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尾与筇枝,几年离石坛。梵馀林雪厚,棋罢岳钟残。
麈尾与筇枝,几年离石坛。梵馀林雪厚,棋罢岳钟残。
开卷喜先悟,漱瓶知早寒。衡阳寺前雁,今日到长安。
开卷喜先悟,漱瓶知早寒。衡阳寺前雁,今日到长安。

zèngsēngyún--zhāng

zhǔwěiqióngzhīniánshítánfànlínxuěhòuyuèzhōngcán

kāijuǎnxiānshùpíngzhīzǎohánhéngyángqiányànjīndàozhǎngān

张祜

张祜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 3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番疏雨洗芙蓉。玉冷佩丁东。辘轳听带秋声转,早凉生、傍井梧桐。欢宴良宵好月,佳人修竹清风。
一番疏雨洗芙蓉¹。玉冷佩丁东²。辘(lù)(lu)³听带秋声转,早凉生、傍井梧桐。欢宴良宵好月,佳人修竹清风
译文:夏天过去,秋凉已生,雨打荷池,洗净一池艳红。听着单调乏味的辘轳声,看着井台四周铺满了枯黄的梧桐叶,不禁哀叹秋已深。麓翁之宴既是欢宴,又逢良辰美景,在皎洁的月光下,清风习习,园中修竹摇曳,堂内佳人起舞,呈现出一幅富贵夜宴图。
注释:风入松:词牌名,古琴曲,又名“风入松慢”“松风慢”“远山横”“销夏”。以晏几道《风入松·柳阴庭院杏梢墙》为正体,双调七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此为双调七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的变体。麓(lù)翁:即史宅之,号云麓,为两朝宰相史弥远之子,与吴文英为同乡。淳祐八年(1248年) 以签枢密院事领财计,建议括浙西园田,一路骚动,怨嗟沸腾。据夏承焘《梦窗词集后笺》:“梦窗酬赠各词,或在其括田之前耶。”史在括田之前,宁波府志称其:“著异闻录,寓规弥远,避势远嫌,退处月湖。”前后判若二人。¹芙蓉:即荷花。²“玉冷”句:用李商隐诗意。李商隐《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辄以诗一首四十韵干渎尊严》:“鲍壶冰皎洁,王佩玉丁东。”原注:“挚虞《决疑要注》曰:汉末绝无玉佩,侍中王粲识旧佩,始复作之。今玉佩受法粲也,故云。”王佩:王粲识辨复制的玉佩,故称王佩。丁东:象声词。³辘轳: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⁴梧桐:一本无“梧”字。《梦梁录》卷四“七月”条:“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叶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古人常以“井梧”“桐叶知秋”表达秋之来临。⁵佳人修竹:化用杜甫诗意。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喻指宾客。⁶修竹清风:喻宾客清雅、温熙、倜傥的风仪。
临池飞阁乍青红。移酒小垂虹。贞元供奉梨园曲,称十香、深蘸琼钟。醉梦孤云晓色,笙歌一派秋空。
临池¹飞阁乍青红²。移酒小垂虹³。贞元供奉梨园曲,称十香、深蘸(zhàn)琼钟。醉梦孤云晓色,笙歌一派秋空。
译文:高阁临近水边,客人可以边饮酒边观望在月色朦胧中隐约显现在荷池中的红花绿叶。然而园堂宴饮还不能尽兴,所以大家又携酒至园中的“小垂虹”桥上,再次自在畅饮。宴席中自有乐工们为大家弹奏升平盛世中流行的乐曲,并且还拿出来醇酒斟满在玉杯中招待客人。我受到主人如此盛情款待,当然是高兴得乐而忘返了。所以不觉沉醉入梦,好梦至晓,并且梦中似乎还觉得自己飘飘然地身处在一派笙歌声中。
注释:¹临池:临近水边。²青红:指建筑物之油漆彩饰。³垂虹:彩桥。⁴贞元:唐德宗年号。⁵供奉:官名。唐代艺术造诣高深的艺术家,为皇帝服务者,后成为有一技之长的艺术家的通称。⁶梨园:唐玄宗时培养伶人的处所。后称戏班为梨园,称戏剧演员为梨园弟子。⁷十香、深蘸:指十指蘸酒、弹琴。由《猗觉寮杂记》:“酒斟满,捧觞,必蘸指甲”化出。“深蘸”暗指“指甲”,又化用杜牧《后池泛舟送王十》:“为君蘸甲十分饮,应见离心一倍多”造出“十香”一词,表明十指弹琴。

