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笔多生习气牵,老来经呗亦随缘。
诗笔多生习气牵,老来经呗亦随缘。
何妨偶入东坡梦,未害闲依北固禅。
何妨偶入东坡梦,未害闲依北固禅。
万里波涛凭槛语,一山风雨并窗眠。
万里波涛凭槛语,一山风雨并窗眠。
未甘白首尘埃地,更约相逢二十年。
未甘白首尘埃地,更约相逢二十年。

tánxiùshībiéchuíèrshíniánérhòuxiānghuìjīnshānzuò--cháozhī

shīduōshēngqiānlǎoláijīngbeisuíyuán

fángǒudōngmèngwèihàixiánběichán

wàntāopíngkǎnshānfēngbìngchuāngmián

wèigānbáishǒuchénāigèngyuēxiāngféngèrshínián

晁补之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8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¹山有无。
译文:天空将降瑞雪,湖面上阴云密布;层叠的楼台与青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注释:惠勤、惠思:均为余杭人,善诗。¹明灭:依稀模糊,似有若无。忽隐忽现。形容楼台山峦。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¹
译文:我漫步山中,溪水清清,直见水底的石块,游鱼来往,历历可数;幽深的树林没个人迹,只听到鸟儿喧闹相呼。
注释:¹鸟相呼:一作“鸟自呼”,言鸟相和而鸣,如自呼名字。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腊日¹不归对妻孥(nú),名²寻道人³实自娱。
译文:今天是腊日,我不在家陪着妻子儿女,说是去寻访僧人,其实也为的是自乐自娱。
注释:¹腊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十二月一日,有的说是十二月八日。²名:名义上。³道人:有道之人,此指和尚。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¹前路盘纡。
译文:僧人的禅房坐落何处?喏,就在那宝云山前,小道狭窄,弯弯曲曲。
注释:¹宝云山:在西湖北面,有宝云寺。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孤山¹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译文:孤山独自耸立,有谁肯在这里结庐?只有僧人,道行深厚,与山相傍护。
注释:¹孤山:在杭州西湖。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pú)¹
译文:到了,那纸窗,那竹屋,幽深而又暖和,惠勤与惠思,裹着僧衣,正在蒲团上打坐。
注释:¹团蒲:即蒲团,和尚坐禅的用具。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bū)¹
译文:天寒路远,仆夫催着回家,告别时,还未到黄昏日暮。
注释:¹晡:申时,黄昏之前。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出山回望云木合¹,但见野鹘²盘浮图³
译文:出山回望山中景色,树木都笼罩着烟云,一片模糊;有一只野鹘,在佛塔上空盘旋回互。
注释:¹云木合,云和树迷蒙成为一片。²野鹘:属鸷鸟类,飞翔迅疾。³浮图:佛塔。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遽遽。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huǎng)¹如梦遽(jù)²
译文:这次出游虽然淡薄,但我心中充溢着快乐。回到家中,神思恍惚,真像是刚从梦中醒来,那山中状况还历历在目。
注释:¹恍:恍惚。²遽遽:惊动貌。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作诗火急追亡逋(bū)¹,清景一失后难摹。
译文:我急忙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恐怕稍有延迟,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再也难以描摹。
注释:¹亡逋:逃亡者。

  这首诗分入山和出山两个片断来写,而以访惠勤、惠思贯穿连缀。

  首起点出时间地点。二僧结庐孤山,孤山在西湖边,所以诗从西湖展开,说自己在一个昏沉欲雪的日子出行,见到西湖上空满积着阴云,低低地压着湖面,西湖边上的楼台与重重叠叠的青山,笼罩在烟雾之中,若有若有。这样,抓住气候特点,略加点染,展现了一幅光线黯淡的水墨图,朦朦胧胧。接着,诗人眼光从远处拉回,写近处山中,水流清浅,人迹不到,只有鸟儿啁哳宛啭。虽是近景,因为极静,又显出了山的幽深。同时水清、有人,又与节令、气候相关。

  以下诗入题,写访僧。先写未见僧人所居时,说明自己腊日不和妻子儿女团聚,特地入山访僧,是为了陶冶性情,自我娱乐。僧人住在山中,山路盘曲纡回,正是自己想去的地方。“纸窗”二句,写见到僧人所居后。僧人所居只是纸窗竹屋,僧人则拥褐而坐。轻轻点染,写出景物的幽旷与僧人淡泊的生活,揭示了僧人高尚的品藻;诗人访僧的经过,与僧人的交谈,就隐藏在会心之处,不写而写了出来;同时,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天寒”句起写回程。天寒路远,所以天未晚就回家。不说是自己要回去,而说是由于僮仆相催,又点出自己与二僧谈得很投机,依依不舍。出山一看,只见云木回合,野鹘盘旋在佛塔之上。云木合,说雪意更浓,垂暮光线更昏暗,树木隐在迷雾之中;野鹘盘空,又在迷离之中点染一二清晰之景,使画面饶有深趣。这一景色,与起首四句相呼应而不重复。

