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匡周入楚郊,楚王雄霸亦咆哮。
小白匡周入楚郊,楚王雄霸亦咆哮。
不思管仲为谋主,争取言征缩酒茅。
不思管仲为谋主,争取言征缩酒茅。

yǒngshǐshīzhàolíng--céng

xiǎobáikuāngzhōuchǔjiāochǔwángxióngpáoxiāo

guǎnzhòngwèimóuzhǔzhēngyánzhēngsuōjiǔmáo

胡曾

胡曾

胡曾,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约840—?),十分爱好游历。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咸通十二年(871),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874),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高骈徙荆南节度使,又从赴荆南,后终老故乡。 ▶ 1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蜂团 一作:蜂围)
白玉堂¹前春解舞²,东风卷得均匀³。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蜂团 一作:蜂围)
译文:白玉华堂前面,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缓急有度。一群群蜂儿蝶儿,团团翻飞,追随着柳絮。何曾落于匀中,随波流去?怎会落于泥土中?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¹白玉堂:形容贾家的富贵豪奢。这里说柳絮所处高贵之地。²春解舞:春能跳舞。这是说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³均匀: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⁴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⁵委芳尘:落于泥土中。委:弃。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万缕(lǚ)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sháo)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¹,送我上青云²
译文:尽管柳絮随风,忽聚忽分,柳树依旧长条飘拂。休笑我,春絮儿无根无柢无依附。愿借东风的力量,把我送上碧蓝的云天!
注释:¹凭借力:指不断地借助于风力。²青云:高天,也用以说名位高。

  这是薛宝钗所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薛宝钗在叙述其创作意图时说过:“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由此可见,该词之所以能做到“不落俗套”,匠心独运,其根本原因,正在于道出了“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

  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全词句句咏物,处处有“我”,物性我情,水乳交融。

  词的开头就已非同凡响:“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围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如若拿宝玉《南柯子》词中之“莺愁蝶倦”、湘云《如梦令》 词中之“鹃啼燕妒” 这些意象与之相较,则可见在所表达的感情基调上,与宝钗这首词是迥然不同的。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面上借用了宋人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用一“何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便顿使苏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作一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同时,就词的结构而论,则此处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线。

  下片词人更侧重于抒写柳絮的情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显而易见,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她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体现在柳絮“随聚随分”的形象描述中。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等编写.红楼梦诗词鉴赏[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279-280.

línjiāngxiān ·liǔ

cáoxuěqín qīngdài 

báitángqiánchūnjiě dōngfēngjuǎnjūnyún fēngtuándiézhènluànfēnfēn céngsuíshìshuǐ wěifāngchén  (fēngtuánzuò fēngwéi )
wànqiānzhōnggǎi rènsuísuífèn sháohuáxiūxiàoběngēn hǎofēngpíngjiè sòngshàngqīngyún 
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
甲子¹今重数,生涯只自怜。
译文:如今年岁渐长,自己怀有满腔抱负却都未实现,空剩自怜。
注释:¹甲子:年月,年岁。
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殷勤元日¹日,欹(qī)²又明年。
译文:为了迎接新年一直忙碌不停,太阳落山后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将到来。
注释:¹元日:一年之第一日。即农历正月初一。²欹午:太阳偏西。<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yuán

kōng tángdài 

jiǎjīnchóngshǔ shēngzhǐlián 
yīnqínyuán yòumíngnián 
西塞云山远,东风道路长。
西塞¹云山远,东风²道路长。
译文:向西而行,放眼远方的西塞云山,惟有东风吹送着游子,前方的道路漫长。
注释:¹西塞:山名。在湖北黄石。²东风:指春风。
人心胜潮水,相送过浔阳。
人心胜潮水,相送过浔(xún)阳。
译文:你我友情深厚,要胜过东海的潮水,送你离去直到过了浔阳才回来。

  这是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五言绝句。诗中诗人发自内心的祝愿,又流露出诗人蒙胧的不安与对友人深情的惜别。

  严羽《沧浪诗话·诗法》中曾说:“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从逻辑角度看,严沧浪显然认为五言绝句是难中之最了。后人对此当然难免有些争议,但其实严羽的感受是相当真实的。杨万里《诚斋诗话》中也说:“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王世贞《艺苑巵言》说:“绝句固自难,五言尤甚,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而要(通腰)腹亦自不可少。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缓。”这就不但肯定了五言绝句的“难”处,同时也指出了五言绝句的“妙”处。难,就难在“小”而“促”,妙,也妙在“小”而“促”。本诗以区区二十字,写送别情怀,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堪称化“难”为“妙”的成功之作。

