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年年三月千丛媚,紫烂红繁夸胜异。
君不见年年三月千丛媚,紫烂红繁夸胜异。
寻常人戴满头归,醉折狂分不为贵。
寻常人戴满头归,醉折狂分不为贵。
枝闲叶尽根空培,人情皆待明年开。
枝闲叶尽根空培,人情皆待明年开。
化工自有呼魂术,霜前唤下琼瑶台。
化工自有呼魂术,霜前唤下琼瑶台。
王母亲将金粉傅,麻姑齐借霓裳来。
王母亲将金粉傅,麻姑齐借霓裳来。
主人盖是神仙才,不然此物胡为而来哉。
主人盖是神仙才,不然此物胡为而来哉。
二姬劝酒谁引满,长洲懒吏先举杯。
二姬劝酒谁引满,长洲懒吏先举杯。
多感同年与攀折,吟诗欲谢难轻发。
多感同年与攀折,吟诗欲谢难轻发。
青宫校书方遁迹,代我作歌如锦拆。
青宫校书方遁迹,代我作歌如锦拆。
他年吾辈功业成,与君共作骑鲸客。
他年吾辈功业成,与君共作骑鲸客。
王禹偁

王禹偁

王禹偁(chēng)(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lì)
译文:农历十月,寒气逼人,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译文:知怀愁思,夜晚更觉漫长,抬头仰望天上罗列的星星。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三五¹明月知,四五²(chán)兔缺。
译文:十五月圆,二十月缺。
注释:¹三五:农历十五日。²四五:农历二十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zhá)
译文:有客人从远地来,带给我一封信函。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译文:信中先说他常常想念着我,后面又说已经分离很久了。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置书怀袖中,三岁¹字不灭²
译文:把信收藏在怀袖里,至今已过几年字迹仍不曾磨灭。
注释:¹三岁:多年。²灭:消失。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一心抱区区¹,惧君不识察。
译文:我一心一意爱着你,只怕你不懂得这一切。
注释:¹区区:指相爱之情。

  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丈夫久别,凄然独处,对于季节的迁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因而先从季节、气候写起。孟冬,旧历冬季的第一月,即十月。就一年说,主人公已在思念丈夫的愁苦中熬过了春、夏、秋三季。冬天一来,她首先感到的是“寒”。“孟冬寒气至”,一个“至”字,把“寒气”拟人化,它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来“至”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内心深处。主人公日思夜盼的是丈夫“至”、不是“寒气至”。“寒气”又“至”而无犹不“至”,怎能不加倍地感到“寒”!第二句以“北风”补充“寒气”;“何惨栗”三字,如闻主人公寒彻心髓的惊叹之声。 时入孟冬,主人公与“寒气”同时感到的是“夜长”。对于无忧无虑的人来说,一觉睡到大天亮,根本不会觉察到夜已变长。“愁多知夜长”一句、看似平淡,实非身试者说不出;最先说出,便觉新警。主人公经年累月思念丈夫,夜不成寐;一到冬季,“寒”与“愁”并,更感到长夜难明。

  从“愁多知夜长”跳到“仰观众星列”,中间略去不少东西。“仰观”可见“众星”,暗示主人公由辗转反侧而揽衣起床,此时已徘徊室外。一个“列”字,押韵工稳,含意丰富。主人公大概先看牵牛星和织女星怎样排“列”,然后才扩

  大范围,直至天边,反复观看其他星星怎样排列。其观星之久,已见言外。读诗至此,必须联系前两句。主人公出户看星,直至深夜,对“寒气”之“至”自然感受更深,能不发也“北风何惨栗”的惊叹!但她仍然不肯回屋而“仰观众星列”,是否在看哪些星是成双成对的,哪些星是分散的、孤零零的?是否在想她的丈夫如今究竟在哪颗星下?

  “三五”两句并非写月,而是展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观星之时自然会看见月,因而又激起愁思:夜夜看星星、看月亮,盼到“三五”(十五)月圆,丈夫没有回来;又挨到“四五”(二十)月缺,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如此循环往复,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丈夫始终没有回来啊!

  “客从”四句,不是叙述眼前发生的喜事,而是主人公在追想遥远的往事。读后面的“三岁”句,便知她在三年前曾收到丈夫托人从远方捎来的一封信,此后再无消息。而那封信的内容,也不过是“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不难设想:主人公在丈夫远别多年之后才接到他的信,急于人信中知道的,当然是他现在可处、情况如何、何时回家。然而这一切,信中都没有说。就是这么一封简之至的信,她却珍而重之。“置书怀袖中”,一是让它紧贴身心,二是便于随时取出观看。“三岁字不灭”,是说她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一切,都表明了她是多么的温柔敦厚!

