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气无双家世,中朝第一名俦。茂蔼登龙士誉,醉挥倚马词头。
才气无双家世,中朝第一名俦。茂蔼登龙士誉,醉挥倚马词头。
南郑囊封倜傥,西昆诗律深幽。自古卜邻识面,与君正合交游。
南郑囊封倜傥,西昆诗律深幽。自古卜邻识面,与君正合交游。

zèngyànyóuguōèrshǒu--wáng

cáishuāngjiāshìzhōngcháomíngchóumàoǎidēnglóngshìzuìhuītóu

nánzhèngnángfēngtǎng西kūnshīshēnyōubolínshímiànjūnzhèngjiāoyóu

王寂

王寂

王寂(1128~1194)金代文学家。字元老,号拙轩,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德三年进士,历仕太原祁县令、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大定二十六年,因救灾之事蒙冤,被贬蔡州防御使,后以中都路转运使致仕。卒谥文肃。工诗文,诗境清刻镵露,古文博大疏畅,著有《拙轩集》。 ▶ 2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译文:秋日美景正好,院前池塘清清,你也悠闲自在。
注释:崔季重:天宝十二载(753年)任濮阳太守,参见苏源明《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诗并序》。濮阳:即濮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濮阳郡,治所在今山东鄫城北。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译文:西边林中静静悠悠,柴门之外远山绵绵。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千里横黛(dài)色,数峰出云间。
译文:苍翠山色横亘千里,挺拔山峰直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
(cuó)¹对秦国,合沓(tà)²藏荆关³
译文:山峰高峻仿佛回到秦国时代,重重叠叠如荆门关般险要。
注释:¹嵯峨:山峰高峻貌。²合沓:重叠。³荆关:荆门山,泛指险要之地。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残雨斜日照,夕岚(lán)¹飞鸟还。
译文:细雨后的黄昏即将坠落的夕阳斜斜地照耀着,暮霭中飞鸟返回巢穴。
注释:¹夕岚:暮霭,傍晚山林中的雾气。
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故人今尚尔¹,叹息此颓(tuí)²
译文:你现在仍是原来那般没有变化,我已是容颜衰败,不复当年。
注释:¹尚尔:在古汉语里是仍然的意思。²颓颜:犹衰颜。容颜衰老。

cuīyángxiōngchóngqiánshānxìng

wángwéi tángdài 

qiūyǒujiāxìng kuàngjūnchíshàngxián 
yōuyōu西línxià shíménqiánshān 
qiānhéngdài shùfēngchūyúnjiān 
cuóéduìqínguó cángjīngguān 
cánxiézhào lánfēiniǎohuán 
rénjīnshàngěr tàntuíyán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日暮¹长江里,相邀(yāo)归渡头²
译文:暮色照在长江里,相邀一起划船回到渡头。
注释:¹日暮: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²渡头:渡口。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船流 一作:轻舟)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¹船流。(船流 一作:轻舟)
译文:落花好似有情意,飘来荡去,紧随船儿朝前流。
注释:¹逐:追逐,追随。

  江南曲: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和《采莲曲》、《采菱曲》等编入《清商曲辞》。唐代诗人学习乐府民歌,采用这些旧题,创作了不少清新平易、明丽活泼的诗歌。储光羲的《江南曲四首》就属于这一类作品。

  本首诗头两句“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点明时间地点和情由。“渡头”就是渡口,“归渡头”也就是划船回家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热情欢悦的气氛。这是个江风习习、夕阳西下的时刻,那一只只晚归的小船飘荡在这迷人的江面上,船上的青年男女相互呼唤,江面上的桨声、水声、呼唤声、嘻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晚归曲。

  三四句“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创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在那些表现出青年男女各种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这两句诗就是要表现这种复杂的心理。诗人抓住了“归棹落花前”这个富有特色的景物,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随着流水,因此尽管桨儿向后划,落花来去飘荡,但还是紧随着船儿朝前流。诗人只加了“如有意”三个字,就使这“来去逐轻舟”的自然现象,感情化了,诗化了。然而,这毕竟是主观的感受和想象;因此那个“如”字,看似平常,却很有讲究。“如”者,似也,象也。它既表现了那种揣摸不定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语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感情和心理状态。

  这首诗的第四句,有的本子作“来去逐船流”,从诗意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来去逐轻舟”更好些。因为,第一,“逐”字在这里就含有“流”的意思,不必再用“流”字;第二,因为上句说了“如有意”,所以,虽然是满载一天劳动果实的船,此刻也成为“轻舟”,这样感情的色彩就更鲜明了。“轻舟”快行,“落花”追逐,这种紧相随、不分离的情景,也正是构成“如有意”这个联想的基础。所以,后一句也可以说是补充前一句的,两句应一气读下。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8-399

jiāngnánshǒu ·sān

chǔguāng tángdài 

chángjiāng xiāngyāoguītóu 
luòhuāyǒu láizhúchuánliú  (chuánliúzuò qīngzhōu )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行役¹(zhì)风波,游人淹不归。
译文:你迟迟未归,是因为被风波阻拦所以滞留下来了吧!
注释:¹行役: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泛称行旅,出行。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gāo)¹木叶下²,陇(lǒng)³秋云飞。
译文:我这里已是秋风起而木叶下,你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
注释:¹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²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³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寒园夕鸟集,思牖(yǒu)¹草虫悲。
译文:萧瑟凄寒的皋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
注释:¹牖:窗户。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嗟矣当春服,安见¹御冬衣?
译文:等我裁好寒衣寄到你那,只怕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穿上春服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
注释:¹安见:哪里能见到。安:哪里。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其中有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皋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皋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诗题为“捣衣”,但跟前面所引的谢惠连的《捣衣诗》具体描绘捣衣劳动的写法不同,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中间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题目。只是此篇旨在抒写捣衣的女子对远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本身则不作正面描写。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情色彩。

