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jí)¹近黄昏。
译文: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落花满地,残叶堆积,时间已近黄昏;
注释:¹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车尘不到张罗地¹,宿鸟²声中自掩门。
译文:车马尘嚣不会进入这门可罗雀之处;在鸟雀的叽喳声中我独自将门掩上。
注释:¹张罗地:即门可罗雀,十分冷落。²宿鸟:天黑归巢的鸟。

  此诗的前两句写眼前的春景。时当晚春,细雨廉纤,像织就了一张丝网,想要网住春光。这句是宋人以文为诗的典例,短短七个字,却有多层意思:小雨丝丝,描绘小雨飘飘洒洒,绵密轻飏,是一层意思;由雨丝的状貌,想到了真正的蚕丝,又是一层意思;由雨丝交织的状况,想到由丝织成的细网,是一层意思;由暮春时令及网,想到眼前的雨似乎想把春网住,即把春留住,又是一层意思。这样写,层层递进,设想及比喻都十分新颖。尤其是“网春”二字,道人所未道,令人拍案叫绝。就这么一句话,便将诗人感叹春日易过、逝水难回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春天毕竟是留不住的,所以第二句放手写残春。眼前是落花狼藉满地,天色黯淡,已近黄昏。这句是景语,也是情语。上句的小雨,这句的落花、黄昏,这清冷凄凉的境地,正如李清照词所表达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诗人正是借景吐露自己寂寞难忍的情愁。

  上两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便因情写景。首先用翟公罢官后门可罗雀的典故,说自己罢官后门前冷落的情况;然后写自己在归巢的鸟儿的鸣叫声中,关上了家门。上句感叹世情冷暖,下句写寂寞无聊的哀伤。“宿鸟”应上半的黄昏,以鸟声衬托前句门前的冷落,“自掩门”的“自”字,充满了落魄的感叹。既然门可罗雀,没人来访,门自然用不着开,可他的门居然开了一天,到这时候,暮色沉沉中,他才去关门。这举动等于告诉人们,他是多么希望有人来,黄昏关门是何等无可奈何,他关的不单单是一扇门,又关闭了一整天的等待与期望。这样一折,上句“车尘不到张罗地”的愤疾更为加深,诗人不甘寂寞的心情也暴露无遗了。

  李弥逊被罢官后,心情不佳,所以反映到笔下的春景也是如此低沉,可见他胸中渟蓄着无数的不平。在官场时,感于官场的复杂与黑暗,想要挂冠归隐,与麋鹿为友;一旦真正被排挤,回到家中,无所作为,又会因报国无门而感叹寂寞,愤愤不平,大多数正直而有志向的文人,几乎都碰到过这类矛盾。李弥逊是如此,被人们普遍称赞的司马光也是如此。司马光罢官后也作过一首与李弥逊类似的诗,中有句云:“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愤疾之情,溢于言表。

  诗以春暮黄昏,落花狼藉寄托政治上的失意,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下半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非常相似。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61-862

chūnshì--xùn

xiǎowǎngchūnluòhuālángjìnhuánghūn

chēchéndàozhāngluó宿niǎoshēngzhōngyǎnmé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落花满地,残叶堆积,时间已近黄昏;

车马尘嚣不会进入这门可罗雀之处;在鸟雀的叽喳声中我独自将门掩上。

注释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张罗地:即门可罗雀,十分冷落。

宿鸟:天黑归巢的鸟。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149
赏析

  此诗的前两句写眼前的春景。时当晚春,细这廉纤,像织就了一张丝网,想要网住春光。这句是宋人以文为诗的典例,短短七个字,却有多层意思:小这丝丝,描绘小这飘飘洒洒,绵密轻飏,是一层意思;由这丝的状貌,想到了”正的蚕丝,又是一层意思;由这丝交织的状况,想到由丝织成的细网,是一层意思;由暮春时令及网,想到眼前的这似乎想把春网住,即把春留住,又是一层意思。这样写,层层递进,设想及比喻都十分新颖。尤其是“网春”二字,道人所未道,令人拍案叫绝。就这么一句话,便将诗人感叹春日易过、逝水难回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春天毕竟是留不住的,所以第二句放手写残春。眼前是落花狼藉满地,天色黯淡,已近黄昏。这句是景语,寞是情语。上句的小这,这句的落花、黄昏,这清冷凄凉的境地,正如李清照词所表达的:“梧桐更兼细这,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诗人正是借景吐露自己寂寞难忍的情愁。

