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散玉珂微弄暖,梅含金粉巧矜新。
道人不管年光逝,贪作诗章等待人。
冰散玉珂微弄暖,梅含金粉巧矜新。
道人不管年光逝,贪作诗章等待人。
韩维

韩维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 8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gǔ)¹
译文:白天的县衙前地面干净,百姓正在此整理渔网。
注释:¹鱼罟:渔网。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译文:主人热情地将客人邀请至堤岸边赏景,小孩子在一旁围观,一只黄狗不知为何而狂叫。
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
鹧鸪惊鸣绕篱落¹,橘柚垂芳照窗户。
译文:鹧鸪鸟也因此被惊扰,绕着篱笆飞来飞去,处处鸟鸣犬欢,声声悦耳动听。家家户户窗外的橘柚吐芳,硕果累累。
注释:¹篱落:篱笆。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¹
译文:县衙前平地上野草丛生,很少有官吏出入,斜阳静静地照在县鼓上。
注释:¹县鼓:古代庙堂用的大鼓。

lóngyángxiàn--liú

xiànménbáichénbǎixìngxiànqiánwǎnzhǔrényǐndēng

xiǎoérzòngguānhuángquǎnzhèjīngmíngràoluòyòuchuífāngzhàochuāng

shāpíngcǎo绿jiànxiéyángzhàoxiàn

眉消睡黄。春凝泪妆。玉屏水暖微香。听蜂儿打窗。
眉消睡黄。春凝泪妆。玉屏(píng)¹水暖微香。听蜂儿打窗。
注释:¹玉屏:玉饰屏风。
筝尘半妆。绡痕半方。愁心欲诉垂杨。奈飞红正忙。
¹尘半妆。绡(xiāo)痕半方。愁心欲诉垂杨。奈飞红²正忙。
注释:¹筝:古乐器。²飞红:这里指落花。

  宋代周密的《四字令·拟花间》写出了闺中女子思人不见人的那份无可奈何的春愁。

  开篇以“眉消睡黄”来开头,描写了闺中女子的状态,其苦相思展露无疑,接着就是一句“春凝泪妆”,加重前一句的深意。“玉屏水暖”承接上一句的“春”字,写了屏风上面所绘之图。“水暖微香”则是通过“香”字侧面写主人。前三句以“静”为主,凸显闺房中的清净也透露出寂寞。第四句“听蜂儿打窗。”一个“打”字打破了这份清净,带着生机盎然,却又让人无法避开那份忧伤。

  “筝尘半妆。绡痕半方。”中的“半”字,意在缩减忧伤,“欲情故纵”般越是轻描淡写,却越从侧面加重了女子的感伤之情。无人排解愁绪,唯有门前杨柳可寄,奈何它也是自顾不暇的“忙”? 那个“奈”字是一种对自然的无奈,更是对自己现在的独守闺房,却又无法更改的现实展现。 “伊人浓妆待君王,渐宽衣带怨罗裳。”对现实的无奈,唯有以文字消减相思,以减少现实所带来的自我感伤。

越绝孤城千万峰,空斋不语坐高舂。
越绝¹孤城千万峰,空斋不语坐高舂(chōng)²
译文:地处越绝之境的柳州,只见山峰万千,连绵不断。我整日坐在空荡荡的书屋,沉默不语,愁绪难奈。
注释:¹越绝:越之绝境。²舂: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
印文¹生绿经旬²合,砚匣³留尘尽日封。
译文:那官印经久不用已生绿霉,砚盒也久不磨墨被尘土遮盖。
注释:¹印文:印泥。²经旬:指很长时间。旬,十日为一旬。³砚匣:放现台的匣子。⁴尽日:犹终日,整天。
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鰅鳙。
梅岭¹寒烟藏翡翠,桂江²秋水露鰅(yú)(yōng)³
译文:遥望韶州方面的梅岭,如藏在烟雾之中的翡翠,近看秋日的柳州河水,偶尔可见怪鱼鰅鳙浮上来。
注释:¹梅岭:即大度岭,在江西、广东两省边境。²桂江:西江支流。³鰅鳙:两种鱼,鰅一种表面有斑纹的鱼,鳙也称胖头鱼,都属鲶鱼的一种。
丈人本自忘机事,为想年来憔悴容。
丈人本自忘机¹事,为想²年来憔悴³容。
译文:老朋友啊,千万不要任性为人行事,而忘掉了机巧权变,想想我如此凄然寂寞,当以为戒。
注释:¹忘机:泯除机心,指一种消极无为,淡泊宁静的心境。²为想:可以想想。³憔悴:黄瘦,瘦损。

  首句点出贬地之远,正符合诗人初到柳州的心境。本以为在永州十年等待而来的诏返,可以让自己再展宏图,未想到反被迁往更加远离中原的南荒之地,所以“趣绝”、“孤城”、“千万峰”,组合成叠相交加的荒远、隔高的空间意象,反映了他最直觉最敏锐的心理感受,处于这样的荒山远岭中,即使身为地方刺史,也如同被抛弃,于是,其寂寞之情随笔福来:“空斋不语坐高舂”,一“空”、一“不语”,直陈孤独之况。接下来写官事冷清、环境险恶,进一步铺叙其寂寞、忧恐之情。在荒州为官,穷极无聊,印不用而生绿、砚长不磨而生尘,已见常寂难耐,而环顾山水,又常有异鸟、怪物出没在视野里,其忧惧之情可以想像。最后两句寄塑对方,希望得到关心理解,诗人意谓:“丈人您是个清心寡欲的高士,可我不若您之机事尽忘,优游自适,您大概会想到我这个远谪绝域之人一年来憔悴成什么样子了吧。”言外极其孤独,极其苍凉。

  柳宗元七律大多作于柳州,虽不多,但情感皆哀而酸楚,艺术亦精绝工致。此诗起句引出寂寞之情,中间展开具体景况铺写,结句画龙点晴,以“憔悴容”回照全篇,结构可谓浑然。

参考资料:
1、 尚永亮 编选.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75-76

liǔzhōuzhàngrénzhōusháozhōu--liǔzōngyuán

yuèjuéchéngqiānwànfēngkōngzhāizuògāochōng

yìnwénshēng绿jīngxúnyànxiáliúchénjǐnfēng

méilǐnghányāncángfěicuìguìjiāngqiūshuǐyōng

zhàngrénběnwàngshìwèixiǎngniánláiqiáocuìróng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yǐng)¹,故其地之民良一人良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²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³!”外方人曰:“尔垒(lěi)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译文:南岐这个地方在四川的山谷中,这里的水甘甜却水质不好,凡饮用它的人都会患上颈瘤病,所以这里的居民都没有不得颈瘤病的。 当看到有外地人来,就有一群小孩妇女围观取笑他,说:“外地人的脖子好奇怪,(脖子)细小一点也不像我们。” 外地人说:“你们在脖子那肿大是得了病,你不去寻找药来祛除你的病,反而认为我的脖子是细小的呢?”取笑他的人说:“我们乡里的人都是这样的,不用去治的!”最终没有谁知道自己是丑的。
注释:¹瘿: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²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³焦而不吾类:(脖子)细小一点也不像我们。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类,类似。⁴垒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¹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去世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史记》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¹善养老,盍(hé)²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³,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shì)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cú)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译文: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