  “西塞云山远,东风道路长”对偶轻盈脱俗,工稳端丽。“西塞”是行人的目的地。云山远隔,只在想望之中,诗人的朋友即将乘舟前往。西塞山在湖北,浔阳江在江西,船行是由东向西,逆水而上的。“东风”当然是顺风,可以减少逆水行船的困难。这既是写实,也包含着作者善意的祝福。当然,即使是一帆风顺,旅程也是漫长而艰苦的。一句“东风道路长”,既蕴含了诗人发自内心的祝愿,又流露出诗人蒙胧的不安与深情的惜别,寥寥五字,真是言简意赅,余味无穷。

  后二句“人心胜潮水,相送过浔阳”更进一层。既然客路工远,旅程孤寂,既然情热如火,不忍分离,那就该送上一程了。然而人不能送,因为情势不容;江潮也不能送,因为船向西而水东流,条件也不许可。那么,难道就让我的挚友孤雁独飞。去承受那漫漫征途中难耐的寂寞吗?不,诗人的心将时刻伴随着他。人心不比那无知的潮水,人心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它将伴送着行人,驶过浔阳江,驶向那云山深处的西塞。句中以“人心”与“潮水”对举,而一个“胜”字,便借流水的无情反衬出友人的多情。音节虽促,而蕴蓄深远,耐人寻味。

