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云中燕,旦去暮来归。自知羽翅弱,不与鹄争飞。
可怜云中燕,旦去暮来归。自知羽翅弱,不与鹄争飞。
寄声谢飞鹄,往事子毛衣。琐心诚贫薄,叵吝节荣衰。
寄声谢飞鹄,往事子毛衣。琐心诚贫薄,叵吝节荣衰。
阴山饶苦雾,危节多劲威。岂但避霜雪,当儆野人机。
阴山饶苦雾,危节多劲威。岂但避霜雪,当儆野人机。

yǒngshuāngyànshīèrshǒuèr--bàozhào

liányúnzhōngyàndànláiguīzhīchìruòzhēngfēi

shēngxièfēiwǎngshìzimáosuǒxīnchéngpínbáolìnjiéróngshuāi

yīnshānráowēijiéduōjìnwēidànshuāngxuědāngjǐngrén

鲍照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故又称他为鲍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害,年五十余岁。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谢灵运、颜延之同创“元嘉体”,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 ▶ 2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别岸¹(piān)舟三两只。葭(jiā)²萧萧³风淅淅。沙汀(tīng)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shǔ)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译文:远处的岸边有小船三两只,淅淅的风吹着刚长出来的芦苇萧萧做响。江心沙洲宿雁冲破晓烟飞去。残月照在小桥上,小桥上的白霜显得更白,天渐渐的亮了。远远的路上行人渐渐的多起来。往来的人,无论是坐车的还是乘船的,都是为了名和利。
注释:¹别岸:离岸而去。²葭苇:芦苇。³萧萧:草木摇落之声。⁴淅淅:风声。⁵沙汀:水中沙洲。⁶破烟:穿破烟雾。⁷行役:指因服役或公务而跋涉在外。后泛指行旅。⁸只轮双桨:意为坐车乘船。轮,代指马车。桨,代指船只。⁹利名客:热衷仕宦、追求利禄的人。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一望¹乡关²烟水隔。转觉归心³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yíng),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¹⁰深处,有个人相忆。
译文:一眼望去故乡关河相隔遥远。突然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恨不得生出双翅飞回家。愁云恨雨象丝缕一样牵萦着两地。日月相催,新春浦过残腊又到。年华转眼就过去。像浮萍和断梗一样随风水飘荡,有什么益处。还是回去吧。家中的玉楼里,有人在想我。
注释:¹一望:一眼望去。²乡关:家乡。³归心:回家的念头。⁴愁云恨雨:指色彩惨淡,容易引起愁思的云雨。⁵牵萦:纠缠;牵挂。⁶残腊:腊月的尽头。⁷岁华:年华。⁸浪萍风梗:浪中之浮萍,风中之断梗。形容形容人漂泊不定。⁹归去来:赶紧回去吧。¹⁰玉楼:本指神仙所居之处,此处指妻子的居室。

  词的上片,词人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创造一个特定的抒情环境。“别岸扁舟三两只”四句以密集的意象,表现江乡冬日晨景,所写的景物都是主体真切地感受到的。远处江岸停着三两只小船,风吹芦苇发出细细的声音;水中沙洲上昨夜栖落的大雁收到惊吓,破雾而飞;天上一弯残月和溪风上的晨霜上下辉映,发出冷暗的白光……这四句写出了肃杀、苍凉之感。“沙汀”为南来过冬的雁群留宿佳处,宿雁之冲破晓烟飞去,当是被早行之人惊起所致。“别岸”、“葭苇”、“沙汀”、“宿雁”,这些景物极为协调,互相补衬,组成江南水乡的画面。“溪风”与“别岸”相对,旅人江村陆路行走,远望江岸,走过溪风。“残月”表示旅人很早即已上路,与“明月如霜”之以月色比霜之白者不同,“月和霜白”是月白霜亦白。残月与晨霜并见,点出时节约是初冬下旬,与上文风苇、宿雁同为应时之景。三、四两句十分工稳,确切地把握住了寒冬早行的景物特点。“渐渐分曙色”为写景之总括,暗示拂晓前后的时间推移和旅人已经过一段行程。这样作一勾勒,将时间关系交代清楚,使词意发展脉络贯串。“路遥山远多行役”为转笔,由写景转写旅人。由于曙色已分,东方发白,道路上人们渐渐多起来了。水陆往来尽是“利名客”,他们追名逐利,匆匆赶路,点明这一点是为后文作铺垫。柳永失意江湖,正同这群赶路的人一道披星戴月而行。柳永的羁旅行役之词中经常出现关河津渡、城郭村落、农女渔人、车马船舶、商旅往来等等乡野社会风情画面,展示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在词史上有开拓意义。

