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帝逝薰弦绝,千古三侯慷慨歌。丰沛故乡宜有感,韩彭猛士惜无多。
苍梧帝逝薰弦绝,千古三侯慷慨歌。丰沛故乡宜有感,韩彭猛士惜无多。
英雄老去台空在,魂魄来归意若何。楚舞尊前鸿鹄起,大风几动汉山河。
英雄老去台空在,魂魄来归意若何。楚舞尊前鸿鹄起,大风几动汉山河。
张以宁

张以宁

(1301—1370)元明间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知县,坐事免官,滞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师克元都,复授侍讲学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 30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
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
风光肃入户,月华为谁来?
风光肃入户,月华为谁来?
结眉向蛛网,沥思视青苔。
结眉向蛛网,沥思视青苔。
鬓局将成葆,带减不须摧。
鬓局将成葆,带减不须摧。
我心若涵烟,葐蒀满中怀。
我心若涵烟,葐蒀满中怀。

  “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秋天到了,天气转凉,照例要另添新衣了。罗、纨都是丝织品,在制衣前先要将其展开放在砧上用杵捣,然后才能制衣。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捣衣常常用来表现妇女对远行在外的亲人的思念,可是这首诗中,诗人却因捣衣无人而引起了和妻子生死永诀的巨大悲哀。捣衣、制衣都是妇女的工作,妻子如果在世,此时肯定要忙碌起来了,可如今到了这个时节,妻子却已永离人世了。面对成叠的罗纨,诗人不觉又潸然泪下。那帛匹上已沾满了泪水,诗人还在怅然伫立。“未能”二字,见出诗人的内心已由酸痛而至于麻木,他无力也不忍打开那帛匹了。这二句由事及人,由人及情,包含了作者深切的情思。

  “风光肃入户,月华为谁来?”秋风急急地闯进庭院门户,这才惊动了独自出神的诗人。皎洁的月光也偏在这个时候不速而至。“月华”暗点诗人一直伫立到夜黑,语似浅而实深。月华本是无情物,可此时诗人却认定它是有情的,是理解人间的欢乐与悲愁的。那么,如今妻子不在了,它却照样把清辉洒向人间,诗人不由得要责问它为谁而来。在他看来,妻子既已不在人世,月华乃至一切,都变得多余了、毫无意义了。语似不合常理,情意却异常真切。

  “结眉向蛛网,沥思视青苔”,室中全是蛛网,院内爬满青苔,一派荒芜凄凉。这一切,既见得妻子死后,家务无人操持;又见得爱妻一失,诗人已百无聊赖,万事都不关心。同时,“蛛网”、“青苔”,在这里又有象征意义。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亦正如这蛛网一样缠绕心头,剪不断,理还乱,这密布的青苔所显示的凄凉衰败,也恰是他此刻心理状态的形象写照。这两句把有形的蛛网、青苔和无形的心理活动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深邃的意境。“结眉”意即紧锁眉头,“结”字正好和蛛网相关联,构思很巧妙;而“沥思”一词更为形象生动,表明那不尽的哀思是从诗人心灵深处一点一滴流滴出来的,是凝结着深切的、全部的爱的。两句用笔奇巧而浑然无迹,体现了江淹的卓越才思。

  “鬓局将成葆,带减不须摧”,鬓发犹如杂草般屈曲蓬乱,形体也日见消瘦,以致衣带显得宽缓了许多,而诗人也无心去收紧。诗人在这两句中描绘了自己的形象,读者仿佛看到了他那形容憔悴、哀毁骨立的模样。失去亲人的痛苦使他无心顾及自己的仪容甚至健康,可见内心的痛苦有多么深重。

  “我心若涵烟,葐蒀满中怀”,葐蒀,烟气氤氲貌。诗人只觉得心怀中像是包涵了一腔烟气,那烟在胸中屈曲盘折、流动不定、四处撞击、无时或止。这两句用葐蒀烟气来形容诗人哀思的缠绵婉转和触处皆是,手法极其精妙,可使人产生无穷联想。全诗语气平稳,没有什么波澜,但读后仍然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充满胸怀的哀伤之情。江淹诗歌中的抒情多数如此,没有激烈慷慨的喷发,却有含蓄深沉、持久蕴藉的感染力。

