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户青春静,焚香斗室虚。地留高士宅,天锡野人居。
掩户青春静,焚香斗室虚。地留高士宅,天锡野人居。
自喜迂慵称,惭于礼法疏。行藏俱有命,莫问道非欤。
自喜迂慵称,惭于礼法疏。行藏俱有命,莫问道非欤。
孙承恩

孙承恩

(1485—1565)松江华亭人,字贞父(甫),号毅斋。孙衍子。正德六年进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嘉靖三十二年斋宫设醮,以不肯遵旨穿道士服,罢职归。文章深厚尔雅。工书善画,尤擅人物。有《历代圣贤像赞》、《让溪堂草稿》、《鉴古韵语》。 ▶ 7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少年落魄¹楚汉间²,风尘萧瑟³多苦颜。
译文:我年轻时在楚汉一带落魄失意,到处受到冷遇,流落风尘而郁郁寡欢。
注释:¹落魄:不得志。²楚汉间:今湖北汉水流域一带,古属楚地。³风尘萧瑟:指流落时奔走在风尘之中。萧瑟:风吹的声音。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自言管¹(gě)²竟谁许³,长吁(xū)莫错还闭关
译文:自言有管葛之才而有谁推许?只好长吁短叹,闭门谢客,在家赋闲。
注释:¹管:春秋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²葛:三国时辅佐刘备成就蜀汉事业的诸葛亮。³许:认可。莫错:冷落寂寞。⁴闭关:关门。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
一朝君王垂¹拂拭²,剖心输³胸臆(yì)
译文:一旦天子垂顾,加以佛拭之恩,我则尽心竭力以尽忠心。
注释:¹垂:受到垂青。²拂拭:擦拭。³输:送。⁴谁:赤心。⁵雪:洗,使呈露,指全部露出来。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忽蒙白日回景光¹,直上青云生羽翼²
译文:忽蒙天子白日之光垂照,我如同胁王两翅,直飞青云之上。
注释:¹忽蒙白日回景光:骤然间受到皇帝的恩遇。蒙:受。白日:指皇帝。回:返照。景光:日光。比喻皇帝的恩遇。²直上青云生羽翼:长上翅膀,直上青云,飞黄腾达。
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
幸陪鸾(luán)(niǎn)出鸿都¹,身骑飞龙天马驹(jū)²
译文:有幸陪天子銮驾东入鸿都之门,身骑官中之龙马,好不威风。
注释:¹幸陪鸾辇出鸿都:走出了翰林院荣幸地去陪从皇帝。鸾辇:皇帝坐的车子。鸿都:东汉时宫廷有鸿都门,文学之士都集中于此,这里指翰林院。²身骑飞龙天马驹:我骑着宫廷里飞龙厩养的骏马。飞龙:唐禁中马厩名。唐代宫廷马厩有六个,以飞龙厩养的马为最好。天马:相传是西域大宛国产的好马。驹:骏马。唐制,翰林学士初入院,赐中厩马一匹,谓之长借马。其时李白供奉翰林,故得骑飞龙厩马。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
王公大人借颜色¹,金璋(zhāng)紫绶(shòu)来相趋²
译文:这时王公大人无不借我以颜色,金章紫绶之高官也来奔走相趋。
注释:¹王公大人借颜色:封王封公的大贵族都以笑脸相迎。借颜色:犹言给面子。借:给。颜色:故作笑脸。²金璋紫绶来相趋:带着铜印和紫色印带子的大官僚都跑来同我交往。金章:铜印。汉制,垂相、太尉、列侯、将军,皆金印紫纷。紫绶:紫色系印的带子。当时戴紫色印带子的是最高级的官。这里以金章紫绶代指大官僚。趋:跑,趋奉。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¹
译文:当时与我结交的人是何等之多,但只有您才与我真正地志同道合。
注释:¹君:指杨山人。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待吾尽节报明主¹,然后相携卧白云²
译文:待我尽节报效明主之后,我要与君一起隐居南山,同卧白云。
注释:¹待吾尽节报明主:等我尽到了一个臣子的义务,报答了贤明的君主。²然后相携卧白云:然后同您并肩携手去隐居。卧白云:指到山林隐居。