  从整个上片来看,词人笔下之景全为萧瑟凄凉之景,词人笔下之人尽是追名逐利之人,这些已显示出他对羁旅生涯的厌倦。词作自然地转入下片,抒发羁旅漂泊的哀伤和浓浓的思归之情。

  过片“一望乡关烟水隔”,承上片的写景转入主观抒情,写主人公因厌倦羁旅行役而思故乡。词人说“一望”,可即使想望,故乡关河相隔遥远,烟水迷茫,却是根本无法望见的;既无法望见而又不能回去,受到思乡愁绪的煎熬,反转产生一种急迫的渴望心理,恨不能插上羽翼立刻飞回故乡。对于这种迫切念头的产生,词人作了层层铺叙,细致地揭示了内心的活动。“愁云恨雨两牵萦”喻儿女离情,象丝缕一样牵萦两地;“新春残腊相催逼”是说明时序代谢,日月相催,新春甫过,残腊又至,客旅日久,于岁月飞逝自易惊心,有年光逼人之感。“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岁华”句延伸上文“新春”句意,流光转瞬,与天涯浪迹联系起来,更增深沉的感慨。“浪萍”和“风梗”是飘泊不定的典型意象,以喻羁旅生活象浮萍和断梗一样随水、风飘荡无定。柳永深感这种毫无结果的漫游确是徒劳无益,从现实艰难的境况来看还不如回乡。于是逼出最后三句:“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这是思乡的主要原因,补足了“愁云恨雨”之意。家乡的“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自然是设想妻子多年家苦苦相忆了。柳永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离家后事实上再也没有回到故乡,但思乡之情却往往异常强烈;他在京都的烟花巷陌与许多歌妓恋爱,但怀念妻子的深情却时时自然地流露。

  从整首词看,柳永对自己的羁旅人生有着清醒的认识,越来越意识到他浪迹四方,汲汲以求的东西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虚无,他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是想抗争的,有自己的方式以求的解脱,那就是,将生命的重心移近爱情。但其实这种抗争是苍白无力的,因为爱情本身就是脆弱的,更何况柳永一生随处笙歌宴饮,爱情之花如同水中之浮萍,随开随去,留给他的总是苦涩的回忆。所以说,柳永的可悲之处不仅在于漂泊穷年、事业无成、情感无依,更在于他对人生之路的别无选择。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140-144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5页

guīcháohuān ·biéànpiānzhōusānliǎngzhī

liǔyǒng sòngdài 

biéànpiānzhōusānliǎngzhī jiāwěixiāoxiāofēng shātīng宿yànyānfēi qiáocányuèshuāngbái jiànjiànfēnshǔ yáoshānyuǎnduōxíng wǎngláirén zhīlúnshuāngjiǎng jìnshìmíng 
wàngxiāngguānyānshuǐ zhuǎnjuéguīxīnshēng chóuyúnhènliǎngqiānyíng xīnchūncánxiāngcuī suìhuádōushùn làngpíngfēnggěngchéng guīlái lóushēnchù yǒurénxiāng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夜来沉醉¹卸妆迟,梅萼(è)²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³不成归。
译文:晚间饮酒醉了,未卸头饰便和衣睡去,头上插的梅花的花瓣落了,只有花萼还残留在枝上。酒劲渐消,梅花的浓香将我从春睡中熏醒,使我不能在梦中返回日夜思念的遥远故乡。
注释:¹沉醉:大醉。²梅萼:梅的萼片,此处代指梅。萼,花瓣外面的一层小托片。³远:一作“断”。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人悄悄¹,月依依²,翠帘垂。更³(ruó)残蕊,更捻(niǎn)余香,更得时。
译文:夜晚寂静无声,明月留恋难舍,翠帘低垂。我只能无聊地用手搓揉着残损的花瓣,闻闻手中的余香,再发会儿呆来消磨这时光。
注释:¹悄悄:寂静无声。²依依:留恋难舍,不忍离去之意。³更:又。⁴挼:揉搓。⁵捻:用手指搓转,如捻麻绳,其揉搓程度比“挼”更进一层。⁶得:需要。⁷些:一作“此”。

