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羲农古,朝朝眼底人。青天不改色,沧海几扬尘。
谁谓羲农古,朝朝眼底人。青天不改色,沧海几扬尘。
静看松梢月,孤吟石洞春。年馀不饮酒,掬水味偏淳。
静看松梢月,孤吟石洞春。年馀不饮酒,掬水味偏淳。

yuǎn--táoān

shuíwèinóngcháocháoyǎnrénqīngtiāngǎicānghǎiyángchén

jìngkànsōngshāoyuèyínshídòngchūnniányǐnjiǔshuǐwèipiānchún

陶安

陶安

(1315—1371)明太平府当涂人,字主敬。元顺帝至正四年举人。授明道书院山长,避乱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参幕府,任左司员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诰兼修国史,寻出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卒官。有《陶学士集》。 ▶ 60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南国¹有佳人,容华²若桃李。
译文: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如桃花般娇艳,又如李花般清丽。
注释:¹南国:古代泛指江南一带。²容华:容貌。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¹
译文:早晨她来到江的北岸游玩,夜晚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
注释:¹湘沚:湘水中的小洲。湘水在湖南,入洞庭湖。沚,水中小洲。朝游北岸,夕宿湘沚,是以湘水女神自喻,应取意于屈原《九歌》。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时俗薄朱颜¹,谁为发皓(hào)齿²
译文:当时的人并不欣赏美丽的容颜,她还能为谁开口歌唱,为谁展示容颜呢?
注释:¹薄朱颜:不重视美貌的人,这里指不重视有才德的人。²发皓齿:指唱歌或说话,这里是指推荐、介绍。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俯仰¹岁将暮,荣耀²难久恃(shì)³
译文: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人的青春盛颜是难以永远存在的。
注释:¹俯仰:低头扬头之间,极言时间之短。²荣耀:花开绚艳的样子,这里指人的青春盛颜。³久恃:久留,久待。

  萧统《文选》选录曹植《杂诗》六首,获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赏和肯定,是曹植诗歌中的著名篇章。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采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曹植不但文才很高,而且具有政治抱负,希求建功立业,垂名青史。曹操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结果没有实现。曹操死后,他因此备受其兄曹丕(魏文帝)、侄子曹叡(魏明帝)的猜忌和压抑,屡徙封地,连生活都很不安定,根本谈不上实现政治抱负。这首诗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时俗”二句,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赋。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二神,其游踪大致在沅、湘、长江一带,《湘夫人》篇中有“闻佳人兮召予”句,以佳人指湘夫人。曹植这首诗中的前四句,其构思用语,大约即从《湘君》、《湘夫人》篇生发而来。《离骚》云:“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曹诗末二句又是从它们脱胎而出。这种继承发展关系,可以帮助说明这首诗的主题是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元代刘履《文选诗补注》(卷二)释此篇题旨说:“此亦自言才美足以有用,今但游息闲散之地,不见顾重于当世,将恐时移岁改,功业未建,遂湮没而无闻焉。故借佳人为喻以自伤也。”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九)也说:“此诗伤己之徒抱奇才,仆仆移藩,无人调护君侧,而年将老也。通体以佳人作比,首二自矜,中四自惜,末二自慨,音促韵长。”刘、张两人的解释都是颇为中肯的。曹植在《求自试表》一文中,强烈地表现了他要求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愿望,文中后面部分有云:“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这段话的意思与此篇“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二句的内容也是息息相通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的主题不是作者自伤,而是为曹彪鸣不平。“佳人”盖指彪,时为吴王也。《魏志》:彪于黄初三年,徙封吴王,五年改封寿春县,七年徙封白马。朝游夕宿,喻迁徙无定也。”(见黄节《曹子建诗注》卷一)曹彪是曹植的异母弟,曹植与曹彪同受朝廷猜忌压抑,有同病相怜之感,黄节的看法可备一说,但证据毕竟不足。徐公持同志说:“按曹彪虽膺过吴王的封爵,其封城却并不真在吴地。当时自江以南,全在孙氏控制之下,曹彪无由得至江南。他这个吴王封在寿春附近,此点曹植不会不知。所以诗写‘南国’‘佳人’,‘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等等,不可能是指曹彪,而是借用楚辞的意境和成语,来抒发自己对‘时俗薄朱颜’的感慨,其主旨是怀才不遇。”这样讲比较合乎情理。

