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彻晚阴晴,两岸新芜一棹横。去我青山如避俗,向人黄柳欲倾城。
东风吹彻晚阴晴,两岸新芜一棹横。去我青山如避俗,向人黄柳欲倾城。
潮回海口盐船上,春入淮南米价生。二十四桥渔唱遍,嫦娥应识古今情。
潮回海口盐船上,春入淮南米价生。二十四桥渔唱遍,嫦娥应识古今情。
程敏政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1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万里流沙道,西征过北门。
万里流沙¹道,西征过北门。
译文:走上那万里迢迢的沙漠之路,西行的人们都要经过这座城门。
注释:东楼:在秦州城。¹流沙:沙漠。指吐蕃所居之地。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¹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²
译文:一次次的出征啊,只是增添着新死者的尸骨,却不见旧死者返回灵魂。
注释:¹但:只。²征魂:指出征战士的灵魂。
楼角临风迥,城阴带水昏。
楼角临风迥(jiǒng)¹,城阴带水昏²
译文:楼的檐角凌风翘起,多么高寒;城的阴面靠近渭水,一片昏暗。
注释:¹临风迥:高高地迎风凌空而起。²昏:昏暗。
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
传声¹看驿使²,送节³向河源。
译文:城门下又有驿使喧呼而过,该是西行远途与吐蕃和谈。
注释:¹声:这里指驿使的传呼声。²驿使:信使,出往外域的使节。³节:使节。

  “万里流沙道,西征过北门。”首联这两句写东楼的位置,是全诗关键所在。正因为西行去万里流沙道者必须经过此门,所以东楼这一普通建筑,才与历史、现实、战争、使节联系在一起。诗人登楼远视俯瞰,战士们从东楼出发踏上征途,路途遥远而艰辛,也反映了战争的艰苦。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颔联这两句写战争、写过去。 “新战骨”说“但添”,“旧征魂”说“不返”,可见将士有去无回,而且即使死了也于事无补。此二句写得十分悲惨。多年的征战,使得无数将士献身沙场,横尸荒野,何曾见到他们魂返故园?而今战场又添新战骨,更叫人感到凄凉冷落。这两句烘托出战争的残酷至极,表明了诗人对出征在外的战士的担忧和对战争的不满和愤慨。

  颈联承接首联仍然写楼,不同的是首联只写了东楼的位置,描绘的是远景,这两句却写到了东楼的本身,描绘的是近景。“楼角临风迥”,这句写“楼角”,高昂凌风,是多么的高寒;“城阴带水昏”,这句写“城阴”,城的阴面靠近渭水,低下阴森,一片昏暗,两者构成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让人感觉战乱的凄惨。这两句描写在沧桑变幻城头依旧的背后,令人觉得这座东楼既是历史的见证,照应了颔联对战争的感慨,又是生死莫测的不幸之门,从而引起了尾联——使节出国和谈,但是战争的最终结果却是不能预料。

  “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尾联承接颈联,再写人事。前两句写的是历史上的战争,这两句写的是现实的使节;前两句虚摹,这两句实写。这几句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过去的将士多半是有去无回,而现在的使节频繁派出,对即将爆发的战争依旧没有遏制作用,不久以后仍将有大批将士如往日一样,去作战送死,表现了战争的无情。

  这首诗是杜甫的后期作品,诗人按照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描绘了在秦州城东楼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对将士的担忧之情。

参考资料:
1、 李济阻 王德全 刘秉臣.《杜甫陇右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03月第1版:158-159

dōnglóu--

wànliúshādào西zhēngguòběimén

dàntiānxīnzhànfǎnjiùzhēnghún

lóujiǎolínfēngjiǒngchéngyīndàishuǐhūn

chuánshēngkàn驿使shǐsòngjiéxiàngyuán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¹(tiáo)(dì)²。惊塞雁,起城乌³,画屏金鹧(zhè)(gū)
译文: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外传来连绵不绝的更漏声。这声音惊起了塞外大雁,在那城头上宿眠的乌鸦也苏醒,就连那画屏的的金鹧鸪好像也被惊醒。
注释:¹漏声:指报更报点之声。²迢递:遥远。塞雁:北雁,春来北飞。³城乌:城头上的乌鸦。⁴画屏:有图饰品的屏风,为女主人公居室中的摆设。⁵金鹧鸪:金线绣成的鹧鸪,可能绣在屏风上,也可能是绣在衣服上的。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香雾薄¹,透帘幕,惆(chóu)(chàng)²谢家池阁³。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译文:薄薄的香雾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
注释:¹薄:通“迫”,逼来。²惆怅:失意、烦恼。³谢家池阁:豪华的宅院,这星即指女主人公的住处。谢氏为南朝望族,居处多有池阁之胜。后来便成为一共名。韦庄归国遥词中有“日落谢家池阁”句。⁴红烛背:背向红烛;一说以物遮住红烛,使其光线不向人直射。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恋。

