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鞚陟云巘,决眦尽图画。天气吹高寒,山雨洒长夏。
飞鞚陟云巘,决眦尽图画。天气吹高寒,山雨洒长夏。
冥冥白鸟去,寂寂松子下。陆行石当途,水舂泉绕舍。
冥冥白鸟去,寂寂松子下。陆行石当途,水舂泉绕舍。
高与蜀道齐,深乃盘谷亚。笋舆约重来,羸马苦常跨。
高与蜀道齐,深乃盘谷亚。笋舆约重来,羸马苦常跨。
朋从咏连叠,酬应给閒暇。得见王子乔,吾将骖鹤驾。
朋从咏连叠,酬应给閒暇。得见王子乔,吾将骖鹤驾。
马祖常

马祖常

马祖常(1279~1338)元代色目人,著名诗人。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元仁宗时,铁木迭儿为丞相,专权用事,马祖常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贬黜。自元英宗硕德八剌朝至元顺帝朝,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为文法先秦两汉,宏瞻而精核,富丽而新奇,内容多制诏、碑志等类作品,诗作圆密清丽,除应酬之作外,亦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 ▶ 2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飐,波敛,团荷闪闪,珠倾露点。木兰舟上,何处吴娃越艳:藕花红照脸。
风飐(zhǎn)¹,波敛²,团荷³闪闪,珠倾露点。木兰舟上,何处吴娃越艳:藕(ǒu)花红照脸。
注释:¹风飐:风吹的意思。²波敛:波起皱纹。敛:收,引申为起皱折、起波纹。³团荷:圆形荷叶。⁴珠倾露点:露水如珠,倾滴于荷叶上。⁵木兰舟:用木兰树所造的船。⁶任吴娃越艳:指吴越一带的美丽姑娘。
大堤狂杀襄阳客,烟波隔,渺渺湖光白。身已归,心不归,斜晖,远汀鸂鶒飞。
大堤¹狂杀²襄阳客,烟波隔,渺(miǎo)渺湖光白。身已归,心不归,斜晖,远汀鸂(xī)(chì)³飞。
注释:¹大堤:曲名。原指襄阳沿江大堤。²狂杀:狂极,感情难以节制。³鸂鶒:水鸟之一种,又称溪鹉,形如鸳鸯,头有缨,尾羽上翘如船舵,俗名紫鸳鸯。

  这首词写游览所见所感。

  上片写游湖时所见:风微微地吹,波轻轻地荡,圆荷上的露点如珍珠闪闪,绘出了初秋明丽的背景,“何处”二句,写出在画面中的人物,“吴娃越艳”,都是漂亮活泼的南国少女,“藕花红照脸”,这一句简洁俊秀,表现了姑娘们的青春的美丽。

  下片写游客的心情,借用了乐府中《大堤曲》赞美少女的内容,来表示游客对吴娃越艳的倾慕。“烟波隔”,是说姑娘们渐渐远去。“渺渺湖光白”,他还留连不舍,目送舟行,直至再也看不见人影儿,只剩下湖光渺渺。“身已归,心不归”,出语直率,情真意切。结尾二句,景中有情,有温庭筠“斜晖脉脉水悠悠”之意。全词情意真挚,笔墨清丽明快,非凑数之作可比。

chuán··fēngzhǎn--sūnguāngxiàn

fēngzhǎnliǎntuánshǎnshǎnzhūqīngdiǎnlánzhōushàngchùyuèyànǒuhuāhóngzhàoliǎn

kuángshāxiāngyángyānmiǎomiǎoguāngbáishēnguīxīnguīxiéhuīyuǎntīngchìfēi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
译文:鹤借助风力飞入青天自由翱翔,鹅却命运不济被迫和鸭子为伍。
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译文:我鹅长有雪白的脖颈、洁白的羽毛和红红的脚掌,哪一点比不上鹤?
白居易感叹命运的不济,同样是禽类,鹤可以一飞冲天,鹅却只能与鸭群为伍,同样的才华,有人被接纳、被赏识,可以一展抱负,有人却被埋没,郁郁不得志。