  这首词写史宅之家园景色与宴饮情况。词的上片以词人的哀愁悲秋衬托麓翁的欢宴,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从雨打荷花着笔,使全词笼罩在秋声秋韵之中,在“梨园”“笙歌”之外,另拓一艺术空间;下片赞颂主人好客,盛情招饮的情景。拈出“临池飞阁”扣紧题中之“园堂”,足见构思之精到绵密。全词浪漫主义色彩浓厚,构思巧妙,生动再现了一番雨打池荷的精彩情景,令人不忍释卷。

  词的上阙“一番疏雨洗芙蓉”二韵,描写史家园中景物:池塘上的荷花,在稀疏的秋雨洗涤下,显得晶莹光艳,那秋雨洒在荷花荷叶上,犹如玉佩丁冬作响。一开章就将秋雨秋荷写得有声有色,富有一种清新剔透的美感。“疏雨”“冷” 字,暗写了秋雨。“玉”写白荷皎洁晶莹。“辘轳听带秋声转”三韵,即桐叶知秋意。虽是点“秋”字,但以有形有声之语出之。“辘轳带秋声”言声响,“辘轳转”有形象,“早凉生、傍井梧桐”从感觉入手,一个抽象的“秋”字,写得有听觉、视觉、感觉,以通感的手法表达,颇有新意。“欢宴”两句,点题。十二字共分六层意思,全以一“欢”字领起。“欢宴良宵好月”一句,扣题“宴客”,宴客是秋夜,明月朗照之际。“佳人修竹清风”化用杜甫诗句以赞美主人具有高洁的品格。时史宅之首倡括田之议,一应天下沙田、围田圩、没官田等并行拨隶本所,名“田事所”,一路骚动,怨嗟沸腾。(见俞文豹《吹剑录外集》)词中赞其高洁,有阿谀之嫌。

  词的下阙,从“欢宴”展开笔墨。过片“临池飞阁乍青红”二韵,写宴饮之处,在湖边彩绘的飞阁中,后又泛舟饮酒过彩虹桥。写宴会地点园堂周围的景色,此是赞扬主人的好客豪爽之情。“贞元供奉梨园曲”一韵,写宴饮之乐:由技艺高超的琴师、歌女们弹奏音乐。“琼钟”形容音乐的旋律美妙动听。最后“醉梦孤云晓色,笙歌一派秋空”二句,以写景叙事作结。言歌声乐声响彻云霄,人人酣醉尽兴,宴饮达旦。“晓色”与“好月”呼应,写出时间推移。“笙歌”与“梨园曲”呼应,“醉梦”与“欢宴”呼应,“秋空”与“秋声”呼应,可谓首尾圆合,针密线连。

  此词在章法上,上片写园中之景,歇拍“欢宴”扣题“宴客”,下片皆从此二字展开,作到“脉络井井。”(清冯煦《蒿庵论词》)此词不足之处,有的地方用僻典,造词近晦欠畅达,如“贞元供奉梨园曲,称十香、深蘸琼钟”,其本意是说有技艺高超的女艺人演奏了美妙的音乐。但化用众多僻典,在用僻典时又有几番转义,自然被人指为“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宋沈义父《乐府指迷》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中国书店,2007:第517-518页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迟日¹园林悲昔游²,今春花鸟作边愁³
译文: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游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
注释:¹迟日:春日。²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³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独怜京国¹人南窜(cuàn),不似湘江水北流。
译文:独自怜惜从京城里出来的人往南逃,真羡慕湘江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
注释:¹京国:指长安。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此时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杜审言渡湘江时,正值春光明媚,绿水映青山,秀丽的异乡风光撩人意绪,使被贬迁异地的诗人缅怀过去,遐想未来,心中怅惘、失落。因此诗的起句感情深沉地直诉:“迟日园林悲昔游”。他触景生情,回忆起从前在这春光晴丽的大好时光里,尽情游赏园林景色的乐趣,间或还有朋友与他一同饮酒赋诗,赏春惜春,好不痛快。如今只身南迁,心中之悲不难想象。“迟日园林”与“昔游”之间加一“悲”字,使句意曲折而丰富,语势跌宕而劲健。对句:“今春花鸟作边愁”。“今春”指出渡江的时间。“花鸟”概括春景,虽没有直接描绘声色,而鸟语花香的境界已在眼前。“作边愁”,是说今春的花和鸟不同往年,它们也含愁带恨。这里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以比兴表达诗人的愁思。一个“作”字,语意双关。既象说花鸟,又是说人,亦可理解为人与花鸟同说,婉曲而有机趣。