dǎoshī

liǔyùn nánběicháo 

xíngzhìfēng yóurényānguī 
tínggāoxià lǒngshǒuqiūyúnfēi  
hányuánniǎo yǒucǎochóngbēi 
jiēdāngchūn ānjiàndōng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译文:黄昏时分,雨下得纷纷绵绵,夜里无风一片寂静,天气更加寒冷。
注释:北台:超然台,在山东诸城县北城上。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但觉衾(qīn)(chóu)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¹
译文:只觉得被褥没有丝毫暖意,就像水泼在上面,不知道庭院已经堆上雪了。
注释:¹堆盐:谢安侄儿咏雪,有“撒盐空中差可拟”句。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五更晓色来书幌(huǎng)¹,半夜寒声落画檐。
译文:半夜看到屋檐上的一片寒光,以为是曙色从帘幕透过来,误以为天将五更,其实是屋檐上的冰溜子。
注释:¹幌:帘幕。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试扫北台看马耳¹,未随埋没(mò)有双尖。
译文:早晨起来扫除积雪登上北台,只见一片茫茫,只有马耳山露出了双峰尖。
注释:¹马耳:马耳山,在诸城县西南。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译文:雪后初晴,城头乌鸦开始上下翻飞,路上融化的积雪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译文:下雪了冻得诗人两肩收起来了,都起了鸡皮疙瘩。雪地所反射的光太耀眼了,照得双眼都花了。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译文: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来年百姓麦子该会长得很茂盛。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老病自嗟(jiē)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¹
译文:本应歌颂瑞雪,但我已老病,诗力减退,只能空忆刘叉吟诵他的《冰柱》了。
注释:¹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在元和年代。韩愈善接天下士,他慕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二人之上。

  第一首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作者只觉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在上面,而不知道庭院里已雪积成堆了。“堆盐”,即堆雪。用盐喻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后世诗人都喜欢效用,如白居易《对火玩雪诗》:“盈尺白盐寒。”作者“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水檐”一联,亦世称咏雪名句,但历来有歧解。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雪诗”条以为,“此所谓‘五更’者,甲夜至戊夜尔。自昏达旦皆若晓色。”据此解,则“五更”应总指分为五更的一整夜。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帷幔上,明晃晃的,作者因寒冷未能安眠,加上“不知庭院已堆盐”,所以一整夜都迷迷糊糊,误以为天将破晓。直到天色放明,借着雪光,看见了垂挂在房檐下的冰溜子,这才省悟,原来是雨转为雪,所以有这“半夜寒声”。上句写地面上积雪的反光,下句写房檐下雪水凝成的冰溜,都紧扣“雪后”的标题,且又与末二句意思连贯。“扫北台”、“看马耳”,是天明以后所为。马耳,山名,在北台的南面,“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水经·潍水注》)作者扫除积雪,登上北台,观赏雪景,只见一片银白世界,唯有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峭兀立,没有为雪所封。原本应首先被雪覆盖的高山顶却“未随埋没”,可见这双峰如马耳一般陡直,连雪花也无法驻留其上了。

  第二首继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太阳已升起,虽然前一晚下了一场大雪,但第二天却是冬季里难得的一个晴天。往上看,天空中一群乌鸦开始活跃起来,绕着城墙,上下翻飞;低头瞧,小路上渐渐融化的积雪被来往的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放眼望,在阳光照耀下,积雪的原野上屋似玉楼,地如银海,冻得人皮肤起粟,耀得人目眩眼花。这四句皆是白描眼前实景。作者另有《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说:“玉楼已峥嵘。”《雪中过淮谒客》说:“万顷穿银海。”其“玉楼”、“银海”皆系实写。有人以为这里是用道家语“玉楼为肩,银海为目”,实则凿之过深。颈联则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之情。大雪灭蝗,麦子得雪覆盖则来年会长得茂盛,眼前这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在观赏雪景时,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诗人十分希望把自己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祝愿,把这场瑞雪所引发的种种感受一一用诗表达出来,但他既老且病,诗力大不如前,只得空自磋叹,以吟诵唐代元和年间(806—820)诗人刘叉的《冰柱》诗来自慰了。此时诗人虽年仅三十九,但退出朝廷已三四年,心境不佳,且古人四十叹老亦为常事,读者不必坐得太实。

参考资料:
1、 沈时蓉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75-376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重围¹如燕尾²,宝剑似鱼肠³
译文:勇士双重围绕的腰带犹如燕尾,风度翩翩威武雄壮,腰间佩着鱼肠名剑。
注释:¹重围:指双重围绕的腰带。²燕尾:指拖垂的带头之末端犹如燕尾的分叉。³鱼肠:宝剑名。一谓极小之匕首,可藏置于鱼腹中者;一谓剑之文理屈曲若鱼肠者。观李贺诗意,当指后一种。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欲求千里脚¹,先采眼中光²
译文:想要寻求千里马帮助建立功业,先要把马眼中的光彩识辨识辨。
注释:¹千里脚:指日行千里之骏马。犹言“千里足”。²眼中光:据《伯乐相马经》和《齐民要术》载,能在马的目瞳中映出人的头和足的,闪着紫艳光的是千里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