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¹,著身²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³下,一枕(zhěn)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
译文:知音者太少,算算天地之间如此之大,哪里才是我托身之处。我早已下定决心为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后才肯退隐,但不知何日才到我功成身退的那一天。在这多景楼前,垂虹亭下,卧于床榻,听秋雨淅沥,听着听着也许就睡着了、官位真是误我太深,追求了十年,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¹许大:这么大。²著身:安身,立身。³垂虹亭:在太湖东侧的吴江垂虹桥上,桥形环若半月,长若垂虹。⁴虚名:指官位。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不是奏赋明光¹,上书北阙(què)²,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jū)尘土。白璧(bì)³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chún)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译文:我不是没有向朝廷献上辞赋,不是在向朝廷上书献赋时没有惊人之语。可能是我心太急了,皇上只是暂时还没有答应让我做官,所以我现在只落得衣裾上尽是尘土。至于拿出白璧和黄金追欢买笑,都让你担任主角吧,我没法参与了。我像张翰那样产生了莼鲈之思,我决心明天就归隐了。
注释:¹明光:汉代宫殿名,后泛指宫殿。此指朝廷。²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此处亦指朝廷。³白璧:白玉璧。⁴君:您,指辛弃疾。⁵浩然:不可阻遏、无所留恋的样子。

  词之开篇,刘过便直抒胸臆。“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着身何处。”词人认为能理解自己心中抱负的知音太少,天地虽大,却没有英雄豪士的立身之地。朝廷偏安江左,作为主战派一员的刘过“上皇帝之书,客诸侯之门”,却始终未得重用,他甚至曾上书宰相,向其陈述恢复中原的方略,却从未被采纳。作为一名有血性的爱国志士,抱负无处施展,理想无法实现,前两句大气磅礴的语势之下,是词人无尽的苍凉和无奈。

  “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作者感慨,年华已逝,岁月渐老,如果真要等到“功成”才肯“身退”,那不知要等到何时才能归隐。这两句词人直接倾诉,读之甚为苦涩。在文恬武嬉的南宋王朝,主和派手握重权,主战派处处被压制,刘过想要举兵北伐,建功立业实为不易。

  接着,词人开始就“着身何处”这个问题展开论述,表达其归隐江湖的理想。“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这三句,词人通过想象,抒发自己的感情。作者提到景色壮丽的多景楼和垂虹亭,想象在秋雨中醉眠的乐趣,实际上寄托的是他对归隐生活的渴望,景虚而情实。

  词人一直以建功立业为人生目标,最终却枉费十年辛苦。入仕做官,手握实权是举兵恢复中原的第一步,作者胸怀恢复之志,多年努力,却仍未获得一官半职。如今,年事渐高,所以心生幽怨和感慨。十年辛苦之所以被“枉费”,实是因为他不得赏识,报国无门。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作者在此开始解释他报国无门、立身无处的原因。之所以“十年枉费辛苦”,未求得一官半职,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不能向皇帝呈辞献赋,也不是因为他不能上书北阙,陈述治国安邦的方略,而是因为皇帝不肯赏识、重用他。词人虽然非常积极努力,却奈何“天未许”,最终只“赢得衣裾尘土”,其落魄失意的窘态令人备感心酸。此处语言犀利,怨意颇深。

  词人与辛弃疾相聚之时,追欢卖笑;离别之际,不提友情,不言世事,只谈相聚时的美好;“白璧”三句足见二人交情之深。最后,作者用张翰之事来表明其归隐之意。“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在说尽满腹悲愤牢骚之后,作者提出了别后归隐的意愿。整首词如此结束,主旨严明,辞意俱尽,似水到而渠成。

  临别之时,面对友人,人称“天下奇男子”的刘过自述生平抱负,感叹怀才不遇,倾吐满腹悲愤。整首词慷慨激昂,风格粗犷,狂逸之中又饶有俊致,感染力极强。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548

niànjiāo··liúbiéxīnjiàxuān--liúguò

zhīyīnzhěshǎosuàngānkūnzheshēnchùzhídàigōngchéngfāngkěn退tuìxúnguīduōjǐnglóuqiánchuíhóngtíngxiàzhěnmiánqiūmíngxiāngshíniánwǎngfèixīn

