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无复拥鱼轩,旅榇归来倍黯然。皂盖朱轓今有子,布裙椎髻旧推贤。
夫人无复拥鱼轩,旅榇归来倍黯然。皂盖朱轓今有子,布裙椎髻旧推贤。
馀哀尽入虞殡曲,盛事当随列女篇。忽掩幽墟可无恨,诰封生享更高年。
馀哀尽入虞殡曲,盛事当随列女篇。忽掩幽墟可无恨,诰封生享更高年。

tóngchuāntàishǒurénwǎn--zhōuzhī

rényōngxuānchènguīláibèiànránzàogàizhūfānjīnyǒuziqúnchuíjiùtuīxián

āijǐnbìnshèngshìdāngsuílièpiānyǎnyōuhèngàofēngshēngxiǎnggènggāonián

周紫芝

周紫芝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学家。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周畴。 ▶ 16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
小楼还被青山碍(ài)¹,隔断楚天²遥。昨宵(xiāo)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cháo)³。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shāo)
译文:小楼还被门前青山阻碍了去路,因为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看到遥远的楚天。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那人如玉般,不知道在何处吹着箫。门前朝朝暮暮与我相对的,只有毫无情意的秋月和按约而至的春潮。心事忧愁不定,似飞花一般,双眉紧锁不展,恰如残柳。
注释: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¹碍:遮挡。²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³有信春潮:潮水有涨有落,其去来都有定时,称为“信潮”。⁴飞花:飘飞的落花。

  “小楼”两句,写从小楼远望。西湖到处是青山,故作者在楼上远望时,被层叠的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望见遥远的“楚天”。这两句,情调有点惆怅,不但通过意象来表现,而且通过一个“还”字强调出来。“还”字有“又”和“仍”的意思,就是说,本来想眺望远方,不料又被青山妨碍了,不能达到目的;这就显出了懊恼之意。曲文一开头就笼罩了一层低沉不快的情绪绪,从而为下面只体的叙述抒情定下了基调。

  “昨宵入梦”三句为叙事,是说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昨天晚上进入到自己的梦境中来了,但她现在却不知在什么地方。这里借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又惆怅的梦境。说它美丽,是因为美人入梦,必有许多旖旎温馨,说它惆怅,是因为醒后相忆,不知她身在何处。这种别后酌“分明又向华胥见”(姜夔《踏莎行》),是曾令许多文人才士难堪的,张可久自不能例外。如果回过头来看,就会对开头两句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原来,所谓“遥断楚天遐”,实寓两地分离,同“那人”的关系被隔断之意;而“青山”之碍,就可能包括人事的因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技巧,于此可见。

  “门前朝暮”三句,沿着前篇的情感之流继续发展,叙述那段时间的生活:朝朝暮暮同自己相对的,只有“秋月”与“春潮”而已,非常寂寞,无聊。然而还不止此,“秋月”而曰“无倩”‘,“春潮”而曰“有信”,这就增加了数倍的感伤色彩。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有句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埋怨秋月的无情,这里的“无情秋月”,即用其意。唐代李益《江南曲》有“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埋怨潮来有信,人归无期,这里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因此,这三句在叙事写景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是浓厚的。

  “看看憔悴”二句,结合暮春景物特征,借“飞花”与“残柳”,喻心绪的惆怅,形容的憔悴,“飞花”无定著,像心境的摇曳不定,“残柳”有亏缺,像双眉的皱损败残,这说明作者很善于形容。

  这首曲,借暮春景物以抒发怀人的愁思,重在抒情而不是写景,而在情感的表达上又显得形象而含蓄,体现了张可久散曲典雅蕴藉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辞典编辑组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20
2、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334-335

rényuèyuán··chūnshàng--zhāngjiǔ

xiǎolóuháibèiqīngshānàiduànchǔtiānyáozuóxiāomèngrénchùchuīxiāoménqiáncháoqíngqiūyuèyǒuxìnchūncháokànkànqiáocuìfēihuāxīnshìcánliǔméishāo