  结尾两句,明白地说出她的心事:我“一心抱区区(衷爱)”,全心全意地忠于你、爱着你;所担心的是,我们已经分别了这么久,你是否还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爱着你呢?有此一结,前面所写的一切都得到解释,从而升华到新的境界;又馀音袅袅,馀意无穷。

  “遗我一书札”的“我”,乃诗中主人公自称,全诗都是以“我”自诉衷曲的形式写出的。诗中处处有“我”,“我”之所在,即情之所在、景之所在、事之所在。景与事,皆化入“我”的心态,融入“我”的情绪。前六句,“我”感到“寒气”已“至”、“北风惨栗”;“我”因“愁多”而“知夜长”;“我”徘徊室外,“仰观众星”之罗列,感叹从“月满”变月缺。而“我”是谁?“愁”什么?观星仰月,用意何在?读者都还不明底蕴,唯觉诗中有人,深宵独立,寒气彻骨,寒星伤目,愁思满怀,无可告语。及至读完全篇,随着“我”的心灵世界的逐渐坦露,才对前六句所写的一切恍然大悟,才越来越理解她的可悲遭遇和美好情操,对她产生无限同情。

mèngdōnghánzhì

míng liǎnghàn 

mèngdōnghánzhì běifēngcǎn 
chóuduōzhīcháng yǎngguānzhòngxīngliè 
sānmíngyuèmǎn chánquē 
cóngyuǎnfānglái wèishūzhá 
shàngyánchángxiāng xiàyánjiǔbié 
zhìshūhuái怀xiùzhōng sānsuìmiè 
xīnbào jūnshíchá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百里闻雷震,鸣弦¹暂辍(chuò)²弹。
译文: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的鸣琴呀,暂且停止了弹拨。
注释: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名未详。前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钱塘:旧县名,唐时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内。障楼:一作“樟亭”,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¹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鸣琴不下堂而单父治”,这里用此典故,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²辍:停止。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府中连骑¹出,江上待潮观。
译文:府中的官员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
注释:¹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照日秋云迥(jiǒng)¹,浮天渤澥(xiè)²宽。
译文: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
注释:¹迥:远。²渤澥:指渤海。这里指钱塘江外的东海。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惊涛来似雪,一座¹(lǐn)²生寒。
译文: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
注释:¹座:座位。²凛:凛然。

  这是一首咏写钱江潮的作品,叙写江潮如雷似雪,有声有色,十分壮观。全诗可以分为观潮前与观潮两部分。

  诗的前四句写观潮前。“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臣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诗的起句先声夺人,很有力量。“鸣弦暂辍弹”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巧妙地造成以弦声反衬潮声,使读者感到在江潮的巨大声势下,弦声喑哑了。这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诗的后四句直写观潮的景况。诗人仍不写涨潮,而是以“照日中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仍不是直接写潮,而用日光、中云、天空、大海烘托。上句以中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接着诗人向读者描绘出涨潮的壮观画面:“惊涛来似雪”,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如万马奔腾,潮水卷起的浪墙似一道突起的雪岭,铺天盖地而来。画面气势宏大,雄奇无比。结句“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由于诗人在描写钱江潮时多次运用了烘托的手法,进行反复的渲染,因而获得了直接描摹所难以获得的艺术效果。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从听的角度写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在雄浑壮美中显出从容潇洒的气韵。用“雷震”起调,先是一张。二句接着是言“辍”,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张。四句言“待”,又是一弛。五六两句仿佛与潮无关,完全宕开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将全诗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张。这首诗利用张弛的原理,高低的变化,写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上、中、下册):长征出版社,1999.11 第1版:第198页

yánqiántángdēngzhànglóuwàngcháozuò--mènghàorán

bǎiwénléizhènmíngxiánzànchuòdàn

zhōngliánchūjiāngshàngdàicháoguān

zhàoqiūyúnjiǒngtiānxièkuān

jīngtāoláishìxuězuòlǐnshēnghán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满宫¹明月梨花白,故人²万里关山隔。金雁(yàn)³一双飞,泪痕沾关衣。
译文:洒满庭中的月光啊,像院里的梨花一样白,你可照见我那思念的人儿么,相隔万里多少关塞。关衣上一双金雁展翅欲飞,泪湿罗衫时更愁欢情难再。
注释:¹满宫:犹“满室”。²故人:友人。这里实指远人。³金雁:指关衣上的图案,此指远方亲人来函。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¹²。杨柳色依依³,燕归君不归。
译文:看小园绿草凄凄,想起故乡弯弯的越溪。杨柳轻舞着依依春情,春燕归来带着无边的春意。燕归人却不归来,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聚。
注释:¹越溪:水名,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省境内,相传西施曾在此溪中浣纱。²曲:弯曲幽深的地方。³依依:轻柔的样子。⁴燕:雪本作“雁”。⁵君:指远离家乡之男子。一说,指宫女。

  此词写思乡怀人之情。上片以眼前之景,引出春光流逝,故人万里,音信疏隔,悲思深重。下片先设想家乡情景,复以故人盼归抒己怀乡之情。这首词情致凄恻,音促而语婉。语言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

  此词上片写宫廷光景,明月相照,梨花盛开,正是初春季节。开首一句,既点明时当春夜,又有“花好月圆”之意。然而词人笔锋一转,下句说远人被“万里关山”所“隔”和金雁双飞,则月圆而人不圆,自然兴起下两句弹筝寄意而泪沾绣衣,其情与景的对比格外鲜明强烈。一往情深的思念,镕铸在这两句中。

