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窈窕家南国,可与副笄亲黍稷。
美人窈窕家南国,可与副笄亲黍稷。
平生寂莫凤将雏,惭愧木桃犹报璧。
平生寂莫凤将雏,惭愧木桃犹报璧。
石城三桨为谁催,万里清江凌不测。
石城三桨为谁催,万里清江凌不测。
王门酒肉傲胜诡,岂有邹阳仍下客。
王门酒肉傲胜诡,岂有邹阳仍下客。
危词欲洗大夫冤,千载独怀吾祖贤。
危词欲洗大夫冤,千载独怀吾祖贤。
不量腹小文籍博,颇似井蜺轻饮川。
不量腹小文籍博,颇似井蜺轻饮川。
丈夫趣舍无南北,情亲非为墙屋连。
丈夫趣舍无南北,情亲非为墙屋连。
子真正用卧谷口,乃有高名諠日边。
子真正用卧谷口,乃有高名諠日边。
胸中傀磊契何所,自笑柴愚得参鲁。
胸中傀磊契何所,自笑柴愚得参鲁。
借令好问忘足茧,狐腋岂堪黄犬补。
借令好问忘足茧,狐腋岂堪黄犬补。
吾身栎社真寄耳,趣取无用安足数。
吾身栎社真寄耳,趣取无用安足数。
无心俎几彘盘辱,拳曲不羞人厌睹。
无心俎几彘盘辱,拳曲不羞人厌睹。
土山出火石为融,羲和当午车隆隆。
土山出火石为融,羲和当午车隆隆。
通渠束带过者寡,乃独葛巾终日同。
通渠束带过者寡,乃独葛巾终日同。
倾囷倒廪用饷我,我为牙羽陈编锺。
倾囷倒廪用饷我,我为牙羽陈编锺。
蝉声入耳廪节改,别我整骖无愧容。
蝉声入耳廪节改,别我整骖无愧容。