shìzòumíngguāngshàngshūběiquējīngrénzhīcōngmángtiānwèiyíngchénbáizhuīhuānhuángjīnmǎixiàojūnwèizhǔchúnjiāngshànghàoránmínggu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知音者太少,算算天地之间如此之大,哪里才是我托身之处。我早已下定决心为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后才肯退隐,但不知何日才到我功成身退的那一天。在这多景楼前,垂虹亭下,卧于床榻,听秋雨淅沥,听着听着也许就睡着了、官位真是误我太深,追求了十年,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我不是没有向朝廷献上辞赋,不是在向朝廷上书献赋时没有惊人之语。可能是我心太急了,皇上只是暂时还没有答应让我做官,所以我现在只落得衣裾上尽是尘土。至于拿出白璧和黄金追欢买笑,都让你担任主角吧,我没法参与了。我像张翰那样产生了莼鲈之思,我决心明天就归隐了。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

许大:这么大。

著身:安身,立身。

垂虹亭:在太湖东侧的吴江垂虹桥上,桥形环若半月,长若垂虹。

虚名:指官位。

明光:汉代宫殿名,后泛指宫殿。此指朝廷。

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此处亦指朝廷。

白璧:白玉璧。

君:您,指辛弃疾。

浩然:不可阻遏、无所留恋的样子。

创作背景

  据《江湖纪闻》记载,刘过辛弃疾是莫逆之交。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左右,刘过因母病告归,辛弃疾知其囊中羞涩,遂买船筹资相送。刘过有感于他的知遇之恩,遂赋词留别,慷慨激昂,向其抒发生平之志,并倾诉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548
赏析

  词之开篇,刘过便直抒胸臆。“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着身何处。”词人认为能理解自己心中抱负的知音太少,天地虽大,却没有英雄豪士的立身之地。朝廷偏安江左,作为主战派一员的刘过“上皇帝之书,客诸侯之门”,却始终未得重用,他甚至曾上书宰相,向其陈述恢复中原的方略,却从未被采纳。作为一名有血性的爱国志士,抱负无处施展,理想无法实现,前两句大气磅礴的语势之下,是词人无尽的苍凉和无奈。

  “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作者感慨,年华已逝,岁月渐老,如果真要等到“功成”才肯“身退”,那不知要等到何时才能归隐。这两句词人直接倾诉,读之甚为苦涩。在文恬武嬉的南宋王朝,主和派手握重权,主战派处处被压制,刘过想要举兵北伐,建功立业实为不易。

  接着,词人开始就“着身何处”这个问题展开论述,表达其归隐江湖的理想。“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这三句,词人通过想象,抒发自己的感情。作者提到景色壮丽的多景楼和垂虹亭,想象在秋雨中醉眠的乐趣,实际上寄托的是他对归隐生活的渴望,景虚而情实。

  词人一直以建功立业为人生目标,最终却枉费十年辛苦。入仕做官,手握实权是举兵恢复中原的第一步,作者胸怀恢复之志,多年努力,却仍未获得一官半职。如今,年事渐高,所以心生幽怨和感慨。十年辛苦之所以被“枉费”,实是因为他不得赏识,报国无门。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作者在此开始解释他报国无门、立身无处的原因。之所以“十年枉费辛苦”,未求得一官半职,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不能向皇帝呈辞献赋,也不是因为他不能上书北阙,陈述治国安邦的方略,而是因为皇帝不肯赏识、重用他。词人虽然非常积极努力,却奈何“天未许”,最终只“赢得衣裾尘土”,其落魄失意的窘态令人备感心酸。此处语言犀利,怨意颇深。

  词人与辛弃疾相聚之时,追欢卖笑;离别之际,不提友情,不言世事,只谈相聚时的美好;“白璧”三句足见二人交情之深。最后,作者用张翰之事来表明其归隐之意。“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在说尽满腹悲愤牢骚之后,作者提出了别后归隐的意愿。整首词如此结束,主旨严明,辞意俱尽,似水到而渠成。

  临别之时,面对友人,人称“天下奇男子”的刘过自述生平抱负,感叹怀才不遇,倾吐满腹悲愤。整首词慷慨激昂,风格粗犷,狂逸之中又饶有俊致,感染力极强。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548
刘过