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
(zhuó)¹当轩竹,青青重岁寒。
译文:窗外的丛竹挺拨直立,青翠中预示来年的春寒。
注释:¹擢擢:挺拔貌。
心贞徒见赏,箨小未成竿。
心贞徒见赏,箨(tuò)¹小未成竿。
译文:竹子的坚贞为人欣赏,因为竹笋还未长成长竿。
注释:¹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吕太一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吕太一咏院中丛竹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黯分袖。肠断去水流萍,住船系柳。吴宫娇月娆花,醉题恨倚,蛮江豆蔻。
¹分袖²。肠断³去水流萍,住船系柳。吴宫娇月娆花,醉题恨倚,蛮江豆蔻(kòu)
译文:分手的瞬间,止不住神色黯然。令人肝肠寸断,这一去似浮萍在水中漂转,恨不得船只停止启动,缆绳牢系垂柳的躯干。吴地的故宫林苑,还有闭月羞花的娇艳,醉酒时泼墨挥毫,系声低唱别时的恨憾,赠别南方江滨的少女,二月初时的豆蔻华年。
注释:瑞龙吟:词牌名,又名“章台路”。以周邦彦《瑞龙吟·章台路》为正体,三段一百三十三字,前两段各六句、三仄韵,后一段十七句九仄韵。另有三段一百三十三字,前两段各六句、三仄韵,后一段十八句九仄韵;三段一百三十二字,前两段各六句、三仄韵,后一段十七句九仄韵等变体。梅津:即尹焕,字惟晓,号梅津,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与作者交游甚密,对作者评价亦高。他在《梦窗词集序》中说:“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¹黯:黑。²分袖:分手,分别。³肠断:形容极度哀痛,好像肠子都寸寸断裂了。《世说新语·黜免》载,东晋桓温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人捕获猿子,其母缘岸哀号,追行百余里不肯离去,后跳上船,倒地而死,剖其腹,肠皆寸断。⁴流萍:漂萍,指人像萍叶一样浮于水面而漂流无定。⁵住船系柳:化用许浑《晚泊七里滩》:“天晚日沉沉,归舟系柳阴。”⁶吴宫:古代吴国的宫苑。⁷蛮江:泛指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带之江水。⁸豆蔻:植物名,又名草果。春夏间开黄白色花。此处用于比喻少女。
吐春绣。笔底丽情多少,眼波眉岫。新园锁却愁阴,露黄漫委,寒香半亩。
吐春绣。笔底丽情多少,眼波眉岫(xiù)¹。新园锁却愁阴,露黄漫委²,寒香半亩。
译文:锦心绣口,吐出的是春天的秀美芊绵。笔底写出绮艳情思,千言万语难以估算,眼神,如澄波流盼眉峰,似山峦淡远。这里新筑的园林闭锁,锁住的是满载离愁的阴云一片,连露珠都映出黄色,青枝绿叶萎缩枯干,只有寒风飘洒幽香在半亩庭院中弥漫。
注释:¹岫:峰峦。²露黄漫委:“黄”字后面一本有“迷”字,一本有“半”字。委:同“萎”,枯萎,衰败。
还背垂虹秋去,四桥烟雨,一宵歌酒。犹忆翠微携壶,乌帽风骤。西湖到日,重见梅钿皱。谁家听、琵琶未了,朝骢嘶漏。印剖黄金籀。待来共凭,齐云话旧。莫唱朱樱口。生怕遣、楼前行云知后。泪鸿怨角,空教人瘦。
还背垂虹秋去,四桥¹烟雨,一宵歌酒。犹忆翠微携壶²,乌帽³风骤。西湖到日,重见梅钿(diàn)皱。谁家听、琵琶未了,朝骢(zhòu)嘶漏。印剖黄金(zhòu)。待来共凭,齐云话旧。莫唱朱樱口。生怕遣、楼前行云¹⁰知后。唳(lì)¹¹鸿怨角¹²,空教人瘦。
译文:然而你背对垂虹桥,面向秋风扬帆去远,第四桥边,烟的幕布,雨的帷帘,忘不了通宵达旦,轻歌曼舞,灯红酒阑。忘不了九日齐山登高。翠微路上携壶纵览,乌纱帽突然坠落,是秋风乍起狂吹乱卷。待到你的征帆靠向西湖的堤岸,再次见到梅子的钗钿,插在簪环,已皱蹙不堪。听,这是谁家的门巷,琵琶的音声连绵不断,上朝的骏马奔驰嘶鸣着把更漏声遮掩。黄金大印,把籀文刻满。但总有一天你会重游旧地,并肩系凭西向的栏杆,再登上齐云楼绝顶倾吐别后的思念。为此莫许樱唇绣口,唱出相思的情感。怕的是空际行云,会把歌声送往妆楼的窗前。再让回归的大雁捎来泪水,让凄厉的角声唱出哀怨结果,白白地使人消瘦,瘦得比黄花更加可怜。
注释:¹四桥:苏州甘泉桥,一名第四桥。因泉水甜美,唐宋时经品评为全国第四位,故名甘泉。²携壶:化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³乌帽:用孟嘉落帽故事。《晋书·桓温传》载:孟嘉为征西桓温参军,九月九日登高,帽为风吹落而不觉。后成为重阳登高常用典故。梅钿: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妇女摘晦子以钿簪之,曰梅钿。”⁴“琵琶未了”二句:据《词林纪事》卷七“孙洙《萨蛮》黄花庵注”云:“孙公于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为翰苑,与李端愿太尉往来尤数。会一日,锁院宣召者,至其家,则出数十辈踪迹,得之于李氏。时李新纳妾,能琵琶。公饮不肯去,而迫于宣命,人院几二鼓矣。遂草三制,罢,复作此长短句,以记别恨。迟明遣以示李。”其词曰:“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回头凝望处,那更帘纤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⁵骢: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⁶黄金:印,黄金印。⁷籀:籀文,古代一种书体,即大篆。相传周宣王时太史籀所造,后多用于印文。⁸齐云:即齐云楼。⁹樱口:形容美女惯用词之一。¹⁰行云:响遏行云。《列子·汤问》载:薛谭拜秦为师学讴,艺未成却以为尽其所妙,辞归。秦青并不挽留,送至郊外,为薛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知己之不足,返回继续学习,终身不敢言去。¹¹唳:鹤、雁鸣叫声。¹²角:古代管乐器,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亦有铜制者。发声哀厉高亢。