zèngduànwànqǐng--cháozhī

měirényǎotiǎojiānánguóqīnshǔ

píngshēngfèngjiāngchúcánkuìtáoyóubào

shíchéngsānjiǎngwèishuícuīwànqīngjiānglíng

wángménjiǔròuàoshèngguǐyǒuzōuyángréngxià

wēiyuānqiānzài怀huáixián

liàngxiǎowénshìjǐngqīngyǐnchuān

zhàngshěnánběiqíngqīnfēiwèiqiánglián

zizhēnzhèngyòngkǒunǎiyǒugāomíngxuānbiān

xiōngzhōngguīlěisuǒxiàocháicān

jièlìnghǎowènwàngjiǎnkānhuángquǎn

shēnshèzhēněryòngānshù

xīnzhìpánquánxiūrényàn

shānchūhuǒshíwèiróngdāngchēlónglóng

tōngshùdàiguòzhěguǎnǎijīnzhōngtóng

qīngqūndàolǐnyòngxiǎngwèichénbiānzhōng

chánshēngěrlǐnjiégǎibiézhěngcānkuìróng

晁补之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8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
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
译文:军队向西开赴讨伐邪恶,风尘滚滚战争实在太多。
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
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ōu)¹
译文:我似乎听到了成都一带的父老,正在吟诵着舜帝的《南风》之歌。
注释:¹舜讴歌:出《孟子》。
天险终难立,柴门岂重过?
天险¹终难立,柴门²岂重过?
译文:云安天险终究难以立身,而况花溪边的柴门又岂可重过?
注释:¹天险:剑门。《易》:天险不可升也。²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代指贫寒之家;陋室。
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
朝朝巫峡水,远逗¹锦江波。
译文:朝朝暮暮的巫峡水啊,引我远思那锦江之波。
注释:¹逗:引。
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
万里险¹南宅,百花潭(tán)²北庄。
译文:万里桥西,百花潭北,那里有我亲手经营的草堂。
注释:¹万里险:成都历史上著名的古险。²百花潭:在四川成都市西郊。潭北有唐著名诗人杜甫的草堂。
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
层轩¹皆面水,老树饱经霜。
译文:高敞的轩廊都对着流水,苍老的树木饱经风霜。
注释:¹层轩:指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
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
雪岭界天¹白,锦城曛(xūn)²黄。
译文:西部的雪岭呈现出接天的白色,夕归中的锦城一片金黄。
注释:¹界天:接天。²曛日:指天色已晚。曛,日落时的余光。
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
惜哉形胜地¹,回首一茫茫²
译文:可惜那山川壮美的地方,回首遥望已然模糊渺茫。
注释:¹形胜地:山川壮美的地方。²茫茫:比喻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所谓“形胜地”,指的是“锦水居止”内外的形胜之地。就成都草堂本身的形胜看;它位置在“万里险西”与“百花潭北”之间,这一方面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万里之行,始于今日。”诸葛亮对费祎的送行辞似乎言犹在耳。另一方面勾起对民间习俗的雅兴,在四月十九日那天,成群的男女老少,来往于浣花溪边,尽情游宴。草堂的“柴门”前是不是停泊过东吴的客船,那“面水层轩”有没有反映着西山的雪影,看看那些“经霜老树”:童童青盖的“倚天柟树”、浓荫铺地的桤木、疏柯昂藏的苍松,等等,莫不洋溢着豪纵自然的风光和峻峭挺拔的气势。

  其实,对草堂形胜的描绘,杜甫写《怀锦水居止二首》之前,曾推出一个特写镜头,即《绝句三首》其二云: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王嗣奭说: “言草堂形胜,又思留住。”仇兆鳌亦说: “见成都形胜,而仍事游览也。”可见这块形胜之地,很值得“居止”。不过,在这诗里,王嗣奭也有未弄清之处: “但温江在成都西五十里,水槛亦不相及,不解所谓”(《杜臆》卷之六)。其所以“不解”,就在于他见木不见林,只看到草堂形胜,没有看到与之相连属的其他形胜之地。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杜甫具有“视通万里”的创作本领,善于在相距遥远的此岸与彼岸之间牵线搭险,塑造一个又一个的立体浮雕。这里,诗人巧妙地不仅把草堂形胜与成都形胜挂钩,同时又与蜀中一些形胜之地连在一起。水槛与温江相距不过“四五十里”,而“锦水居止”与之“相及”的就更加辽阔了: “西山白雪”与“锦城曛黄”遥遥相映, “巫峡水”与“锦江波”千里来相会。这是绝妙的蜀中形胜图。杜甫之所以念念不忘这些“形胜地”,其一的首二句揭示了严峻的重大因素。玄宗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后,唐代的历史由统一进入了分裂的时期。在这时期里,一些怀有野心的地方官吏,利用他们的地位,形成封建割据势力。这些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各种矛盾,带来了大大小小的战乱不息,使人民处于一场浩劫之中。蜀中也不例外。

  前人多认为:杜甫因崔旰乱蜀而怀思草堂。这是不错的。不过,倘若从诗中提到的“军旅”、“天险”、“雪岭”、“锦城曛黄”等句看,所谓“风尘战伐多”,显然不仅针对崔旰之乱而言,可以说此句概括了杜甫入蜀后所遭遇的各种战乱,似乎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实际。例如,宝应元年(762年)年诗人在成都草堂写道: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广德元年(765年)十月在阆州写道: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街唯见哭,城市不闻歌。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永泰元年(765年)在云安写道: “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射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尤其值得注意的,跟《怀锦水居止二首》同时同地所作的《将晓二首》其一云: “巴人常小梗,蜀使动无边。”《杜诗详注》引黄鹤说:“‘巴人常小梗’,谓上元间,剑南东川节度兵马使段子璋反,伏诛。宝应初剑南西山兵马使徐知道反,伏诛。明年剑南西山兵马使崔旰反,杀成都节度使郭英义。”所谓“常小梗”与“战伐多”,正是同一含义的不同说法。此外,“常小梗”的“梗”,还应包括吐蕃。据《唐书·郭正一传》:“高宗召群臣问所以制戎?正曰:‘吐蕃旷年梗寇,师数出;坐费粮赀。”梗寇指强悍的吐蕃,所以赵次公解释“天险”为“忧吐蜀能犯蜀之险也”,解释“雪岭”为“吐蕃中山”(《九家集注杜诗》)。它是有一定依据的。观此可知,那些形胜之地面临如此频繁的各种战乱,使诗人牵肠挂肚。 “雪岭白”和“锦城黄”在诗人心灵上投下浓重的阴影。