ézèng--bái

jūnyīnfēngsòngqīngyúnbèirénxiàngqún

xuějǐngshuāngmáohóngwǎngzhǎngqǐngkànchùjūn

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临水有亭。山根中时出清泉,激喷巉石中,悄然如语。至裂帛泉,水仰射,沸冰结雪,汇於池中。见石子鳞鳞,朱碧磊珂,如金沙布地,七宝妆施。荡漾不停,闪烁晃耀。注於河,河水深碧泓,澄激迅疾,潜鳞了然,荇发可数。两岸垂柳,带拂清波,石梁如雪,雁齿相次。间以独木为桥,跨之濯足,沁凉入骨。折而南,为华严寺。有洞可容千人,有石床可坐。又有大士洞,石理诘曲。突兀奋怒,皱云驳雾,较华严洞更觉险怪。后有窦,深不可测。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柳堤一带,不知里数,袅袅濯濯,封天蔽日。而溪壑间民方田作,大田浩浩,小田晶晶,鸟声百啭,杂华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
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lù),临水有亭。山根中时出清泉,激喷巉(chán)石中,悄然如语。至裂帛(bó)¹,水仰射,沸冰结雪²,汇於池中。见石子鳞鳞,朱碧磊珂(kē)³,如金沙布地,七宝妆施。荡漾不停,闪烁晃耀。注於河,河水深碧泓,澄激迅疾,潜鳞了然,荇发可数。两岸垂柳,带拂清波,石梁如雪,雁齿相次。间以独木为桥,跨之濯(zhuó)足,沁凉入骨。折而南,为华严寺。有洞可容千人,有石床可坐。又有大士洞,石理诘(jié)。突兀(wù)奋怒,皱云驳雾,较华严洞更觉险怪。后有窦¹⁰,深不可测。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¹¹,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柳堤(dī)一带,不知里数,袅(niǎo)袅濯(zhuó)¹²,封天蔽日。而溪壑(hè)间民方田作¹³,大田浩浩¹⁴,小田晶晶¹⁵,鸟声百啭(zhuàn),杂华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
译文:功德寺,沿着河向前走,到玉泉山边,靠近水边有一座亭子。山根中时常出现清泉,清泉喷在高峻的山石上,好像人说话一样,到了裂帛泉,水向上喷射,泉水喷出的白色水沫,像是涌出的冰块和雪花,交汇在池中。看见池中的石子象鱼鳞一样细密整齐,经阳光照射,石子现出众多的红绿色,像用金沙铺地,用七宝妆点,水波荡漾不停,闪烁晃耀。注于入到河中,河水深绿色,水深而广,水澄澈迅疾,水中游鱼清晰可见,荇菜的根茎清晰可数。两岸垂柳,带拂清波,河上的石堰,色白如雪,如雁行般,依次排列。其间用独木做桥,骑坐其上在水中洗脚,沁凉入骨。折回而向南,有华严寺,有的洞可容那一千人,有石床可坐。又有观音大士洞,石头的纹理弯曲,石头姿势多变,比华严洞更觉得险俊奇怪。后面有小洞,深不可测。它的上面是望湖亭,望见西湖明亮得像半个月亮,如像积雪没有消融,柳堤一带,不知有多少里,堤上树木随风飘动,清新光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溪壑间百姓正在田里劳动,大田水大的样子,小田透明的样子。鸟声百转千回,各种花在树木间开放,好像江南三月的时节了。
注释:¹裂帛泉:泉自崖壁中喷出,作裂帛声,所以称裂帛泉。²沸冰结雪:泉水喷出的白色水沫,像是涌出的冰块和雪花。³朱碧磊珂:形容水底的石子像鱼鳞排列著,阳光照射,石子现出红绿色。磊珂:众多的样子。⁴七宝:佛经所云七宝,包括金、银、珍珠、玛瑙、琉璃、琥珀等。⁵潜鳞了然:水中游鱼清晰可见。⁶荇发可数:荇菜的根茎数目都数得出来。⁷石梁:水中砌石挡水,中空可通水的堤坝。⁸诘曲:屈曲,屈折。⁹皱云驳雾:形容山洞里雾气凝涩状。这里用来形容石头姿势多变。¹⁰窦:洞。¹¹西湖:指颐和园的昆明池。¹²袅袅濯濯:形容堤上树木随风飘动,清新光洁。袅袅,随风飘动的样子。濯濯,清朗光洁。¹³田作:在田里劳动。¹⁴浩浩:水大的样子。¹⁵晶晶:透明的样子。
循溪行,至山将穷处,有庵。高柳覆门,流水清澈。跨水有亭,修饬而无俗气。山余出石,肌理深碧。不数步,见水源,即御河发源处也。水从此隐矣。
循溪行,至山将穷处,有庵(ān)。高柳覆门,流水清澈。跨水有亭,修饬而无俗气。山余出石,肌理¹深碧。不数步,见水源,即御河²发源处也。水从此隐矣。
译文:沿着溪走,到山尽处,有一座庵。高柳覆盖在门旁,水流清澈。横跨水上有一座亭子,整齐严肃没有俗气。山尽处的石头,石头的纹理深绿。没有几步,看见水源,即御河的发源处。水从此隐去了。
注释:¹肌理:石头的纹理。²御河:指今北京故宫周围的护城河。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jì)¹竟何待²,朝朝空自³归。
译文: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注释:¹寂寂:落寞。²竟何待:要等什么。³空自:独自。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欲寻芳草去¹,惜与故人违²
译文: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注释:¹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²违:分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当路¹谁相假²,知音世所稀。
译文: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注释:¹当路:当权者。²假:提携。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寂 一作:索)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fēi)¹。(寂 一作:索)
译文: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注释:¹扉:门扇。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 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6-87页 .

liúbiéwángshìwéi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jìngdài zhāozhāokōngguī 
xúnfāngcǎo rénwéi 
dāngshuíxiāngjiǎ zhīyīnshìsuǒ 
zhǐyīngshǒu huányǎnyuánfēi  (zuò suǒ )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¹。考²渊明所记,止³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译文: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 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注释:¹其实:实际情况。²考:考察。³止:只有。⁴作食:做饭,做好食物。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旧说南阳有菊水¹,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²,或³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xī),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译文: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醯(xi,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里的水就会长寿。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注释:¹菊水:即菊潭,在今河南省西峡县。传说饮其水可长寿。²寿:长寿。³或:有的(人)。⁴醯:醋。⁵焉:这里。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