  一般诗词所咏之梅,多是凌寒怒放,傲立枝头的,对残梅则不屑于咏叹赞赏。这首咏梅词却不落前人窠臼,选取新的角度写梅。

  上片写词人醉眠后,残梅的幽香对她所发生的作用。首句虽未写饮酒的动机和场面,直截写酒后入睡,但从“沉醉”一词可以窥见词人饮酒之多和心绪之恶。一个“迟”字进一步透露出沉醉的状态,心情的抑郁和词人懒于卸装的倦怠神情。

  下句“酒醒”从首句“沉醉’”而来,由醉到醒,在内容上进了一层,在笔法上宕开一笔,同时为“熏破春睡”张本:酒意渐消,春睡才会被梅香熏破。“熏破”二字,通过嗅觉强调出梅香的浓烈。春困又加沉醉,所以睡得一定很甜;梦中得归故乡,所以心情暂时很美。“梦远不成归”,作者以梦写愁,揭示全词主旨。“梦远”是梦中返回遥远的故乡。词人似乎有些埋怨梅香太浓,打断了自己的美梦。她的梦魂本来正沿着回乡之路,飘飘忽忽飞得很远很远,“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归乡千里路,也许能回到故乡,也许能与亲人团聚吧。但现实是故乡已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回去谈何容易。

  词人只有借助梦境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暂时慰藉,这是非常不幸的。而怀乡之情,故国之思又是非常殷切的。李煜在其《菩萨蛮》中有“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的句子。用梦表达在现实中久萦于心而实际上又无法实现的强烈愿望,确实能收到情在词外的效果。更何况这美梦被梅花扰断,希望又成泡影。词人无限感叹,惘然若失。这种对梅香的“怨”也正是词人欲归不得的怨。这种幽怨像无端的乱絮,久已缭绕心头,“夜来沉醉”不过是为了借酒浇愁罢了。断梦,给人留下遗憾,留下回味的馀地,它比一个完整的梦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梦远不成归”一句,集中表现了词人强烈的思乡怀人之情,欲归不得之苦。

  下片集中写词人醒来后,依托于梅花的百无聊赖的心绪,也表现了词人在孤寂的环境中思念故土的执著情态。“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寥寥数语,勾画了一幅春夜无眠图。梦醒以后,久不成寐,帘筛月影,月伴无眠,夜深人静,月亮缓缓移动,绿色的窗帘低垂着。此句描绘寂静的环境。作者寓情于景,抒发其思念故乡的深沉感情。“人悄悄,月依依”是对偶句。孤独一人,中夜不寐,故觉“悄悄”;皓月缓缓移动,含情脉脉,故曰“依依”。“悄悄”不仅活现人物的姿态,还能令人想见人物的凝思冥想之状。用“依依”来描绘月亮移动,十分切贴,它又和“人俏悄”所显示的夜深人静的气氛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翠帘垂”在描写客观物态中,更增加几分静谧。一个“垂”字更增加了夜的沉寂。这幅清淡的月夜图,成功地烘托出词人孤单清冷的内心世界。

  “更挪”“更捻”的连续动作,突现了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理。这单调的动作,包含着复杂的心绪。词人所思早已不只在梅上。或许她是在追忆梦中的情景,或许是在回忆昔日的生活,或许是由残梅想到自己眼下的处境,或许是对梅花产生了怜惜之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林逋《山园小梅二首》)在这深夜里,是残梅勾起了词人的伤心事,又只有残梅还能陪伴着她,排遣她心头的愁绪,消磨这难挨的时光。“更援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三“更”相迭,含蕴无穷,将词人的感情表现得婉曲有致。作者在勾勒客观环境的同时,寓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地。所用排比句式,既合格律,又灵活多变。

  这首咏梅词,没有把笔墨集中在写梅的姿容、特质上,而是缘梅抒情,以残梅的幽香为引线,串联全篇。此词以写女主人公头戴残梅沉醉入睡开始,继由梅香“熏破春睡”使“梦远不成归”,引起女主人公心情的怅惘;甜美的梦境与凄苦的现实互为映衬,深刻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全词笔墨工致,形神毕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情深微,细腻地描写了女主人公种种含蓄的活动及复杂曲折的心理,成功的心理刻划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48-151
2、 韦建平 等.李清照词赏析:辽宁大学出版社,1982:169-171