  杜甫对草堂有过多次的怀念。避乱梓州时,他深恐草堂遭到焚毁,焦虑着绿竹和小松难以成长;一旦战乱稍有平息,便在重返草堂途中,想象着如何过几天安定的生活。而这最后一次在云安的怀念,又比前几次的怀念内涵更加深刻得多;诗人似乎察觉到:日趋没落的唐帝国,对混乱的地方割据势力,已经难以控制了。蜀中“形胜地”无日不在战乱中受到严峻威胁。 “回首”固然“茫茫”,深重的灾难却依然蔓延。杜甫对草堂的怀念,不仅仅是对个人“居止”的依依眷恋,同时是对其他形胜之地的衷心爱护,这是诗人从另一角度来倾吐他一贯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思。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第399页
东风吹雨晚潮生,叠鼓催船镜里行。
东风吹雨晚潮生,叠鼓¹催船镜里行。
译文:东风吹来晚雨,江面上晚潮新涨;擂鼓起航,船只分波开浪,行驶在明镜一般的江面上。
注释:¹叠鼓:急促的鼓声,重沓的鼓声。
底事今年春涨小?去年曾与画桥平。
底事¹今年春涨²小?去年曾与画桥³平。
译文:为何知道今年的“春涨”比去年小,因为去年它们曾与画桥持平的。
注释:¹底事:何事,何原因。²春涨:春季的涨水。³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这是一首语言简单韵味亦不悠远的小诗,我们来看一下:

  “东风吹雨晚潮生,叠鼓催船镜里行。” 飒飒的东风,吹来晚雨,江面上,晚潮新涨,而我们的作者,不知什么缘故,却要在天将暮的时刻,坐船出行。古代船起航的时候,船工也就是水手都要擂鼓助威,以壮声色,这不就在一连串重沓、急促的鼓声中,作者乘坐的航船分波开浪,行驶在明镜一般的江面上。

  “底事今年春涨小?去年曾与画桥平。” 令人奇怪的是,站在船头看风景的作者,多少风光过眼,忽略不计,却偏偏注意上了今年的“春涨”,所谓“春涨”,就是春天的涨水,比如积雪融化,比如绵绵春雨——而且他不是一般性的注意到,而是精准的看到,今年的“春涨”却要比去年小,因为去年它们曾与画桥持平的,今年自然远低于画桥,而作者闹不清个中缘由,是故以“底事”这一设问性的词汇领起了后两句诗。 解读到这里,这首诗也就结束了,有什么很特殊的内涵吗?没有;有什么很悠远的余韵吗?也没有。那么它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呢?我个人以为,也许正体现在它的“无为而为”,作者不知何缘故有此一行,也许仅仅是坐船松散松散心情,因此行船当中,随便很普通的事情都可能引发他的极大兴趣,而他看到了,写下了,记入诗中,正可以体现天下万物莫不为诗材,有准备者随意点化,皆能使其散发韵味一二,纵不能成为经典,但忠实生活、写抒内心的目的却达到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首值得一读的小诗呢? 是为诗解。

参考资料:
1、 岁月如歌 . 原创 . 2021年2月18日

wǎncháo

fànchéng sòngdài 

dōngfēngchuīwǎncháoshēng diécuīchuánjìngxíng 
shìjīnniánchūnzhǎngxiǎo niáncénghuàqiáopíng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南山新长凤凰雏(chú)¹,眉目分明画不如。
译文:小外孙就像南山上新生的小凤凰一样,眉目清秀得比画上的还好看。
注释:¹凤凰雏:指幼小的凤凰。这里用来比喻作者的外孙。雏,指幼小的,多指鸟类。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年小¹²他爱梨栗(lì),长成须读五车(chē)³书。
译文:在他小时候时就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年纪大些的时候必须读很多的书。
注释:¹年小:年纪小。²从:放纵,放任。(通假字:通“纵”)。³五车:形容书之多,语出《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成语“学富五车”即源于此.

