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鬓春风,长歌罢、伤今感昨。春正好、瑶墀已叹,侍臣冥寞。牙帐尘昏余剑戟,翠帷月冷虚弦索。记往岁、龙坂误曾登,今飘泊。
贤人命,从来薄。流水意,知谁托。绕南枝身似,未眠飞鹊。射虎山边寻旧迹,骑鲸海上追前约。便江湖、与世永相忘,还堪乐。
华鬓春风,长歌罢、伤今感昨。春正好、瑶墀已叹,侍臣冥寞。牙帐尘昏余剑戟,翠帷月冷虚弦索。记往岁、龙坂误曾登,今飘泊。
贤人命,从来薄。流水意,知谁托。绕南枝身似,未眠飞鹊。射虎山边寻旧迹,骑鲸海上追前约。便江湖、与世永相忘,还堪乐。
晁补之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8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须知道、福因才折。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听谯鼓,二更彻。
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bǒ)¹,莫教磨涅(niè)²。失意每多如意少,终莫几人称屈。须知道、福因才折。独卧藜床³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听谯(qiáo),二更彻。
译文:什么事让你哽咽哭泣呢?纵然命运不济使你试而不第那又如何,不要自己折磨自己。人世间的事自古以来都是失意多于如意,更何况才气太高也。会使自己的福气受损,你独坐在高城上,仰望北斗七星,吹笛自乐,听更鼓报夜。
注释:¹簸弄:玩弄、播弄。²磨涅:磨砺浸染。比喻所经受之考验或外界之影响。³藜床:用莱草茎编织的床。⁴北斗:指北斗七星,莫代诗文中常以北斗喻指朝廷,故此处亦寓含不忘朝廷之意。⁵玉笛:笛之美称。⁶谯鼓:指谯楼上之鼓声。
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又萧寺,花如雪。
丈夫未肯因人热¹,且乘闲、五湖²料理³,扁(piān)舟一叶。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又萧寺,花如雪。
译文:大丈夫不要因为仕途不顺而急躁,不如索性学习范蠡泛游五湖,消闲隐居,怡然自得。纵然有像秋雨一般流不尽的眼泪,也应该洒向知己者。不要羡慕那些位列朝堂的人,京城里永远是这般熙熙攘攘的景象,人们忙着争名逐利,不如就让秋风把这京城的月亮吹凉,你且以达观处之吧。你所住的寺院中鲜花盛开,正如雪花般散落。
注释:¹热:热中、躁急之意。²五湖:后人以此为不贪官位,隐居自适之典。³料理:安排、安置。⁴秋霖:秋雨。⁵野田黄蝶:谓郊野田间黄蝶蹉跎(cuō tuō)蹁跹(piān xiān)之景,可引申为家园、知己。⁶承明班列:承明,承明庐,汉代侍臣值宿所居之屋,后为入朝、在朝为官之典。班列,位次,即朝班之位次。⁷萧寺:西溟居京时曾寓萧寺。

  上片直奔主题,劝慰好友不要哭泣,既然命途多舛,在科场上屡试不第,就任凭天意弄人吧,不要被这些琐事消磨了意志。接着,他又说古往今来,凡是有旷世之才的人多失意潦倒,是被过高的才华折损了福分。不如独自闲卧在莱草编成的床上高眠,抬头仰望天上的北斗七星,远离繁华热闹的都市,吹玉笛抒发自己心中的悲愁,劝慰对方莫赞叹“兰摧玉折”,以为才杰受屈。应针对应试落第事。

  下片紧承上文,词人继续安慰姜宸英,说大丈夫不要因为仕途不顺就焦躁急切,不要热衷于求取功名。谓大丈夫终不肯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不会依赖别人。今番求官不成,暂且也像范蠡一样,泛舟五湖,不也挺逍遥自在的吗?劝慰的话题,由身内的才性,转向身外的虚名。谓泪水就像秋日淫雨一样,挥之不尽,但这伤情之泪,必须洒向野田黄蝶,洒向真正的知己者。千万不要羡慕承明殿旁那长长的朝班的行列。马迹车尘,从来就忙个不停,万户捣衣,任凭西风吹冷长安的一片月色。这时候,清净的萧寺,更加是繁花如雪。劝慰对方“须不羡,承明班列”。不要羡慕在朝居官。说得很恳切,很直白,可能因对方功名心至死不变的缘故。末句即以景结情。“又萧寺,花如雪”,这是个静谧、深沉、幽丽而又带几分凄凉的艺术境界,同时又寓托着词人的生命追求。他以此慰勉两溟,同时也以此自慰。

