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丽春日,光彩散旸谷。仓庚鸣喈喈,欣欣荣卉木。
扶桑丽春日,光彩散旸谷。仓庚鸣喈喈,欣欣荣卉木。
截彼东郭山,芳秀足游目。亦有南涧泉,温洁宜盥浴。
截彼东郭山,芳秀足游目。亦有南涧泉,温洁宜盥浴。
感值此时节,洋洋动心曲。行乐贵及时,光阴难过复。
感值此时节,洋洋动心曲。行乐贵及时,光阴难过复。
何当恣周游,远近惟所欲。
何当恣周游,远近惟所欲。

fēngshǒu--chénzhèng

sāngchūnguāngcǎisànyángcānggēngmíngjiējiēxīnxīnrónghuì

jiédōngguōshānfāngxiùyóuyǒunánjiànquánwēnjiéguàn

gǎnzhíshíjiéyángyángdòngxīnxíngguìshíguāngyīnnánguò

dāngzhōuyóuyuǎnjìnwéisuǒ

陈政

陈政

陈政(616-677年)字一民,号素轩,唐朝前期,河东人。父陈犊,字克耕,祖籍山西河东,隋朝将领陈果仁之子,驻守河南光州,隋朝末年说服陈果仁以五万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功拜玉钤卫翊府中郎将,封开国元勋济美嘉庆侯,原配卒,陈政为陈犊与魏敬之子,排行第三。陈政 唐朝前期河东人(今山西)。开辟漳州的将领之一,青年时随其父陈犊攻克临汾等郡,唐太宗任其为左郎将。 ▶ 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yǐ)红楼。
译文:经霜的柿叶红艳艳,秋景多么美好,蓝天澄澈如水,雄伟的红楼倚天耸立。
注释:诣(yì):到。红楼院:唐代长安城东北角长乐坊的一座佛寺,寺内朱红色大楼巍然屹立,富丽堂皇。广宣:唐代的一个和尚,姓廖,蜀人,会做诗,和刘禹锡很好。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 年),赐居安国寺红楼院,著有《红楼集》一卷,今存诗十七首,见《全唐诗》。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mì)户钩¹
译文:隔窗隐约可见的里边幽深的竹林,苍翠多姿,尤为可爱,可惜无人观赏。主人不在呀,我只好派人去向邻居家里找户钩。
注释:¹户钩:大概是一种开门的工具。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访友之时的情景,既写美景,又显出诗人的雅兴,不落俗套,读起来既感亲切自然,又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此诗构思精巧,不落俗套,兴味隽永,耐人玩索。

  诗人举目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艳夺目的柿林。柿叶经霜一打,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那是十分迷人的。接着,抬头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峨的红楼衬托得更加清晰壮丽。“倚”字很传神。秋高气爽,那本来就杳缈幽深的天宇越发显得空阔高远,而它竟与红楼相依相偎,这就巧妙地烘托出红楼高耸入云的雄姿了。诗人以瑰丽的色调、清新的语言,绘出绚烂秋色,创造出碧天、红楼“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的寥廓境界,令人心旷神怡。