  上两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便因情写景。首先用翟公罢官后门可罗雀的典故,说自己罢官后门前冷落的情况;然后写自己在归巢的鸟儿的鸣叫声中,关上了家门。上句感叹世情冷暖,下句写寂寞无聊的于伤。“宿鸟”应上半的黄昏,以鸟声衬托前句门前的冷落,“自掩门”的“自”字,充满了落魄的感叹。既然门可罗雀,没人来访,门自然用不着开,可他的门居然开了一天,到这时候,暮色沉沉中,他才去关门。这举动等于告诉人们,他是多么希望有人来,黄昏关门是何等无可奈何,他关的不单单是一扇门,又关闭了一整天的等待与期望。这样一折,上句“车尘不到张罗地”的愤疾更为加深,诗人不甘寂寞的心情寞暴露无遗了。

  李弥叹被罢官后,心情不佳,所以反映到笔下的春景寞是如此低沉,可见他胸中渟蓄着无数的不平。在官场时,感于官场的复杂与黑暗,想要挂冠归隐,与麋鹿为友;一旦”正被排挤,回到家中,无所作为,又会因报国无门而感叹寂寞,愤愤不平,大多数正直而有志向的文人,几乎都碰到过这类矛盾。李弥叹是如此,被人们普遍称赞的司马光寞是如此。司马光罢官后寞作过一首与李弥叹类似的诗,中有句云:“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堪置雀罗。”愤疾之情,溢于言表。

  诗以春暮黄昏,落花狼藉寄托政治上的失意,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下半阕(“这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非常相似。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61-862
李弥逊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80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光荏苒如梦蝶,春去繁华歇。风雨两无情,庭院三更夜,明日落红多去也。
春光荏(rěn)(rǎn)¹如梦蝶²,春去繁华歇³。风雨两无情,庭院三更夜,明日落红多去也。
译文:春天的美好时光总是而逝就像是庄周的一场梦,它一离去所有繁华热闹便已停歇。风雨总是那般无情,在深夜吹打着庭院的花朵,明日一早起来肯定是百花凋零、落红遍地。
注释:¹荏苒:指(时间)渐渐过去。²梦蝶:历史典故。出自《庄子》。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³歇:休息、停止。

shuāngdiàoqīngjiāngyǐnchūnguāngrěnrǎn--liúshízhōng

chūnguāngrěnrǎnmèngdiéchūnfánhuáxiēfēngliǎngqíngtíngyuànsāngèngmíngluòhóngduō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¹?一鞭遥指青山小。
译文:水环绕着孤村,夕阳残照着树木,荒凉古道上早早吹起了秋风。今天晚上在哪休息呢?执鞭遥指远处的青山。
注释:¹征鞍:指旅行者所乘的马。
漠漠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漠漠¹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²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译文:漠漠苍茫的长空下衰草离离。衰草想要变黄又泛出绿意,鹅黄深绿近深秋。韶华易逝遗憾无穷,在人生尽头年老时更是愁苦。
注释:¹漠漠:广漠而沉寂。²韶华:美好的年华。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烟水初销见¹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译文:水面上薄烟散去,远远望见岸边许多户人家。
注释:¹见:现,显露。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译文:在这美丽的春天,却没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独自纵马游览,马蹄踏着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着花瓣。
此诗描绘了襄阳城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襄阳城四周环水,春来烟水朦胧,当艳阳高照,轻雾才退去,方现出参差人家。一个“见”字,十分生动。 “东风吹柳”、“马踏春泥”,非常传神。马踏春泥半是花:点名季节;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写出春天的可爱。如此美景却只能独自消受,对友人的思念尽在其中矣。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叶声¹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译文:夜风拂过,树叶纷纷下落好似雨声闯入耳中,皎洁的月光似清霜铺满大地。
注释:¹叶声:树叶掉落的声音。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夜深方¹独卧,谁为拂²尘床。
译文:正当夜深人静要独自睡去,不禁感慨有谁愿来为我拭去床上的灰尘。
注释:¹方:正在,正当。²拂:拭,掸去。

qiū

bái tángdài 

shēngluò yuèbáishuāng 
shēnfāng shuíwèichénchuáng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联步¹(qū)丹陛²,分曹³紫微
译文: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微。
注释:¹联步:同行。²丹陛:皇宫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³曹:官署。⁴限:阻隔,引申为分隔。⁵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晓随天仗¹入,暮惹²御香³归。
译文: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
注释:¹天仗:即仙仗,皇家的仪仗。²惹:沾染。³御香:朝会时殿中设炉燃香。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xiàn)鸟飞¹
译文: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
注释:¹鸟飞:指诗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圣朝无阙(quē)¹,自²觉谏(jiàn)³稀。
译文:圣明的朝代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见稀微。
注释:¹阙事:指错失。²自:当然。³谏书:劝谏的奏章。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年(至德二年)至758年(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诗人悲叹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诗中运用反语,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读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zuǒshěngshí

cénshēn tángdài 

liándān fēncáoxiànwēi 
xiǎosuítiānzhàng xiāngguī 
báibēihuāluò qīngyúnxiànniǎofēi 
shèngcháoquēshì juéjiànsh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