  这首词为送别词。细研此词,在作法上与一般送别词有别,词中虽写自己送别友人梅津,但中间穿插友人昔日在苏州之情事,既有与妾相恋之事,又有与其相别之情,笔墨驰骋,来去纵横。在章法上更是时空交错,人事交织,虚实相间。

  上片写自己送别梅津,“分袖”“肠断”明点伤别,“去水流萍,住船系柳”言船暂系在柳下,人却如流水浮萍,将要去矣。“吴宫娇月娆花”一韵,突转笔锋,叙写梅津昔日在苏州之情事。“豆蔻”,言其所眷之女正是豆蔻年华。“醉题”写梅津的文采风流,“恨倚”写那女子对梅津的爱恋、依偎。

  中片,紧承上片,继写梅津昔日在苏州之情事。“吐春绣”句,承“醉题”写梅津文采风流,笔墨多丽情,辞章如春绣。“眼波眉岫”承“娇月娆花”继写梅津所眷女子眉如远黛,眼如秋波的姿色。“新园锁却愁阴”一韵,言昔日梅津与其恋人分别,此以景写愁情。别地在“新园”,以“锁却愁阴”四字渲染伤别之愁。此伤别之景,均是梦窗设想之词,用以衬托自己送别时伤情。此以景语歇拍故作盘旋,且开下片的“秋去”之意。

  下片,接上片首韵,叙写自己为梅津送别。过片“还背垂虹秋去”一韵,言送别时间在秋季,以“垂虹”“四桥”二座桥,言送别之地在苏州。以“烟雨”迷濛渲染送别之情。“一宵歌酒”写饯别梅津,照应了词题。“一宵”言饯别时间之长,表现了恋恋不舍。“犹忆翠微携壶”一韵,是逆人,追忆昔日两人一起漫步青山携壶登高的趣事。“乌帽风骤”赞梅津文采出众及两人相交欢洽之趣味。“西湖到日”,是从别后说,希望梅津此去京城,归来后再同赏梅花。“梅钿”言梅花如女子之花钿簪。“谁家听”一韵,比拟梅津人朝为官,予以祝贺。“印剖黄金籀”一韵,词又转写未来,继续祝贺官运亨通。“待来共凭”一韵,继写将来。“莫唱朱樱口”一韵,又转笔写到眼前送别,言此次饯别其未在场,“行云”言此次送行没有那小妾在场。“泪鸿怨角”一韵,继写别筵未请那小妾,生怕她知道后,其悲声如鹤唳,以致人也因之而消瘦。