  这首诗与曹植的另一首名作《美女篇》主题相当,在艺术描写上却有丰腴与简约的区别,可进行一下比较。《美女篇》全诗较长,节录如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借问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独长叹。

  《美女篇》的主题,过去不少评论者都指出它是曹植以美女自比,比喻他怀抱才能而不得施展。如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三)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美女篇》与《杂诗》“南国篇”的主题相同,又同用比喻手法,城南美女与南国佳人,都是曹植自比。《美女篇》“佳人慕高义”以下四句,说城南美女不为众人所理解,意思与“南国篇”的“时俗”二句相通,点明了“怀才不遇”的主旨。“盛年处房室’二句,也与“南国篇”的“俯仰”二句一样,在结尾表现了深沉的慨叹。上面《美女篇》的引文,在“攘袖”二句下省略了十句,这十句连同“攘袖”二句都是写城南女的姿态和装束,从各个方面来刻划她的美丽,而“南国”篇写佳人之美,仅用了“容华若挑李”一句,非常简括。《美女篇》在其他方面的描写也较“南国”篇丰腴,但写美女姿态装束的一段尤为突出。这两首诗同用比喻法写同一个主题,但使用了详略不同的写法,“南国”篇简练爽朗,《美女篇》华赡生动,在艺术上各擅胜场,用词造句毫无雷同之感,这里表现了曹植高超的写作才能。

  钟嵘《诗品》评曹植诗云:“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这是对曹植诗歌很深刻的评语。“情兼雅怨”是论思想内容,指出曹植诗具有“小雅怨诽而不乱”的特色,曹植后期的不少诗作,倾吐牢愁,的确多近似小雅的怨诽之词,《杂诗》“南国篇”、《美女篇》都是其例。骨气即气骨,也就是风骨。骨气奇高,是赞美曹植诗富有风骨,即富有爽朗刚健的风貌。词采华茂,是赞美曹植诗语言华美丰富。钟嵘主张诗歌应当“干之以风力(即风骨),润之以丹采”(《诗品序》),即以爽朗刚健的风骨为骨干,再用华美的辞采加以润饰,二者结合起来,达到优美的艺术境界。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符合于他的艺术标准,所以获得极高评价。明胡应麟在评曹植《五游》、《升天行》诸诗时云:“词藻宏富,而气骨苍然。”(《诗薮》内编卷一)也是承袭了钟嵘的批评标准。

  曹植的诗,总的说来是风骨、词采二者兼备,但仔细分析,不同的诗篇在某一方面往往有所侧重,有的风骨更遒劲一些,有的词采更宏富一些。他的部分诗篇,像《箜篌引》、《美女篇》、《白马篇》、《名都篇》等,大抵篇幅稍长,对偶句与铺陈语较多,其词采华茂的特色就显得更为突出,但也仍然具有风骨。另外有一部分诗,像《野田黄雀行》、《泰山梁甫行》、《杂诗六首》等,大抵篇幅稍短,描写较简练,对偶句与铺陈语少,这类诗篇更鲜明地显示出骨气奇高的特色,但也仍然具有词采。王世贞评曹植诗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艺苑卮言》卷三)王世贞认为曹植诗成就低于曹操、曹丕,意见未必公允,但曹植诗在词采华茂这方面的确大大超过其父兄,特别如《箜篌引》、《美女篇》一类诗表现尤为突出。王世贞又说:“子桓之《杂诗》二首,子建之《杂诗》六首,可入《十九首》,不能辨也。”(同上)又从风格的质朴刚健方面对曹植的《杂诗》六首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可与汉代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并驾齐驱。王世贞不喜华丽文风,所以对曹植作出这样的评价,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曹植的不同诗篇,在风骨和词采二者的某一方面的确有所侧重。