sòngwángzhí--huángcéng

西sāiyúnshānyuǎndōngfēngdàozhǎng

rénxīnshèngcháoshuǐxiāngsòngguòxúnyáng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吾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¹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²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规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³,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吾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译文:我曾读《史记·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顺从着规矩的,不敢放肆高论,说话一定要谈到前代圣君,这样之后这才了解孔子作为圣人对天下的忧虑之深啊。(他说的一些道理,)好像茫然无边际,但其实并不遥远;好像浩瀚深厚,没有边际,其实并不深奥。他说的那些事情,普通人都知道;但实际实行起来,圣人也不能全部做到。唉!能够做到这样就已经足够了。假使后世有人能按照孔子所说的却未做到的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能成为一个少犯错误的人。
注释:¹尝:曾经。²循循:有顺序的样子。³畔岸:边际。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规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译文:子路的勇敢,子贡的口才,冉有的技艺,这三种本领,都是天下所认为的难能可贵的才干。可是,这三个人,总还不是孔子所最喜爱的。颜回沉默寡言,我们看不出他有着怎样的才能,似乎与平常的人并没有什么差别,可是孔子却总是极力地称赞他。其实,向圣人学习,哪里一定要说这说那呢,不过是观察他的心意志向是怎样的罢了。孔子认为,到了后世,肯定有不能按着他的教导行事的人,也一定有利用他的学说去做不义的事的。所以,他的言论,总是平易而又正直,却不敢谈出不同寻常的、特别带有主观倾向性的观点,他的主意是要让他的话不容易被曲解。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chì)¹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译文: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却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荀卿的原因,这就不足为怪了。
注释:¹不啻:不止。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规下者,子思、孟轲也。”规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bì)¹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译文: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为人又毫不谦让,可以不顾一切发表高论。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子,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认为:“搞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是如此的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是如此多。只有荀卿说:“人性本恶。夏桀、殷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尧、舜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而李斯,比他的老师更为严重。
注释:¹刚愎:固执己见,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见。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规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译文: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更加坚定的确信自己愚蠢的想法是正确的,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完全不值得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规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规下卒无有及者。苟规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译文:父亲如果杀人报仇,那么他的儿子也一定会变成盗贼强盗。荀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的法则,可是他的学生李斯,却用他传授的那些学问扰乱天下,他高傲的言论,奇异的观点,比起荀卿,真可以说是更加地激烈了。孔子、孟子的观点,从没有被人曲解,然而天下终于也没有能达到他们的要求的。假如说天下果然没有人能够达到他们的要求的,那么还怎么能曲解他们的观点而胡作非为呢?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天生烝(zhēng)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yí),好是懿(yì)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译文:老天生下这些人,有着形体有法则。人的常性与生来,追求善美是其德。上天临视周王朝,昭明之德施于下。保佑这位周天子,有仲山甫辅佐他。
注释:烝民:意即庶民,泛指百姓,是春秋战国时代及之前历代对“百姓”的称谓。烝:众。物、则:严粲《诗缉》谓“天生烝民具形而有物,禀性而有则”。秉彝:常理,常性。懿:美。假:至。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译文:仲山甫贤良具美德,温和善良有原则。仪态端庄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负责。遵从古训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礼节。天子选他做大臣,颁布王命管施政。
注释:仲山甫:人名,樊侯,为宣王卿士,字穆仲。式:用,效法。若:选择。见《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赋:颁布。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zuǎn)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yuán)发。
译文:周王命令仲山甫,要做诸侯的典范。继承祖业要宏扬,辅佐天子振朝纲。出令受命你执掌,天子喉舌责任重。发布政令告畿外,四方听命都遵从。
注释:辟:君,此指诸侯。缵:继承。戎:你。王躬:指周王。出纳:指受命与传令。喉舌:代言人。外:郑笺谓“以布政于畿外”。爰发:乃行。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sù)夜匪解(xiè),以事一人。
译文:严肃对待王命令,仲山甫全力来推行。国内政事好与坏,仲山甫心里明如镜。既明事理又聪慧,善于应付保自身。早早晚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献忠诚。
注释:肃肃:严肃。将:行。若否:好坏。解:通“懈”。一人:指周天子。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柔则茹(rú)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jīn)寡,不畏强御。
译文:有句老话这样说:&quot;柔软东西吃下肚,刚硬东西往外吐。&quot;与众不同仲山甫,柔软东西他不吃,刚硬东西偏下肚。鳏夫寡妇他不欺,碰着强暴狠打击。
注释:茹:吃。矜:老而无妻。强御:强悍。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人亦有言,德輶(yóu)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gǔn)职有阙(quē),维仲山甫补之。
译文:有句老话这样说:&quot;德行如同毛羽轻,很少有人能高举。&quot;我细揣摩又核计,能举起唯有仲山甫,别人爱他难相助。天子龙袍有破缺,独有仲山甫能弥补。
注释:輶:轻。鲜:少。克:能。仪图:揣度。衮:绣龙图案的王服。职:犹“适”,即偶然。阙:缺。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mǐ)及。四牡彭彭,八鸾(luán)(qiāng)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译文:仲山甫出行祭路神,四匹公马力强劲。车载使臣匆匆行,常念王命未完成。四马奋蹄彭彭响,八只鸾铃声锵锵。周王命令仲山甫,督修齐城赴东疆。
注释:祖:祭路神。业业:马高大的样子。捷捷:马行迅疾的样子。彭彭:形容马蹄声杂沓。鸾:鸾铃。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四牡骙(kuí)骙,八鸾喈(jiē)喈。仲山甫徂(cú)齐,式遄(chuán)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译文:四匹公马蹄不停,八只鸾铃响叮叮。仲山甫赴齐去得急,早日完工回朝廷。吉甫作歌赠穆仲,乐声和美如清风。仲山甫临行顾虑多,宽慰其心好建功。
注释:骙骙:同“彭彭”。喈喈:象声词,铃声。徂:往。遄:速。吉甫:尹吉甫,宣王大臣。穆:和美。永:长。怀:思。

  这首诗;《毛诗序》谓“美”,郝敬谓“讽”,二说视角不同,自然见解相反,然也有共同点,那就是皆着眼于此诗的言外之意,非诗中的基本内容。见仁见智,各有所取,此姑且不论,如果就诗说诗,当以朱熹说为胜。