  下片女子以越女西施自况,西施虽然色美,又当芳草又绿,杨柳依依,其奈“燕归人不归”。让人想起《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寂寞和惆怅,又在言外。

  这是一首宫词,章法颇为别致。全篇于清绮流丽中弥漫着深长的伤感意味,虽不作激烈情绪迸发语,但自能以真切浓挚的怨思动人。

参考资料:
1、 唐五代词选.唐五代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33页
2、 王克俭主编,温庭筠.晏殊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1:第72页

mán··mǎngōngmíngyuèhuābái--wēntíngyún

mǎngōngmíngyuèhuābáirénwànguānshānjīnyànshuāngfēilèihénzhānxiù

xiǎoyuánfāngcǎo绿jiāzhùyuèyángliǔyànguījūngu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莫道谗(chán)¹如浪深,莫言迁客²似沙沉。
译文: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
注释:¹谗言:毁谤的话。²迁客:被贬职调往边远地方的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lù)¹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译文: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注释:¹漉:水慢慢地渗下。

làngtáoshā ·

liú tángdài 

dàochányánlàngshēn yánqiānshāchén 
qiāntáowànsuīxīn chuījìnkuángshāshǐdàojīn 
梦里瞢腾说梦华。莺莺燕燕已天涯。蕉中覆处应无鹿,汉上从来不见花。
梦里瞢(méng)(téng)¹说梦华²。莺(yīng)莺燕燕³已天涯。蕉(jiāo)中覆处应无鹿,汉上从来不见花。
译文:只能在恍惚的梦中重温昔日的繁华,莺莺燕燕都已经散走天涯。郑人藏于庙中的芭蕉叶下原本就没有鹿,周人在汉已也没有见过仙女散花。
注释:思佳客:词牌名,又名《思越人》《鹧鸪天》《醉梅花》等。双调,五十五字,前片四句三平韵,后片五句三平韵。¹瞢腾:糊里糊涂。²梦华:梦中的繁华,此指已经逝去的繁华。³莺莺燕燕:代指歌姬舞妓。
今古事,古今嗟。西湖流水响琵琶。铜驼烟雨栖芳草,休向江南问故家。
今古事,古今嗟(jiē)¹。西湖流水响琵琶。铜驼²烟雨栖芳草,休向江南问故家。
译文:古争朝代兴衰变迁,只能哀叹世事无常。西湖流水依旧潺潺,如弹奏的琵琶曲。西晋索靖手指洛阳宫门前的铜驼,感叹天下将要动乱。不要面对江南询问家乡故园的情况。
注释:¹嗟:慨叹、叹息。²铜驼:此代指皇宫和南宋王朝。魏晋时国都洛阳皇宫门外立有二铜驼。

  该词围绕临安(今杭州)、西湖来写。上片说临安盛日都成梦影。起着“梦里瞢腾”二句,引用二典。“梦华”引用《烈子》黄帝梦游华胥国的典故,“梦里梦瞢腾漫梦华”,昔目的盛景在《武林旧事》中历历在目,然而盛景不再,只能在梦中畅游昔日年华。一个“梦”字表现感慨之深,回思之痛。

  “莺燕”用苏轼“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述古令作诗》),这里代指歌姬舞妓,说往日的歌姬舞妓都已散表走天涯。次二句“蕉中覆处”,也引用二典。“蕉无鹿”。出自《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之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直中覆处应无鹿”言旧欢难再,旧况难现,如同蕉中寻鹿。“汉上花”用《韩诗外传》典,据载周人郑交甫在汉上遇二神女与之交谈,其言甚欢后神女解佩赠珠而去。郑喜不自禁,不料刚走数步,珠不见了,二女也不见踪影。”汉上从来不见花”与上句意同,指汉上本来无花。此二句对偶工整、意理深含,不管“蕉下无鹿”,还是汉上无花”,都说明书中所记临安的“梦华”,实质上就如同“痴梦”, “空华”。淡淡两句,情意无穷,感伤至深。

  下片以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又表达出作者对国仇家恨的痛楚。“今古事”三句,承接上片言古今兴衰,古今都难以摆脱,只能哀叹世事的无常,如西湖流水演奏的琵琶曲。又有人言“西湖流水雨琵琶”借用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是琵琶曲)指对古今兴衰,仍有人置若罔闻,如亡国之商女犹无恨,仍在演奏《后庭花》这样的艳词琵琶曲。此解亦有道理。“铜驼烟雨栖芳草,休向江南问故家。” 此句表明人世难料,不要问家乡变迁,人生巨变。

  全词情深意切,真情实感露诸笔端,是一首佳作。

参考资料:
1、 林力、肖剑.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第1756-1757页

jiā ·zhōucǎochuānglínjiùshì

zhāngyán sòngdài 

mèngméngténgshuōmènghuá yīngyīngyànyàntiān jiāozhōngchùyīng鹿 hànshàngcóngláijiànhuā 
jīnshì jīnjiē 西liúshuǐxiǎng tǒngtuóyānfāngcǎo xiūxiàngjiāngnánwènji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