刘过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 4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地并况,惟予有慕,爰熙紫坛,思求厥路。
天地并况¹,惟予²有慕,爰熙(xī)³紫坛,思求厥(jué)
译文:希望天地的神灵都赐福,因坛皇帝敬慕他们。皇帝兴建了紫色的坛宇作坛专门祭神的场所,想找寻与神相通的办法。
注释:¹况:赏赐。²予:皇帝自称。³爰熙:爰,发语词。熙,兴建。⁴厥路:这里指与神相通的路。
恭承禋祀,缊豫为纷,黼绣周张,承神至尊。
恭承禋(yīn)(sì)¹,缊²豫为纷,黼(fǔ)³周张,承神至尊。
译文:皇帝专心一意、恭敬地继承前代祭祀天地的重任,使神灵和乐。把刺绣品画成黑白相间的斧形图案,遍挂于祭坛之上,用隆重的仪式来承奉至尊的神灵。
注释:¹禋祀:专心一意地祭祀天地。²缊:阴阳和同相互辅助的样子。³黼绣:黑白相间,画成斧形的刺绣品。
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效欢虞泰一。
千童罗舞成八溢¹,合好效欢虞泰一²
译文:把六十四个童子排成八行八列跳舞以娱乐天神太一。
注释:¹八溢:即“八佾”。古代天子祭神和祖先,用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来表演舞蹈。²泰一:又叫太一,是天神中的至尊者。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¹
注释:¹轩朱:两个人名。轩是皇帝轩辕。朱指朱襄氏。
璆磬金鼓,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厥事。
(qiú)(qìnɡ)¹金鼓,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厥事。
译文:音乐一起响起,琴、竽、瑟、美玉做成的磬和金鼓并陈杂奏,希望神灵能够得到娱乐,百官济济,都恭敬地向神灵祭祀。
注释:¹璆磬:指用美玉做的磬。璆,美玉。
盛牲实俎进闻膏,神奄留,临须摇。
盛牲¹实俎进闻膏,神奄(yǎn)²,临须摇。
译文:他们恭敬地献上丰盛的牺牲和供品,又焚烧香草和动物脂油以请神下降受享。神留下受享,虽然历时很久,但从天上看来,那只是片刻。
注释:¹盛牲:指献上丰盛的牺牲和供品,又焚烧香草和动物脂油以请神下降受享。²奄留:通“淹留”,停留的意思。
长丽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况皇章。
长丽¹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tè)况皇章。
译文:只见神鸟在前面发出光芒,神赏赐皇帝以寒暑准时不失,阴阳和顺,以彰显君主的德行。
注释:¹长丽: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不忒:不出差错。
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展诗应律鋗(xuān)¹玉鸣,函宫吐角激徵(zhǐ)清。
译文:朗诵的诗歌合于音律发出玉器般的鸣声,音乐中具备了五个音阶——宫、商、角、徵、羽。
注释:¹鋗:鸣玉声。
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发梁¹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译文:这美妙的音声达到远处。
注释:¹发梁:指声音好听,歌声绕梁。
声气远条凤鸟翔,神夕奄虞盖孔享。
声气远条¹凤鸟翔,神夕奄虞(yú)盖孔享。
译文:使凤鸟飞翔,神灵久留足以享用这些祭祀。
注释:¹条:到,达到。
古代都有祭祀天地神明及祖先的乐曲。自汉武帝诏制《郊祀歌》开始,以后历代帝王都有改作。《天地》是祭祀天地的诗。此首选录的是汉武帝的歌辞。