  此诗前一二句通过叙铺手法,写诗人年青时在楚汉一带流落“落魄”不得志、奔走在风尘之中的愁苦回忆。“落魄”、“风尘”、“萧瑟”、“多苦颜”,勾画出一副诗人流落不得志、凄凉冷清的感伤景致。

  三四句写诗人经常以管仲、诸葛亮等人物自比,对他们自布衣一举而为卿相干一番进步事业衷心向往。“长吁莫错”,流露出社会现实的残酷,诗人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痛楚与无奈,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失落之情。

  五六句写诗人幻想得到唐玄宗赏识提拔,通过辅佐唐玄宗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人借“垂拂拭”喻受到统治者赏识和提拔,用擦拭物件上的灰尘来比喻对人才的提拔,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抱负,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加透彻。

  七八句写写诗人被唐玄宗召入朝廷,供奉翰林后的欣喜心情。“白日”、“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气慨,表现出诗人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时机即将来临。

  九十句写李白以不胜荣耀的感情,述说皇帝对他的恩宠,表现出诗人得到唐玄宗的宠幸后的政治地位发生变化。“骑飞龙”、“天马驹”、“借颜色”,侧面衬托出诗人政场得意的声势浩大。

  十一十二句写诗人夸耀自己受到皇帝恩宠的地位,也揭露了统治集团中趋炎附势、黑暗腐朽的情形。“借颜色”、“来相趋”,突显官僚贵族追求功名利禄的真实写照。

  十三十四句通过杨山人与官僚贵族的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对腐朽权贵的鄙视和厌恶。“惟有君”,侧面赞美杨山人清绝超拔、不与官僚贵族同流合污的品格,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末两句写诗人辅佐君主实现政治理想抱负后归隐山林的愿望,流露出诗人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愿“卧白云”的浪漫洒脱情怀。

  此诗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结构严紧,前四句写诗人进入长安之前,自己虽然有理想和才干,但不为当权者所用,只好四处流浪。侧面衬托出唐玄宗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统治之下,具有进步政治理想的人才受到了排斥与打击。接而中间八句是写诗人终于受到唐玄宗的提拔,因而感到“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诗人觉得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时候到了,流露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那种一旦得志,受宠若惊的庸俗的一面也随之溢于言表。最后四句是写诗人自己决不跟那些腐朽的官僚贵族一样去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选择实现政治理想之后就归隐山林。

  “待吾尽节报明主”,是他把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希望唐玄宗的真心话。诗人希望通过辅佐君主,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报答君主的“恩遇”。这时的李白还没有认识到唐玄宗已经完全成为一个顽固的大地主特权阶层利益的代表者,而是认为,只要有好的宰相,唐玄宗是会继续“贤明”起来。这只不过是李白的幻想罢了。李白在许多诗中提到退隐,这首诗里也要“卧白云”。李白所要的是在实现自己的进步的政治理想之后,不追求功名利禄,退出仕途,这与一般封建士大夫在不得志时那种逃避现实的“归去来兮”是有区别的。

参考资料:
1、 李晖编 .李白诗选读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09月第1版 :56-59 .
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
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
译文:我爱梅花初绽的美好容颜,沿着倾斜的小路寻找不断。
注释:梅溪:生满梅树的山溪。
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
不教人扫石,恐损¹落来花。
译文:不教人来扫这梅溪的石头,恐怕损伤飘落在地的花瓣。
注释:¹恐损:害怕损伤(落在石上的梅花瓣)。