  此词写送别,然实笔少,虚笔多,尤其最后三韵,多处用典只言此次饯别未请梅津小妾事,显得繁复,词意欠精,令人有琱缋满眼、绚辞累积之感。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M].北京:中国书店,2007.01:271-274
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
沉思十五年¹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²心与剑³名。
译文:我于沉思中回首十五年间的往事,想到自己才气纵横,却屡遭挫折,辜负了自己的理想,不禁泪流满面。
注释:¹十五年:这里指作者十八岁(嘉庆十四年,1809年)成人立志以来,到道光三年(1823年)的十五年。²箫:指赋诗忧国的哀怨幽情。³剑:指报国的雄心壮志。剑态、箫心,是龚自珍诗词中经常对举出现的两个意象。
春来没个关心梦,自忏飘零,不信飘零,请看床头金字经。
春来也个关心梦¹,自忏(chàn)²飘零,不信飘零(líng),请看床头金字经³
译文:春天来了,我却连一个好梦都作不成,我为自己已逝的年华忏悔,然而我不相信此生终将如此,请看我的床头放着佛经。
注释:¹春来也个关心梦:写梦境的空虚以衬托理想的无着。关心:留心。²忏:这里指对渡过的岁月感到痛惜。³请看床头金字经:是说想通过念佛经以解脱现实的处境。金字经:佛金字,指用金泥书就的文字。

  词的上半阕,作者用了寥寥数笔,就把他从十七岁以来十五年间的坎坷经历粗略地描述了一番。用了两个“纵横”,把自己怀才不遇,箫剑双负的心情形象地表达出来。才“纵横”,是说他的才能大,泪“纵横”,是说他的悲哀多。“箫心”侧重于生活中的各种幽情亲情,“剑名”则主要是大的人生追求和志向抱负,二者“双负”,作者只赢得泪纵横。

  词的下半阕,进一步写个人生活之悲:春天来时,连个关心的梦都做不成,不言也人关心自己,反言自己无倾注关心的对象;不说真实的关心,只求做个关心梦,话语中所包含的这些凄怨哀伤,是十分沉痛的。作者又巧妙地用了两个“飘零”,把自己为了功名,南北数次奔波的经历和自我安慰的复杂心情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看了词的最后一句话才知道,作者一生漂泊无定,如今虽有些悔怨,但他已不看重这些,因为人生本就是雪泥鸿爪,因为他已信奉了佛教。

  据史料记载,龚自珍在道光三年有信佛事。他回乡后在苏州与江沅、贝墉等几个佛门俗家弟子搅到一起,还参加了拜佛诵经。在作者的许多诗歌中,都有他学佛的印记,不少佛经上的语言,被龚自珍写入诗歌中。作者实际上是想通过学佛来解脱自己考场不得意的失落,这也是当时许多失意文人的通常做法。不过,读了这首词的最末一句,往往有一种苦涩生出,让人同情作者,这正是此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参考资料:
1、 龚自珍著;侯荣荣解评.龚自珍集:三晋出版社,2008:第167页
2、 吴功华.龚自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第149页

chǒuérlìng··chénshíniánzhōngshì--gōngzhēn

chénshíniánzhōngshìcáizònghénglèizònghéngshuāngxiāoxīnjiànmíng

chūnláiméiguānxīnmèngchànpiāolíngxìnpiāolíngqǐngkànchuángtóujīnjīng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¹,既去²,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译文: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他的父亲叫韩仲卿,做官武昌令,有很好的政绩,离开之后,县里的百姓刻石碑来歌颂他的功德。最终做官做到秘书郎。
注释:¹美政:德政。好的政治措施。使政治美善。²既去:离开以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¹,嫂郑鞠(jū)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²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译文: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柩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
注释:¹卒:死,去世。²擢:提拔。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华阴令柳涧(jiàn)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chù)¹,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译文:华阴令柳涧犯了罪,前刺史弹劾他,但还没有得到回复,刺史就被罢免了。柳涧暗示百姓拦住(他)索要军队食宿费和劳役的钱。后刺史很厌烦他这样做,追究他的案件,朝廷将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经过华州的时候,以为刺史与人相互勾结,便上疏惩治他们。不久,御史再一次勘问,得到柳涧收受贿赂的证据,再一次贬官,做了封溪县尉。韩愈因此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
注释:¹黜:降职。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¹之,乃上表²。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jié)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译文: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言语冒犯,惩罚是应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怀有一颗忠心,怎么可能这样做?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从而引导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全国上下都感到恐惧。即使是外戚替韩愈说情,还是被贬为潮州刺史。
注释:¹恶:厌恶。²上表:上奏章。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¹。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²³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译文: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整顿军士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然后,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调韩愈担任吏部侍郎。
注释:¹善:好。²疾:快,迅速。³麾:部下,手下。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