zèngwàisū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nánshānxīnzhǎngfènghuángchú méifēnmínghuà 
niánxiǎozòngài zhǎngchéngchēshū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绣衬¹芙蓉²一笑开,斜飞³宝鸭衬香腮(sāi)。眼波才动被人猜。
译文:贴花如绣的脸庞莞尔一笑,就像盛开的荷花。头上斜插的鸭形发饰就像真的要飞一样,衬托的脸颊更加美丽、更加生动。眼波流转,一下就让人猜到应是在思念着谁。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曲调轻松明快,是宋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牌名。¹绣衬:形容衬容姣美。²芙蓉:荷花,此处指衬容好看像荷花盛开了。³飞:《历代诗余》作“偎”。⁴宝鸭:鸭形发式,或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⁵香腮:唐代温庭筠有“鬓云欲度香腮雪。”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一衬¹风情²深有韵³,半笺(jiān)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译文: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只能用这半张素笺把幽怨和思恋寄给心上人。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注释:¹一衬:整个脸上。²风情:男女爱慕之情。³韵:味道。⁴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笺,纸,指信笺、诗笺。⁵幽怀:犹幽情,指隐秘的感情。⁶月移花影:这里指约会的时间,即月斜之际。

  此词写一位风韵秀彻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上阕主要描写女主人公的美丽的妆饰和容貌,下阕则深入剖析女主人公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词中采用了比拟、衬托、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明朗欢快。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前者以闺怨相思为主,后者则多表现出消极绝望的情绪来。但这首词与这两种风格都显然不同,应该属于词人最早一批描写纯真爱情的词作。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落到笔端,也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心思。

  “绣面芙蓉”与下面的“斜飞宝鸭”对举,应也指装饰物。当时的妇女多有向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有芙蓉。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情。本来芙蓉帖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这种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唯诗里最有体现,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等。发展到李清照手里,添上一层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种似真实幻、难以言说的美妙意境。再则,“秀面”“芙蓉”“笑”“开”两两相对,又暗含比喻意味,借芙蓉之开极有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开”之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少女的情窦初开,为全词统帅。

  “斜飞宝鸭衬香腮”,承接上句,继续写少女的美貌。她又贴花饰,又戴宝鸭,正是一个着意打扮的初恋少女。“眼波才动被人猜。”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么呢?显然是心上人。她偷偷喜欢上了一个人,可能有时想起,越想越高兴,表情不对,被人注意到了。于是她心里打起鼓来:“不会被别人发现了吧?他会怎么想?天啦,多羞人呀!”这种手法也见于唐诗,皇甫松《采莲子》中就有“遥被人知半日羞”。其实,别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她的异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过在她看来,这却很可能,特别是很难为情,这种狐疑更给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显生动。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把上下两阙的因果衔接和少女此时的心理展示了出来。前半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虽作定语,但关联词的意味还保留着,给人以一种“虽然一面……,但是半笺……”的感觉,这不得不说又是女性思维之巧。后半句什么意思呢?笺即是书信,显然是久不见面,才以书信传达爱意,娇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种小情愫,小埋怨(大家懂得……)。连起来是说,虽然我这么喜欢你,但你总也不来看我,只好以书寄怀。信上写的是什么呢?