wéikāizhōushèngshānshíèrshǒu ·méi

zhāng tángdài 

àixīnméihǎo xíngxúnjìngxié 
jiàorénsǎoshí kǒngsǔnluòláihuā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¹千里又分歧。
译文: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
注释:¹湘:湘水(湘江),在湖南。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重临事异黄丞相¹,三又(chù)²名惭柳士师³
译文: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
注释:¹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²三又:三贬。³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又。柳下惠即展禽,春秋鲁人。居处曰柳下,死后谥号惠。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yuán)¹时。
译文: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
注释:¹断猿:形容猿声凄厉,闻之使人断肠。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桂江¹东过连山²下,相望长吟有所思³
译文: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
注释:¹桂江: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²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³有所思:古乐府篇名,汉歌十八曲之一,原诗本为情诗,这里用以喻指诗人与友人不忍离别的情状。

  这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载于《全唐诗》卷三六一。开头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时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关于这次“重临”州政的状况,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真足以摇荡人心。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万里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袭故弥新之妙。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笔墨。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27-828 .
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
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
译文:有的人不善于赏花,只是喜爱花的外貌。
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
人或¹善赏花,只爱花之妙。
译文:有的人善于赏花,但只是喜爱花儿的绝妙。
注释:¹或:或许。
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
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¹
译文:花的外貌在于颜色艳丽,颜色这种东西人是可以效仿制造。
注释:¹效:仿效。
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
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¹
译文:花儿鲜活生动的绝妙在于精神, 精神这种传达内涵气质的东西,人是不能仿造的。
注释:¹造:仿造。

shànshǎnghuāyín--shàoyōng

rénshànshǎnghuāzhǐàihuāzhīmào

rénhuòshànshǎnghuāzhǐàihuāzhīmiào

huāmàozàiyányánrénxiào

huāmiàozàijīngshénjīngshénrénzào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收却纶(lún)竿¹落照²红,秋风宁(nìng)³为剪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译文:夕阳西下,渔人收起鱼竿准备回家。连秋风都是温柔的,不肯让荷花凋谢了。烟水蒙蒙,渔人悠闲自得,听短笛的旋律,被秋风吹进芦花荡的深处。
注释:¹纶竿:钓竿。²落照:即夕阳。³宁:犹乃。⁴剪:作吹动解。⁵芙蓉:荷花。⁶“吹入”句:谓悠扬的短笛声飘入芦花丛中。

  这首词犹如一幅恬淡的水墨风俗画。

  开篇描绘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的场景。“收却纶竿落照红”,纳兰一贯钟情的白描手法在此一显无余,夕阳西斜、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首句铺展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收却”二字用在全词的开头,别有一番意味。从字面上看,“收却”与“落照红”是同时发生的动作,而纵览全词,则可体味出这两者其实有着暗示的因果关系,即因“落照红”而“收却纶竿”,无须多言,便道出了黄昏中渔人逍遥自得,不假他求,这种自由自在的情绪,为整篇作品奠定了基调,又与下句的描述前后呼应。“秋风宁为剪芙蓉”承接上句,由落照的色彩写到秋风的声响,由人之主体写到荷花之喻体,仍然是从细节着手,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飒飒秋风之凉意吹飘,不求他物,只为了能轻轻地摆动水中那一簇簇绝美的荷花。此处着一“宁”字,赋予了秋风人的性情与品格,出奇地于平和中凸现词人强烈的感情。勾勒完风物,“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一句抛出一个空远淡漠的远景,人影稀,烟水蒙,笛音轻,纳兰将他的山泽鱼鸟之思寄托于词中,点明主旨,道出了渔人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的情趣。

  夕阳西斜、晚霞烂漫,飒飒秋风,烟雾蒙蒙,时人称纳兰题画诗词有种“烟水迷离”之感,从这首小令的诗情画境中也可见一斑。全词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286页

··shōuquèlún竿gānluòzhàohóng--lánxìng

shōuquèlún竿gānluòzhàohóngqiūfēngníngwèijiǎnróngréndàndànshuǐméngméngchuīhuāduǎnzh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