tiān

liúchè liǎnghàn 

tiānbìngkuàng wéiyǒu yuántán qiújué 
gōngchéngyīn wēnwéifēn xiùzhōuzhāng chéngshénzhìzūn 
qiāntóngluóchéng hǎoxiàohuāntài 
jiǔzòufěiránshū míngqínhuìxuānzhū 
qiúqìngjīn língyǒu bǎiguān jìngjuéshì 
shèngshēngshíjìnwéngāo shényǎnliú línyáo 
chángqiányànguāngyào耀míng hánshǔkuànghuángzhāng 
zhǎnshīyīngxuānmíng hángōngjiǎozhēngqīng 
liángyángshēnshāng zàoxīnyīnyǒngjiǔcháng 
shēngyuǎntiáofèngniǎoxiáng shényǎngàikǒngxiǎng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荔枝生巴峡¹间。树形团团²如帷(wéi)³,叶如桂,冬青;华(huā)如橘,春帷;实如丹,夏熟。朵¹⁰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zēng)¹¹,膜¹²如紫绡(xiāo)¹³,瓤(ráng)¹⁴莹白¹⁵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lǐ)¹⁶(lào)¹⁷。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¹⁸矣。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红色的丝绸,膜像紫色的薄丝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如果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注释:¹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中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²团团:圆圆的。³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⁴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⁵冬青:冬天是绿的。⁶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橘,常绿乔木。华,通“花”。⁷春帷:春天开花。帷,开花。⁸实:果实。⁹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¹⁰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¹¹红缯:红色的丝绸。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于现在的绸。¹²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¹³绡:生丝织成的绸。¹⁴瓤肉:果肉·。¹⁵莹白:晶莹洁白。¹⁶醴:甜酒。¹⁷酪:奶酪。¹⁸去:消失。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元和十五年¹夏,南宾守²乐天,命工吏³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不知道摘下三天内变化的人。
注释:¹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²南宾守:南宾郡太守。南宾,又名忠州(今重庆忠县)。³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⁴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⁵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有见过荔枝和虽然见过荔枝但没有摘下一二三天的荔枝的人看的。识,认识,见过。

  这篇序文实是为荔枝图画写的说明,其说明对象是荔枝。作者运用说明从整体到局部、由外表到内核的说明顺序以及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层次明晰、详略得当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

  作者先从大处着笔,“荔枝生巴峡间”点明荔枝的生长环境,接着便从细微处对荔枝本身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加以具体说明。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这段用比喻描绘荔枝的文字:“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里采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使未见荔枝者借助以往的经验对荔枝产生具体的印象。“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完全可以借助帷盖、桂、橘、丹、葡萄、枇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十种可以感知的东西,获得对荔枝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每一个比喻自然妥帖,与荔枝本身的特点贴近。而对色、香、味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特点,仅用“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加以简要说明。最后点明作画时间、作画者、主持人及作序目的,略作交待即收住。

  全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了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小品。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019-1021
2、 严杰 选编.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1-192

zhī

bái tángdài 

    zhīshēngxiájiān shùxíngtuántuánwéigài guì dōngqīng huā chūnróng shídān xiàshú duǒtáo  qiàohóngzēng xiāo rángròuyíngbáibīngxuě jiānggānsuānlào lüè shíguòzhī ruòběnzhī érbiàn èrérxiāngbiàn sānérwèibiàn wài xiāngwèijìn 

    yuánshíniánxià nánbīnshǒutiān mìnggōngérshūzhī gàiwèishízhěshíérèrsānzhěyún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玉瘦¹香浓,檀(tán)²深雪散。今年恨³、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闲水探。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译文:细细的梅枝,浓浓的梅香,馨香一直持续到雪化。想起赏梅,发现已经过了赏梅时节,只剩下遗憾。寄居在外,路途漫漫。白日如此漫长,倚栏望去。
注释:¹玉瘦:比喻梅花的清秀之姿。²檀:比喻花的香味。³恨:遗憾。⁴探:观赏。⁵江楼楚馆:泛指旅舍。⁶云闲水探:形容行程遥探。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¹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²、数声羌(qiāng)³
译文:宴上客人来来去去,杯中满是美酒。歌声唱合,如行云流水。那些最早开花的梅枝要在它们还没开败时,就要多采剪。人身的聚散本是匆匆,独上西楼,听那幽怨的羌笛声。
注释:¹南枝:向阳梅枝,最先发花。²西楼:指思妇住处。³羌管:即羌笛。笛曲中有《梅花落》,甚为凄凉。

  上片开门见山,吟咏梅花且叹悔此次赏梅又迟来了一步。梅花,以其寒冬腊月发花,且有坚贞耐寒之志而深受爱重,在我国历来有“国花”之称誉;其花五瓣,花色有白、亦有红;古人赏梅讲究“四贵”,除贵曲不贵直,贵疏不贵密之外,也贵梅花之瘦不贵其肥,贵梅花之合(含苞)而不贵其开(盛放)。“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是说:玉色的白梅花清瘦飘逸,浅红色的梅中上品檀香梅相形之下显得色泽浓艳,它们散发着袭人的香气;白雪正在消融,那雪压梅枝的美景已不见;真真令人遗憾,没想到赏梅竟然又来晚了。一个“又”字,表达了词中主人年年探梅、年年叹晚的心情;当然只有面对爱之甚深的对象,才会发出“恨晚”的叹息。此处也足见作者遣词匠心之一斑。