  全词充满纳兰性德独抒性灵的劝慰之语,让人为之感动。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214页
2、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34页

jīn··wèi西míng--lánxìng

shìtiānyàndànyóutiāngōngnòngjiàonièshīměiduōshǎozhōngrénchēngzhīdàoyīncáizhéchuángkànběidòubèigāochéngchuīchéngxuètīngqiáoèrgèngchè

zhàngwèikěnyīnrénqiěchéngxiánliàobiǎnzhōulèishìqiūlínhuījǐnxiàngtiánhuángdiéxiànchéngmíngbānlièchēchénmángwèilerèn西fēngchuīlěngzhǎngānyuèyòuxiāohuāxuě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优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元帝¹后使²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³图召幸之。诸使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qiáng)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yān)(zhī)。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使第一,善应付,举止优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¹⁰其事,画工皆弃市¹¹,籍¹²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gōng)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译文:汉元帝后宫里的宫女已经够多了,不能经常见到,(元帝)就让画工画像,根据图象的面貌召见宠幸。所有宫女都贿赂画工,多的达十万贿钱,少的也有五万多。只有王嫱不肯行贿,因此就得不到皇帝的召见。匈奴来朝拜,想求得美人做王后。于是(元帝)查看画像,便让王昭君去匈奴。临去时召见她,长相是皇宫里最美的,而且擅长对答,举止沉静文雅。皇帝很后悔,但是名册已经定下来了。皇帝对外国注重信义,所以不再换人。就追究查明行贿画工的这件事,画工都被在市中斩首,抄没画工的家产,都有亿万巨额。画工有杜陵毛延寿,画人像,无论丑的美的老的少的,他都能画的跟真的一样;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一起画牛马飞鸟的各种姿势,画人物他们不如毛延寿,下杜阳望也擅长画人物画,尤其善于着色,樊育也善于着色,但他们一天被杀了,京城的画工因此而比较少了。
注释:¹元帝:指汉元帝。²后使:指后使美女。³案:通“按”,意思是按照。⁴幸:宠幸,指的帝王对后妃的宠爱。⁵赂:赠送财物。⁶不减:不少于。⁷阏氏:汉时匈奴单于之妻的称号,即匈奴皇后之号。⁸行:前行,这里指出嫁。⁹名籍:记名入册。¹⁰穷案:彻底追查。¹¹弃市:古时在闹市执行死刑,并把尸体暴露街头。¹²籍:登记,抄查没收。
本文选自《西京杂记》。作者葛洪,字稚川,东晋丹阳句容县人。文中通过封建帝王宫中生活的一个侧面,无情地揭露了汉元帝们的荒淫糜烂,醉生梦死。美丽正直的王嫱(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工,而未能得到皇帝的宠幸,最后落得远嫁匈奴的不幸下场;因此后人很多文学作品以“昭君出塞”为题材,替王昭君鸣不平,借以讽刺汉元帝,痛骂利欲熏心的画工毛延寿;表达了中华民间爱憎分明的纯朴民情风俗。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译文:一条龙背井离乡飞翔,行踪不定游遍了四面八方。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译文:五条蛇追随在左右,作为辅佐陪侍在它身旁。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
译文:有一天龙飞回到故乡,得到了安身立命的合适地方。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为蛇从之,得其露雨。
译文:四条蛇追随在左右,得到了龙的雨露滋养。
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一蛇羞之,桥¹死于中野。
译文:一条蛇羞于再与龙蛇相处,宁愿干死在荒凉的原野上。
注释:¹桥:《艺文类聚》作“槁”,是。

  全歌自始至终以“龙”比喻晋文公,以蛇比喻追随晋文公的臣子。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以龙飞天下,喻指晋文公前后十九年的流亡生活;以五蛇追随辅佐,喻指其追随者的情况。据《史记》,重耳流亡,足迹遍及于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其追随者中最著名的是赵衰、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等五位贤士,《左传》所述五人与此有出入。

  后六句为此歌的后一部分,说重耳返晋,即位后的事。歌中以龙施露雨于四蛇,喻指五贤士中四人得其封赏;羞于封赏而槁死于中野的“一蛇”,则是指介之推。按之《史记》与《左传》,介之推都不在五人之中;这是先秦系统的《龙蛇歌》与史书记载的一点重大差别。至于介之推“羞之”的原因,《左传》与《史记》中都是说得很清楚的。介之推认为,重耳之得以回国立为晋君,乃是天意,而赵衰、魏武子等人“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而竟获得封赏,这是“上(指晋文公)下(指赵衰等人)相蒙”,对于这样的君臣,是很难与他们和谐相处的。可见所谓“羞之”,也就是羞于与这些人为伍。故归隐绵山,至死不出。

  从自全名节、洁身自好的角度说,介之推确实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清高之士的一个典型。我国古代相传至今的寒食节——清明前一日禁火,有一种说法认为即是为纪念介之推被焚而设,足见介之推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至于文公的封赏,从历史记载看来,大体上是做到了论功行赏且是甚得民心的,故《史记》说:“晋人闻之,皆说(悦)。”介之推全盘否定文公的封赏,并由此而宁死也不愿为其效力,平心而论,其看法与做法都是过于偏激、并不可取的。