dàoshìrén--jiāngyān

qiūzhìdǎoluówánlèimǎnwèinéngkāi

fēngguāngyuèhuáwèishuílái

jiéméixiàngzhūwǎngshìqīngtái

bìnjiāngchéngbǎodàijiǎncuī

xīnruòhányānpényūnmǎnzhōng怀huái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波暖绿粼(lín)(lín)¹,燕飞来,好是苏堤(dī)²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³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译文:水温转暖,湖光粼粼。燕子归来,正好是苏堤春晓。鱼儿潜入湖水,在水面上留下圆圆的波纹;流水带走了缤纷狼藉的落花,还嘲笑东风不能把落花清扫干净。在荒僻的小桥下,有小船从柳阴深处翩翩而出。如今池塘里长满青草,好似当年谢灵运在诗中表达的梦境。
注释:¹粼粼:形容水波碧绿清澈,泛着光亮。²苏堤:西湖景色之一为“苏堤春晓”。³流红:把红花流走。⁴池塘:池子的岸堤。塘,堤。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lù)¹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²,茂林觞(shāng)³如今悄。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译文:溪水和白云一起流出空山,流水年年冲洗落花,却为何花香不消?看到路上新绿乍生,回想起在这孤村路我曾和友人一起游玩,结伴畅游,吟诗作乐。可惜当日的欢愉已成过去,只是满怀余情不了。上次游玩的地方,此时溪上碧桃是增加了还是有所减少?
注释:¹绿:清澈的水。这里指暮春新流出的溪水。²渺渺:绵绵不绝。³茂林觞咏: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述了暮春三月三日上巳节在溪边会集,饮酒赋诗的故事。茂林,茂密的树林,指会集的地点。觞,饮酒;咏,咏诗。⁴前度刘郎:意为当日的欢愉。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

  上片开篇点题,重笔写春水。“波暖绿粼粼”三句,词人用绿波、归燕和苏堤三个景物,描绘了春日西湖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随后,词人再用鱼没、流红和东风三个动态的意象,与前句相互应和,进一步描写春景。其中, “鱼没浪痕圆”一句写得生动传神,将鱼儿潜入水中时的轻盈姿态刻画得人木三分。流红引得鱼儿浮出水面,而燕子掠水则将鱼儿惊回水中,只留下阵阵涟漪和无力的春风。笔调轻松写意,描写细致传神。“荒桥断浦”两句承上启下,是全词的转折之笔。 “桥断”即写断桥,与前文的“苏堤”相应,再次点明地点是杭州西湖,一“荒”字与前文形成对比,转而写西湖之荒凉。“柳阴撑出扁舟小”一句则静中见动,反衬西湖此刻的寂静。结尾两句,词人化用谢灵运的典故为这样一幅春景增添了一抹虚幻的色彩。

  下片写景之余重在抒情。起句词人写“空山”,悲凉之意转浓。“新绿乍生时”三句及“余情渺渺”两句,均为词人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词人看到“孤村路”,忆起旧时与一众友人到此游玩,大家在“茂林”中尽情“觞咏”,而今“茂林”变成了“孤村路”, “觞咏”的热闹也褪去成“悄”,只余下“情渺渺”。至此彻底反转上片轻松、优美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往昔的回忆和对“物是人非”的感叹。结尾两句,词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哀叹,可见其当时心中愁绪之浓。

  全词笔调细腻,绘景出彩,过渡自然。词人由优美的苏堤游至荒凉的断桥,感情也随之由欢快转为悲伤,情景交融,精妙绝伦。

参考资料:
1、 韦立军编著,宋词鉴赏辞典,北京出版社,2009.05,第315页

nán··chūnshuǐ--zhāngyán

nuǎn绿línlínyànfēiláihǎoshìcáixiǎoméilànghényuánliúhóngfānxiàodōngfēngnánsǎohuāngqiáoduànliǔyīnchēngchūbiǎnzhōuxiǎohuíshǒuchítángqīngbiànjuéshìmèngzhōngfāngcǎo