  “江楼楚馆,云闲水探。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之句,交待了赏梅的环境地点、写出了探眺近俯的自然景色,也刻划出了一种闲适恬淡的心境。句中“楚馆”的“楚”字,本指春秋战国时的楚地,即今之湖南、湖北一带,此处泛指江南。在长江之滨的楚地南天,错落矗立着无数亭台楼馆,这里梅花竞放,又是赏梅的好去处;仰望白云闲散依蓝天而飘浮,俯视碧波涟漪逐江水而流逝;清凉的白昼是这样漫长,沉醉在阵阵梅香中的探梅人,凭倚着雕栏放眼探望,信手卷弄着低垂着的翠绿色的帷帘。上片至此而止,主要是侧重写景的幽深、人的安闲,为下片不平静心情的抒发埋下伏笔,达到以静衬动的效果;当然,如果说此处静中伏有波澜的活,便是“清昼永”中的“永”字撩起的。“永”是长的意思,人物感觉上的时间是长还是短,随人的心情而变:欢乐嫌短,愁苦恨长,这是人之常情。那么词中人“清昼永”之说,内里是否包含着几分惆怅。

  下片“坐上客来,尊中酒满”两句写的是良友相聚、举杯飞觞、开怀畅饮、纵歌抒怀的场面。“歌声共,水流云断”,充满诗兴豪情的文人雅士对酒自是高歌,面对着象征高雅气节又令人心神陶醉的梅花。于是,群情激动,纵情引吭,你唱我和,这歌声充塞天地、嘹亮悠扬,上遏白云、下断流水。该词至此,欢乐之情已达顶巅,激越的情绪随着歌声止歇渐渐平静下来,另一种心态便代之而起,词人的笔触也宕然转开,回到赏梅的现场“南枝可插,更须频剪”,然后便在“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的颇怀伤感的声中戛然止住。从字面意思看这几句是指点着眼前的梅树;那南边向阳枝头上的花儿令人喜爱,可以攀折供插,需趁着它方开未残,快多些采剪,或簪在鬓边,或插放几案,把梅的疏姿倩影和梅的寒香冷艳尽多的留在身边;千万不要等到花瓣残落、随风化泥的时刻再惆怅留连。弦外之音却是借物抒情,感伤光阴流逝,花开花落,容颜易老,聚少离多,人生得意与相聚之时需尽情欢畅,待到《梅花落》的曲调已经奏起,羌笛声声泣诉别离的时候,离愁别怨便会铺天盖地地袭来了。

参考资料:
1、 周笃文.李清照词鉴赏[M].山东:齐鲁书社出版社,1986
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
紫梅发初遍,黄鸟¹歌犹涩(sè)²
译文:紫色的早梅刚刚遍地开花,莺儿的歌声还不那么流利。
注释:¹黄鸟:鸟名。有两说。²涩:指声音不流利、圆润。
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
谁家折杨女,弄春¹如不及。
译文:折取杨柳枝的是谁家女儿,赏玩春光唯恐它匆匆流逝。
注释:¹弄春:谓在春日弄姿。”
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
爱水¹看妆坐,羞人²映花立
译文:喜爱澄波为临水看妆,见人含羞却倚花相映。
注释:¹爱水:爱惜水。²羞人:害羞,难为情。
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
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
译文:香粉气生怕被风吹散,绣衣裳也恐露水沾湿。
玉闺青门里,日落香车入。
玉闺(guī)¹青门²里,日落香车³入。
译文:侬家住长安的青门之中,黄昏时香车才缓缓归去。
注释:¹玉闺:闺房的美称。²青门:长安城东的霸城门,因东方为青帝,门涂青色,故名。³香车:用香木做的车。泛指华美的车或轿。
游衍益相思,含啼向彩帷。
游衍(yǎn)¹²相思,含啼³向彩帷
译文:那人游荡在外更添相思,含悲落泪走向独宿彩帷。
注释:¹游衍:尽情游乐,恣意游逛。²益:更加。³含啼:犹含悲。⁴彩帏:彩色的帐子。
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
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
译文:怀念你你就总是进入梦中,迟迟不归又令我心生疑惑。
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
不及红檐燕,双栖¹绿草时。
译文:叹不如红瓦屋檐下的燕子,在铺绿草的巢中日日双栖。
注释:¹双栖:飞禽雌雄共同栖止。