  这首《龙蛇歌》的特色是通篇用比。古代诗法“赋、比、兴”中的“比”,在近代修辞学中可以大别为“比喻”与“比拟”两大类。“比喻”,即打比方,以甲物比乙物;“比拟”,则是将物拟人(简称拟人)或将人拟物(简称拟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把红海棠花说成“红妆”(穿红衣服的女子),是拟人;“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白居易《女道士》),把肌肤白皙、穿着素净的女道士比成半峰白雪、一枝白莲,是拟物。《龙蛇歌》以龙蛇比君臣,也是属于拟物一类。“比拟”的写法较之直言的“赋”体,从消极一面说,可以避免过分的直露;从积极一面说,则是可以更加婉转曲达自己深刻的内心体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龙蛇歌》中的“拟物”,与一篇中部分采用拟物的手法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只是作为一种手法存在,而且已成了全篇的一种基本构思。因而,作品不仅在具体字句上具有比喻性,而且在全篇文意上具有象征性——在这看似新奇的童话般的动物世界里,真正在上演的乃是一幕幕风云变幻的人间的活剧。至于此诗的语言风格,与绝大多数早期古诗一样,显得相当平浅朴实;但由于所述内容关系到一个有名的君臣关系的故事,且延伸及于有关民情风俗的“寒食”节,所以虽只短短十句诗,仍是颇为耐读、颇让人寻味的。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963-964页
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
画君¹年少时,如今君已老。
译文:为你作画还是在你少年时期,现如今你已经老了。
注释:¹君:敬辞。称对方。
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¹好。
译文:如今重新认识了一些人,才明白旧友的情意有多好。
注释:¹旧时:过去的时候;从前;昔时。

cuīxīngzōngxiězhēnyǒng

wángwéi tángdài 

huàjūnniánshàoshí jīnjūnlǎo 
jīnshíxīnshírén zhījūnjiùshíhǎo 
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予记之,久辞而未获。
浔阳¹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²³记之,久辞而未获。
译文:浔阳的张来仪君用“静者居”给他的住处命名,曾经嘱咐我给他的静者居写一篇记,因我长时间推辞而没有得到。
注释:¹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²属:古同“嘱”,嘱咐,托付。³予:我。
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一日,与客往候¹之,入其室,竹树翳(yì)²深,庭户虚寂³,落然无嚣(xiāo)。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译文:一天,我和朋友前去看望他。进入他的静者居,青青翠竹深深掩映,庭院无人非常清静,静悄悄地没有喧嚣的声音。朋友赞叹说:“这个居所真美啊!让张君不经常在外活动,用来让自己快乐而成就这种安静的,不正是这个居所吗?”
注释:¹候:问候。²翳:遮蔽。³虚寂:清静;虚无寂静。⁴嚣声:喧闹声。
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lì)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qī)长林之下,干戈¹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²而行,块然³而坐,颠倒攫(jué),无异奔骛于埃壒(ài)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shū)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译文:我对朋友说:“你怎么说的这么偏激呢?现在有的人,身在空旷的山谷之中,住在幽深的树林之内,听不到兵器的声音,没有车马的痕迹,他的居所非常安静了。但心中却不忘追求功名和利禄的念头。对于穷困贫贱的忧虑,每每违背心中的理想,即使平静而镇定地前行,孤独地坐在那里,上下争夺,无异于奔忙追求于尘世,你说他是真的安静吗?还有的人,游走于大都市,在集市上建筑住宅,旁边有唱歌呼喊的吵闹之声,家门有拜访邀请之类的杂事,内心疲倦于应和酬答,身体劳累于迎来送往,他居住的地方不安静。却抱有谦让的思想,谨慎地对待进出和独处的事,虽然奔忙于人群中,但前进不急躁,不疏忽大意,看世上任意浪费财物,万事万物变化无常,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人和事,都像过眼云烟,淡泊处之,不为所动,你认为他真的不是静处的人吗?所以说,安静是和人有关系,而不是和居所有关系。人能够静心则到处都安静,这就是说居所安静不能给予人什么,而人的内心的安静也不依靠居所。虽然这样,也有依靠居所而使内心安静的,但不是这种说法。《传》说:‘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最宽广的住宅,就是仁。自己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仁”,主人恭敬地守护着它,至于看重它,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深邃沉静而不知其深浅,那么他是真正体查到了什么是静,所以说“仁者静”。张君的理想,大约就在于此,而借来命名他的居所,你难道没有思考这些吗?”
注释:¹干戈:兵器。²夷然:平静镇定的样子。³块然:安然。⁴攫攘:争夺。⁵奔骛:奔驰。⁶埃壒:尘土。⁷廉退:谦让。
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 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 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译文:朋友没有什么来回答的,张君站起身道谢说:“居所安静而内心不安静的,我明白他所警示的内容;居所不安静而内心安静的,我明白他勉励的道理。像你所说居所体现了仁,而内心安静,虽然不是我所能达到的,却愿意学习。你的话非常全面了,难道不足以来给我的居所做一篇记吗?请写下来。”
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¹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译文:只是我想要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姑且书写记下来,等待以后跟随张君追求安静。
注释:¹识:记。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