  “月移花影约重来”这一句是说明月上移,花影摇动,到那时我们来幽会吧!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会的宝地,女主人公此语表现了其对未来的期待。

  综合全词来看,词人出色地发挥了女性思维的长处,在氛围、比拟、画面以及细节的捕捉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艺术天分。词中的女主人公,由于身处青春爱情之中,情绪难免波动,其性格也颇富变化。她倩然一笑,美丽活泼;眼波流转,细腻羞涩;凝视花月,苦苦思恋;写信抒怀,大胆追求。这些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动时复杂的心理。在封建家长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胆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寄寓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资料:
1、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111-112

huànshā··guīqíng--qīngzhào

xiùmiànróngxiàokāixiéfēibǎochènxiāngsāiyǎncáidòngbèiréncāi

miànfēngqíngshēnyǒuyùnbànjiānjiāohènyōu怀huáiyuèhuāyǐngyuēzhònglái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泥牛¹(biān)散六街尘,生菜²挑来叶叶春。
译文:泥牛被彩鞭打得粉碎,街上到处都是灰尘。吃着装满春饼、生菜的春盘,春暖花开,枝条上的片片树叶焕发着勃勃生机。
注释:¹泥牛: 是用泥土做的牛,或用竹木扎成牛的样子,外面用泥糊上。立春时,把这种泥牛搬运到繁华的闹市口,让人们用鞭子抽打泥牛,象征着春耕的起始。众人鞭打泥牛,越碎越好,尘土飞扬,弥漫六街。²生菜:唐宋时,立春之日有食春饼、生菜的风俗,春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称为春盘。诗中的生菜,代指春盘。有咬春、尝鲜、迎新的意思。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译文:冬天的积雪渐渐消融,微风徐徐吹来,已无冬日里刺骨的寒意,变得和软温柔。梅花也已经谢了,柳条开始长出了嫩芽。

  泥牛鞭散六街尘。“泥牛”即春牛,旧时打春仪式上所用的土牛。在立春前一日,用土、芦苇或纸做成,官府打春牛迎春,以催耕迎春,祈求丰收。“六街”指唐宋京都宫门外左右边各三条的中心大街,后来泛指京城的大街和闹市。立春日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在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有的是用棍子打,然后交给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牛”打得越碎越好。在诗中,我们的劳动人民硬是把一头庞大的“泥牛”抽打成了弥漫街道的尘土,可见他们对春天是如何的充满了期待啊。

  生菜挑来叶叶春。旧时习俗在立春日做春饼、生菜,称之为“春盘”。吃着美食,春暖花开,枝条上的片片树叶焕发着勃勃生机,春天真的来了,所以说“生菜挑来叶叶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春天来了,冰雪融化,风儿也不在夹杂着烈列寒气,而是变得温柔起来,“吹面不寒杨柳风”,

  梅花合让柳条新。合,应当,理所当然;让,谦让,闪避。古谚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说法,柳树是最早知道春天的,柳树也是属于春天的。“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属于已经过去的严冬,面对春天款款的脚步,梅花还是悄然避让,把这生机盎然的春天拱手让给绿意盈盈的柳树吧。鞭春:打掉身上懒惰,望来年勤奋努力。在祈福祭祀的活动完成后,迎春中的一项重要仪式——打春牛,就开始了。打春牛即鞭春,亦称“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将泥塑春牛打碎,这是农耕文明时代的遗风。“打春是春耕开始,打春把鞭打在牛身上、目的是打掉人身上的懒惰,望来年勤奋努力耕作,喜获丰收,这也是千百年来的习俗。”刘孝昌描述到,古时在司仪执事的主持下,知县率春官下属及乡绅人等,先围绕春牛一周,再由知县或春官执春鞭,猛抽春牛,边打边高声唱:“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二打春牛腰,风顺雨顺;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

  古时候劳动人民每到立春时节,就要举行“打春牛”习俗,又称为“鞭春”。所谓的“春牛”,又称“土牛”,也就是这首诗中的“泥牛”,是用土、芦苇或纸做成。在立春前一天,百姓设坛祭祀,抽着彩鞭赶着“春牛”回到县衙门,县衙设好酒水以作供奉。老百姓则牵着“春牛”载歌载舞,祈求丰收。立春日正午时分,县衙官员要手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牛”打得越碎越好,代表来年丰收。

chūn

wáng sòngdài 

niúbiānsànliùjiēchén shēngcàitiāoláichūn 
cóngxuěxiāofēngruǎn méihuāràngliǔtiáox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