  此诗首章起句不凡。开头四句郑重提出“人性”这一命题,哲理意味甚浓。前人多认为这是最早的“性善论”,故孟子在《告子章》中引此四句与孔子的阐释作为论“性善”的理论依据。但从全诗考察,似乎诗人并不是倡导什么“性善论”,他只不过是借天赋予人以善性,为下文歌颂仲山甫张本。第一章颂扬仲山甫应天运而生,非一般人物可比,总领全诗。接下去二至六章便不遗余力赞美仲山甫的德才与政绩:首先说他有德,遵从古训,深得天子的信赖;其次说他能继承祖先事业,成为诸侯典范,是天子的忠实代言人;再次说他洞悉国事,明哲忠贞,勤政报效周王;继而说他个性刚直,不畏强暴,不欺弱者;进而回应前几章,说他德高望重,关键靠自己修养,不断积累,因而成了朝廷补衮之臣。诗人对仲山甫推崇备至,极意美化,塑造了一位德才兼备、身负重任、忠于职守、攸关国运的名臣形象。七、八两章才转到正题,写仲山甫奉王命赴东方督修齐城,尹吉甫临别作诗相赠,安慰行者,祝愿其功成早归。全诗基调虽是对仲山甫个人的颂扬与惜别,但透过诗中关于仲山甫行事与心理的叙述,从中大体能体察到处于西周衰世的贵族,对中兴事业艰难的认识与隐忧,以及对力挽狂澜的辅弼大臣的崇敬与呼唤。不难理解,此诗对仲山甫的种种赞美,是真实的、现实的,然而也不排除其中有某些理想化的成分,包含着诗人所代表的这一阶层的期盼。有人斥此篇为“谀词”,似乎过苛。

  此诗主要以赋叙事,开篇以说理领起;中间夹叙夹议,突出仲山甫之德才与政绩;最后偏重描写与抒情,以热烈的送别场面作结,点出赠别的主题。全诗章法整饬,表达灵活,为后世送别诗之祖。在《诗经》中此篇说理成分比较浓厚,在诗歌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后世“以理为诗”当溯源于此。此诗语言也很有特色,尽管多用说理、议论,却不迂腐呆滞,这除了诗人的激情之外,还在于语言运用独具匠心,诗人多以民间俗语入诗,如表现仲山甫扶弱锄强的性格特征、赞美仲山甫重视修身立德,都是反用俗语来衬托,这比直说简洁、形象,又有理趣,说理中注进了诗味,故姚际恒称此为“奇语”(《诗经通论》)。诗中一些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有的经后人使用或提炼,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如“小心翼翼”、“明哲保身”、“爱莫能助”、“穆如清风”等。善用虚词与叠字词本是《诗经》的语言特点,此篇独特之处是“之”字的运用,全诗十二个“之”字,用于句尾的有九个,其中第六章连用五个“之”字收句,娓娓道来,委婉有致,起到了特有的抒情效果,姚际恒指出“多用‘之’字,见缠绵之态”(《诗经通论》)。第十、八两章连用“业业”、“捷捷”、“锵锵”、“彭彭”、“骙骙”、“喈喈”等叠字词,铺叙送行场面的壮观和行动的迅捷,绘声绘色,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与节奏感。此诗押韵复杂,除五、六两章用一韵外,其余各章皆用两韵,韵脚也变化不定,如第一章则、德为韵,下、甫为韵;而第二章德、则、色、翼、式、力为韵,若、赋为韵;第三章考、保为韵,舌、发为韵;几乎无规则可循,后五章也是如此。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17-621

zhēngmín

míng xiānqín 

tiānshēngzhēngmín yǒuyǒu mínzhībǐng hàoshì tiānjiānyǒuzhōu zhāoxià bǎotiān shēngzhòngshān 

zhòngshānzhī róujiāwéi lìnglìng xiǎoxīn xùnshìshì wēishì tiānshìruò míngmìngshǐ使 

wángmìngzhòngshān shìshìbǎi zuǎnróngkǎo wánggōngshìbǎo chūwángmìng wángzhīhóushé zhèngwài fāngyuán 

wángmìng zhòngshānjiāngzhī bāngguóruò zhòngshānmíngzhī míngqiězhé bǎoshēn fěixiè shìrén 

rényǒuyán róuzhī gāngzhī wéizhòngshān róu gāng guānguǎ wèiqiáng 

rényǒuyán yóumáo mínxiǎnzhī zhī wéizhòngshānzhī àizhùzhī gǔnzhíyǒuquē wéizhòngshānzhī 

zhòngshānchū  zhēngjiéjié měihuái怀 bāngbāng luánqiāngqiāng wángmìngzhòngshān chéngdōngfāng 

kuíkuí luánjiējiē zhòngshān shìchuánguī zuòsòng qīngfēng zhòngshānyǒnghuái怀 wèix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