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珠镜豁然开,风运琼轮任往来。雨霁丹光云外紫,绕山海气隔黄埃。
太空珠镜豁然开,风运琼轮任往来。雨霁丹光云外紫,绕山海气隔黄埃。

fènggēngzhìshīyùnsānshǒusòngmáoshānzōngshī--táoān

tàikōngzhūjìnghuōránkāifēngyùnqiónglúnrènwǎngláidānguāngyúnwàiràoshānhǎihuángāi

陶安

陶安

(1315—1371)明太平府当涂人,字主敬。元顺帝至正四年举人。授明道书院山长,避乱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参幕府,任左司员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诰兼修国史,寻出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卒官。有《陶学士集》。 ▶ 60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
辛夷¹才谢²小桃发³,蹋(tà)青过后寒食前。
译文:辛夷花刚刚凋谢,小桃花又接续开放了。三月三踏青过后,直到清明前。
注释:¹辛夷:一种香草。²谢:凋谢。³发:开发。⁴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寒不回唯少年。
译文:三月里的这段日子,正是四季里最美好的时节,可是年少青春却一寒不返。
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
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¹魂断草连天。
译文:当此之时,遥远的吴地,江流入海,长安汉家陵墓春草连天,惹人肠断。
注释:¹汉陵:汉陵,即西汉历朝帝王的陵墓,在陕西咸阳北原(亦称五陵原)。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wèng)¹底眠。
译文:新愁旧恨萦绕心头,自知无法消除,还得在邻家酒瓮旁烂醉而眠。
注释:¹瓮:酒瓮。

  韩偓的七言律诗《三月》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盛景不再的感慨,其中也寄寓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晚唐早已没有了盛唐的雄壮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剩下的仅有颓废和衰弱,作为始终坚持反对朱全忠篡唐的有气节的士人,身处这种时代,面对危乱的时局,却只能无奈叹息,这首《三月》正是诗人无奈的哀叹,一方面是借哀叹美好的初春三月来哀叹国势颓危的晚唐王朝,另一方面也在为自己盛年易逝,无可挽留,功业未就的现实感慨万分,诗的结尾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万般无奈的心情表露纸上,借酒消愁却愁更愁。

  辛夷花是一月开花的,它才刚刚谢了,桃花却早早的开了。笫一句就说明写诗时是早春时节,这样的时节是充满生气的,绿地草涨莺飞,万物渐欣渐荣。在这样的日子出去踏青是再好不过的了,在南方,寒食时节,总是细雨飘飘,滋润着千树力‘花,也带给人清新舒服的感觉。第一句的前半句“四时最好是三月”,正好说明“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就好比一个人的少年时期,一个精力充沛、活力无限的时期,然而少年也像春天的三月那样,晃一晃就过去了。时间总是这样,在你的指缝隙间流失,而你却全然不知。韩偓在这里就借用短暂的三月来感叹少年时期的一去不复返,让人不禁的感伤了起来。“吴国地遥江接海”,吴国即吴地,是长江及其支流哺乳的地域,长江经过吴地最后流入浩翰的东海,故诗人说“江接海”。汉陵是汉朝天子陵墓,“汉陵魂断草连天”,汉朝天子建立的辉煌大业早已成为历史,今也只剩陵墓断碑伴着杂草丛生。“新愁旧恨真无奈”,新增添的忧烦苦闷和旧有的遗憾悔恨,让诗人也无可奈何,如今的他除了借酒醉酣睡在瓮底,还以做什么来扭转故国火亡的乾坤呢?

  整首诗由春天短暂的三月写到人生的少年,又寄寓着家国灭亡的哀痛。春天的三月快的让人无奈,少年的大好光阴逝去让人无奈,国家变迁更让人无奈。这首诗倾注着诗人对国家的眷恋,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让诗人的诗作风格有着质的改变,和李煜一样,社会动荡、王室颠覆给予韩偓诗歌创作以重大影响。他的诗常有以不写而写来传达窈妙之情,一句“一去不回唯少年”,无伤而让人感伤;一句“新愁旧恨真无奈”,不明言其愁,而愁巳不言而喻。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1-1:160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大用外腓(féi)¹,真体内充²
译文:诗篇的魅力外放光华,纯真体质充实于内。
注释:¹大用外腓:巨大功用庇护于外。腓,庇护。²真体内充:纯真体质充实于内。形容雄浑之气包举诗文内外。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译文:返回至虚空浑沌境界,秉赋刚健,英姿勃发。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具备万物,横绝浑空。
译文:洞悉世间多样的风情,纵观环宇的沧桑演化。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译文:看天际行云鼓荡翻卷,听荒漠长风呼啸叱咤。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¹
译文:超脱大千世界的表象,得以实现其最大之自我完整世界。
注释:¹环中:世界。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持之匪¹强,来之无穷。
译文:切不可任性附会牵强,诗情无涯会汩汩萌发。
注释:¹匪:非,下同。