  《杂诗》“南国”篇这首诗,其中“时俗薄朱颜”二句,也是文采斐然;但大体说来,其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它虽然不像《美女篇》铺陈细致,词藻华美,但也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经得起吟咏咀嚼。

参考资料:
1、 徐荣街 徐瑞岳主编.古今中外朦胧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5页
2、 施议对编.古诗一百首:岳麓书社,2006年1月:第109页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眼见风来沙旋移¹,经年不省(xǐng)²草生时。
译文:在沙漠上风一吹,看那沙尘满天飞旋,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吧。
注释:¹沙旋移:沙尘飞旋,沙丘移动。²不省:谓未见过。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莫言¹塞北²无春到³,总有春来何处知。
译文:不能说塞北没草春天到来,但由于遍地风沙,不见青草,纵草春天到来,一切没草变化,又从哪里看到春天呢?
注释:¹莫言:不要说。一作“无端”。²塞北:指长城以北,泛指中国北边地区。³到:一作“色”。⁴总有:虽然有;即使有。总,通“纵”。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破讷沙头¹雁正飞,鸊(pì)(tí)²上战初归。
译文:在破讷沙漠上大雁正在飞翔,在鸊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
注释:¹沙头:沙漠上。²鸊鹈泉:泉水名。唐时在丰州西受降城北(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平明¹日出东南地,满碛(qì)²寒光生铁衣³
译文: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
注释:¹平明:犹黎明。天刚亮的时候。²碛: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³铁衣:用铁甲编成的战衣。

  第一首诗是用诗的语言记录了自己亲历的一场沙尘暴。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高屋建瓴,气势逼人,仅一个“旋”字,足见风沙来势之猛烈。正因为草了这样震撼人心的亲历,诗人才会草“经年不省草生时”的联想,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但是,诗人襟怀博大,生性乐观,接下两句,诗意为之一转:“莫言塞北无春到,总草春来何处知。”这两句用以退为进的笔法,表现塞北终年无春的特征。

  第二首诗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这两句与卢纶《塞下曲六首》“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异曲。不过“月黑雁飞高”用字稍刻意,烘托出单于的惊惧同工;“雁正飞”措词较从容,显示出凯旋者的气派,两者感情色彩不同。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

  这第二首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草胜利者的喜悦,也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清人吴乔曾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围炉诗话》)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的特长。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6-707

shāèrshǒu--

yǎnjiànfēngláishāxuánjīngniánshěngcǎoshēngshí

yánsāiběichūndàozǒngyǒuchūnláichùzhī

shātóuyànzhèngfēiquánshàngzhànchūguī

píngmíngchūdōngnánmǎnhánguāngshēngtiě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落景¹余清辉,轻桡(ráo)²弄溪渚(zhǔ)³
译文:落日散发着它剩余的光线,轻摇木桨在若耶溪中划船。
注释:¹落景:落日的光辉。²桡:船桨。³渚:水中的小岛。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hóng)¹爱水物,临泛何容与²
译文:碧水清清水中的生物多可爱,清溪泛舟是怎样的从容悠闲。
注释:¹泓澄:水深澄澈。²容与:从容移动,徘徊动荡。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huàn)纱女。
译文:白头老翁端坐于岸边垂钓,新妆的少女临水清洗衣衫。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相看似相识,脉(mò)¹不得语。
译文:彼此对望着好像曾经相识,却只能脉脉相视无缘攀谈。
注释:¹脉脉:互相凝视。