zhōngqíng ·láichénzuìxièzhuāngchí

qīngzhào sòngdài 

láichénzuìxièzhuāngchí méièchācánzhī jiǔxǐngxūnchūnshuì mèngyuǎnchéngguī 
rénqiāoqiāo yuè cuìliánchuí gèngruócánruǐ gèngniǎnxiāng gèngxiēshí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玉树¹歌残²王气³终,景阳兵合(shù)空。
译文: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
注释:¹玉树:指陈后主所制的乐曲《玉树后庭花》。²歌残:歌声将尽。残,一作“愁”,又作“翻”。³王气:指王朝的气运。⁴景阳:南朝宫名。齐武帝置钟于楼上,宫人闻钟早起妆饰。⁵兵合:兵马会集。⁶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戍:一作为“画”。“景阳”句:一作“景阳钟动曙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松楸¹远近千官冢(zhǒng)²,禾黍(shǔ)³高低六代宫。
译文: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
注释:¹松楸:指在墓地上栽种的树木。一作“楸梧”。²冢:坟墓。³禾黍:禾与黍。泛指粮食作物。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tún)¹吹浪²夜还风。
译文: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
注释:¹江豚:即江猪。水中哺乳动物,体形像鱼,生活在长江之中。²吹浪:推动波浪。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英雄¹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²
译文: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注释:¹英雄:这里指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²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李白《金陵三首》:“山似洛阳多。”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参考资料:
1、 余庆元.唐诗三百首读选.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83页

jīnlínghuái怀

hún tángdài 

shùcánwángzhōng jǐngyángbīngshùlóukōng 
sōngqiūyuǎnjìnqiānguānzhǒng shǔgāoliùdàigōng 
shíyànyúnqíng jiāngtúnchuīlàngháifēng 
yīngxióngháohuájìn wéiyǒuqīngshānluòzhōng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五岳祭秩(zhì)¹²三公³,四方环镇嵩(sōng)当中
译文:祭五岳典礼如同祭祀三公,五岳中四山环绕嵩山居中。
注释:¹祭秩:祭祀仪礼的等级次序。²皆:一作“比”。³三公:周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以示尊崇,后来用作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称。⁴“四方”句:是说东、西、南、北四岳各镇中国一方,环绕着中央的中岳嵩山。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火维¹地荒足妖怪,天假²神柄³专其雄。
译文:衡山地处荒远多妖魔鬼怪,上天授权南岳神赫赫称雄。
注释:¹火维:古代五行学说以木、火、水、金、土分属五方,南方属火,故火维属南方。维:隅落。²假:授予。³柄:权力。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¹
译文:半山腰喷泄云雾迷迷茫茫,虽然有绝顶谁能登上顶峰。
注释:¹穷:穷尽,这里用作动词。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我来正逢秋雨节¹,阴气晦昧²无清³风。
译文:我来这里正逢秋雨绵绵时,天气阴暗没有半点儿清风。
注释:¹秋雨节:韩愈登衡山,正是南方秋雨季节。²晦昧:阴暗无光。³清:一作“晴”。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潜心默祷若有应¹,岂非正直能感通!
译文:心里默默祈祷仿佛有应验,岂非为人正直能感应灵通?
注释:¹“潜心”句:暗自在心里默默祈祷天气转晴,居然有所应验。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须臾(yú)静扫¹众峰²出,仰见突兀³撑青空。
译文:片刻云雾扫去显出众峰峦,抬头仰望山峰突兀插云空。
注释:¹静扫:形容清风吹来,驱散阴云。²众峰:衡山有七十二峰。³突兀:高峰耸立的样子。⁴青:一作“晴”。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lǐn)腾掷(zhì)堆祝融¹
译文:紫盖峰绵延连接着天柱峰,石廪山起伏不平连着祝融。
注释:¹“紫盖”两句:衡山有五大高峰,即紫盖峰、天柱峰、石廪峰、祝融峰、芙蓉峰,这里举其四峰,写衡山高峰的雄伟。腾掷:形容山势起伏。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森然¹魄动²下马拜³,松柏一径灵宫
译文:严森险峻惊心动魄下马拜,沿着松柏小径直奔神灵宫。
注释:¹森然:敬畏的样子。²魄动:心惊的意思。³拜:拜谢神灵应验。⁴松柏一径:一路两旁,都是松柏。⁵趋:朝向。⁶灵宫:指衡岳庙。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粉墙丹柱¹动光彩²,鬼物图画填青红³
译文:粉色墙映衬红柱光彩夺目,壁柱上鬼怪图画或青或红。
注释:¹丹柱:红色的柱子。²动光彩:光彩闪耀。³“鬼物”句:墙上和柱子上画满了彩色的鬼怪图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升阶伛(yǔ)(lǚ)¹(fǔ)²,欲以菲薄³明其衷
译文:登上台阶弯腰奉献上酒肉,想借菲薄祭品表示心虔衷。
注释:¹荐:进献。²脯酒:祭神的供品。脯:肉干。³菲薄:微薄的祭品。⁴明其衷:出自内心的诚意。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庙令¹老人识神意²,睢(suī)(xū)³侦伺能鞠躬。
译文:主管神庙老人能领会神意,凝视窥察连连地为我鞠躬。
注释:¹庙令:官职名。唐代五岳诸庙各设庙令一人,掌握祭神及祠庙事务。²识神意:懂得神的意旨。³睢盱:抬起头来,睁大眼睛看。⁴侦伺:形容注意察言观色。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手持杯珓(jiào)¹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²
译文:手持杯蛟教导我掷占方法,说此卜兆最吉他人难相同。
注释:¹杯珓:古时的一种卜具。²余难同:其他的卦象都不能相比。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窜逐蛮荒¹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²
译文:我被放逐蛮荒能侥幸不死,衣食足甘愿在此至死而终。
注释:¹窜逐蛮荒:流放到南方边荒地区。²甘长终:甘愿如此度过余生。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¹欲福难为功²
译文:做侯王将相的欲望早断绝,神纵使赐福于我也难成功。
注释:¹纵:即使。²难为功:很难做成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夜投佛寺上高阁¹,星月掩映云曈(tóng)(lóng)²
译文:此夜投宿佛寺住在高阁上,星月交辉掩映山间雾朦胧。
注释:¹高阁:即诗题中的“门楼”。²曈昽:月光隐约的样子。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猿鸣钟动¹不知曙(shǔ),杲(ɡǎo)²寒日生于东。
译文:猿猴啼时钟响不觉到天亮,东方一轮寒日冉冉升高空。
注释:¹钟动:古代寺庙打钟报时,以便作息。²杲杲:形容日光明亮。

