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花落纸照兵帷,山色随人到县墀。官事纷纭谈笑办,民情深隐揣摩知。
墨花落纸照兵帷,山色随人到县墀。官事纷纭谈笑办,民情深隐揣摩知。
竹君笑我食无肉,松子坠衣行有诗。府帖徵求如雨密,军需田赋不愆期。
竹君笑我食无肉,松子坠衣行有诗。府帖徵求如雨密,军需田赋不愆期。

guānshěmán--táoān

huāluòzhǐzhàobīngwéishānsuíréndàoxiànchíguānshìfēnyúntánxiàobànmínqíngshēnyǐnchuāizhī

zhújūnxiàoshíròusōngzizhuìxíngyǒushītiēzhēngqiújūntiánqiān

陶安

陶安

(1315—1371)明太平府当涂人,字主敬。元顺帝至正四年举人。授明道书院山长,避乱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参幕府,任左司员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诰兼修国史,寻出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卒官。有《陶学士集》。 ▶ 60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微风惊暮坐,临牖(yǒu)¹思悠哉。
译文:傍晚独坐被微风的响声惊动,临窗冥想思绪悠然远飘天外。
注释:¹临牖:靠近窗户。牖,窗户。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¹来。
译文:微风吹开院门又吹动了竹丛,让人怀疑是旧日的朋友到来。
注释:¹故人:旧交;老友。《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时滴枝上露,稍沾¹阶下苔(tái)²
译文: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因风滴落,渐渐润泽了阶下暗生的青苔。
注释:¹沾:一作“沿”。²苔:苔藓。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何当¹一入幌(huǎng)²,为拂绿琴埃³
译文:风什么时候能掀开窗帘进屋,为我拭去绿琴上久积的尘埃。
注释:¹何当:犹何日,何时。《玉台新咏·古绝句一》:“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²幌:幔帐,窗帘。³“为拂”句: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绿琴,绿绮琴之省称,泛指琴。南朝齐谢朓《曲池之水》诗:“鸟去能传响,见我绿琴中。”

  诗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风,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思恋的比兴之物,“时因北风,复惠德音”表现了对故友的怀念,“故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又为对故园的思恋。又,风又常用以象征美好、高尚。孟子云:“君子之德,风也。”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此诗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

  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巧妙,比喻维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或直接写风的动,或因风而动,如:惊、思、开、动、疑、滴、沾、入、拂。但又都是以“寄(思)”为暗线的,如影之随形,紧紧相连。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此诗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00-701页

zhúchuāngwénfēngmiáokōngshǔ

 tángdài 

wēifēngjīngzuò línyǒuyōuzāi 
kāiméndòngzhú shìrénlái 
shízhīshàng shāozhānjiēxiàtái 
dānghuǎng wèi绿qínāi 
今年元夕。探尽江梅,都无消息。草市梢头,柳庄深处,雪花如席。一尊邻里相过,也随分、移时换节。玉辇端门,红旗夜市,凭君休说。
今年元夕¹。探尽江梅,都无消息。草市梢头²,柳庄深处,雪花如席。一尊邻里相过,也随分、移时换节。玉辇(niǎn)³端门,红旗夜市,凭君休说。
译文:今年元宵节晚上,探尽江边的梅花,都没有听到汴京收复的消息。草市尽头,柳庄的深处,雪花落在地上,如同席子一样。一尊邻居不相上下,但是战乱后却也要移时换节了。不要再去说当年靖康之变时皇上被俘,汴京城里人们在晚上竖起红旗盼望皇上回来的事情了。
注释:¹元夕:旧称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是夜称元夕,与“元夜”、“元宵”同。²梢头:尽头。³玉辇: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又称玉辂。

liǔshāoqīngyuánxiāogāoshìshuōjīngshījiùshì--zhāngxiàoxiáng

jīnniányuántànjǐnjiāngméidōuxiāocǎoshìshāotóuliǔzhuāngshēnchùxuěhuāzūnlínxiāngguòsuífēnshíhuànjiéniǎnduānménhóngshìpíngjūnxiūshuō

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译文:润州刺史齐公开凿新运河,将会万古长流不绝。
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译文:这是一座丰碑,丰功伟绩将使后人受惠,与天地同在。
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
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
译文:河上有两座桥梁,正对着两座阁楼,河边树木苍郁,花朵盛开。
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
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
译文:这树木就如同周召公办公事的甘棠树,深受人民喜爱,谁会去攀折呢?
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
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
译文:吴国地界将因此固若金汤,从此这里就是天险。
海水落斗门,湖平见沙汭。
海水落斗门,湖平见沙汭(ruì)¹
译文:水闸将海水阻拦,宽阔的人工湖使沙岸的河流交汇处显现。
我行送季父,弭棹徒流悦。
我行送季父,弭(mǐ)(zhào)¹徒流悦。
译文:现在我送我们家长排行最小的叔父李贲外出,因为分别心里很不痛快,刚才的兴高采烈都是假装的,所以把船停下,多待一会。
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
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
译文:你看着满江漂荡的柳絮,像龙山的雪花,仿佛也依依不舍你的离别。
惜此林下兴,怆为山阳别。
惜此林下兴,怆(chuàng)¹为山阳别。
译文:让我们珍惜在这里的聚会,就像七君子在竹林聚会一样情谊深厚,此别也像是他们的分别一样郁闷怆恻。
瞻望清路尘,归来空寂灭。
(zhān)望清路尘,归来空寂灭。
译文:望着你即将飞马绝尘而去的身影,我可以料想:我回家以后会是多么清冷寂寞。
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
水客¹凌洪波,长鲸(jīng)²涌溟海。
译文:驾舟泛海出入洪波之中,巨大的鲸鱼涌起溟海浪涛。
注释:¹水客:驾舟泛海音。²长鲸:即鲸鱼,因身巨长,故称。
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
百川随龙舟¹,嘘吸竟安在。
译文:百川翻滚龙舟飞驰,在长鲸的嘘吸之下全被吞没。
注释:¹龙舟:刻有龙饰的大舟。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
译文:此中还有竟然不死的人,反而探得了明月之珠。
高价倾宇宙,馀辉照江湖。
高价倾¹宇宙,馀(yú)辉照江湖。
译文:明珠价高为宇宙之冠,漏出些许光辉便照耀江湖。
注释:¹倾:竭尽,全。
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
苞卷金缕褐(hè)¹,萧然若空无。
译文:凌驾超越于金缕之衣,在明珠面前全无光彩。
注释:¹金缕褐:金缕织成的衣服。
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译文:谁人识得如此之宝?私下暗笑有您我这样的狂夫。
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
了心¹何言说,各勉黄金躯(qū)²
译文:了然于心不必再说些什么,各自保重勤勉我们自身吧。
注释:¹了心:了然于心。²黄金躯:喻指身体生命的珍贵。