  上片写室外之景。首三句描写春雨绵绵洒在柳丝上,洒在花木丛中的情形。独处空闺的人是敏感的。外界的事物很容易触动其心绪,何况是在万籁俱寂的春夜。因此,当她听到从花木上掉下来的雨滴之声,犹误以为是远方传来的计时漏声。可以想象,思妇由于对远人的眷念时刻萦系在心,无法释然。故而心绪不宁,度日如年。那雨滴之声就像是放大了的漏声,对她来讲就格外地刺耳。柳丝、春雨等本是浓丽之景。但在这里只是用来暗示思妇凄凉的心境,增强对比的效果。“惊塞雁”三句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这种心理感觉。人忍受不了这夜雨之声的侵扰,那么物又如何呢。在思妇的想象中,即使征塞之大雁,宿城之乌鸦,甚至是画屏上之鹧递也必定会闻声而惊起,不安地抖动其翅翼。这几句是移情于物的写法,以惊飞的鸟来暗示思妇不安的心情。“画屏金鹧递”乍一看似突亍铿由室外移至室内,由听觉变成了视觉。其实,描写静止的鹧递慢慢变得灵动起来,这种错觉正好衬出思妇胸中难言之痛苦。

  下片描写思妇所居之室内情形。在兰室之内,炉香即将燃尽.香雾渐渐消散,但却依然能透过层层的帷帐。在这样精致雅洁的环境里,思妇的心态却只能以“惆怅”两字来概括,可见其凄苦。这里“谢家池阁”泛指思妇居处。由于这些华堂美室曾经是思妇与离人共同欢乐的地方。现今独自居住,物是人非,故其心理感觉就迥然不同。“红烛背”三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在这孤寐无伴的夜晚。百无聊赖的环境下思妇之情状。如何才能排遣心中绵绵不绝的离情,如何才能寻觅离人的踪影。只有吹熄红烛,放下帐帷,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扰,进入梦乡。然而“梦长君不知”,这又是一种多么可悲可叹的情景。

  全词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思妇寂寞凄凉的心理状态,深沉细腻的感情世界,几乎都是从具体的物象中反映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 .《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24 .

gēnglòu ·liǔcháng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liǔcháng chūn huāwàilòushēngtiáo jīngsàiyàn chéng huàpíngjīnzhè 
xiāng tòulián chóuchàngxièjiāchí hóngzhúbèi xiùliánchuí mèngchángjūnzhī 
积阴为患恐沉绵,革去方惊造化权。
积阴为患恐沉绵,革去方惊造化权。
译文:担心久久不停的阴雨造成灾祸,阴雨过去,人们才对造化的力量之大发出惊叹。
注释:霁:雨过天晴。
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
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
译文:天空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人们见到了日月。大地把浓浓的秀色赋予了山川。
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干果味全。
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bó)¹初干果味全。
译文:路上的泥泞慢慢减少,车来车往。林中草木交错丛生,这个季节里应该有的野果样样齐全。
注释:¹林薄:交错丛生的草木。
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
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¹更油然²
译文:寄语天空中的残云:你要知足啊,不要因为依靠着银河里的流水再来沛然作雨。
注释:¹河汉:银河。²油然:自然而然。

  久雨初霁之类,本是人们咏熟了的应时写景诗题,但到了李觏笔下,却能振聋发聩,刻意创奇,兼有古硬清新之美。

  诗人抓住了人们苦于久雨、亟盼新晴的特定心理,深入体察,表现出新的境界。先写积阴为患,阴雨不断,使人唯恐沉绵阴雨不可摆脱,以点出题面的“苦”,为下句的“惊”蓄势。苦雨一朝散去,令人喜出望外,使人们感到惊讶,大自然挥手之际便可以雨去晴来。积患既除,人们感到耳目一新,轻松愉快,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下一联“天放旧光还日月,地造浓秀与山川”,就接写造化之功:这里不说日月重光,而说把旧光还给了日月;不说山川增秀,而说造浓秀付给了山川。这种拟人写法,把天地造化写活了。此联虎虎有生气,“皮毛落尽,精神独存”(《宋诗钞序》语)。接着一联,具体写景,转向精细入微的刻画,诗人敏锐的观察和独到的感受,主要体现在初霁时的景象转换和感觉变化。车声、果味,一为听觉,一为味觉,再加上上联的光影色彩,使初霁的境界全出。人们欣悦之情不言而喻。而最后一联,却又峰回路转,再出一层意思:“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诗人从人的心情说,苦雨太久,心有余悸,担心新晴不老,旧雨重来,因此寄语残云:该知足一点了,可别靠着天上河汉的水势,再来油然兴云、沛然作雨,破坏这美好的晴光。这一结束,语重心长,深得抑扬顿挫之妙。