  朱楼、红叶固然美丽,但隔窗隐约可见的那片幽深的竹林,苍翠多姿,尤为可爱。“爱竹”之“爱”,透露出诗人的倾羡之情,表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无人问”三字既缴足题面,又开启下文:既然有好竹无人观赏,就进院去尽情游览一番吧。于是,他差遣随从到邻居家寻找开门的工具去了。访友不遇,并不返回,反而反宾为主,设法开门;乍一看,似乎不近情理,仔细咀嚼,却又觉合情合理,极富韵味。可以想见,李益对院内景色十分熟悉,对那丛翠竹特别喜爱,他和广宣的思想性格十分投合,对广宣的举止行动非常了然,连户钩放在何处也清清楚楚,他又可以不避嫌疑地擅自开门入室,可见他们相知之深,过从之密。这样丰富的内涵,这种超乎寻常的友情,不是通过“喜遇”之类的正面描述来表现,而是通过“不遇”时的一个举动“使人思而得之”,确是自成机杼,不落俗套,令人读来既感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情趣,又觉委曲含蓄,兴味隽永。而且,诗人这一“爱”一“觅”,又使人想见其为人的洒脱、随和、豪放。至此,读者亦可领悟到前面的壮美秋色,正和诗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全诗气脉流贯,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15页
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讶客袖犹寒,吟窗易晓,春色无聊。梅梢。尚留顾藉,滞东风、未肯雪轻飘。知道诗翁欲去,递香要送兰桡。清标。会上丛霄。千里阻、九华遥。料今朝别后,他时有梦,应梦今朝。河桥。柳愁未醒,赠行人、又恐越魂销。留取归来紧马,翠长千缕柔条。
(ǎi)¹芳阴²未解,乍³天气、过元宵。讶客袖犹寒,吟窗易晓,春色无聊。梅梢(shāo)。尚留顾藉,滞(zhì)东风、未肯雪轻飘。知道诗翁欲去,递香要送兰桡(ráo)。清标。会上丛霄(xiāo)。千里阻、九华遥。料今朝别后,他时有梦,应梦今朝。河桥。柳愁未醒,赠行人¹⁰、又恐越魂¹¹销。留取归来紧马,翠长千缕柔条。
译文:残月未落,在地上留下昏暗的影子。在这样一个元宵刚过的早春时节,我与客人吟诗酬唱度过了这送别前的不眠之夜,天色已晓。春寒料峭,让我对即将远行的诗友无限怜悯,更加上春意未浓,让人心绪无聊。眼前突然出现几树早几树早客,在那客梢上,尚有数朵残客在迎风怒放。洁白的花儿好像对谁依依不舍似的,在东风中滞留残存,不肯像雪花一样随风凋零。它又好像知道友人要就此远去,所以用扑鼻的清香送他上船,以慰藉他那忧伤的心。你文采高逸,一定会像那明月一样直上重霄,令人景仰赞叹。只可惜你所赴任的九华与我相隔千里之遥,路途险阻,今后若欲相见,将会非常困难。今朝分别的情景,我想一定会在你我的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会时时再现于你我今后的梦境里的。在那河桥两侧,杨柳尚未睁开惺松的睡眼,想折下一枝送给友人,又恐怕它还不能留人,只能增添自己心中的伤感。暂且留着它吧,等到将来某一天友人重来,杨柳一定是万条柔枝披拂,那时再以绿柳系马,定能挽留得住柳系马,定能挽留得住他。
注释:¹霭:即霭霭,形容月光昏暗的样子。²芳阴:即月影。“芳”是为了增添词的色彩而加的修饰。³乍:此处是正好刚刚的意思。⁴顾藉:顾惜。⁵诗翁:对友人的敬称。⁶兰桡:代指船。桡,船桨。⁷清标:指清美脱俗的文采。⁸会:定当,定要。⁹柳愁未醒:是对柳树尚未绽芽吐绿的含蓄说法。¹⁰行人:指即将远行的友人。¹¹越魂:指越中送行的词人自己。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于作者的诗友欲赴九华走马上任之际。九华:地名,在今安徽省。

  词的上阕从送别时的天气、时节写起,借早春的残梅加以发挥,谓梅花不肯轻落,是有意要等待这位品格清逸的诗翁,为他送行。下阕借早春的杨柳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河桥的杨柳尚未绽芽吐绿,所以不能留人,若以赠别,徒留伤心,只能等到对方归来之 时,长条千缕,方能留得住他。

  “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讶客袖犹寒,吟窗易晓,春色无聊。”开头几句写词人与诗友吟诗至晓,时值送别,既伤感又无绪。词人开篇渲染送别时的清冷无绪,为下文梅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梅梢,尚留顾藉,滞东风,未肯雪轻飘。知道诗翁欲去,递香要送兰桡。”这几句由“春色无聊”骤然而写到“未肯雪轻飘”的早梅,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并以梅的等待和相送,赞美了友人品格文采之高迈。

  “清标,会上丛霄。千里阻,九华遥。料今朝别后,他时有梦,应梦今朝。”这几句先承赞颂之意,然后又抒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这几句直接抒怀,表达对朋友的敬重和对分别的伤感,对别后的设想则更细腻地抒发了自己对友谊的珍惜。