  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歌,是客观的现实生活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由于客观现实和诗人境遇的不同,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有变化。《衡岳》和《山石》虽是出自同一手笔,且是同类题材的作品,但两者风格明显有别。《山石》写得清丽飘逸,而此诗则写得凝炼典重。

  诗人通过仰望衡岳诸峰、谒祭衡岳庙神、占卜仕途吉凶和投宿庙寺高阁等情况的叙写,抒发个人的深沉感慨,一方面为自己投身蛮荒之地终于活着北归而庆幸,一方面对仕途坎坷表示愤懑不平,实际上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一种抗议。

  开篇六句写望岳。起笔超拔,用语不凡,突出南岳在当时众山中的崇高地位,引出远道来访的原因。“我来”以下八句写登山。来到山里,秋雨连绵,阴晦迷蒙;等到上山时,突然云开雨霁,群峰毕现。整段以秋空阴晴多变为背景,衬托出远近诸峰突兀环立,雄奇壮观,景象阔大,气势雄伟。“潜心默祷若有应”句,借衡岳有灵,引起下段祭神问天的心愿。“森然”以下十四句写谒庙,乃全诗的核心。韩愈游南岳,虽不离赏玩名山景色,但更主要的还是想通过祭神问天,申诉无人理解、无处倾吐的悒郁情怀。在叙写所见、所感时,肃穆之中含诙谐之语,涉笔成趣。最后四句写夜宿佛寺。身遭贬谪,却一觉酣睡到天明,以旷达写郁闷,笔力遒劲。末句“寒日”,呼应“秋雨”、“阴气”。全篇章法井然。