  这首诗在炼字上很见功夫。沈德潜《说诗晬语》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近人挟以斗胜者,难字而已。”这首诗中的“活”、“全”等字,虽然平常朴素,但却十分精彩。“车声活”的“活”字,圆转流利,表达出一种愉快感,它与原先车轮在泥泞中带水拖泥的咿呀之声,形成对照。“林薄初干”(林薄,指茂密的丛林草木),叶上初阳消宿雨,果味尝来,很是鲜美,着一“全”字,不坐实,不说死,但用来恰到好处。像这样的炼字法,很值得玩味。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0-161页

chū--gòu

yīnwèihuànkǒngchénmiánfāngjīngzàohuàquán

tiānfàngjiùguāngháiyuèjiāngnóngxiùshānchuān

jiànshǎochēshēnghuólínbáochūgànguǒwèiquán

cányúnhǎozhīhàngèngyóurán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sì)¹(tiě)²孔阜(fù)³,六辔(pèi)在手。从之媚子,从从于狩
译文:四匹黑骏马并排嘶鸣高昂,秦公娴熟地收放六条丝缰。那些最得宠信的臣仆卫队,跟随他们的君王狩猎围场。
注释:¹驷:四马。²驖:毛色似铁的好马。³阜:肥硕。⁴辔:马缰。四马应有八条缰绳,由于中间两匹马的内侧两条辔绳系在御者前面的车杠上,所以只有六辔在手。⁵媚子:亲信、宠爱的人。⁶狩:冬猎。古代帝王打猎,四季各有专称。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¹²辰牡,辰³孔硕。从曰左之,舍则获。
译文:围场小吏放出应时的公鹿,只见鹿群是那样肥大美好。秦公兴奋地呼喊左转包抄,他搭弓放箭猎物应弦而倒!
注释:¹奉:猎人驱赶野兽以供射猎。²时:“是”的假借,这个。³辰:母鹿。⁴牡:从兽,古代祭祀皆用从兽。⁵硕:肥大。⁶左之:从左面射它。⁷舍:放、发。⁸拔:箭的尾部。放开箭的尾部,箭即被弓弦弹出。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游于北园¹,四马既闲²。輶(yóu)³车鸾(biāo),载猃(xiǎn)歇骄
译文:打猎尽兴后拐到北园游玩,那四匹马儿此刻尽享悠闲。车儿轻轻转啊鸾铃叮当响,车里载着有功劳的小猎犬。
注释:¹北园:秦君狩猎憩息的园囿。²闲:通娴,熟练。³輶:用于驱赶堵截野兽的轻便车。⁴鸾:通“銮”,铃。⁵镳:马衔铁。⁶猃:长嘴的猎狗。⁷歇骄:短嘴的猎狗。

  古代帝王狩猎场面极其宏伟,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都极尽铺叙描摹之能事,对此作了生动反映。从扬雄《长杨赋》中“今年猎长杨,……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嵎”也可窥见其规模之一斑。而《秦风·驷驖》之妙却全在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仅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即已写尽狩猎全过程,却同样使人觉得威武雄壮,韵味无穷。

  首章写将猎。取景从四匹高头大马切入,严整肃穆,蓄势待发,充满凝重的力度感。四马端端正正站着,只待一声令下,便拔蹄飞驰。镜头接着由马转移至控制着六根马缰绳的人。“六辔在手”,显得那样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充满自信。这是赶车人,也即下句所谓的“媚子”之一,即秦襄公的宠臣。他还不是主角,只是“从公于狩”的一个陪衬。真正发号施令的是秦襄公。他带领一大批“媚子”,大规模出猎。此章虽只撷取一辆狩猎车的情景,而声势浩大又纪律严明的场面已可联想得之。驭马与驭天下,其理一贯,如后世白居易《授韦贯之工部尚书制》所云:“善御者,齐六辔;善理者,正六官。”所以此章通过层层反衬,暗写秦襄公治军治国有方。