  结末四句,写到家后的感受。“欢有余”应接前“实自娱”而来,说明不虚此行,游之乐及游之情都表达了出来,自己的人生观及僧人的清净有为也得到了再次肯定。而火急作诗,更加深了自己的欢快感。“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不仅写了自己的心情,也是苏轼文学创作观形象的表达。苏轼作诗强调敏捷的观察力及翔实的表达能力,善于捕捉一瞬间的情感与景物,这首诗也正体现出他的创作特色,从各个角度描绘出景与情所具有的独特的诗情画意。

  此诗的用韵也显示了苏轼诗娴熟的技巧。诗除了少数几句隔句用韵外,通首一韵到底,音节畅美自然。清纪昀批说:“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妙,动合天然,不容凑拍,其源出于古乐府。”其中“孥”、“遽”等字都是险韵,尤为难得。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5-16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9-90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他乡逢七夕¹,旅馆益羁(jī)愁。
译文:身在他乡恰逢乞巧,看着所住途中旅店心中羁旅愁绪更甚。
注释:¹七夕:为七月见七,民间的乞巧节。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译文:远离故土,不见妻子月下穿针,心中空空只余孤寂,怀念家乡。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xù)¹见减热,新月始临秋。
译文:微风拂过带走盛夏的炎热,新月当空,初秋已快来临。
注释:¹绪风:微小的风。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谁忍窥(kuī)河汉¹,迢迢²问斗牛³
译文:是谁在忍着心中愁痛偷偷的看着银河?就是那遥远天际的牵牛星。
注释:¹河汉:为天上的银河。²迢迢:形容遥远的意思。³斗牛:星名。牵牛星。
在异地他乡适逢七夕佳节,更增加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可是远离家乡,看不见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对月怀人,诗人生起无限羁旅穷愁、去国怀乡之感。孟浩然诗歌大胆抒发个人的理想愿望,给开元诗风注入了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

xiāng--mènghàorán

xiāngféngguǎnchóu

jiàn穿chuānzhēnkōng怀huáiguólóu

fēngchūjiǎnxīnyuèshǐlínqiū

shuírěnkuīhàntiáotiáowèndòuniú

当年五陵下,结客占春游。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
当年五陵¹下,结客²占春游。红缨(yīng)翠带,谈笑跋(bá)³水西头。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
译文:遥想当年洛城风华日,春光姣好,总是与豪侠之客结伴游乐。穿着鲜艳的衣服,骑马谈笑一起游冶洛城水西。日落时候,他们头戴鲜花,郊游归来,经过桃叶渡时,酒楼里的美人上前留住了他们。美女为他们劝酒,开怀畅饮,摘掉帽子,醉卧酒楼。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又名《元会曲》《凯歌》等。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下片句, 皆四平韵。另有偷声、添字、减字者,皆为变体。淮阴:今江苏清江。靖康之变后,作者避地于此。¹五陵:本指西汉五帝的陵墓,在长安附近渭水北岸,居此者多豪门大户。此处借指自己年少时游乐之地。²结客:结交,豪侠之客。³跋马:指拨马。⁴桃叶:指桃叶渡,在今南京。此借指游冶之地。⁵小袖:指歌妓。⁶青楼:妓女之所居。
楚云惊,陇水散,两漂流。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
楚云惊,陇(lǒng)水散,两漂流。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长揖(yī)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¹
译文:楚地风云惊起,陇水飘散而去,两厢漂流。如今饱受憔悴之苦,没有地方可以让我排遣内心的忧愁。盼飞鸿可以传来远方人的消息,盼同一轮明月可以为远方人祝福。此时此刻,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和我一样,在为远别的情人而忧愁。泪眼所见,只有芳草连天,惹起人们无限的情思,而西州路却始终寻找不到。
注释:¹西州:东晋扬州刺史治所在金陵,因其府廨在台城之西,故称西州。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念亲人、怀恋故国的深情。上片追忆昔日春游之乐,放纵豪迈;下片诉说今日漂泊之苦,沉郁顿挫。全篇以乐衬哀,巧于关合,自然流畅,感人肺腑。

  起首两句追忆往昔,笔势不凡。五陵本是西汉前期五位皇帝的陵墓,地处渭水北岸,距都城长安不远;当初四周居住着许多豪门大户,子弟习尚奢纵。后代诗文遂引为典实。此词借“五陵”以指作者故乡名城洛阳,意点染奢华豪纵的气氛,以映衬风流少年的俊爽形象。《乐府诗集》有《结客少年场行》,题解引《乐府广题》云:“按结客少年场,言少年时结任侠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故作此曲也。”词中“结客”二字即从此出。此处虽借鉴古人,而自抒怀抱,自具面目。首两句定下基调,下文分三层写开。

  “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两句承前“结客”句来,写朋侪相与之欢,并骑驰纵之远,笔墨极简省,而郊次春游时那欢畅自恣的场面连同游人的神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是归途中的一个小插曲:薄暮时分,词人和他的友伴们头戴鲜花,打马朝城里走来,经过桃叶渡时,酒肆的美人上前相邀。句中“桃叶”是“桃叶渡”的省称,地处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畔,这里是借指游冶的场所。

  “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用倒装句式。“不管”的主语“小袖”置后,以突出人物。“不管”二字写出女子挽留之真诚与执着,是着力之笔,为下片抒写自己的恋情设下伏线。