  这首诗的思想价值虽不高,艺术表现上却有特色。全篇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境界开阔,色彩浓重,语言古朴苍劲,叙述自由灵活。篇幅不短,而能一韵到底,一气呵成。双句末尾多用三平调,少数收尾用“平仄平”,音节铿锵有力,重而不浮,颇具声势。

héngyuèmiàosuì宿yuèménlóu

hán tángdài 

yuèzhìjiēsāngōng fānghuánzhènsōngdāngzhōng 
huǒwéihuāngyāoguài tiānjiǎshénbǐngzhuānxióng 
pēnyúnxiècángbàn suīyǒujuédǐngshuínéngqióng 
láizhèngféngqiūjié yīnhuìmèiqīngfēng 
qiánxīndǎoruòyǒuyìng fēizhèngzhínénggǎntōng 
jìngsǎozhòngfēngchū yǎngjiànchēngqīngkōng 
gàiliányánjiētiānzhù shílǐnténgzhìduīzhùróng 
sēnrándòngxiàbài sōngbǎijìnglínggōng 
fěnqiángdānzhùdòngguāngcǎi guǐhuàtiánqīnghóng 
shēngjiējiànjiǔ fěimíngzhōng 
miàolìnglǎorénshíshén suīzhēnnénggōng 
shǒuchíbēijiàodǎozhì yúnzuìnántóng 
cuànzhúmánhuāngxìng shícáigānchángzhōng 
hóuwángjiàngxiàngwàngjiǔjué shénzòngnánwéigōng 
tóushànggāo xīngyuèyǎnyìngyúntónglóng 
yuánmíngzhōngdòngzhīshǔ gǎogǎohánshēngdōng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mèi)¹行。
译文:春江月出大堤坦平,堤上女郎牵手前行。
注释:¹连袂:犹联袂。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携手连袂,以遨以集。”袂:指衣袖。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唱尽新词欢¹不见,红霞映²树鹧(zhè)(gū)³鸣。
译文:唱尽新词情郎不见,红霞映树鹧鸪啼鸣。
注释:¹欢:古时女子对所爱男子的爱称。²映:《乐府》作“影”。³鹧鸪:鸟名。为中国南方留鸟。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

  民歌中,情歌一类数量很多。它不仅有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而且也起到实际的爱情桥梁的作用。在我国西南民间,对歌的风俗自古很盛。刘禹锡谪居巴楚间的诗作中就有这种民俗的描写,这首《踏歌词》就是。踏歌是不用伴奏、踏地以为节拍的徒歌,是民歌的一种唱法。刘禹锡居夔州时创作了《踏歌词四首》,这是第一首。

  开篇以景起兴。春江水涨,几乎平堤。尤其在月下,堤面和江面都明晃晃连成一片,更给人水与堤平的感觉。“大堤平”三字,不仅写出江水上涨,大堤平宽,还写出月色的皎洁。就在这样的春江花月夜,堤上走着成队的“女郎”。她们都是生在村野的民间姑娘,是趁月圆之夜“踏歌”来的。她们初来的情态是彼此偎靠连袂而行,既兴奋,又含几分娇羞。一二句写“春江月出”,是暮色;三四句写到“红霞映树”,是拂晓,其间有较长的时间跨度,省略了一些情事。从三句的“唱尽新词”和“欢”等字样看,省去的正是“新词宛转递相传”的对歌的情景。民间对歌,词儿大多是即兴新编,言为心声,所以是“新词”。“欢”则是女方所悦的男子,即对歌的另一方。歌声一起,姑娘们最初的娇羞立即被赶跑了,到后来,新词唱尽,便与所欢相就。所以同组第三首《踏歌词·新词宛转递相传》就写道:“月落乌啼云雨(指男女私情)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在这样美丽的夜晚并非十全十美,有人找到情侣,同时也有人找不到。三四句正是这样一个特写的镜头。它表现的并不是全部的女郎而是其中的某一个。在别人都凭歌声为媒介而会到自己所“欢”的时候,她却是“唱尽新词欢不见”,尝到了失望的滋味。但她仍旧怀着希望,一直等到“红霞映树”的早晨。小伙子最后是否来了,“鹧鸪鸣”声似乎有所暗示。然而终究是个谜,有两种猜法。鹧鸪雄雌和鸣,也许暗示姑娘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心上人。但也可以是相反,这双双鸟儿和鸣之声反衬出她的烦恼。不光这结尾有些扑朔迷离,第三句省略的主词也有解作女郎全体的。从而这就成了一个很离奇的夜晚——小伙子们都没有来,姑娘们都有些不堪。总之,由于使用了省略和暗示的语言,使得此诗意境灵活,不易确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诗写出了妙龄中的女郎对爱情失望而有所期待的心情。

shǒu ·

liú tángdài 

chūnjiāngyuèchūpíng shànglángliánmèixíng 
chàngjìnxīnhuānjiàn hóngxiáyìngshùzhè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