  佛教禅宗,与人谈玄论禅,常用比喻,以启发人的妙悟。如禅宗北宗神秀所作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禅宗南宗的慧能所作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二人都是用比喻来说明禅理。李白此诗深受禅宗影响,他与朝美论禅,也是用比喻的手法。

  诗中前六句,把人生比成是渺溟无际的欲海,将贪、瞋、痴等人的恶欲比做是溟海中兴风作浪,吞舟食人的“长鲸”。人在欲海中航行,一不小心就会被嗜欲的“洪波”所汨没,为贪欲、瞋欲和痴欲的鲸鱼所吞食。而僧人朝美这个“水客”却能在烦恼海中凌波航行,不但没有被欲海的洪波淹没,也没有被恶欲的长鲸吃掉。他不但没有死,反而在大海中探得“明月珠”,获宝而归。就是说,他不但没有被烦恼海中象征恶欲的长鲸吞灭,被洪波汨没,迷失本性,反而翻然妙悟,突然明白了深奥的佛理,探得了象征禅悟的明月之珠。

  在佛经中,常把至深的佛理比成是明月、明珠,以喻佛理的智慧光明,而把贪、瞋、痴三种烦恼称作“三毒”,视为人的愚殊和黑暗。因为这颗象征着佛性光明的“明月珠”,是从欲海之中与象征愚昧和黑暗的“长鲸”搏斗经过生死大劫得来的,所以弥加珍贵,故诗中说它“高价倾宇宙”,因为它是驱除人心灵黑暗、愚昧的灵光,故诗中说它“馀辉照江湖”。

  诗中进一步描写:朝美虽然在修禅的过程中悟得了妙道,明性见佛,但他却不骄傲自满,向人炫耀,而是深藏若虚,大道似无:“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即说朝美将明月珠用衣服包裹起来,不欲向人炫耀,好像他根本什么也没有似的。就是俗话所说的“良贾善藏”和“大智若愚”。

  对于能否识别朝美怀中的“明月珠”来说,诗人李白就是朝美的一个知音。“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狂夫是诗人自指。李白曾在诗中多次以狂夫、狂人自指。如在《庐山谣》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又在《醉中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搥碎黄鹤楼》中说“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窃笑”二字用得极好。人皆不识,而我能独识,故而会心而笑;你装得若无其事,还是被我识破了,故而暗中窃笑。 “窃笑”二字表现出了李白与朝美亲密无间的关系和深切的友谊,表达出了二人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之意。朝美胸中的禅学境界,在别人尚看不出的时候,李白却早已会心知意,在友好地微笑颔首了。此也表明李白对佛学的造诣之高。

  诗的最后说:“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了心”,是对禅心佛意已瞭然心中的意思。《楞严经》上说:“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成所明了心,实在身内。”佛教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是有的人心为痴迷所惑,失却本性。如果除却痴迷,即可明心见性。《坛经》中说,“菩提般若之知(即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遇悟即成智。”如今朝美已经大彻大悟,明了其本性,即已自见佛性,就如同已获得了明月一般明亮的明珠一样。“黄金躯”本指佛,《后汉书》上说:“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此喻指二人。 此二句是说,你我既然对佛学的妙理要道都已了然于心,因此就无须再言说了.各自努力修道成佛吧!因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修道成佛,故有此说。这一诗句也表明李白对自己的佛学修养自视甚高,非常自信。

  李白这首与僧人谈玄论禅的诗,写得很高明。他将很难用言语说明的佛理,用美妙的比喻来说明。不但写得禅意深远,深得妙理,而且还写得玲珑透彻,馀味不尽,启人深思,一点也不枯燥。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李白此诗,可谓是深得禅道妙悟之旨了。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著.李白思想艺术探骊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02:369-372

zèngsēngcháoměi--bái

shuǐlínghóngzhǎngjīngyǒngmínghǎi

bǎichuānsuílóngzhōujìngānzài

zhōngyǒuzhětànmíngyuèzhū

gāojiàqīngzhòuhuīzhàojiāng

bāojuǎnjīnxiāoránruòkōng

shuírénshíbǎoqièxiàoyǒukuáng

lexīnyánshuōmiǎnhuángjīn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译文:山上开放的桃花、李花层层叠叠、布满山野,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那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shē)¹
译文: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下山担水准备做饭,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
注释:¹烧畲:指的是烧荒种田。

  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

  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zhúzhījiǔshǒu ·jiǔ

liú tángdài 

shānshàngcéngcéngtǎohuā yúnjiānyānhuǒshìrénjiā 
yínchuànjīnchāiláishuǐ chángdāoduǎnshāoshē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