  这句诗色彩清淡,情意浓挚,七个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远游伤春的情怀。“独怜京国人南窜”,是这首诗的中心所在,从前两句的忆春、伤春转入叙事抒情,感慨自己从京都流贬到荒僻的南地。“独”字下得有力,使全句生神,激活全篇。“不似湘江水北流”,紧承第三句点题作结,出语自然。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初唐七绝,味在酸咸之外,‘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所谓“味在酸咸之外”,即指诗中蕴含的情感复杂丰富余味无穷。这些诗句的妙处,不仅在于融情于景,而且还通过时间、空间、景物的不同对比,形成一种杳邈迷茫的意境,仿佛有万般的游丝争惹人的离愁,读者细细体味就能感受其巨大的感染力。“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初读似常语,并无警策之处,仔细品味,就可看到诗人怅惘的形象。他独立舟头,思悠悠,无限离愁,正如一江春水向北流。杜审言性格爽朗轩豁,喜直抒胸臆,这自是其诗的特色之一。《载酒园诗话》说他“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树下食芋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这段形象的评语,可帮助我们从多方面去感受欣赏杜审言诗的风格。

  胡应麟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他说:“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这首诗以押韵对起,又以对作结,俱有整齐美、和谐美以及反复咏叹的韵味。初唐时期是七绝初创的阶段,杜审言这首《渡湘江》是有相当影响的,说它“具有开启诗坛新风的作用”,也不为过誉。

xiāngjiāng--shěnyán

chíyuánlínbēiyóujīnchūnhuāniǎozuòbiānchóu

liánjīngguórénnáncuànshìxiāngjiāngshuǐběiliú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¹暂时²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见³
译文:那时我头插金钗,面带微红的羞赧,在花丛中与你短暂相见。你知道我对你的情意,我知道你对我的爱意,上苍可以作证。
注释:¹里:雪本作“裏”,误。²时:鄂本作“如”,误。³“知我意”二句:上句主语是君,下句主语是我。怜:爱。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香作穗¹,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山枕腻²,锦衾(qīn)寒,觉来更漏残。
译文:香已燃成灰烬,红烛只剩下蜡泪一滩,恰似你我二人心境。枕上的清泪涟涟,我感受着锦衾的清冷,难耐更漏声声的敲打。
注释:¹香作穗:谓香烧成了灰烬,像穗一样坠落下来。此处形容男子心冷如香灰。²山枕腻:谓枕头为泪水所污。腻:指泪污。

  这阕词写的是梦醒之后的感觉和追忆,和另一首《更漏子·柳丝长》的手法近似又不似。近似的是都是在最后一句点明是梦。那里“梦长”是明说,而这里“觉来”则是暗示。但都是从梦中醒来的这一点则是无疑的。所不同的是:《更漏子·柳丝长》没有写梦境,只写梦醒后的苦苦难眠;而这一首却是专写梦境,而把醒时的苦况则轻轻一笔带过,章法极具变化。

  此词以女子的身分和口吻描写其心理和感情,十分细致地表现了女子对男方的一往情深,以及对爱情的始终不渝。

  词的上片描写女子与男方的花里相见。开头三句,描写女子整妆而往,在花丛之中与自己的情人相见。“暂时”两字,透露出此种相见乃私相约会,故只能一时而不能长久。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雀钗,红粉面”,应当是指梦中于“花里暂时相见”的人,不像是说自己。因为人不好自己夸自己是“红粉面”的。所以诗人紧接着用醒时的口吻说:“花里暂时相见”。“暂时”是过后的衡量,是追叙的回忆,也是对于梦的一番惆怅。他们在花里暂时的、也就是匆匆的又见了一面了。这是自我安慰,因为聊胜于无;但也充满了惆怅,因为毕竟是梦。相见在梦中,而又匆匆地醒了,所以诗人要突出地点明“暂时”二字,以示惆怅。正因为写的是暂时在花中相见的一段情景,所以“金雀钗”、“红粉面”当是相见时见到的那人的模样。这种重复梦中的情景,正是在回味,在念念不忘。