  这首闺怨诗描写贵族女子白天郊外游春、夜间独守空房的复杂心理。

  诗的开头,描绘出早春的美丽景象。“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紫梅刚刚开遍大地,黄莺的歌声才开始歌唱,休憩了一冬的嗓子,尚未划破那缕梗在喉间的生涩。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少妇,在万物复苏的早春中,出游弄春。“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那刚抽出嫩芽的拂柳,被她轻轻地扬起在那纤纤细手之中。春光与少女的青春丽容交相映衬,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她怕是爱那清澈荡漾的春水吧,静静地绕水而坐,望着水中那秀丽颀长的脸颊,婀娜的身姿,嘴角不禁暗自抿出一抹微笑,遂对镜而妆。却又羞于见人,于是,那曼妙的身姿,掩映在绚烂的花丛之中,一时间,尚分不清楚人面桃花,哪个更艳。这两句很细腻地表现出她顾影自怜的心理。“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置身于此番美妙的春色里,只怕那徐徐的春风吹散了她幽幽的清香呵,那花丛里晶莹透亮的露滴,弄湿了她新着的春装。这两句为以下的情绪由喜转悲作了铺垫。“玉闺”二句写主人公回房。一晃,日落了,这春意盎然的日子,时光总是那般易逝,乘着那装饰华美的车子,恋恋不舍地归至皇城东面的青门之中,那是她独身栖居的小天地。“游衍”四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复杂心情:本以为那盎然的春景,那外出游玩的乐趣,能驱走心底的那份惦念,谁知这“销愁更愁”的消遣,却更加勾起对丈夫的无限思念,春景甚美,然身边少了那个共赏美景的人,纵是再美的景致,在她的心里,都比不上他那一抹含情脉脉的眼神。这次第,怎生勾起了无限伤感之意,却只有暗自垂泪,手里的彩绢,都被那思念的泪珠湿润了。时常在睡梦中梦见那远方的身影,望见他那高大的身姿,闻见他那熟悉的气息,归来时天色已暗,恍惚间,恍若见到了那梦牵萦绕的身影。结句归为女子羡慕同栖双燕之乐。她望着那屋檐前双宿双飞的燕子,猛然慨叹,自己竟不如那檐前双栖的燕子,表现了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和期盼丈夫归来的情怀。

  这是一份孤独的美丽,亦是一份美丽的哀怨。在诗人的笔下,活脱脱的一位独居深闺的贵族少妇,承载着满心的思念之心,在这鸟语花香的季节里,更是衬托出她内心的复杂之境,那份哀思,那份幽怨,亦夹杂着几许无奈。怨,却怨不了谁,只是心底那汹涌的思念之情,却是怎么也无法排遣消散的。

  简单朴素的语言,却是那般深入到位地描绘出诗中女子复杂曲折的心理,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的笔法和细腻独到的心思。一字一句,虽是平淡,却都是精雕细琢,勾勒出无尽的意境的;二是诗中反衬手法的妙用,初春乍始的景色,亦引发出女子心底相思之情的萌动,她尽情的游乐,反却徒增相思之苦,末句那双宿双飞的燕子,更是反衬出少女内心的伤感。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8-20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炎光谢¹。过暮雨、芳尘轻洒²。乍(zhà)³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⁵遥挂。应是星娥(é)(jiē)久阻,叙旧约、飙(biāo)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gěng)银河高泻¹⁰
译文:夏天的暑气消退了,一阵黄昏雨过后,尘土一扫而空。刚结露的时候冷风清理了庭院。碧空如水,一弯新月,挂在远远的天空。可能是织女叹息久与丈夫分离,为赴约会,乘驾快速的风轮飞渡银河。放眼望去,高远的夜空缕缕彩云飘过银河。明亮的银河高悬若泻。
注释:¹炎光谢:谓暑气消退。谢,消歇。²“过暮雨”句:为“暮雨过、轻洒芳尘”之倒装,意谓暮雨过后,尘土为之一扫而空。芳尘,指尘土。³乍露:初次结露或接近结露的时候。⁴爽天如水:夜空像水一样清凉透明。爽天,清爽晴朗的天空。⁵玉钩:喻新月。⁶星娥:指织女。飚轮,即飙车,御风而行的车。⁷极目处: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⁸微云暗度:淡淡的云朵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移动。⁹耿耿:明亮的样子。¹⁰高泻:指银河高悬若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闲雅¹。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²,抬粉面、云鬟(huán)³相亚。钿合金钗(chāi)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译文:娴静幽静的夜空。要知道此情此景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闺楼上的秀女们在月光下望月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取巧艺。抬起粉面,云鬓低垂。猜一猜是谁在回廊的影下,交换信物,切切私语。愿天上人间、年年今日,都欢颜。
注释:¹闲雅:娴静幽雅。闲,通“娴”。²“运巧思”句:谓女子在彩楼上乞巧。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³云鬟:高耸的环形发髻。⁴相亚:相似。⁵钿合:亦作“钿盒”。镶嵌金、银、玉、贝的首饰盒子。