  “河桥,柳愁未醒,赠行人,又恐越魂销。留取归来系马,翠长千缕柔条。”这几句借柳抒怀,表达对友人的惜别挽留之意。这几句表意细腻而委婉,充分利用“柳”和“留”的谐音,把一腔离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又耐人寻味。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中,梅花是品格的象征,柳枝是感情的象征。词人以梅花颂人,写残梅有心;以柳条送客,写早柳未发,故无法留住远行之人。既切合刚过元宵的早春时节,为送别实见之景,又巧妙地托物为喻,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总体来说,词人将一个送别的传统题材寄托于对梅柳的刻画中,可以说是别具一格,清雅脱俗。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¹其姝(shū)²,俟(sì)³我于城隅(yú)。爱而不见(xiàn),搔首踟(chí)(chú)
译文: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楼上。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
注释:¹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静:娴雅贞静。²姝:美丽,漂亮。³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⁴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城:城墙。隅:城墙上的角楼。⁵爱:同“薆”,隐藏。⁶搔首踟蹰:以手指挠头,徘徊不进。踟蹰:徘徊不定。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静女其娈(luán)¹,贻(yí)²我彤管³。彤管有(wěi),说(yuè)(yì)(rǔ)美。
译文: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注释:¹娈:面目姣好。²贻:赠。³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tí)”同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⁴有:形容词词头。⁵炜:色红而光亮。⁶说怿:说同“悦”。怿,喜悦。⁷女:同“汝”,你,指彤管。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自牧¹(kuì)²(tí)³,洵(xún)美且异。匪(rǔ)之为美,美人之贻(yí)
译文: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确实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注释:¹牧:城邑的远郊。²归:同“馈”,赠送。³荑:初生的白茅草。象征婚媾。⁴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洵:确实。异:特殊。⁵匪:同“非”。⁶女:代词,代前文所说之物。⁷贻:赠与。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见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爱情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见”、“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读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见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见只是说了句“彤见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见,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读者必然深受感动。

参考资料:
1、 庞坚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2-84

jìng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jìngshū chéng àiérxiàn sāoshǒuchíchú 
jìngluán tōngguǎn tóngguǎnyǒuwěi yuèměi 
kuì xúnměiqiě fēizhīwéiměi měirénzhī 
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月明收钓筒。
云千重chóng)¹,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月明收钓筒²
译文:层层迭迭的云层,层层迭迭的水光山色,我独自垂钓置身于这层层迭迭的山水之中。明月高挂才收钓筒慢慢回家。
注释:¹千重:指千层,层层迭迭。²钓筒:插在水里捕鱼的竹器。
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尊谁与同。
头未童¹,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尊谁与同。
译文:现在头发还未稀疏斑白,耳朵尚可听见,得到美酒仍能一醉方休。只是在这幽深的山林中,又有谁能陪我喝酒呢?
注释:¹头未童:韩愈《进学解》:“头童齿豁”。原指山无草木,比喻人秃顶。

  上阕说作者隐居在山水云间,夜来趁着明月垂钓,无比闲适。下阕说自己头发未白,耳朵还不聋,还很能喝酒,还当身强力壮,只是在这重重云山之间,谁能陪我喝酒呢?

  这是诗人描写放浪渔隐、泛舟 垂钓的生活环境,表现了一种闲适自得之趣。蓝天浮游着层层白云,地面纵横交错着湖泊、溪流。水照碧空,云映水中,天光水色上下互融,诗人就生活在这碧水白云中间,陶醉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长相思·云千重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幽谷¹那堪更北枝²,年年自分(fèn)³着花迟。
译文:一树梅花长在背阴的山谷,加上枝条伸向北方,阳光终年罕至,所以每年开花总是比较迟。
注释:¹幽谷:深幽的山谷。²北枝:北向不朝阳的树枝。³自分:自己料定。⁴着花:开花。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高标逸(yì)¹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译文: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气节、优美的风度?要知道,当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盖、最为严酷的寒冬时节啊!
注释:¹高标逸韵:高尚的气格,俊逸的风韵。

  这实际是一首标准的况物自比的咏梅诗。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武双全,年轻时意气风发,曾有一首词自赞:“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北宋灭国,是陆游一生中永远的痛,他一怀忠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国人都熟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的诗句,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也是相通的,反应的是在诗人特有的政治处境下,心念复国,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

  从诗比较明朗的格调上看,这应是陆游中年时期的作品,当时的政治空气应该是,偏安势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的处境至为严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说的是诗人自忖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资历不高,又力主北伐,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确实仍有期待。年复一年的等待并没让他感觉到绝望,“自分”二字准确地传达出了他的这种心态。

  要知道,在当时的氛围中,能保持这样比较舒解,比较积极的心态并不容易!

  就像这眼前大雪覆盖,依然含苞待放的梅花一样——你可能理解到,那雪中咏诗之人的高标逸韵?……

  浓烈的诗情画意,夹杂着无法言说的身世之感,虚实相照,浑然一体,烘托出一种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惯有风格,也是我们的祖先奉献给世界文学宝库的一份独到财产。

méihuājué ·èr

yóu sòngdài 

yōukāngēngběizhī niánniánfènzhuóhuāchí 
gāobiāoyùnjūnzhīfǒu zhèngshìcéngbīngxuě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