把自己的命运与桃花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了,达到了花人交融的境界。但是,正如俗话所说,桃花命薄。这也就是说,人与桃花都不会有好的命运,而作者是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她尽管说“泪自长流花自媚”,花在眼前尽管还是明媚媚人的,但到春尽之时,泪流干了,花也就憔悴了。这就是“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意思。同病相怜,“憔悴花遮憔悴人”,然而,黄昏无情,结局必然就是“花飞人倦”,“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诗的结尾四句已纯是“哀音”了。黛玉寓情于景,杜宇悲鸣,春已归尽,花也谢去,人去楼空,帘栊寂寞,空余月痕,这是一个注满黛玉悲伤情思意绪的悲凉凄楚的意境。这样的一个结尾隐喻了黛玉夭亡的悲惨结局,这样的“伤悼之句”就连那“尘世浊玉”的宝玉看了都要“滚下泪来”,便是读者看了,也是要深受其悲切情怀的强烈感染的。

  《桃花行》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歌,全诗情境融洽,构思奇巧,对比鲜明,使诗的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语言清爽,语势流畅,读来如行云流水,体味一下,却又感柔肠百转,感人至深。在《桃花行》里表达的情感,属于黛玉自己的情感要远比《葬花词》要来得浓,来得重。《桃花行》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在它的形象中,始终活跃着一个灵魂,这就是黛玉的个性。黛玉见月落泪,对月感怀,正是“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的表现。她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寄人篱下,浸泡于悲与愁的泪水之中,对于爱情理想愈来愈信心不足,对自己的命运前途感到愈来愈难把握,面对大好的春光与盛开的桃花便触发了她的心事,如此的情与景会,意与象通,于是在桃花身上,便寄托了要冲破牢笼享受春光的向往,也凝结了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深重的忧伤痛哀,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也正是这个原因,宝玉一看,便知是黛玉之作,尽管有人故意自充作者,也丝毫动摇不了他的判断。他说的好,其“声调口气”都是林妹妹的,也是因为林妹妹“曾经离丧”,故能作此“哀音”。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 汤世洪 汤国元 陈建华 詹鹏万编写. 红楼梦诗词鉴赏[M]. 1999.第265页-26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