  上三句写梦中之景,下三句写梦中之情。“知我意,感君怜。”这里分明有一椿冤事在。怜,是包括爱与哀的意思。唯其爱,是以哀。这两者有连带关系。正因为人好而被冤,这才所以爱而哀。唯其知道爱而哀,所以词人才要说:“知我意。”是表示对对方“知我”“怜我”的感激,这是写情之深。“此情须问天”是对天盟誓,指天以明心的意思,这是写情之坚。由此可见,女子在会见时的感情是何等炽热强烈。

  词的下片,描写女子对男方的执着的爱情。从时间上看,写的是“暂时相见”之后;从内容上看,则是对女子内心感情的进一步描写。“暂时相见”之后,女子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刚才花里相会时的情景,以及会见时燃烧在女子心中的爱情的火焰,不但没有消失、减弱,反而更加鲜明、强烈了。于是,女子将这内心的感情,化成了默默的誓言。“香作穗,蜡成泪”,是女子回房时看到的情景。香尽蜡灭,说明时已深夜。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见景生情,托物寄情手法的运用。在女子看来,这香作之穗,蜡成之泪,“还似两人心意”,是“两人心意”相合的心心相印的象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李商隐的传世名句。它以谐音双关和形象的比喻,述说了对所爱者至死不渝的情思和无穷无尽的恨别,表明了自己的一往情深,爱之极至:若要不相思流泪,除非像蚕蜡一样,身死灰尽。词人此处的描写,或许是对李诗的化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得是“两人”面不是一人,是兼及男女双方的,其特点是,男方的心意不是由男一方自己说出,而是由女子代为说出的。这样写,当然是以女子亲身体验到男方的怜爱为基础的,但却更是以女子本身的感情为基础的。代男方言其心意,更可以见其自己的心意。

  女子虽然知己之心,也知君之意,但毕竟只能“暂时相见”的现实,给她的心情罩上了一层阴影。“暂时”之外的时间是多数的,大量的,而在这些时间里是不能相见的,这不能不使女子感到阵阵愁思袭来。故结末三句,词人以枕腻衾寒,更残漏尽,夜不能寐,来写女子在“暂时相见”之后的孤独和寂寞,这是非常符合女子此时此地的心理状态的。也许,深夜难眠,孤寂难挨的女子,还在回忆着刚才“暂时相见”的情景;或者,正在想着下一次的“暂时相见”从这个角度说,此一结尾又是含蓄有味,余韵不尽的。

  这阕词很为前人所称赞。它妙就妙在首先给人一个极美的意境,然后一下让人落于冷寂的现实,造成感情上的巨大落差。而在这巨大的落差之间,如瀑布一样的不是空的,不是一片漆黑,而是充满感情的芬芳,溅射出忠贞的奇姿异彩。是以给人以感情上的纯洁化,这在技术上较之从头说起,有着极大的震宕。其实,如果按词的内容来排列,恰好应当调过头来,把末句放在开头。更残、梦醒,一个人睡在冰冷的被子里,想到刚才居然还梦见了情人。她还是那样的漂亮,从服饰到颜色,然后想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从而想到彼此之间的深情厚意。词人为了在写法上突破一般化,是很懂得蒙太奇的手法的,一下把主人公最美的情景推到读者的眼前,然后再夹以回叙。通过现实情与物的化入,最后才使人知道:啊,原来竟是一个梦!不由人不升起一缕惋惜之情而对于现实的理解。

  由于温庭筠的词几乎是完全诉之于视觉,温庭筠只是加以组合,通过这画面的组合变化,使读者去理解诗人的创伤及思想。因此,这倒很合乎当代的电影语言。

参考资料:
1、 傅正谷 王沛霖.南唐二主词析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54-57