shīpǐnèrshí ·xiónghún

kōng tángdài 

yòngwàiféi zhēnnèichōng 
fǎnhún jiànwéixióng 
bèiwàn héngjuétàikōng 
huānghuāngyóuyún liáoliáochángfēng 
chāoxiàngwài huánzhōng 
chízhīfěiqiáng láizhīqióng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客舍¹并州²已十霜³,归心日夜忆咸(xián)
译文: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
注释:¹舍:居住。²并州:即今太原一带。³十霜:一年一霜,故称十年为“十霜”。⁴咸阳:陕西咸阳是作者故乡。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无端¹更渡桑(sāng)干水²,却望并州是故乡。
译文: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注释:¹无端:没有缘由,不知为什么。²桑干水:即桑干河,源出西北部管涔山,向东北流入河北官厅水库。相传,在每年桑椹成熟时干涸,故有此名。

  在许多诗集中,这首诗都归在贾岛名下,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贾岛是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不是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而在贾岛自己的作品以及有关这位诗人生平的文献中,从无他在并州作客十年的记载。又此诗风格沉郁,与贾诗之以清奇僻苦见长者很不相类。《元和御览诗集》认为它出于贞元间诗人刘皂之手。虽然今天对刘皂的生平也不详知,但元和与贞元时代相接,《元和御览诗集》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因此定其为刘作。

  此诗题目,或作《渡桑乾》,或作《旅次朔方》。前者无须说明,后者却要解释一下。朔方始见《尚书·尧典》,即北方。但同时又是一个地名,始见《诗经。小雅。出车》。西汉置朔方刺史部(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省的一部分,所辖有朔方郡),与并州刺史部(当今山西省)相邻。桑乾河并不流经朔方刺史部或朔方郡,所以和朔方之地无关。并州在唐时是河东道,桑乾河由东北而西南,流经河东道北部,横贯蔚州北部,云、朔等州南部。这些州,当今雁北地区。由此可见,诗题朔方,乃系泛称,用法和曹植《送应氏》“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一样。而刘皂客舍十年之并州,具体地说,乃是并州北部桑乾河以北之地。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无名氏《杂诗》云:“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但情绪相同,可以互证。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要细细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是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又是为的什么呢?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怀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79-980 .

shuòfāng--liúzào

shěbìngzhōushíshuāngguīxīnxiányáng

duāngèngsānggànshuǐquèwàngbìngzhōushìxiāng

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梦。
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¹。凭将草木记吴风²。继取相如云凭。
译文:怪不得这棵花枝怨恨流泪,因为凭你的诗句而把“瑞香”作为“紫丁”的名声扬出去了。你的诗句记吴国的风物土产,继承若司马相如《上林赋》记云梦风物土产的错误。
注释:¹名通:指通晓了花之名称。²吴风:指吴地的风物土产。
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秾。怕见此花撩动。
点笔袖沾醉墨¹,谤(bàng)²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秾(nóng)³。怕见此花撩动。
译文:曹子方醉中提笔写诗,把紫丁香误作瑞香花,而脸上显出了惭愧的颜色。你不必惭愧脸红,我懂得你的情感丰富,恐被这奇香的瑞香花撩动起来。
注释:¹醉墨:指酒醉时所写出的诗句。²谤花:指曹子方误将珍贵的瑞香花称之为寻常的丁香花,则是“谤”(说其坏话)。³情秾:情感丰富。

  上片写瑞香花埋怨曹子方误将丁香花名己,而感到委屈,下笔奇兀,引人入胜:“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珍贵的瑞香花被说成寻常的“紫丁香”,不仅抱怨甚至哭泣,可见事关重大,这就暗喻出瑞香花的不同凡响。“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凭。”词人自己也站出来为珍贵的瑞香花鸣不平,甚至直批友人的错误。这是延续了司马相如错把芦橘产生在陕西的谬误。文字全用议论,但却带着袒护瑞香花的浓厚情感写出,诚如沈德潜《说诗啐语》所说:“议论须带情韵以行”,于是,理念浸透了审美情感,令人毫不感到枯燥乏味,反觉自然流转,淡中有味。

  下片反转为友人辩护,章法变新,相反相成,顿成奇趣:“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裱。怕见此花撩动。”接着,词人又为友人解围,替他寻找一时误解的原因。全词自批自答,既指出了曹子方的错误,又为之打出圆场,表现了词人与曹子方的友谊深厚,亲密无间。

  此词在颂扬瑞香花之珍贵,却从友人曹子方误称其“紫丁香”写起,从侧面落笔,效果尤见显著。全词直抒胸臆,平易真切,笔法跌宕,体物寄意,可谓素描本色。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04-1106页