  次章写正猎。管山林苑囿的狩猎官,接到开猎的命令后,急忙打开牢圈樊笼,将一群群养得肥肥的专供王家狩猎作靶子用的时令兽驱出,于是乎轰轰烈烈的围猎场面就自然映现在读者脑海。这虽然只是个铺垫,但角度很巧妙,令人从被猎对象想像狩猎盛况,避实就虚,别具一格。至于为什么单单驱出“牡”兽,那是因为当时祭祀用的牺牲以牡为贵,不用牝兽。在纷纭的围场中,诗作的镜头紧紧跟随着秦襄公,只见他吆喝一声:“射左边的那一只!”果然那肥兽应弦而倒。这足见秦襄公武艺不俗。当然,他狩猎的对象只是驯养的野兽,这与《郑风·大叔于田》中“襢裼暴虎”(赤膊空拳打老虎)的公子相比,不免有点虚浮和滑稽。但以王侯之尊,让他真正到深山老林与虎豹猛兽直接较量,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此诗的描写非常切合主人公的身份地位。诗只举秦襄公一隅,可谓抓住了牛鼻子,其余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自行想像补充。对于秦襄公,也只是摄取了一个刹那间的特写镜头,而略去其他枝节,叙事中有描写,笔法老练简洁。

  末章写猎后。猎后情景可写的很多,如猎物的丰盛,猎者的欣悦等,但都未免落入寻常窠臼。此诗的猎后视角独特,大有王者风范。诗写猎后即游于“北园”,按常理推测那北园与猎场应该是相通连同在一区的,并非要绕道另去一处游息。故首句既是场景的转换,突出了王家苑囿之广大,也是氛围的转折,由张而弛。一个“游”字意脉直贯篇末。前“狩”后“游”,互为补充,整个过程相当完整。次句又着眼于“驷驖”,与首章相呼应,而神态则迥异,此处的驷驖不再是筋脉怒张,高度紧张,而是马蹄得得,轻松悠闲。一个“闲”字语意双关,马是如此,人也如此。后两句又对“闲”字着意渲染。輶车是一种轻便车。《周礼·校人》:“田猎则帅驱逆之车。”驱逆之车即是輶车,其作用在于围驱猎物,供猎者缩小包围。猎后的輶车已不用急驶飞赶,因而马嚼上铃儿叮当,声韵悠扬,从听觉上给人悠闲愉悦之感。最妙的是末句的特写,那些猎时奋勇追捕猎物的各种猎狗都乘在輶车上休其足力。这一宠物受宠的镜头很有情趣,也很耐人寻绎,将先前的紧张与现时的休闲形成鲜明对照,使末章的“闲”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叙事取景高度浓缩,突出典型场景和人物,抓住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和细节,因而虽只窥豹一斑,却能使人想见全豹,其艺术概括力很值得借鉴。《诗经》中写狩猎的名篇有二,即《郑风·大叔于田》与此篇,前者反复铺张,以繁见长,后者精要简约,以简著称,而这恰恰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两大传统手法。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42-245

tiě

shījīng·guófēng·qínfēng xiānqín 

tiěkǒng liùpèizàishǒu gōngzhīmèi cónggōngshòu 
fèngshíchén chénkǒngshuò gōngyuēzuǒzhī shěhuò 
yóuběiyuán xián yóuchēluánbiāo zǎixiǎnxiējiāo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餐霞¹卧旧壑(hè),散发²谢远游。
译文:远游归来,回到故山,散发卧壑吞食霞气。
注释:¹餐霞:指不入仕且与世俗不合之人。²散发:乱发纷披。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译文:山里寒蝉在枯桑枝上号叫,这才知道已经是秋天了。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shuò)雁别海号¹,越燕辞江楼²
译文:北方的大雁告别了海滨,南方的燕子辞别了江楼,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
注释:¹朔雁句:朔,刘本、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残卷作鸿。海号,海边。²越燕句:王本注:“越燕,今之紫燕。”句亦含悲。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sà)飒风卷沙,茫茫雾萦(yíng)洲。
译文:飒飒秋风卷起沙瀑,苍苍茫茫的沙雾笼罩江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译文:黄云漫天,暮色苍莽,江中白水扬起寒流。
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恻怆(chuàng)心自悲,潺湲¹泪难收。
译文:心中恻怆之情油然而生,泪水如涌泉潺湲不尽。
注释:¹潺湲:《楚辞·九歌·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王逸注:“潺湲,流貌 。”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héng)兰方萧瑟¹,长叹令人愁。
译文:山里蘅草兰花已经萧瑟凋零,为此长叹不已,令人哀愁不尽。
注释:¹蘅兰句:蘅,杜蘅。
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产生的悲秋情绪。全诗的大意是:我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卧于旧壑,因病在床乱发纷披再也不能远足行游。听到山蝉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时秋。此时北方的鸿雁应是离开了海滨,南方的紫燕也该辞别了江楼。萧萧秋风卷起了尘沙,茫茫云雾萦绕着江洲。天边黄云结成了暮霭,河中的白水扬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凄怆悲伤,泪流不住难以止收。蘅兰君子正在凋残,只令人以长叹表露哀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