gènglòuzi··jīnquèchāi--wēntíngyún

jīnquèchāihóngfěnmiànhuāzànshíxiāngjiànzhīgǎnjūnliánqíngwèntiān

xiāngzuòsuìchénglèiháishìliǎngrénxīnshānzhěnjǐnqīnhánjuéláigènglòucán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西施¹(màn)²(huàn)³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译文:乍一看她,好像是在越溪浣纱的美女西施,又宛如碧玉,媲美美人丽华。
注释:¹西施:春秋时越国绝色美女。²谩道:空说或莫说的意思。³浣:洗。⁴春纱:生丝织成的薄纱。⁵碧玉:南朝宋汝南王宠爱的美妾,出身微贱。这里用以借指乐伎。⁶丽华:美人名。一说丽华即“华丽”之意。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眉黛¹夺将(jiāng)²(xuān)³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译文:那深翠色的黛眉,使萱草相形失色;那火红的裙裾,让五月的石榴花嫉妒。
注释:¹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²夺将:从……夺得。³萱草:俗称金针菜、黄花菜、多年生宿根草本。古人以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亦称“忘忧草”。⁴红裙:红色裙子,亦指美女。⁵妒杀:让……嫉妒而死。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
新歌一曲令人艳¹,醉舞双草(móu)²(liǎn)³(bìn)斜。
译文:她善唱新歌,甜润的歌喉,美妙的旋律,令人艳羡不已;她醉而起舞,双草含情,云鬓微乱,娇媚之态令人心动神摇。
注释:¹艳:即艳羡。²双草:两颗眼珠。³敛:收束,这里指拢发的动作。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
谁道五丝¹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²
译文:谁说那端午节避邪的五色丝线能救人性命,现在我的魂魄已被这位乐伎勾走,今日怕是要死在主人家里了!
注释:¹五丝:即五色丝,又叫“五色缕”“长命缕”“续命缕”。端午时人们以彩色丝线缠在手臂上,用以辟兵、辟鬼,延年益寿。²君家:设宴的主人家。

  唐诗中,固多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不朽篇章,然也不乏写上层士大夫宴饮、赠妓之作。这类作品,一般思想性不高,在艺术上却偶尔有可取之处。万楚的《五日观妓》,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篇诗作。

  此诗首先写乐伎的美妙动人。“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一落笔便别有风情。在越溪边浣纱的西施,是古来公认的美女。诗人刚刚提到西施,又用“谩道”二字将她撇过一边。这样,既触发起了以美人比美人的联想,又顺势转到了眼前这位美女的身上。但仍不直说而故作迂曲。诗人让西施、碧玉、丽华三个美女一路上迤逦行来,借传统形象比拟所要描写的对象,省却了许多笔墨,却使描写对象轻易地步入了美人的行列之中。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两句采用了一种十分独特的夸张而兼拟人的表现方法。上句用了表示动作的“夺将”,下句用了表示情感的“妒杀”,从而分别赋予眉黛、萱草、红裙、榴花以生命,极尽对眉黛、红裙渲染之能事。萱草和石榴都是诗人眼前景物。况端午时节,萱草正绿,榴花正红,又都切合所写时令。随手拈来,为美人写照,既见巧思,又极自然。

  写罢形貌之后,又接写歌舞:“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草敛鬓斜。”写出观赏者对乐伎的艳羡,并点出“双草”,更使乐伎形象光彩照人,充分渲染了其勾魂摄魄的力量。

  以上四句对乐伎的描绘,从对形貌的静态描绘开始,进而在动态中加以刻画,写她的歌舞。一静一动,由形及神,展示了乐伎的色艺俱佳。

  最后诗人深情激动地说:“谁道五丝能续命,却知今日死君家。”“死君家”与“彩丝线”密切关合,奇巧而自然,充分见出诗人动情之深。

  此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秾艳流丽,光彩照人,是以诗写人的成功之作。特别“眉黛”二句表现手法独特,富有艺术个性,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1-404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zhāo)(huī)¹开众山²,遥见居庸关³
译文:早晨的阳光让雾气消散,众山明朗;遥遥远望还能看见居庸关雄姿。
注释:榆河:在令北京之北,地形险要,为明朝京城的北方锁钥。¹朝晖:早晨的阳光。²开众山:雾气消散,众山明朗。³居庸关:又称蓟门关、军都关,为长城要塞之一,在今北京昌平西北。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译文:云从北方边境冉冉飘荡过来;听到那风在千军万马间飒飒吹响。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征尘¹何日静,古戍²几人闲。
译文:战斗时扬起的尘土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古老的戍楼几人能够空闲。
注释:¹征尘:指战斗时扬起的尘土。²古戍:古老的戍楼。
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忽忆弃繻(xū)¹,空惭旅鬓(bìn)斑。
译文:忽然想到那些丢弃出入关口凭证的有志之士,再看自己双鬓斑白一事无成,真是惭愧。
注释:¹弃繻者:表示决心创立事业。后因用为年少立大志之典。《汉书·终军传》载,“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