西jiāngyuè··zàiyòngqiányùncáozifāng--shì

guàihuāzhīyuàntuōjūnshīmíngtōngpíngjiāngcǎofēngxiāngyúnmèng

diǎnxiùzhānzuìbànghuāmiànyǒucánhóngzhījūnquèshìwèiqíngnóngjiànhuāliāodòng

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
剑气¹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
译文:应如倚天长剑腾光于高寒的暮空,男子汉的胸中当有怀抱日月的气魄。
注释:洪与权:作者之友。¹剑气:暗用“双龙剑”典故。《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张华邀星象家雷焕仰视,雷焕说:“宝剑之气,上彻于天耳!”宋玉《大言赋》:“长剑耿耿倚天外。”
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
莫藏牙爪同痴虎¹,好锁风雷起卧龙²
译文:切莫如痴虎那样自藏爪牙丧失威势,努力锁唤风雷做有志乘时而起的卧龙。
注释:¹痴虎:愚笨之虎。²卧龙:汉代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称为卧龙。
旧说王侯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
旧说王侯无世种¹,古尝富贵及耕佣²
译文:古人曾说王侯将相本非世代传种,自古多有贫贱者伸志而成富贵的英雄。
注释:¹王侯无世种:《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未农民起义领袖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此话是反诘,意为王侯将相并非贵种天生。这里用其意。²耕佣:耕作的佣人,这里指意为贫贱者。《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的话语和友人互相勉励,表示人贵有志,有了大志,方可以成大功立大业。王侯将相并不是世代相传的,力耕的佣工也有取得富贵的机会,这是早已被历史证明了的。这里用其意。
须将大道为奇遇,莫踏人间龌龊踪。
须将大道¹为奇遇,莫踏人间龌(wò)(chuò)²踪。
译文:当须胸怀大道去把握展志用世的奇遇,切勿重蹈人间丧志失节的龌龊行踪。
注释:¹大道:据《王令集》,是指推崇六经,宗师孔孟之道。大遇,就是“奇遇”。遭逢奇遇,都必须得之以义,不义而取得富贵、而致身王侯将相,都是不足取的。²龌龊:指拘于小节。

  这首诗的首联表达了青年志士既要有“倚长剑于天外”的气概,更要有宽广的心胸。颔联以龙虎借喻,激励友人不要收藏才华等同痴虎,而要召唤风雷行云施雨,同时也在表达自已渴求用世的心愿。颈联表达了诗人不甘贫贱、积极向上、敢于向权贵挑战的气概。尾联表达诗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人为官的原则和气节。全诗以非凡的志操昂扬的气宇、奇伟的物象感情强烈,表达了作者积极争取任世之重的大志和坚持道义的高尚节操。

  一二两句,挺劲洒落,振响入云。诗人表示,一个青年志士,要有“倚长剑于天外”的气概,像龙剑那样腾光于高寒的暮空之中;要有光明磊落的胸襟,把日月的光辉,深锁在自己的怀抱。

  接着三、四两句用积极的比喻勉励友人,也借以表达他渴求用世的心愿。“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他认为既是一只猛志常存的老虎,就应当展现虎威,而不要像痴虎那样自藏牙爪;既是有志乘时而起的卧龙,就应当早日召唤风雷,以求行云施雨使天下人受到润泽。虎失去牙爪,即无异于驯服的牛羊;龙离开风雷,即无以奋其神力。这几句都是借用比喻以言志述怀,诗人力求振奋的形象,跃然纸上。

  五、六两句,诗人借用《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的话语和友人互相勉励,表示人贵有志,有了大志,方可以成大功立大业。王侯将相并不是世代相传的,力耕的佣工也有取得富贵的时候,这是早已被历史证明了的。历史上有许多英杰都是乘时而起,“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宁戚曾经是喂牛的农夫,韩信受过胯下之辱,诸葛亮、王猛等人都似布衣出任当世之务,风云际会,他们的成功就在于不失其时。诗人用陈胜、吴广起义时的言行自励,至少可以看出他对陈胜、吴广并不抱有歧视的态度,甚至是赞同这些在野的英杰发愤一时,以成就不朽的功勋。然而诗人对于出处的问题,是看得非常郑重的。

  诗的末尾两句说,诗人一直以实现大道自期,所谓大道,就是原本六经“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的道理。出则可以济世泽民,不出也要以“宏材敏识、伟节高行,特立于一时”。因此在困穷之中不谋苟且进身,而遇有时机,则应力求为世所用。“须将大道为奇遇”,正是积极要求用世的心志的表现。“廊庙”,是指朝廷。遭逢奇遇,见用于朝廷,都必须得之以义。不义而取得富贵、而致身王侯将相,都是不足取的。作者鄙视那些“沉没于利欲之中”的学士大夫,他们有些人学为章句,以猎取功名;有些人钻营阿附,以图谋利禄。对于他们的龌龊行径,作者是非常痛愤的。作者始终有志于大道,虽经常处于寒饿之中,但“不干仕”“不应举”“不肯受人施惠”,这些正是“莫踏人间龌龊踪”的积极表现,作者的志节,是断非龌龊小生可与相比的。

  全诗意气高昂,感情强烈,表达了作者积极争取任世之重的大志和坚持道义的高尚节操。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31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