  这是一首咏七夕佳期的作品。作者一反以往七夕诗词的伤感情调,把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和人间李隆基杨玉环马嵬死别的动人故事,演绎、融汇为一个纯情浪漫、晶莹剔透的意境,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美好祝愿和热烈向往。全词语言通俗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情调闲雅欢娱,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上片着重写天上,开篇以细致轻便的笔调描绘出七夕清爽宜人的氛围,诱人进入浪漫的遐想界。首韵“炎光谢”,说明炎夏暑热已退,一开头即点出秋令。“炎光”谓骄阳,代指夏暑。先说初秋,再从入暮写起,导入七夕:阵黄昏过雨,轻洒芳尘,预示晚上将是气候宜人和夜空清朗了。“乍露冷风清庭户爽”,由气候带出场景。“庭户”是七夕乞巧的活动场所。古时人们于七夕佳期,往往庭前观望天上牛郎织女的相会。接下来一句“天如水、玉钩遥挂”意思是说:秋高气爽,碧天如水,一弯上弦新月,出现远远的天空,为牛郎织女的赴约创造了最适宜的条件。“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飚轮欲驾”,想象织女嗟叹久与丈夫分离,将赴佳期时心情急切,于是乘驾快速的风轮飞渡银河。织女本为星名,故称“星娥”。“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表现了人们盼望天上牛郎织女幸福地相会。他们凝视高远的夜空,缕缕彩云飘过银河,而银河耿耿发亮,牛郎织女终于欢聚,了却一年的相思之债。上片动静结合,虚实相间,从景物描写到幻想神游的推移中,寄寓了人们对爱情幸福的美好遐想。的场面,也无热闹浓烈的气氛,各家于庭户乞巧望月,显得闲静幽雅。这种闲雅的情趣之中自有很不寻常的深意。词人强调“须知此景,古今无价”,提醒人们珍惜佳期,从中足见柳永对七夕的特殊重视,反映了宋人的民俗观念。以下数句着重写民间七夕的活动,首先是乞巧。据古代岁时杂书和宋人笔记,所谓乞巧,是以特制的扁形七孔针和彩线,望月穿针,向织女乞取巧艺。这是妇女们的事。“楼上女”是说此女本居于楼上,穿针乞巧时才来到庭中的。所以接着说:“抬粉面”,加以“云鬟相亚”,写姑娘们虔诚地手执金针,仰望夜空,乌云般美丽的发鬟都向后低垂。“亚”通压,谓低垂之状。此句写得形神兼备,廖廖数语,姑娘们追求巧艺的热切与虔诚便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了。接下来的一句:“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写七夕的另一项重要活动,这既是词人浪漫的想象,也是历史的真实。自唐明皇与杨妃初次相见,“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长恨歌传》),他们“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也就传为情史佳话。唐宋时男女选择七夕定情,交换信物,夜半私语,可能也是民俗之一。作者将七夕民俗的望月穿针与定情私语绾合一起,毫无痕迹,充分表现了节序的特定内容。词的上片主要写天上的情景,下片则主要写人间的情景;结尾的“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既总结全词,又点明主题。它表达了词人对普天下有情人的美好祝愿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展示了作者热诚而广阔的胸怀。

  这首词,写天上是为了衬托人间,用典故是为了映衬现实,落脚点是人间的欢乐和世俗的幸福。作者把“天街夜色凉如水”的意象世界与“钿合金钗私语处”的心灵世界和谐地统一起来,描绘了一幅欢乐、祥和、幸福而又温馨的七夕夜色图,发出了珍惜良宵、莫负美景的呼唤。这呼唤,久远地回响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田。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335-33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