  诗一落笔,就描绘出了一幅落日余辉中,渔舟唱晚、轻棹击水的耶溪夕照图:“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诗人开始就描绘江南独有的景色:溪水上一只小舟漂浮,舟人轻轻摆动着船桨,在落日余辉中自由自在地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一片斜阳照到水面,浮现出烟雨空濛的景象,水面上一层一层的细浪,受了残阳的反照,一时光辉起来,那夕阳金色的浅光,映着洲渚的小草、两岸的绿野,镶出西边天际的一抹绛红、深紫。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是写诗人临水泛舟看到在明净如镜的溪水中,观赏游鱼追逐嬉戏,三五成群,在水草和细石下钻进钻出。

  耶溪的水色山光,使诗人乐而忘返,而江南的风土人情、岸边的渔村竹寨,更使诗人如入桃源仙境。“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两句,概括地表现了江南生活的恬静安谧。蓑衣箬笠的老翁,在夕阳中垂钓却悠然自得;梳妆整齐、淡雅的村姑少女,在传说中曾是西施浣的耶溪水边洗衣、谈笑,欢声笑语更衬托出山村的幽静安宁。

  结尾“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恬静和乐的山村,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非常相似,又与诗人孟浩然失意后的隐逸心情和谐一致。因此,这“似相识”确是诗人的思绪所念,是情之所至,而与那垂钓翁、浣纱女陌路相逢,素不相识,虽则情感相通,却只能脉脉相视而已。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80-81页

fànzhōu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luòjǐngqīnghuī qīngráonòngzhǔ 
hóngchéngàishuǐ línfànróng 
báishǒuchuīdiàowēng xīnzhuānghuànshā 
xiāngkànxiāngshí  
西山雨退云收,缥缈楼台,隐隐汀洲。湖水湖烟,画船款棹,妙舞轻讴。野猿搦丹青画手,沙鸥看皓齿明眸。阆苑神州,谢安曾游。更比东山,倒大风流。
西山雨退云收,缥(piāo)(miǎo)楼台,隐隐汀(tīng)洲。湖水湖烟,画船款棹(zhào)¹,妙舞轻讴(ōu)。野猿搦丹青画手²,沙鸥看皓(hào)齿明眸³。阆(làng)苑神州,谢安曾游。更比东山,倒大风流。
译文:西山雨停云散后,山上楼台虚无缥缈,山下隐隐约约的小岛水中露。湖面上,水汽氤氲,一艘画船缓缓驶过,船上歌女舞姬,曼舞轻歌。自在地在山中作画像野猿,湖中沙鸥飞看明眸皓齿的舞妓歌姬。这美景如人间仙境,谢安曾到此周游。与谢安所住东山比,绝顶风流。
注释:咏西湖:《全元散曲》无“咏西湖”三字,据《乐府群珠》所题而加。¹款棹:船桨缓慢摆动。款,缓。²丹青画手:绘画之人,此谓诗人骚客。丹青,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用颜色丹砂和青体。亦指绘画艺术。³皓齿明眸:洁白的牙齿,明亮的眼睛。名用以形容女子的美貌。此指舞妓歌姬。⁴阆苑神州:人间天堂,喻指西湖。阆苑,传说中的神仙住处。神州。即赤县神州。中国的别称。⁵谢安(320— 385):东晋大臣。⁶东山:其址在今浙江上度县西南。谢安出化前曾在此隐居。⁷倒大:亦作“到大”、“名大”、“倒大来”、“道大来”、“大来”。

  这首曲先写了阵雨后西湖上雾气迷潆的朦胧美,接着一条画船由远而近地进入这幅画面,随着画面的进一步推进,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轻歌曼舞的美女,最后将这幅谢安曾游的美景与传说中的仙境相比较,发出“倒大风流”的慨叹。

  这首元曲以细致的笔法,描绘了如画的西湖山水。首句由西山雨霁着笔,雨后的西山,密云初收,山坡上逐渐隐现出缥缈的楼台,湖面上隐约显露出点点汀洲。楼台、沙渚掩映在尚未收尽的云烟水气中,令人遐想翩翩。在如同虚无缥缈的幻境中又引人缓缓行驶的画船。船上的歌姬轻歌曼舞,为西湖增添了声色之美。