  上片第一层极写其豪俊气概,第二层则表现其儿女柔情,亦豪旷,亦缠绵,一位风流少年的形象活脱脱如目前。

  “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二句又起一层,笔墨酣畅淋漓。上句之“春壶碧”,暗写红粉情意,有“吴姬压酒劝客尝”的意境。结句有力突现了词人自家醉卧青楼的形象:开怀豪饮,至酒酣耳热之际,竟至脱帽露顶,可见畅快之至,亦不羁之至了。到了此处,一天的游春之乐达到高潮,作者的豪兴也尽情写出。整个上片选取最能表现早年生活风貌的骤马游春一幕来叙说,笔调欢快明朗,化前人意境于不知不觉间,妙合无限。

  过片三句,词意陡转,由昔入今,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突如其来的家国变故。“楚云”诗词里常与女子相关,如张谓诗句:“红粉青娥映楚云”(《赠赵使君美人》)。“陇水散”用梁鼓角横吹曲《陇头流水歌》“陇头流水,流离四下”句意。《古今乐录》引《辛氏三秦记》曰:“陇渭西关,其陂九迥,上有清水,四注流下。”此中含隐着对那位青楼女的依依别情。语调沉重,悲思喷涌,“惊”、“散”二字带出作者受到震动、无限哀愁的神态,是很醒目的。

  以下两句,不假外物,直抒胸臆,充满哀极痛极的勃郁之气。“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这近乎绝望的哀号,情感特强,因为是紧接前面力度很高的三句而来,故没有直白浅露之感,是感情凝聚、充积以至于倾泻的自然过程。“何处”二字已见出愁怀难遣,欲告无人的苦楚。于是词人瞩目于“飞鸿旧月”。词人问道:飞鸿可捎来故人的音讯?明月曾是往日生活的见证人,如今可愿传去心中的思念?它们把人的心绪带向遥远的故国,又触发物是人非之慨。此刻,作者想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私情,他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同怀国破家亡之恨的大众。所以说,“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两句表明他多少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始终连接着民族的兴亡,面前经历的是一场悲剧。这样,词的意境有了拓展。

  结句收缩全篇的悲愁思绪,显出“无垂不缩”的功夫。“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西州,当是用羊昙事。《晋书。谢安传》载,羊昙为谢安所重,谢安扶病还都时曾过西州门,“安薨后,(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大醉,不觉至州门,痛哭而去。”词用此事,当有怀想谢安之类贤相、慨叹当世无人之意。南渡以来,朱敦儒无日不思念金人的统治下的故土,牵挂天各一方的亲朋。可是,泪眼所见,只有远接天际的芳草牵惹人的情思,而西州路遥不可接。这一结句亦景亦情,以沉痛之笔点活全篇,并使整体意境苍劲高起,读来似觉其千钧之力。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 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M].北京: 长征出版社,1999 ,695-696.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¹
译文:弯弯的月儿升起悬挂在凉州城头,皎洁的月光照亮整个凉州。
注释:¹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七里 一作:七城)
凉州七里¹十万家,胡人²半解³弹琵(pí)(pá)。(七里 一作:七城)
译文:凉州方圆七里住着数十万照家,这里的胡照半数懂得弹琵琶。
注释:¹里:一作“城”。²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³半解:半数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xiāo)¹兮夜漫漫²
译文:一首的琵琶曲令照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长夜漫漫。
注释:¹萧萧:象声词。此处形容风声。²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河西¹幕中多故人,故人²别来三五春。
译文: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年。
注释:¹河西:汉唐 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²故人:旧交;老友。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花门楼¹前见秋草,岂能贫贱²相看老。
译文: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
注释:¹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²贫贱:贫苦微贱。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¹须醉倒。
译文:照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斗酒照照必须痛饮醉倒。
注释:¹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馆,客舍。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此诗写作者赴北庭途经凉州在河西节度府作客,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同时写到了凉州的边境风格及民俗风情。全诗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迭字“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花门楼”在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10-611页

liángzhōuguǎnzhōngzhūpànguān

cénshēn tángdài 

wānwānyuèchūguàchéngtóu chéngtóuyuèchūzhàoliángzhōu 
liángzhōushíwànjiā rénbànjiětán  (zuò chéng )
chángkānduàn fēngxiāoxiāomànmàn 
西zhōngduōrén rénbiéláisānchūn 
huāménlóuqiánjiànqiūcǎo néngpínjiànxiāngkànlǎo 
shēngxiàonénghuí dǒujiǔxiāngféngzuìdǎo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长安一片月¹,万户²(dǎo)³声。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注释:¹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²万户:千家万户。³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秋风吹不尽¹,总是玉关²情。
译文: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注释:¹吹不尽:吹不散。²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何日平胡虏(lǔ)¹,良人²³远征。
译文: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注释:¹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²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³罢:结束。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

  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29-231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9-132
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338-341

 ·qiū

bái tángdài 

chángānpiànyuè wàndǎoshēng 
qiūfēngchuījìn zǒngshìguānqíng 
píng liángrényuǎnz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