yúnliúchūkōngshānshénniánniánjìnghuāxiānglexīn绿zhàshēngshícūnyóuhuícéngdàoqíngmiǎomiǎomàolínshāngyǒngjīnqiāoqiánliúlángguīhòushàngtáoduōshǎo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西登香炉峰¹,南见²瀑布水。挂流三百丈³,喷壑(hè)数十里
译文: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注释:¹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流香烟缭绕,故名。²南见:一作“南望”。³三百丈:一作“三千匹”。⁴壑:坑谷。⁵“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xū)¹流飞电²来,隐若³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译文: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注释:¹歘:歘忽,火光一闪的样子。²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³隐若:一作“宛若”。⁴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⁵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⁶“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¹功。海风吹不断,江月²照还空。
译文: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注释:¹造化:大自然。²江月:一作“山月”。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空中乱潈(zōng)¹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qióng)²
译文: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注释:¹潈:众水汇在一起。²穹石:高大的石头。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而我乐名山¹,对之心益²³。无论(shù)琼液,还得洗尘颜
译文: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注释:¹乐名山:一作“游名山”。乐:爱好。²益:更加。³闲:宽广的意思。⁴无论:不必说。⁵漱:漱洗。⁶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⁷还得:但得。一作“且得”。⁸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尘颜:沾满风尘的脸。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且谐¹宿所好²,永愿辞人间³
译文: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注释:¹谐:谐和。²宿所好:素来的爱好。宿:旧。³“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日照香炉¹生紫烟²,遥看³瀑布挂前川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注释:¹香炉:指香炉峰。²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流紫色的烟云。“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³遥看:从远处看。⁴挂:悬挂。⁵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飞流直¹下三千尺²,疑³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¹直:笔直。²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³疑:怀疑。⁴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⁵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题作“望庐山瀑布”。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水”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韦居安《梅硐诗话》亦谓此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并认为“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五言古诗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wàngshānèrshǒu

bái tángdài 

西dēngxiāngfēng nánjiànshuǐ 
guàliúsānbǎizhàng pēnshùshí 
fēidiànlái yǐnruòbáihóng 
chūjīnghànluò bànyúntiān 
yǎngguānshìzhuǎnxióng zhuàngzāizàohuàgōng 
hǎifēngchuīduàn jiāngyuèzhàohuánkōng 
kōngzhōngluànzōngshè zuǒyòuqīng 
fēizhūsànqīngxiá liúfèiqióngshí 
érmíngshān duìzhīxīnxián 
lùnshùqióng háichényán 
qiěxié宿suǒhào yǒngyuànrénjiān 

zhàoxiāngshēngyān yáokànguàqiánchuān 
fēiliúzhíxiàsānqiānchǐ shìyínluòjiǔtiān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朝烟 一作:春烟)
桃红复含宿雨¹,柳绿更带朝(zhāo)²
译文: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注释:¹宿雨:昨夜下的雨。²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花落家童¹未扫,莺啼(tí)山客²犹眠³
译文: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注释:¹家童:童仆。²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³犹眠:还在睡眠。

  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与孟浩然的五绝《春晓》相似。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唐代绝句赏析续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30-32

tiányuánshǒu ·liù

wángwéi tángdài 

táohónghán宿 liǔ绿gèngdàizhāoyān  (zhāoyānzuò chūnyān )
huāluòjiātóngwèisǎo yīngshānyóumián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晶帘¹一片伤心²白,云鬟(huán)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tóng)阴月已西。
译文:白得叫人心惊的月光,映照在水晶帘上;我俩遥遥相隔,看不到你如云的秀发,嗅不到你似雾的浓香。想问候一声要不要多添件衣裳,却毫无办法;月挂西天,梧桐的树阴已经拉得很长。
注释:¹“晶帘”:水晶帘。²伤心:极言之辞。伤心白即极白。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西风鸣络(luò)(wěi)¹,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²流。
译文:西风起,蟋蟀声声鸣响;不让忧愁的人儿睡下;秋天还是去年的秋天,可为什么面对秋景,泪水总想流上我的脸庞?
注释:¹“络纬”:蟋蟀。一说纺织娘。²欲:是将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将那种哀极无泪的情状写地极精准。一说纺织娘。

  李白《菩萨蛮》词有“寒山一带伤心碧”,指日暮之时,山色转深。伤心是极言之辞。伤心碧即山色深碧,伤心白即极白。后人之词多类于此。在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水晶帘内端坐的美人已然不在。全词除却“云鬟香雾”的指代略露艳色之外,言语极平实。如果知晓这指代是化自杜甫《月夜》,明白杜甫藏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后面的相思凄苦,恐怕只有艳丽之后掩饰的惘然。

  细读“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欲”字更是用的恰到好处,“欲”是将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将那种哀极无泪的情状写地极精准。

  年年秋日,看时光流转,如习以为常,总觉得日久天长,看见花谢都心无凄伤。待得一日光阴流尽,才醒转过来。秋风虫鸣月色深浓,仍似去年秋,你知为飘渺孤鸿?感情的付出是相互映衬的。

mán··jīngliánpiànshāngxīnbái--lánxìng

jīngliánpiànshāngxīnbáiyúnhuánxiāngchéngyáowèntiāntóngyīnyuè西

西fēngmíngluòwěichóurénshuìzhǐshìniánqiūlèi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