  写景由远及近,犹如一幅徐徐蕴开的水墨画。然后忽然着一野猿、一沙鸥,猿在山,鸥在湖,既切湖山,又增野趣。在作者的笔下,野猿与沙鸥同楼台、沙洲与美人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结尾写谢安曾经游阆苑的逸事,为西湖增添了几许浪漫和神韵。最后将谢安曾游的西湖和他居住过的东山相比较,用斩截的口语“倒大风流”进一步突出了西湖无与伦比之美。使曲子的意境增添了生机,愉悦人心。

参考资料:
1、 陈君慧主编.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 元曲三百首[M].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3 ,55-56.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戍 一作:伐;城下 一作:城上)
前年戍月支¹,城下没全师²。(戍 一作:伐;城下 一作:城上)
译文: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军覆没。
注释:¹月支:一作“月氏”。唐羁縻都督府名。龙朔元年(661)在吐火罗境内阿缓城置。故地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孔杜兹城附近。约公元8世纪中叶因大食国势力东进而废弃。²没全师:全军覆没。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fān)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译文:蕃汉之间消息已完全断绝,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无汉收废帐(zhàng)¹,归马识残旗²
译文: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注释:¹废帐:战后废弃的营帐。²残旗:残留的军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译文:想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此时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流涕。

  诗汉的一位老友在守卫月支的战役中,因全军覆没而生死未卜,下落不明。故以“没蕃”为题写诗表达伤怀。

  首联交代全军覆没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前年”,前年战败,现今才写诗。这是因为作者在等侯确切的生死消息。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全师覆灭,友汉是生是死,由于消息断绝,无法肯定,故诗汉不敢贸然动笔。这种感情在亲密的朋友之间是很通常的。然而,老友的消息都一直没有听到。“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蕃汉之间消息已完全断绝,两年之中一无所获,则友汉无论是死是生,都意味着永运离别了。死了,固不用说;活着,也是做了蕃汉的奴隶,不能回还了。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是通过想象,描写战败的惨状:“无汉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因为是全军覆没,不是战死就是被俘,所以唐军的营帐无汉去收拾,散乱地堆在战场上,任凭风撕雨浇,惨象令汉触目惊心。“归马”是指逃归的战马,战马能辨认出己方的军旗,故能逃归旧营。汉是一个没剩,只有几匹马逃脱回来,这—笔真如雪上加霜,令汉想见战争的残酷。

  尾联“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是写自己矛盾、痛苦的心情,想设奠祭祀友汉,却又希望他还活着。若还活着.祭奠是大不敬;若确实已死,不祭奠也是大不敬。诗汉两为其难,当此之时,也只有遥望天涯而放声大哭了。此联揭示诗汉内心活动,曲折而又深刻。

  此诗感情真挚,且层次清晰,由“戍”而写到“没”,由“消息”断而写到“死生”不明,由“死生”不明而写到“欲祭”不忍,终以无可奈何的放声大哭为结,一路写来,入情入理。而诗汉借用这种过期的追悼,适足增添了全诗的悲剧性。正因为是“前年”的事件,所以有“断消息”的感受,有“疑君在”的幻想,痛慨、痴情,欲绝惨深。废帐残旗,归马踽凉,是诗汉的揣想,却真实地再现了“没番”的战罢情形。其缺点是语言过于直朴,缺乏蕴含,前四句只是铺叙事情经过,占了一半的篇幅,倘若把这些内容移入题目中去,腾出地方集中抒情,效果会佳。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11-312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82页
3、 蘅塘退士,盖国梁等.《唐诗三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82

rén

zhāng tángdài 

qiánniánshùyuèzhī chéngxiàquánshī  (shùzuò  chéngxiàzuò chéngshàng )
hànduànxiāo shēngchángbié 
rénshōufèizhàng guīshícán 
jūnzài tiān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